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甘肃产业发展规划【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29519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甘肃产业发展规划【优质8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甘肃产业发展规划【第一篇】

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促进茶叶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

以打造“”品牌为主线,以市场建设、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优化龙井茶、高山云雾茶、名优白茶优势区域布局,实施“六个一”提升工程,打造成为全国龙井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中心和茶产品集散中心。

总体目标:

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我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重点建设一条示范带和三大优势产区。茶树优势品种为龙井43、安吉白茶、鸠坑种、浙农113和迎霜等。茶叶优势产品为大佛龙井、云雾茶等名优茶。

1、城西北茶叶销、加、旅示范观光带。区域包括、、个镇(乡)街道。主要内容包含五星级市场创建和4a级景区建设,加工展示中心建设,示范茶厂建设,出口茶厂、出口茶叶加工项目建设,观光茶园建设。

2、中部名优早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4个镇(乡)、街道。本区地势低平,光热条件为全县最优,可利用产茶季节早的优势,重点发展龙井43等早生优质良种,开发早茶生产。本区邻近城关,交通便利,可利用全县最具特色的三大茶场:,发展现代示范茶业。

3、西南部精品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包括4个乡镇。本区土地类型多样,以高丘台地为主,昼夜温差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茶农加工技术水平高,可重点发展安吉白茶、鸠坑种等中迟生良种,发展白茶龙井、精品龙井茶生产。

4、东部山区多茶类名茶产区

本区地处我县东部,包括5个乡镇。本区地势高,降水丰沛,热量不足,生产季节相对偏迟,茶叶生产多以大户承包为主,可重点种植产量高、抗冻性强的优质茶树良种,以中生种为主。重点发展龙井茶、云雾茶等多茶类名茶生产。

五、主要建设任务

茶叶以“低碳茶业”为理念,从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及主体提升入手,引导产业转型,切实推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设现代茶叶示范基地。建设10个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其中三个省级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园区,三个省级茶叶精品示范园区。园区内茶园喷滴灌、防霜冻设施以及杀虫灯等病虫害物理防治设施的安装配套。引导茶园向路沟渠、防护林、机械化等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技术措施等标准化配套发展。切实提高茶产业防灾减灾、优质高效的保障能力。

新扩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逐步改造3万亩低产低效茶园,引导茶树品种选择从“早生”向优质转变,重点发展优质、高抗的无性系良种,逐步实现茶树早、中、晚生品种的合理搭配。

2、打造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商标的国际注册。在全县形成以“大佛”商标为龙头,企业商标为基础的“大佛龙井”品牌体系,培育若干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摸索“母子品牌”双商标运作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大佛”、“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大佛龙井品牌文化节和重点城市的品牌推介活动。

加大国内外市场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制作一张的光盘,编印一本推广手册,扩大影响力。加强行业自律,有序推进在国内外的推广,逐步提高礼盒销售的比例,充分发挥品牌的增值效应,促进从原料输出向品牌销售转变。

3、创建示范茶厂。开展示范性茶厂创建活动,新建10家示范茶厂;要求厂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具备1万公斤以上的名茶加工能力,生产设施先进,设备配置合理,管理规范科学,带动能力强。断续抓好10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全面改善茶叶加工环境,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力争“”期末,60%以上分散农户向名茶厂集中加工。优化培育名茶厂加基地加农户生产加工模式,强化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集中加工、收青加工,让分散的农户集合成联合的生产主体。

规范提升加工技术,在做好精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名优茶的机械化加工。坚持办好一年一届的茶王赛,着力营造重质量、学技术的良好氛围。

4、加快茶叶新产品开发生产。加快名茶多茶类生产,引导名优茶产品从注重外形向注重内质转变,着重扩大望海云雾等优质茶的生产,推进名优茶的大众化生产与消费。鼓励企业进行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重视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甘肃产业发展规划【第二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研究谋划“十二五”期间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领域取得可喜成就:

1.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居民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万人,就业率达到99%以上。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实现了每乡(镇)1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农村校舍改造面积达到113990平方米,完成总投资8023万元。“人才强市”成效显著。全市各级各类人才达到14609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全市共安置毕业生12000人就业;引进外国专家91人次;选派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出境培训240人次。

2.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就业与社保能力迅速拓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60万元,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40元,年均增长%。全市7个县(市)区与125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城区和社区标准。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万余人、普惠制培训15万人、累计安置城镇就业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控制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数万人,医疗保险参保总数7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总数21万人,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总数分别为万人和万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总数分别为和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分别为%和%,累计发放低保金万元。

3.控制人口生育质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总人口达到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控制在‰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621个,卫生技术人8903人,床9684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床位张;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0万和‰。城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服务站全部达标。新改扩建3所县级医院和36所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用房达到88000平方米;农村自来水与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为68%、5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全市人均卫生资源和衡量人口健康状况主要指标处于省内先进水平。

4.文体与旅游事业繁荣,群众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十一五”期间,完成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建立了市、县(市)、乡、村四级文化活动网络。完成了20户以上自然村屯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覆盖率100%。相继推出了《辽阳史论集萃》、《王尔烈寿屏图录解读》等一批系列宣传辽阳的历史文化丛书。“辽阳鼓乐”和千山白酒酿造技艺纳入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现代评剧《杨大嫂当官记》及《火红的秧歌》等作品荣获省级奖项。全市投资5190万元新建全民健身设施共1572处,新增万平方米的群众健身场地,安装健身路径(苑)角67个,标准体育场8个、标准体育馆5个、标准游泳馆12个。体育人口已达86万人,占总人口的48%;我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荣获得金牌19枚,银牌3枚,铜牌2枚。“十一五”期间,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年平均递增%,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年平均递增%。全市有国家a级上以旅游景区9处。其中,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4处。旅行社33家,星级宾馆饭店9家、旅游定点餐馆15家。

5.社会福利逐步提高,特殊群体得到救助。社会福利事业实现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城市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初步形成。全市有居家养老服务老人万人,城市国办社会福利机构4家,床位360张,养老服务中介组织10家,农村敬老院33家。“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700万元,建设了一批高水准的社区服务中心(站)。残疾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有近10万余人次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4%以上。近5000名残疾人接受职业培训,近1万名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对贫困残疾人已实现全覆盖。1500余户贫困残疾人享受到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城市廉租房政策。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幼教设施严重不足;优质基础教育过度集中在几所学校。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到2010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突破30万人,占总人口的%,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万人。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将给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供给带来巨大压力。三是社会事业资金投入缺乏统筹管理。由于缺乏投资管理机制,社会事业发展筹资的渠道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严重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重点和目标

为解决“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保障在“十二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重点和目标方面确定全市社会事业的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纳入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统筹考虑。以提高人人享有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立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把全市社会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加强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以及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与机会均等。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规划为指导,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分清轻重缓急,加速八个新城新市镇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及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坚持保障服务,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充分考虑社会事业的不同属性,确立政府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公益性社会事业和经营性社会服务产业间协调发展关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三)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全市社会事业从“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的总体要求出发,重点加快建设七大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建设支撑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和“四座新城四座新市镇”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二是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保障权益,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和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三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发展体系。

四是以承办十二届全运会为契机,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构建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障及社区服务体系。

六是建成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东北亚旅游热点地区,形成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服务能力,同沈阳经济区各市资源共享的旅游一体化发展体系。

七是加强社会管理,形成有利于构建和谐辽阳的公共安全防护与保障体系。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人口、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素质大幅度提高,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

到2015年,全市人口总数预计达到190万人,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和‰以内,年平均出生人口为1万人。

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标准化幼儿园达到75%以上,省级示范园达到3%;完成建设1所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16个专业实训基地。

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人、床位张。人均期望寿命达到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省先进水平。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检测率达到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以上。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体质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重大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率达到医疗门诊总量的25%以上。扎实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基本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全市开展习练“太极拳”活动,经常参加各类体育锻炼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0%以上。

到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3033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达到15670元以上。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组建创业基地和创业市场25个,培训创业带头人3000人,带动就业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1万人。

到2015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总量达到5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总量达到万人,生育保险参保总量达到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率可达95%。全市农保覆盖面达到50%。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退休人员档案集中管理率达到100%。

实施《辽阳市2009-2018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到2015年,接待游客达到28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04亿元,年均增长25%。将辽阳打造成以辽金及前清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新兴的旅游热点区域,自然生态、温泉养生、运动康体旅游目的地,以及东北地区的休闲度假中心。把辽阳逐步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之城。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

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人口政策,普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实施出生缺陷干预等服务,重点抓好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县(市)、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县级服务站全部完成省级示范站达标建设;乡级计划生育服务示范所建设60%以上达标。全面落实城镇夫妻双方均无工作单位人员独生子女奖励待遇,逐步兑现破产改制企业职工独生子女退休补助费。综合治理 “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与人工终止妊娠”工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人口属地化管理,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强化社区和居家养老功能,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

(二)教育事业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社区为依托,发展幼教和普及学前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术与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四大工程”。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普及中小学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强化督学;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制度。加快公办学校改革步伐,探索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鼓励非义务教育吸收社会资源办学,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开展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预计达到21万人以上。大力培养行业或学科领军人才;培育5个具有国内、10个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团队;建设5个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培养博士后40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外学子创业。按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重点引导人才向新城新市镇以及重点产业集聚。

(三)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快速推进,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保障与管理水平。二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合理使用与优先选择基本药物。三是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市第四人民医院病房楼等建设项目。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充分保障所需经费。做好结核病、职业病、碘缺乏症及重点地方病等疾病防治工作。组织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饮用水工程改造。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提升城镇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到2015年,每个县(市)至少有一家县级医院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建设标准,3所中心乡镇医院实现标准化配置,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一所标准化卫生室。提高医学科技和医院管理水平,实施“1213”工程,全市培养100名市级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200名医学硕士、博士生,争取国家、省(部)级科研立项和创建省级重点专科10项(个),争取国家、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和开展医学科技创新项目30项。

(四)就业、社保及收入分配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乡镇劳动保障平台与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立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稳定就业、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普惠制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

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实现省内各市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加快农村社保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城镇社保制度参保衔接办法,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保工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教育、医疗、取暖等专项救助制度,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幅度,努力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企业收入增长幅度,逐步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五)文化广电、体育、旅游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新建和改造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与400个村文化室的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公益性服务目标。继续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创作3部优秀剧目,上演一部历史题材的舞台剧,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完成图书馆新馆配套设施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各项工作,力争完成辽阳汉墓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启动汉墓保护规划的外环境整治工程。完成东京城、东京陵、燕州城山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依托彭公馆古民居资源,力争完成辽阳民俗馆整体改建工程并对外开放;筹建灯塔市民俗博物馆和辽阳县民俗博物馆。做强做大辽阳有线电视网络,推进城镇数字化影院建设与河东大剧院等建设工程,加快“三网”融合进程。

(六)体育、旅游事业

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程,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辽阳市民健身大厦、青少年户外活动基地和体育主体公园等服务城乡居民的体育休闲健身设施;全面开展习练“太极拳” 创建“太极拳城”的活动,改革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加强体育市场的规范管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俱乐部发展。开发旅游资源,重点建设旅游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成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5a级景区,7个国家4a级景区,6个国家3a级景区和培育10个专项旅游基地;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

(七)民政、妇儿与残疾人工作

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保障、法律服务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完成市、县(市)区两级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健全孤儿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完成辽阳市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项目。完善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工作体系。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末期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强老年人文化体育工作,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中贫困问题,稳步提升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水平。

(八)公共安全保障

全市建立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功能全面、灵敏高效的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对公共安全危机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有效预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加强防震、防洪、防涝、防旱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辽阳”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基层政法组织的建设,拓展公证机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构建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民间调解为主题的调解体系,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群体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四、保障措施

为实现“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把公平正义、便民惠民的原则贯穿始终,提高社会和谐水平。增强人才对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作用,把社会事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实现均衡发展。强化医疗卫生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作用,注重社会保障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社会管理对构建和谐辽阳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事业对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的贡献率。

(二)推进公共服务制度发展创新

推进社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按照公益性、非营利性和盈利性三种类型,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管理和运行模式,满足不同市场、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深化社会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全体职员竞争上岗的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逐步有序扩大社会事业领域对外开放,培育在文化、旅游、体育和高级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产业领域的服务品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培育社会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制定社会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服务产业健康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推动社会服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社会服务产业化进程,培育市场主体,产权多元化,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社会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扶持中小型社会服务企业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着力改善社会服务产业消费环境,从政策引导、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改善公众消费预期。

(四)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与服务

按照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大力培育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运用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强城乡基层组织自治管理,重心向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下移,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程度,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五)提高解决和应对重大问题能力

研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动态监测制度体系,建立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统计部门支撑、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参与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制度。研究制定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向新城新区转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思路和办法,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互促共进。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提出的要求,探索多渠道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和鼓励政策。加强与省内省外社会事业领域的交流,推动人才开发、就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甘肃产业发展规划【第三篇】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甘肃产业发展规划【优质8篇】”,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个贫困村,现有十个村民小组,423户,1418人,由原蒿坪、金坪山、付家坡、低房、岭沟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与白河县相连,南与双河口村接壤,西至天宝寨、马保村,北与金寨镇交界。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是首批被省确定的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有贫困户203户,561人,通村水泥路沿河而过,现已修通三条到组路,都是土路,一遇风雪天气就无法通行。低压网改,只改到各组的中心点,边远村庄院落未改到位。饮水工程,近几年靠老百姓投资投劳,水利局扶持水质,修了两处小型水塔,沿河道解决了近百余户饮水问题,全村还有20%农户饮水问题尚未解决。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烟草、蚕桑、畜牧,粮食生产为主。截止2013年底,全村种粮面积2450亩,产量412吨,劳务输出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种烟350亩,产值25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

二、产业布局

(一)烟草以四组、十组为主,二组为辅,每年种烟350亩以上,收入近80万元,其中二组种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眼光、气候、土质,技术基础都适宜烟草的发展。但由于交通不便,导致肩挑背驮的实际困难,至今未能解决烟草路,该组农户纷纷放弃种烟,致使近年来烟草面积不断下滑。

(二)蚕桑生产分布三、四、七、九组,在2009-2012年发展量高达300多张,但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整户外出,放弃了桑园管理,造成发种量有所下滑。

(三)劳务输出,因受自然条件影响,部分组基本上都以外出务工为主,劳务输出全村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

(四)畜牧养殖业,在2008-2009年间,我村有6户建立了养猪场,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价格起伏不稳定,造成此刻无专业户。可是我村发展畜牧养殖还是有必须的基础,对猪、牛、羊、鸡的大力发展有必须潜力,有待进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加大技术培训,扩大规模。

(五)茶园建设,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以五、六、七组每组连片100亩,全村到达500亩。

(六)中药材,计划在两年内以一组、三组、八组为主,发展丹参和其他中药材,面积达200亩,基本构成组组有产业、样样有规模。

三、当前群众所期盼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恢复。由于受毁坏的程度大,资金不到位,造成了水泥路断板、裂缝、塌陷,导致大小车辆无法通行和无法维修的现状。

2、十组的烟路又是与白河接通的跨县路,里程4公里,四组的道路2公里,总计6公里需要硬化,保证雨雪天正常通行。

3、通组路,我村二组是全村发展烟草最适宜的组之一,烟草面积能到达150亩以上,群众进取性很高。近几年来群众多次提出强烈要求解决通组路,由于资金问题无法解决,有待尽快落实。里程2公里,预计资金20万元左右。

4、便民桥,三组农户分布在一河两岸,阴坡居住的农户占40%,一遇河坝上水,学生无法上学,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初步预计资金4万元左右。八组要求解决通组路心切,自行组织筹劳筹资已修通公里道路,但由于道路便民桥工程量较大,预计资金约6万元左右,此刻是路、桥不通,已修的无通用价值。

5、移民搬迁已实施数年,根据国家整体推进原则,能人进镇、富人下山的思路,我村已有30%的农户改善了居住条件。但近年来由于到镇集中安臵房价地基昂贵,价格太高,农民又不愿意远离土地,制约群众想改善居住条件又无法解决。现农户强烈要求、期盼在本村范围内解决移民开发点的问题,根据本村实际,加强力度,尽快解决。

6、低压网改,十个中心组基本都整改组中心点,由于山大人稀边远院落,全村大约有10公里未改到位。原金坪山、付家坡、低房三点变压器需要更换100伏安以上,有待进一步协调,以解决边远农户电力不足问题。

7、饮水工程,近几年全村仅在沿河道建了两座小型水塔,水利部门只解决扶持水质,农户投劳投资,解决了近100余户饮水问题。山上组、院落饮水问题应及时地进一步规划、分期实施群众饮水难的实际问题。

四、我村扶贫工作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明显,大多数群众思想比较开放,发展产业各组都有自我的潜力和基础,能进取主动地配合镇村工作,盼望脱贫致富的愿望较强。

2、劣势也是村上工作面临的困难。由于受各项惠农政策的影响,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意勤劳干活的人增多,本来自我能解决的问题,都要靠上头的扶持,种地干活的人也少了,讲吃喝、贪图享乐的人多了,异常是个别好逸恶劳的户享受低保和得到各种扶持,产业啥都不抓。本来比较勤劳的人看到此类情景,也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地制约了我村的经济发展。其次是技术资金缺乏,比如在养殖业方面等,还有部分居住在高山的贫困户,投入很多资金修路是不贴合现实的,如何引导下山居住,靠什么方式生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

五、抓好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要以本次扶贫工作未契机,对全村贫困户进行一次教育,并加大宣传力度,治贫先治愚,教育贫困户拜托等、靠、要的懒惰行为,让他们懂得现实真正的脱贫致富,单靠国家的扶持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改变思想观念,致富要靠自我勤劳的双手。

2、结合本村实际建立相应的扶贫机制,使每户扶贫户都有一个相应的包抓帮扶人,至少要有一个脱贫致富项目,由帮扶包抓人负责技术指导和资金,用扶贫致富事例引导群众进行发展。

3、村委会要定期召集贫困户到村上理解农技知识培训,请求帮扶单位邀请相关技术人员授课,并到户到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使每个农户真正掌握一至两门农业科技知识,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4、为扶贫项目实施工作打好基础,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首先要将全村的扶贫人口和扶贫户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出来,准确掌握各户家庭的实际状况,制定帮扶措施。二是要谋划全村扶贫工作的总体方案,解决群众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分类排队、分类分期帮扶。同时加强与县驻村单位和扶贫工作相关单位的衔接力度,加快我村发展规划编制,早日研究制定扶贫工作计划,进取争取相关扶贫政策,加强和相关帮扶单位的联系,进取争取扶贫项目落实。

篇2村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2011-2015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背景和依据

1、背景。定新乡是喀斯特溶岩山区,石漠化及为严重,石漠化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85%,生态和生存环境恶劣,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定新乡抢抓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契机,在实施石漠化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和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4372万元,农产品加工产值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8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定新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又为定新乡农业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2011年,黔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行省的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的战略部署,并以工业强县、以工促农作为全县工作的主导思想,赋予了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更多的内涵和要求,明析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定新特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特色就是发展动力,2特色就是产品生命力,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定新乡农业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

2、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意见〉》、《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黔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定新乡位于黔西县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辖13个行政村(中心社区),年降水量1005mm。2010年底,全乡人口22856人,其中农业人口22378人,劳动力13535人;全乡土地面积141750亩,耕地面积16190亩,属喀斯特溶岩山区农业乡,土地贫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2588亩,粮食播种面积50327亩,产量6310吨,其中玉米面积10655亩,产量3734吨;稻谷面积,1237亩,产量524吨;小麦面积7800亩,产量297吨;蔬菜面积5220亩,产量1541吨;油菜面积4200亩,产量128吨;烟叶面积3229亩,产量342吨;生猪出栏4800头,产量432吨;家禽出栏13660只,产量吨;水产品产量吨。几年来,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0年底农业总产值4372万元,比2005年增加1998万元,比增%;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比2005年增加1307元,比增%。

3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率逐年下降,农业发展受到很不利的影响。

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副生产加工等总量小,无法形成规模,发展滞后,参差不齐。

二是定新现有耕地16190亩,林地亩,荒山荒坡200亩,退耕还林亩,未利用水域约750亩。从目前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看,全乡土地和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是现有产业规模小,技术指导、综合管理及资金投入短缺,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强,产业发展的定位偏离市场,与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形成独特的农业产业品牌,无发展后劲。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促成大宗土地流转,劳动力就地转移,最终形成农户外出经营——催生土地流转——项目引进——劳动力就地转移或培训输出——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回乡创业——现代特色农业落户定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规律,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至2015年。规划范围:全乡13个村(中心社区)。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规划种植辣椒50000亩,种植高粱7500亩,种植魔芋3000亩,杂交玉米育种2500亩,种植特色蔬菜25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30000亩。

2、特色经济林。规划种植核桃18980亩,种植刺梨10000亩,种植黄金梨46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4000亩,种植仿野生天麻5000亩,种植半夏1000亩。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定新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3、坚持特色竞争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突出重点,优中选优,走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之路,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

4、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在汲取继承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现代的市场营销管理进行创新和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经济效益。

5、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全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全面提高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程度,坚持规划目标的适当超前性,规划措施的可操作性,加大对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实现优化配置。

6、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村经营制度,消除影响和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6收入达到3773元;经济林产业达到盛产期间后,全乡农业产值可达到50346万元,增幅10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5元;建成三大特色产业带后,可使70%的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1、特色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2、特色经济林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核桃种植。2011年实施9780亩,2012年实施9200亩,到达盛产期后,核桃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1680万元。

——刺梨种植。2011年实施1000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900万元。

7——黄金梨种植。2011年实施46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91万元。

3、中药材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根据定新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乡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三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核桃种植1898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1468亩,元田村种植2342亩,庄子村种植1453亩,马骖村种植2920亩,新村村种植749亩,英雄村种植1187亩,青杠村种植671亩,安乐村种植2318亩,新山村种植982亩,三好村种植529亩,堡堡寨村种植2356亩,新海村种植2005亩。

8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3、规划发展黄金梨种植460亩,在青杠村水红花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以辣椒、高粱、魔芋、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乡规划辣椒种植50000亩,每年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2、规划高粱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15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1000亩,三好村种植500亩。

3、规划魔芋种植3000亩,2013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新山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400亩。

4、规划优质玉米育种2500亩,每年500亩,在青杠村王家槽实施。

9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6、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30000亩,每年种植6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400亩,元田村种植400亩,庄子村种植400亩,马骖村种植1000亩,新村村种植400亩,英雄村种植300亩,青杠村种植1100亩,新山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800亩。

(三)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带。

1、规划仿野生天麻种植5000亩,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

2、规划金银花种植4000亩,2012-2013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500亩,元田村种植300亩,庄子村种植3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600亩,青杠村种植500亩,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6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3、规划半夏种植1000亩,2014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100亩,元田村种植200亩,庄子村种植1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200亩.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实行“统一协调,10分工负责”制。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检查和评审考核规划实施情况。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全社会主动参与规划实施。

(二)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引导社会投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当运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推动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高粱、核桃、刺梨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辣椒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山林)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七)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循序渐进的发展信誉联结,推行合同联结,引导产权联结,完善组织机制;运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由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等有偿支持,解决因资金短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制约。

(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产业经营,选择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都要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和经营决策权。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规范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篇3村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2

一、**基本情景………………………2

二、存在的问题…………………………3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4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5

五、规划目标……………………………5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规划………………5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5

二、土地利用规划………………………6

三、产业发展规划………………………6

四、配套设施规划………………………7

五、农房建设规划………………………7

六、环境保护规划………………………9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提议……………9

**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村基本情景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县南部,**乡境内,东靠***,南邻***,西依***,北接***。

(二)地形地貌

***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域内四面皆山,地貌为侵蚀台坎状低山围绕的构造山原,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海拔在550米左右,土质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

(三)范围及人口

全村幅员6306亩,耕地1368亩,其中:田地80亩。全村共有6个组,352户,总人口1333人,人均耕地亩。

(四)经济与产业

***村村域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蔬菜、玉米、水稻、洋芋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柑橘、桃等水果为主,现全村已发展柑橘100亩,核桃100亩,桃80亩,畜牧产业以黄羊、生猪、小家禽饲养为主。

(五)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道路现状

全村现有进村主干道一条,全长公里,红线宽度为4米-5米,为泥碎石路面;现有社道15公里,宽度米-4米。现有公里入户礼貌路。

2、电力现状

全村由县电力公司统一架设的农网供电,设有一个变电站,电力供应能够满足需要。

3、给排水现状

各农户现生活用水全依靠井水(红层找水)和使用涧水解决,水质一般。

厕所以旱厕为主,个别农户建有沼气池,人畜粪便部分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污水仍已直排为主。

4、通信、有线电视

全村已接通固定电话线,部分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已通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用户极少。

5、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

该村有村委会办公室一处、小学一所、医疗点一个,均分布在三社,无固定垃圾堆放点。

(六)村庄现状情景分析

1、全村土地构成分析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字库村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368

112水田80

114旱地1288

12园地小

计370

121果园280

125其他园地90

13林地小计780

131有林地580

132疏林地200

15其他农用地小计129

153农村道路115

154坑塘水面9

156农田水利用5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小计89

203农村居民点89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567

合计6306

2、全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该村范围内,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村委会所在地相对集中有5个居民点,但都规模较小,最大的居民点居住有20户左右,全村居民点分布较乱。

3、农房建设质量分析

***村除8%属砖混结构村民住宅外,其余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住宅,均为村民自建房,建筑时间参差不齐,建筑风格各异,配套设施不全,人畜未有效分离,总体质量较差。

4、居住条件分析

村内无公共绿地,无专门的公共活动场所,社会生活单调,居民生活、采暖以山柴为主要燃料,无统一垃圾回收和处理点。村内交通状况相对较好,6个社均通社道,90%的入户路为泥结石路,以公路和礼貌路为主的村社路网基本构成。

5、经济发展分析

***村属***乡规划确定的蔬菜,干果、水果规模发展区,今后乡域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方面,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继续发展以柑橘、核桃为主。在发展主业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的种养规模,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仅亩。

(二)无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二、三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服务水平低。

(三)村民居住分散,人均宅基地面积大,住房平面布局较为混乱,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四)公共设施不全,无农民集中活动地点,无集中绿化和安全管理机制。

(五)基础设施不配套,村道路系统不完善。环境卫生差,禽畜养殖方式和养殖地点安排不合理,农户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理,环境污染严重。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一)规划依据

1、国家与四川省的村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村庄规划标准》;

3、《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材料》;

4、《***乡集镇规划》;

5、《***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6、《***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

8、国家、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

9、县委、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礼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经过有效的措施发展村庄自身建设,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到达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逐步发展成为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原则

1、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结合该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综合布署该村的各项建设项目。

2、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使村庄的各项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3、合理用地,节俭和集约使用土地;

4、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村庄产业、绿化、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设施。

6、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突出地方和民俗特色。

7、遵循:“规模适度的村庄布局,川北民居的建设风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规模发展的产业结构”的规划原则,大力实施“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乱,产业发展治多”,确保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变。

规划年限:近期:2006年至2010年;远期:2006年至2020年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一)规划重点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土地整合,对原有破、危房进行拆除整理,在规划用地范围内就近集中,规范建设。

2、完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公建,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的需要,铺设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光纤、电视线路,生活污水的分散(沼气)处理,对村内水沟、水塘、堰渠等水利设施进行整治和修缮,村内设置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点等设施。

3、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重点处理好人畜关系,采取适当措施美化环境,在适当地点增加公共绿地,满足村民修闲娱乐活动的要求。

(二)基本思路

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整治村容,突出特色,加快建筑风貌构成,主要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标美公路进村、礼貌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用水入户;

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

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化进村、礼貌新风入户;

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

(二)经济发展目标:经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字库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三)社会目标:经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字库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合理配套,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得以巨大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四)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目标:示范点内道路硬化率达100%,用电普及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100%,电视通讯信息网络基本实现配套,配置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

(五)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沼气化处理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垃圾集中堆放清运。

第二章**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一)**村的发展性质:立足生态优势,以“蔬、果、牧”生产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劳务输出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按照适当集中和个别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和村容整治力度;以农副产品规模生产和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团体和民营企业,逐步将字库村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村庄各规划年限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村庄人口1380人,远期2020年村庄人口1420人。

(三)同规划年限相对应的用地规模:2010年,农业用地2756亩(其中耕地140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00亩以内,2020年农业用地3750亩(其中耕地162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10亩以内。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近期用地远期用地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4001620

112水田100120

114旱地13001500

12园地小计4001050

121果园300500

125其他园地100550

13林地小计800900

131有林地600700

132疏林地200200

15其他

农用地

小计156180

153农村道路140160

154坑塘水面1013

156农田水利用67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小计100110

203农村居民点100110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4502446

合计63066306

规划建成核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200亩;

规划建成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牧草种植近期用地300亩,远期用地500亩。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重点:一是蔬菜。建立和发展钟家湾基地,以特色大棚蔬菜为主;

四是劳务。每年劳务输出300人,以专业劳务为主,壮大劳务输出产业。

规划近期黄羊年出栏3000只,远期年出栏4000只;

规划近期生仔猪年出栏4000头,远期年出栏6000头;

规划近期小家禽年出栏115000只,远期出栏20000只。

(二)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村人均gdp到达9000元,工业生产总值到达9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农业生产值到达6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532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到2020年,村级生产总值到达230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9%,农业生产总值到达1200万元,年增长速度为9%,第二产业总值到达2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110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

以2006年为基础,人均纯收入2100元,按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到达3000元,到2020年到达4200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把**村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主要指标为: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近期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1%,远期控制在%。人均公共绿地到达以上。道路铺装或硬化率到达80%,自来水普及率到达100%,农村沼气使用率到达100%,电话普及率到达100%,电脑普及率到达50%。每户建沼气池,合理布局建公厕和垃圾收集点,坚持村容整洁卫生。配套建成完善的小学,幼儿园、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期内100%的青少年完成高中或中等专业学业,65%的劳动力具有专业技术水平。

四、配套设施规划

(一)综合交通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结合各功能分区,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新农村道路网络。

道路等级:村道路分为两级,由村级公路和礼貌路组成。村主要道路宽度米,村内组团之间联系的环状及放射状道路宽度为4―米,礼貌路宽度为米,村公共服务中心均设置停车场。道路建设要到达标美路的标准,做到沟通、路平、坡缓、涵洞通。

居民点供水管网最小管径为dn50pvc管,按用户区位埋地敷设于地下。保留村民点用水由现有的自设取水水井作为生活用水和畜禽用水水源,并按照统一要求进行改造;水塘和水渠建设按农田水利灌概的统筹规划要求实施建设。

(三)排水规划:雨水应顺地沟沿道路边沟就近排放,宅院内雨水经雨水沟汇集排入整治后的雨水沟渠。规划区内现有雨水明沟底宽米均为土沟,规划整治采用30cm厚水泥沙浆砌片石呈梯形明沟。

污水近期经沼气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灌,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80%计算,污水管布置于村道路侧,支管接至每栋建筑物,材料用钢筋砼圆管。

(四)“三电一广”规划:供电由县城110kv变电站统一供给,改造现状供电网络,三相电网络覆盖率为100%,生活及公建用地量标准按300w(日.人),生产用电按万元的标准配送。

邮政电信规划设村邮政电信代办点一个,承担报刊杂志等邮政业务和代办电信业务。规范村内电信线路走向,完善数字通信和光纤网络。

提高电脑的普及率,增加村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努力构建电脑信息网络系统。

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系统,规划该村逐步同县城联通闭路广播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使有线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在村域内适当选址安装高音喇叭,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五、农房建设规划

(一)对于一些不适合入住和生活的房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力求具有川北民风,又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适应现代化生活。

(二)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碎石铺路,砖块砌墙,白灰沙浆勾缝等。

(三)路面处理,铺设应就地取材,选取自然古朴,却又透着当地民族文化气息的道路铺装,形式以现有道路为模板,加以拓宽、平整,体现农村自然风景。

(四)外观上采用川北民居风格,屋顶局部由坡顶进行装饰。建筑风格应坚持其地方特色,建筑宜小体量、低层数,变化丰富,均应采用坡屋顶,与山型地势相协调,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层高不超过米,建筑层数不能超过2层,建筑脊顶坡度按1:计。

功能组成庭院空间空间界定

人居环境1、拆除了一些剩余的空间(如一些经常不用的附属房),增加了一些不够用的功能的房间(如一些不够用的设施房);2、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功能空间进行了调整(如一些与家居房没分开的家畜房间进行了分开处理);3、每家每户都设置一个卫生间。打造庭院经济,局部设置花卉、蔬菜种植空间,并在庭院内部布置休闲空间,能够让村民尽享天伦之乐。对内部交通通行系统、绿化空间、居住空间及附属房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及处理,并利用青石铺路,砖块铺地。

风貌特点

建筑风貌1、立面上设置一些比较突出的实木恒条,给立面上带来突出变化;2、立面白色沙浆抹灰。居住房采用假坡屋顶,一些附属房则采用坡屋顶形式,与前面的假坡构成呼应;3、用水泥或青石板硬化前面的前坝,并利用木栅栏进行少量的绿化处理。

(六)对现有农房采取固化政策,严禁乱修乱建,鼓励到新建社区集中联建;严禁乱修乱建,进取推行农民公寓式住宅。

(七)规划在***社***地合理安排村委会、村小学、村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等公共建筑设施,并规划建设农民超市、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技能培训点;在界牌沟设立垃圾集中堆放场。

公共建筑在平面构成和立面设计上,均新颖别致,功能完善,能充分体现现代新农村风貌。

(八)规划在***、***、***建立三个集中村民居民点,***社***点逐步并入**街道成为社区,并在该社区规划建设敬老院和民营工业加工区。

村绿地强调突出不一样特色,研究步行娱乐均可的丰富空间环境,设置坐凳、小品等。绿地采用草、树、土丘等富有变化的手法,体现高低错落,营造环境气氛。

(十)居民点内安装路灯,路灯的选型要与村庄的建设风格相协调,以保障安全和衬托村庄建设效果。

(十一)抓住***部门挂联***村的有利契机,组织成立文化宣传队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环境保护规划

(一)保护环境建公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以村为单位成立清洁维护小组,对共厕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在邓家坡居民点由小学厕所改造水冲式公厕一座,粪便经过化粪池进行处理排放,加强对污水进行治理,污水必须经化粪池进行处理后才能排入水体,村境内水体水质应到达三类水域标准。

(二)保护生态建沼气池和使用燃气,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户户建沼气池,***年突破20口,力争2010年全村普及。

(三)坚持清洁建垃圾堆放点,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规划村垃圾收集点4个,对村垃圾进行袋装化收集,统一运往固定垃圾堆放场处理。

(四)院落绿化,经过整合院落空间,在室内种植乡土植物或果树进行绿化,结合步行交通系统及建筑的收放有序,使绿化渗透到每户的宅前屋后。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提议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本事建设,大力实施县委提出的农村党建强基工程、榜样工程、接班工程和温暖工程,按照县委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实现“村美、民富、班子强”为目标,坚持以“五改三建”为抓手,以解决“四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条件,优化人居环境。

本新农村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由字库村委会具体执行,乡村应成立新农村建设机构,为新农村建设供给有力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规划要求和用地调整,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必须经法定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新农村规划批准后,加强规划的宣传,让村民理解、认识、支持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自觉维护和实施新农村规划。

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业务,思想素质高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以确保新农村规划的实施。

新农村规划批准后,及时制定近期建设详规,以便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运用“先控制,根据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分期实施”的理念,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篇4村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新乡的总体规划,我就新安村在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面临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新安村位于木头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470户,1267人,劳力190人,其中党员54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稻谷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00亩,稻谷种植面积4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5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是我乡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新安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礼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新安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礼貌、精神礼貌、政治礼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必须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区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臵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安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用心发展油菜、乌梅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够好,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用心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构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4年到2013年,油菜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油菜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8年至今,玉米、稻谷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用心性,大多数人选取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乌梅、油菜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油菜产业大户此刻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

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潜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用心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传统油菜生产中播种量大、田间管理成本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低、亟待提升种植油菜的补贴水平,如何科学种田、精心管理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用心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礼貌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礼貌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构成的,也不是立即能够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乌梅,提升油菜,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新安村的实际状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乌梅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乌梅产业,抓住乌梅发展的机遇,切实加强新安村乌梅产业在全区乌梅产业中的比重,我们对该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乌梅商品化。依托我区在全国

乌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乌梅产业,使乌梅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乌梅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区知名的乌梅产业基地。

(二)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菜种植经济效益。

1、选取品质优良的油菜品种,对提高种植效益十分重要。种植的品种都是经过多方考察论证,适宜当地土壤、气候及种植水平的优良品种,主要品种有“2-4-3”、“花油5号”、“花油7号”、“花油8号”。

2、加强管理,提高产量,病虫害防治要做到及时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喷药时注意用量,防止漏喷,尽量避免重喷。

3、力争实现最大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千方百计降低油菜种植的生产成本技术指导过程中,指导示范户合理种植,尽量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村和“实用+实效”的原则,尽可能节约种植投入资金;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总之,要透过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村的产业经济,让老百姓能够过上更幸福美满的生活,为“实现三大战略,五区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

-->

甘肃产业发展规划【第四篇】

尊敬的梁春禄副主席、尊敬的自治区政协调研组各位领导:

大家辛苦了!首先我代表南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家班子对各位领导到我市调研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在这两天调研中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各位领导汇报我市旅游业和休闲度假产业发展情况,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市紧紧围绕“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的总体目标,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一)旅游经济持续增长

近年来,南宁市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从2004年至2007年,南宁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从万人次增长到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亿元增长到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和%;接待入境旅游者从人次增长到万人次,年均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从万美元增长到 万美元,年均增长%;200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至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市gdp的%,约相当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作为我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008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同比增长%;接待国内旅游者万人次,同比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全市旅游总收入亿元。

(二)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

截至2007年底,我市旅游星级饭店的数量已增加到85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家、四星级饭店9家、三星级饭店32家、二星级饭店38家、一星级饭店1家),共有客房12604间,床位22382张。旅行社有60家,其中国际社达16家,国内旅行社44家,在册各语种导游员2200多人。

(三)景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一、特色不浓、缺乏精品,既没有闻名海内外的山水风光,也没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多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旅游a级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努力打造南宁市旅游精品景区。我市旅游景区建设在积极探索中有新突破,目前,拥有10家a级景区,其中4a级景区4家(青秀山、嘉和城景区、九曲湾温泉度假村、八桂田园),3a级景区6家(伊岭岩、良凤江、人民公园、金花茶公园、西津湖水库风景区、乡村大世界),另外,还有金满园休闲观光果园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金满园休闲果园、扬美古镇、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乡村大世界、横县西津水力发电厂),5家全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我市现有旅游景区(点)40家。随着大明山风景区、昆仑关战役遗址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将相继开放,环大明山旅游带又将成为我市极富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新景点的开发,旧景点的改造,新线路的推出、旧线路的充实,极大地丰富了南宁的旅游资源,使南宁逐步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

(四)区域旅游城市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这个契机,近年来,我市加强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致力发展区域旅游。在国内,先后联合桂林、长沙、贵阳等西南十城市,郑州、大连等北方重点旅游城市共同开发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广东、华东等地市场;与桂林、广州、海口、贵阳、长沙、大连等省市达成捆绑销售协议。在境外,加强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开辟国际旅游精品线路30多条,与泰国、西班牙、俄罗斯、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达成旅游合作协议,互推产品,互组客源,还组织开通了马来西亚旅游包机、泰国旅游包机及自驾车团队来邕考察旅游。

(五)旅游综合环境明显改善。近年以来,结合城市“136”建设工程,创建全国文明城活动,围绕实现“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体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基本实现“安全、秩序、效益”的目标;旅游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工作深入开展,则提升了城市旅游硬件水平。在改善 旅游硬件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又启动了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为内容的创行业“文明窗口”建设活动,把旅游行业文明创建、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商品设计等融为一体。为推动我市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旅游、工商、公安、消防、安全监督、卫生等部门起抓共管旅游市场的合理机制已逐步形成,树立了安全、诚信的旅游城市形象。

二、南宁市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情况

我市的休闲度假旅游起步较晚,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市的休闲度假旅游业逐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一批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度假产品涌现出来,一些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也开始大量增加休闲度假旅游内容,迅速向观光休闲一体型转化。

(一)加强规划指导力度,突出休闲度假产品。南宁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适宜观光,更适宜商务休闲度假。为此,围绕建设国际性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以及实现南宁市旅游产业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的产业升级,南宁市编制了《南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南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把南宁建设成亚热带自然风光和壮民族风情特色突出,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等品牌形象鲜明,以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和游览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的总目标。编制了《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和《环大明山旅游带总体规划》,通过整合大明山及大明山周边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丰富和提升 大明山旅游的产品结构和品位,形成以大明山为中心,以南宁市为依托,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族风情体验为主要功能的休闲旅游新产品。各县区围绕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制定了总体规划,西乡塘区提出打造“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两大主题,横县全力打造“中国茉莉之乡”,马山县立足“风情马山〃山歌之乡”,宾阳县定位于发展“中高档次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全市开始形成了发挥优势、各具特色,倾力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新格局。

(二)加强政策引导力度,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旅游开发。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统筹,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发展。近年来,区、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高度重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南宁市服务南博会扶持宾馆饭店设施更新改造若干规定》、《南宁市扶持国际航空客运市场发展暂行规定》等相关政策,从政策、资金上不断加大对南宁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旅游发展资金,重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推动了广西嘉和集团、广西国悦集团、青岛啤酒公司、西津电厂等多经济成分参与旅游开发,创建了嘉和城景区、九曲湾温泉度假村、青岛啤酒、西津风景区、石埠“美丽南方”等20多处a级旅游景区、工农业示范点,拓宽了旅游产业链条。

(三)突出项目建设,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围绕着推动 由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深度整合旅游资源,规划、招商、建设了一系列有特色、品位高的旅游项目。

一是突出休闲度假主题。首先,温泉资源得到较好利用。广西嘉和集团及广西国悦集团先后投资建设了嘉和城温泉谷和九曲湾温泉度假村,这两个景区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逐渐成为区内外游客来邕旅休闲度假的必选之地。其次,休闲体育设施进一步健全。青秀山高尔夫球场和嘉和城高尔夫球场的先后建成与南宁市其他休闲体育设施一起初步构建了立体的休闲体育设施网络,为南宁打造更高层次的休闲度假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深入挖掘休闲农业资源,努力打造风格迥异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江南区扬美古镇、宾阳县古辣镇蔡氏书香古宅、西乡塘区石埠“美丽南方”忠良村主要结合当地文化和人文景观开发农业旅游;八桂田园、金满园休闲观光果园主打现代农业科技和休闲旅游品牌;乡村大世界、武鸣纳天山庄主推生态农业和自助互动式旅游。第四,建设自驾(助)游配套设施。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自驾游的游客的需要,建设乡村大世界旅游汽车营地。

二是注重文化内涵和品位。新建项目都做到了在文化品位上下功夫,上档次。九曲湾温泉度假村在建设过程中抓住壮民族文化,而嘉和城温泉谷则着重于各国温泉文化。大明山风景区围绕龙母文化做文章,设计建设了文化内涵丰富的景区大门,设计开辟了5条精品休闲线路,策划建设龙母文化园。昆仑关战役遗址突出爱国文化,以“铁血昆仑,威震华夏”为主题,建设昆仑关战役遗址景区,利用声光电技术建设昆仑关战役遗址博物馆。横县“中华茉莉花园”以“茉莉花与茶文化”为主题建设集生产、科研、文化、技术展示与旅游功能高度融合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

三是投资规模大,资金来源多样化。近年来,南宁市每年安排的1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超过60%的资金投向重点旅游项目。广西嘉和集团及广西国悦集团分别投资5亿元和亿元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嘉和城温泉谷和九曲湾温泉度假村。2008年招商引资待建项目有:东盟旅游度假村、英皇龟山半岛生态旅游区投资亿美元,梦幻水都-山水国际景区投资亿元,保利集团开发的广西民族文化开发项目投资55亿元,青秀山国际高尔夫球场配套项目(度假中心)投资4935万美元。

(四)创新旅游活动内容,打造新的旅游休闲度假品牌。我市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大型活动、各种会展、特色节庆、主题活动的举办,这些活动的举办为南宁旅游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南宁旅游的活动内容,增强了南宁旅游的卖点。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的举办,给南宁旅游业带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我们紧紧把握这一机遇,在全年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中,把这几大活动作为重点宣传载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我们还举办了特色旅游节庆——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美食节就是借助博览会、民歌节的巨大影响力,发展成为广西旅游第一节庆品牌的。我们深知,重要活动、特色节庆的举办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市以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为目标,整 合南宁市及周边县区资源,推出了多个节庆活动。青秀山的桃花节、扬美古镇的龙舟大赛、良凤江的森林旅游节、武鸣的三月三歌圩、宾阳的炮龙节、横县的茉莉花节等等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个较为成熟的旅游节庆品牌。2007年,我市以打造南宁美食天堂为目标,充分发掘我市的餐饮资源、美食特色,开展以“绿城美食,月月飘香”为主题的“2007南宁旅游月月美食节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的关注和参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今年,我市又以“月月旅游节”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一月〃2008南宁旅游迎奥运开年仪式暨昆仑关大捷68周年纪念活动、二月〃南宁第二届旅游文化庙会、三月〃首届南宁赏花旅游节、四月〃南宁民俗旅游节、五月〃2008北部湾4+2城市旅游联盟欢乐旅游节暨首届大南宁旅游超市、六月〃北部湾4+2城市旅游联盟大明山首届养生旅游节及北部湾旅游“天天演”启动仪式、七月〃科普旅游节、八月〃环大明山养生旅游节,等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利用、发挥了南宁的旅游资源,通过有效整合,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旅游休闲度假节庆品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旅游热点,使得南宁旅游月月有节庆、节节出亮点,宣扬了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活跃了我市旅游市场,不断提高南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改变旅游营销重点,不断提升南宁旅游美誉度和知名度。近年来,南宁市旅游营销的重点内容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转移,先后推出了休闲养生游、环大明山游、民俗生态游、美食天堂游等休闲度假旅游线路以及嘉和城景区、青秀山高尔夫球场等 休闲度假产品。先后接待了国旅总社考察、俄罗斯旅行商考察团、“寻找喀斯特神话自驾游”大型车队、加拿大旅行商及媒体考察团、“胡志明足迹之旅”考察团、韩国高尔夫球团等重要旅行商,并通过开展考察和座谈活动,让旅行商充分了解南宁的旅游产品,促进旅行商加大推广南宁旅游休闲度假产品的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国内外的旅游展会,推介、展示南宁旅游形象,休闲旅游产品,派发各类宣传品向参展商及游客宣传南宁旅游资源和特色,通过精心筹备和大力推广,提升南宁旅游整体形象。

(六)积极开辟国际班(航)线,提升南宁区域性国际城市形象。南宁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独特的地理位臵是南宁入境旅游市场得以发展的先天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华南、华东、西南经济圈的交汇点,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区乃至中国对东盟开放和东盟进入中国的陆地门户。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构建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从2003年起,我市专门成立了开通国际航线工作组,2005年制定了《南宁市扶持国际航空客运市场发展暂行规定》等优惠政策,安排专项资金补贴国际航线、航班的开通。在我市的积极推动下,国航、深航等航空公司及桂林国旅南宁分社积极介入我市国际航空市场建设,开通了南宁—香港、昆明—南宁—金边、海口—南宁—曼谷、南宁—首尔、南宁至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马尼拉航线等10条国际航线,广西运德集团先后开辟了直达香港、澳门、越南下龙湾、河内的国际旅游直通车客运班线路,为南宁市休闲度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南宁市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存在的问题 南宁拥有理想的区位优势与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地区经济的相对发达、休闲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已经颇具规模的消费场所,这一切都是南宁发展休闲业的有利条件。但休闲业在南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南宁目前在休闲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风”产品和大路产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虽然南宁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大类旅游休闲场所和设施,如以嘉和城景区、青秀山风景区(高尔夫球场)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类;以朝阳商圈、古城新民商圈以及琅东商圈代表的都市购物类;以南宁明园饭店、竹篱笆等新老酒家和各类休闲吧与茶室为代表的休闲餐饮类,以南宁国际龙舟赛为代表的体育健身类,但缺少以重要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娱乐节目为代表的休闲文化类。旅游购物、晚间旅游娱乐项目比较薄弱,游客基本上没有更多休闲度假场所,有钱花不出去。总体上看,南宁休闲产业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与旅游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没有对传统的自然、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组合开发。目前南宁文化休闲项目依然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

第二,休闲度假旅游配套设施不足。目前南宁市的饭店经营方式以观光型、商务型为主,没有突出体现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缺少接待高端度假游客的酒店;景区打着休闲度假的牌子,却没有完全具备休闲度假村的条件和设施;景区建设缺乏休闲设施,可供游客长时间逗留和游览的景点不多。

第三,专业人才不足,经营治理知识欠缺。旅游休闲产业作 为一个新型的朝阳产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旅游休闲产业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外语要好,信息要通,还要具有国际国内休闲市场的开拓和应变能力。南宁旅游休闲产业在最近几年才起步,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依然比较欠缺。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产业治理人才。另一方面,缺乏素质较高的休闲产业服务人才。

第四,休闲旅游度假项目落地难,投资环境有待改善。项目落地困难涉及最多的仍然主要是规划、国土等问题。

四、南宁市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思路

南宁市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就是要发挥区位优势,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加强与广西区内、西南、华南旅游协作体、泛珠三角旅游机构、东盟各国的旅游合作。

综合分析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分布、城市空间特征以及旅游交通体系等因素,南宁市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总体构架概述为:“一个中心、两大功能、四大片区、六条廊道”即:一个中心:南宁城市中心;两大功能: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四大片区:大明山旅游片区、西津湖旅游片区、龙虎山旅游片区、凤凰湖旅游片区;六条廊道(六条辐射旅游线路):南线(滨海风光、跨国旅游线)、西南线(边关山水、跨国旅游线路)、西北线(岩溶奇观、红色旅游线)、北线(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线)、东北线(山水民俗文化旅游线)、东线(宗教历史文化游线)。将南宁打造成“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美食天堂、旅游胜地”。

(一)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以“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为主题整合南宁旅游 资源和产品,重点打造旅游吸引物及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依托的旅游景区点,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提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1、会展商务系列产品。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所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和区域经贸合作的平台,发挥首府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开发设计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挖掘专项旅游系列产品。

2、壮族文化项目的深度开发建设。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举办为突破口,围绕“壮乡歌海”的主题形象开展壮民族文化大采风行动,深度挖掘可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

3、建设“中国绿城”。规划建设城市游憩商业区,通过美化公园、道路、绿地构建南宁绿城景观框架,对南宁市邕江及内河进行综合整治的同时进行水系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开发城市水上观光休闲功能的邕江生态旅游休闲带,打造“百里邕江”游览项目,将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南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

南宁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建设的主体任务包括旅游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住宿、餐饮、旅游商品等,以及在更大的区域进行旅游联动。

1、旅游交通网络

加强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开通南宁至东南亚主要旅游客源地的航线,增开南宁至国内重点旅游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的直达航线,增加航班密度,积极培育航空市场。升级改造火车客车站设施,提高区内铁路等级,加快区内列车运行速度,争取开通南宁 至越南下龙湾的国际专列,增开南宁至国内大中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车次。建设旅游码头,与城市水系景观改造配套,开辟水上旅游航线,进一步开发邕江观光水运游道。

2、旅游住宿、餐饮、旅行社、旅游商品等设施

——提升旅游饭店档次、规模,加强商务饭店和度假型饭店建设,引进国际性品牌酒店及管理公司,推行和加强星级饭店评定。

——适当提高旅行社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发展集团化、专业化、网络化经营。

——突出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小吃街巷、饮食风味城,满足游客对异地饮食文化的需求,开设多元化风味主题餐饮体系,在琅东、青秀山一带建设集本地特色、全国各地菜系、世界快餐、东南亚风味等于一体的餐饮设施。

——发展土特产品和工艺纪念品商场,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扶持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研发、生产专业机构。

——扩大休闲娱乐业的规模,提高品位,丰富内容,注重与地方文化、旅游产品特色相结合,使休闲娱乐业成为地方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的有效组成体。

3、区域旅游合作

南宁旅游的发展融入到大区域的旅游圈中,在构建形成南宁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圈层系统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区域旅游联动。区域旅游联动以区域旅游整体营销为载体,以产品结构的差异性、互补性为基础,加强政府组织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建设,扩大企业间的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引、市场对接,联动发展的格局,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区域合作:一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层 面的旅游合作。不断完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六城市旅游联盟合作机制,发挥南宁在广西旅游休闲度假区的中心作用;二是加强与西南旅游协作体、泛珠三角旅游机构的旅游合作;三是与北部湾东盟各国的旅游合作。

(三)休闲旅游项目。依托大明山发展山地森林度假,将大明山发展成国际山地生态度假胜地;依托九曲湾的温泉资源发展温泉度假,建设嘉和城温泉谷和九曲湾温泉度假村集温泉度假、商务会议、保健养生、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档休闲度假产品;依托上林、横县等乡村田园景观和生态环境开展乡村休闲度假游,建设上林三里洋渡乡村休闲度假和横县茉莉花乡村度假旅游带;依托大龙湖、凤凰湖、西津湖、凤亭湖等湖泊资源开展滨湖度假旅游,打造西津湖国际生态湿地度假地;开发跑马、登山、漂流、徒步、高尔夫、垂钓、定向越野、汽车车灯越野等运动休闲产品。同时结合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拓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美食旅游、节庆旅游、壮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

五、对于加快广西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编制广西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规划。广西旅游休闲度假产业起步晚,要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休闲度假资源,科学地进行产业设计,制订出阶段性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指导今后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由于旅游和休闲度假业的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因此旅游和休闲度假业应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先导产业,南宁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 游产业发展的旅游集散中心和综合发展中心城市,建议自治区应将南宁市作为发展广西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核心城市重点打造。大力支持青秀山风景区、大明山风景区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

2、加快旅游汽车营地建设。近年来高速增长的自驾车休闲旅游客观上已对旅游营地形成巨大需求,加快旅游汽车营地建设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建议抓紧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建立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的互免签证机制,落实南宁口岸城市的落地签证问题,简化通关手续,强化口岸旅游服务功能和水平。

4、强化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建议自治区制定并实施大旅游与休闲产业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储备;利用在邕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提高大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

5、加大对旅游休闲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对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相关项目进行政策倾斜,建立休闲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手段扶持发展。

尊敬的梁春禄副主席及调研组各位领导:虽然近年来我市在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晚,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各位领导多提批评、意见和建议,同时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有信心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推进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为全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做出更大的贡献。再次感谢调研组的各位领导,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甘肃产业发展规划【第五篇】

1、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检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由主管安全的部门写成书面材料存档待查。

2、车间班组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领导和专业部门,迅速组织处理,决不允许带“病”作业。

3、安全专业部门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重大不安全隐患和问题应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和部门采取措施,同时汇报主管领导。

4、对于电气装置、起重机械、运输工具、防护用品等特殊装置、用品和重要场所每年要请安全管理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项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写成书面材料,建档备查,并限期解决,保证安全生产。

5、对防雨、防雷电、防中暑、防冻、防滑等工作进行季节性的检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6、节假日期间必须安排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值班进行安全检查,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保卫人员,搞好安全保卫工作。

7、要害部门重点检查制度。包括:变电站、配电室、钢丝绳、连接装置及提升装置、火药库、消防设施和器材等。

重庆市永川区光勋采石厂

2011年月日

甘肃产业发展规划【第六篇】

1、招3~4名大助(或助手)

2、外边招4名人员

5+1机器:峰博、团长、杜尧

宁强、向阳、文杰

sm机:战坤、勃涛

新招员工:大助3800/月(26天为一月)

二助3500/月

每天开例会、安全检查会议记录每月总结大会(表彰某事件某个人)

1、工资不变、调节产量制加工资、消耗、报废少

2、分纸机定吨位、产量、消耗少

3、覆膜机定大小活、产量加工资、消耗多少

甘肃产业发展规划【第七篇】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乡猕猴桃产业,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县级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基本情况

猕猴桃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须的17种氨基酸, 是当今国际流行的一种高营养、高保健水果,素有水果之王、vc之冠美称。谷堡乡是修文猕猴桃原产地,也是全县最大的集中产区。2011年,全乡猕猴桃面积已发展到10000亩,产量8500吨,分别占全县猕猴桃面积和产量的55%和60%。谷堡乡在全县猕猴桃生产格局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区从1990年开始引进、栽植猕猴桃,到现在已有二十年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乡猕猴桃面积1万亩,亩均效益5000余元。近两年来,在市场效益的拉动下,我乡猕猴桃栽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存在问题

乏整体的规划和引导。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谷堡乡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发展优势和潜力

1、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全乡地势从东向西倾钭。海拔最高点为长冲村梭米山1492米,最低点为大寨村悬棺岩猫跳河出境外850米,大部分地区在1000米至1200米之间。地貌属黔中丘陵区,山高谷深,水域少,旱地多,岩溶分布较广,形态复杂多样。森林覆盖率达52%,累年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毫米,无霜期265天,日照时间小时;壤腐殖质丰富,ph值较低,土质松散,通透性好,非常适宜于猕猴桃的生长。

2、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目前,全球猕猴桃产量150万吨,仅占世界水果总产的%,占世界苹果产量的1/60。世界猕猴桃的年贸易量为100万吨左右,仅欧洲市场每年需求就达80万吨。我国猕猴桃产量目前尚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每年仍需从新西兰大量进口,以满足京、津、沪等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与新西兰、意大利、智利等世界猕猴桃生产大国相比,我国猕猴桃具有成本较低的价格竞争优势、距离中东及东南亚市场较近的.区位优势、同一品种成熟时间差异大的销售季节差优势,在国际国内市场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把发展猕猴桃产业作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突破口,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来抓,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猕猴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4.具有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果区群众已经掌握了猕猴桃常规管理技术。近两年来,在市场带动和效益驱动下,群众对种植猕猴桃前景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今年以来各级果业部门的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群众扩大种植面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乡猕猴桃种植尚有大规模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修文县把谷堡乡作为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主要园区的机遇,充分利用我乡生态环境优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平台,以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创新发展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拓宽投入渠道,培育优势产业,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大力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努力实现猕猴桃产业绿色化、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把谷堡乡建设成全县重要的猕猴桃生产基地,推进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带建设。

(二)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着眼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立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用长远的眼光、大流通的思维、市场化的理念,组织商品生产与流通,创立品牌体系,全方位提高修文县果品的市场竞争力。

2.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布局,典型示范,政策扶持,效益推动,调动群众种植猕猴桃的积极性。

3.科技创新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普及适用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果园整体管理水平。

4.产业化开发原则。立足猕猴桃产业整体开发,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提高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5.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在旅游线路和交通主干道布局,高标准配置基础设施,形成生态农业旅游景观,使猕猴桃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

《谷堡乡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

甘肃产业发展规划【第八篇】

为进一步加快村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我村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规划为龙头,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体,实行因地制宜,突出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本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把我村建设为经济繁荣、村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美好乡村。

二、产业概况

以黄牛、寒羊、驴等养殖业。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从本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我村产业建设。

2、坚持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

要根据客观情况,因势利导,抓好示范带动,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创业资金缺乏。

目前投入产业的资金主要来自农民自身收入,生产性支出非常有限,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规模壮大。

五、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强投入

我村在资金筹措方面,将采取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业务部门扶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信用社贷款支持,群众自筹等多方渠道加大对我村产业的投入。

六、产业定位

(一)黑豆产业

(三)畜牧产业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新建一个养驴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

-->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2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