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详稿(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08743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详稿(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详稿【第一篇】

神奇的机器人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1篇课文。这是1篇说明文,他说明的对象是现代社会高科技背景下的各种新型的神奇的机器人。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学习本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神奇的机器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现代科技的进展有所了解,对科学奥秘产生探索的欲望。

课文主要介绍了“能追捕罪犯的机器人”、“宠物机器人”、“音乐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仿真机器人”等数种机器人的神奇功能,说明了现代机器人能帮助人们工作,完成许多人们做不了的事,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文紧紧围绕“神奇”二字,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介绍各种机器人的神奇之处。

1、说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能用“日新月异”、“大显身手”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读、说活动,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2、说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说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了解举例子、作比较这些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1、以情激情,使文本焕发生命力

2、创设情景,给课堂注入活力

3、面向全体,让学生自由表达

两教时

第一教时:学习生字,感受课文第2、3自然段介绍的机器人的神奇。

第二教时:

1、师:上一节课,咱们一齐到机器人博览会上的一号展厅游览了一次,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机器人。(板书:千奇百怪)

还记得他们吗?

2、师:遇到危险的情况,这些机器人就能大显身手;一些人们做不了的事,他们做起来却得心应手。(板书:日新月异)

1、师:那,除此以外,二号展厅里又会有哪些神奇的机器人,想不想去看一看?快速浏览课文的第4-8自然段,你发现二号展厅里又有哪些机器人呢?

2、生交流(教师板书名称)

3、师:看来这次博览会真是群英荟萃呀,光浏览一遍怎么行呢,赶快静心下来,认真地默读每种机器人的介绍词,把能让你感受到神奇的词句勾画下来。

同桌小伙伴把你勾画的词句读一读,把你感受到神奇的地方说一说。

4、全班反馈交流:看来大家都被机器人的神奇给吸引住了,选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出示句子,强调“惟妙惟肖”、“以假乱真”。是呀,模仿的几乎一摸一样,都可以以假乱真了!指导学生读出“神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详稿【第二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下面我就围绕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颂春篇,教育孩子们要亲近自然,《古诗两首》是其中的1篇。《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教材编排图文并茂,课后练习灵活适当,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心中有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来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1.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2.经过了几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理解课文内容,目12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在发展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和学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目3是本课的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提问法、朗读法、讨论法和读思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上课变进入想学,愿意学的状态。在上课伊始,我借助多媒体,出示春天的风景图。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因此,直观的图片更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顺势提问:“同学们,春天的景色多美啊!今天老师给分享的“实用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详稿(5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随后解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感知课文。并且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初读的收获,提出问题,我则进行梳理,板书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这两首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酒旗“偷闲”是什么意思?3两诗中你做喜欢哪几句诗?为什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

环节3研读细品初步体验情感

苏轼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是我国传统的教

学方法。对于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体验,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因此,在这个环节,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诗句“千里音啼绿映红,水春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等,抓住关键词”“”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景色。

通过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我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4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在总结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提出问题“读了两首诗,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否看到类似的情景,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再次升华情感,突破本课的难点。最后,我布置了小练笔,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体现了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环节5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赛事会(描写春天的古诗)。

2学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

这样的作业设计改变了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同时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江南春(惆怅)

春日偶成(偷闲)

该板书力求抓住课文内容的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感情),简单明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关于本课的教学设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详稿【第三篇】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为今后的编写、表演服务。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1)出示范文,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单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教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剧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姿态。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xxx中心小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详稿【第四篇】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1篇课文。这是1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这样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习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1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 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 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 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1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详稿【第五篇】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 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608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