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后记范例精选4篇
【导言】此例“论文后记范例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毕业论文后记【第一篇】
完成毕业论文,一颗高悬的心终于得以安稳。提笔写这段文字时竟生几分辛酸。最初选好毕业论文题目,从指导老师黄尚军处接过几本厚厚的家谱时,心也为之一沉:全部是原始文本资料,古人手写体的繁体字,文言文无标点。尽管满口答应着可以写好论文,但是这些资料捧在手中却沉在心里。要研究好黄老师多年来搜集的珍贵家谱资料,将会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啊。“我指导的论文,没有半年时间是写不出来的!
”指导老师的话时刻警示着我抓紧、抓紧、再抓紧!可是拿到家谱之初的我却是迷茫的:家谱包含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资料该如何整理,论文又该如何立提纲……我似乎走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孤独无助。正当对论文一筹莫展的时候,手机响了,“你到我家来一趟,我们仔细说说你的论文。”电话里传来一个略带嘶哑却又慈祥的声音,不是别人,正是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黄尚军。带着几分期待与担忧而去,怀揣自信与动力而归。从黄老师那里我又带回两本厚厚的家谱——《陈氏支谱》上下卷。黄老师只提了一个要求:论文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绝不能抄袭!此时,我已经在黄老师的指导下确立了论文的方向和提纲——《民国37年达县
论文后记【第二篇】
一、以贵在参与为指导思想
农村教师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束手旁观,永远不会成功,参与行动,成功一半。为此,我们要有搞研究的冲动和行动。
(1)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每个学校在平时的正常教学中都会举行一些教研活动,例如互听互评、同上一节课、集体备课等,教师要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同事们进行讨论。
(2)积极参与他人的课题研究。每个学校每学期都会有一些课题研究,总会有部分教师参与研究,这时,你不能只充当旁观者,要主动参与到当中去,才能与他人共同分享科研的成果。
二、以虚心学习为主要策略
(1)向身边的同事学习。现在农村教师教研活动进行得最多的是校内的互听互评活动,以及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活动。仅在同事之间互相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在每节课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亮点。我们应该虚心学习,每天向每个人学习一点,日积月累,就会积少成多。不能抱着要听听专家的,要学学专家的态度,那样将一无所学。
(2)向网上的专家学习。向知名专家学习,这种要求现在也比较现实。现在上网是一件非常普及的事了。网上的专家上课、评课、讲座,最近关注的焦点,最新研究的成果,最新发展的动态,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你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学习,可以下载后慢慢学习,你可以专题学习,也可以随意学习。总之,如果你想学习,你可以随时随地向那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专家学习。
三、以应用研究为主要途径
(1)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及教材教法。城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且经常搞一些大的区内、区外的教研活动,而农村学校难得有这样的条件和机会。那么农村教师怎么办?我们在基层,那么就从基础研究起――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教材教法。例如,如何把这节课上好,如何把这句话读好,如何让学生把这个方法掌握好……这也是研究,研究这些和我们教学紧密相关的细节。
(2)研究如何应用别人的成果。我们历来提倡拿来主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将别人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时间中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也是一件未尝不可的事情。农村教师,很难有自己的有规模的研究成果,那么我们就研究如何应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如何把别人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成果。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本土的特级教师创立的“布点教学法”已经得到专家首肯,已经在本土生根发芽,已经拥有一大批研究追随者,形成了一批专家组,并且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我们语文教师何不拿来运用呢?假使在应用中遇到一些不解惑之处,可以直接面对的不是一个专家而是一批专家组去咨询。而当讨论式教学法刚刚立题时,我们农村就有许多教师参与了研究。对于应用别人成果,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有实效且是切实可行的事情。
四、以心得小论文为主要成果
(1)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后记。每一节课下来,我们都会有一些得失,课后,我们要把这些得失记录下来,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好,我们都要探求其原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成功,避免失误。教学后记要求不要太高:字数上,可以是几十字的,也可以几百上千的;内容上,可以就某一个环节的得失展开论述,可以就整节课展开讨论;对象上,可以就某个学生的表现展开,也可以就某种教学法展开。总之,教学后记、心得的写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达到记录、总结自己教学得失的目的就行了,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2)撰写教学小论文。撰写教学后记是教研活动的初级层次,当我们的教学后记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水准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这些心得进行整理归纳,更进一个档次――撰写教学小论文,可以自己收藏,可以向相关杂志投稿,发表了更能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不发表也不气馁,坚持写作,总结自己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
总之,农村教师搞教研,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立足现实,不求大,不求高,只求实效,只求细节,重点放在应用研究上。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同样能展示我们的才能,促进自己的有效成长,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来,在属于自己的教研天地里赢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论文后记【第三篇】
一、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封面:封面和封底在大家交费的时候已经发给大家,按照上面所列项目打印或者填写。
2.论文评语:已经发给大家。
3.版权声明:根据教务的要求看是否应当附上,如果需要教务会给出统一格式和内容。
4.内容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字左右,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一般3—5个)。本页不应有题目。
5.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当有页码,最少具体到二级目录。可以根据情况具体到三级或四级目录。目录页也不要出现题目。
6.正文:A、题目,放在第一页(前述2、3、4单独编页,正文重新编页)正中间。注意,这个题目是除了封面外整篇论文中惟一出现题目的地方,另外,这一页不要写作者名称,整篇论文中仅仅出现的作者姓名就是在封面上。
B、引言(或序言、导言):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行文结构等。引言放在题目下。本科论文也可以没有引言,根据老师要求具体调整。
C、论文主体:注意,一般一级标题为“一、”“二、”“三、”……,二级标题为“(一)”“(二)”“(三)”……,三级标题为“1、”“2、”“3、”……,四级标题为“(1)”“(2)”“(3)”……。注意,有括号不要出现顿号,反之亦然。
7.结语: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建议大家一般不要写结论,因为有时候我们的论文常常没有很简洁的结论,所以用结语较好。另外结语部分也可没有。
8.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掠人之美和抄袭剽窃。一般要求大家采用脚注而不要采用尾注。很多同学不会用word中自动插入的方式加脚注,会让自己走些弯路,要多问同学,多问老师。9.参考文献: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
参考文献不同于脚注和尾注。
10.作者的致谢、后记或说明等:一律列于论文末尾。后记可有可无,我问的几个老师都建议打击没有后记。
11.封底
二、学位论文的打印和装订要求
论文定稿一定不要自己用订书钉等方式自行装订,而要找专门的装订地方。比如北大校内几十家复印店,基本都可以。特别提醒一些不在北京写论文的同学,不妨让在北京同学帮帮忙或者亲自来北京。
1.学位论文要用规范的汉字打印。封面统一用北大统一印制的封面。
论文一律打印(封面部分请参考各老师要求),用A4纸张。
2.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3.文章题目一般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为1或2行居中打印。
注释一般为小五,正文等采用四号或小四号宋体字,具体参照各老师要求。
4.页面设置:
页边距:上:,下:,左:,右:
行间距:22磅(操作: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22磅)
字间距:加宽1磅(操作:格式字体间距加宽磅值1磅)
页眉根据各专业老师的要求设置,如果没有要求最好什么都没有。
页码居页面底端靠右排列。
论文后记【第四篇】
本书就是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完成的。确实,在网络文学还处于“命名焦虑”时就试图对其做学理阐释,无论是在知识谱系还是在意义范式上,都有太多悬置话语期待解答。譬如:网络只求即时性消费此刻,文学却要指向永恒,“读屏”是欲望的象征形式,人类却渴望在此“诗意的栖居”,文学艺术的数字化生存会不会改变人类心灵对美感的建构?网络把文学拉下神坛,创造着“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新民间童话,但网络在降低文学门槛的同时,如何保证网上的文学不失去价值承担和审美逻辑的支撑?网络用没有重量的“比特”洞穿文学生产,从而使所有的文学成规失去重量,它对印刷文学的格式化,已经在媒介学的疆域轻松置换了文学的存在模式,却为何在精神现象学的意义上破绽百出,不堪质疑?……
看来,原本轻松的计算机网络带给文学理论的却是如此沉重的思考。思考这些问题首先碰到两个难题:一是阐释框架的非预设性――没有约定的理论范式可供效仿;二是研究对象的非预成性――小荷初露的网络文学前景如何,尚难以定格其文化表情。用伊格尔顿的话说,理论本来是“只在黄昏时才飞翔的密涅瓦的猫头鹰”,我们却不得不在晨曦初露时便让它登台亮相。这样做无疑会给阐释的有效性带来风险,但探索未知要付出“未知”的代价,也会有“已知”的补偿。尽管时下的网络文学还未赢得理性主义的普遍认同,可互联网所代表的文化转型无疑将引领文学的未来,因而对网络文学的文化命名和意义阐释应该大踏步走进研究者的思想视野,并力求让理论阐释的有效性在网络文学确证自身的历史过程中生效。
我从1999年涉足网络文学研究,有幸在这一领域获得过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先后在《文艺研究》等国内10余家学术期刊发表这方面的系列论文,本书算是对前一段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我以网络文学研究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正在主编的一套“网络文学研究丛书”,将是对这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