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难的事例【范例5篇】
【导言】此例“克服困难的事例【范例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克服困难的事例【第一篇】
关键词:联抗文化;意志力;手工;中班幼儿
所谓意志力是一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约束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活动,它更倾向于为某一目的对自我进行引导,克服内外障碍的精神力量和品质。早在2400多年前的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
联抗文化来自“联抗英雄们”在面对日本军阀的猛烈来袭,为了维护统一战线,避免出现内况分歧难以抵抗外敌,英勇抗战以取得抗日胜利。“排除万难,不惧艰难困苦”正是他们传承的“联抗文化”。
中班是幼儿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细致的手工活动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十分困难,制作品大都是模仿已存在物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手工活动时我们可以多为孩子准备丰富多样的材料,不要仅仅局限于纸、笔、剪刀等美工材料,而是要提供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满足幼儿需求的材料。经常搞一些美工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还能培养幼儿坚韧的意志力,可谓一举多得。
记得在一节中班看完联抗英雄抗战视频后的自由创作活动上,我班大部分幼儿都在自由作画,有的在认真地画着自己、家人、伙伴带着和英雄一样的帽子,有的慢慢画出了一辆辆战车、一架架大炮,有的渐渐地画出了自己看过的场景或人物……我向旁扫去,发现晨晨正在玩旁边架子上的玩具,很是开心,可是我向其画纸望去,发现画纸上只有几条像小蛇、像蚯蚓的彩色小线在纸上安静地躺着,似乎还透着丝幽怨和孤寂。于是我悄悄地走到晨晨身旁蹲下问:“宝贝,你的画还没有画完呢,怎么不画了呢?大家都很期待你的作品呢。”“我累了,我不会画,只会涂色。”晨晨回答完就继续和“小四军”一起玩耍了,并有说有笑的。看到这一幕,我灵光一闪,从旁边拿起了另一个“小四军”,对晨晨说:“你好,我是二连的,你呢?”“你好,我是一连的。”晨晨顿时眼睛亮了,很开心地打了招呼。“你在干什么呢,我刚刚打完鬼子,I导正奖励我,要把我打仗的样子画下来呢!”“我也打了许多鬼子,也画!”晨晨不服气地说道,说完,晨晨抱着手中的“小四军”,拿起画笔在纸上慢慢地作起画来,我不禁被他那认真的小模样所感染了,很期待。
在刚开始自由创作时可以看出晨晨是很有兴趣的,拿出不同颜色的蜡笔在画纸上反复斟酌,可是最终放弃了,觉得累了,无从下手了,不像有的孩子目的明确,自制力强,能够坚持到底。有的孩子做事情大多依赖家长,遇到困难往往畏缩不前,做事情半途而废。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多指导、少插手,鼓励幼儿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同时利用正面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让他们思考、讨论,尝试着去解决,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在幼儿完成一项任务时,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这种肯定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是奖励,不论精神还是物质上的,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一句话,让他们感受到成功,体验到自豪感。
对于中班幼儿利用手工基于联抗文化促进其意志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利用联抗英雄的坚毅、不轻言放弃的形象树立榜样,让幼儿受熏陶,树立不怕困难、不轻言放弃的信念。例如,在遇到折纸问题,觉得自己就是不会,想放弃或者直接拿给别人去帮忙时,可以将联抗英雄在遇到许多鬼子无从下手时,从未想过放弃,而是从各方入手,仔细钻研作战方案,从而一举拿下坏人,打跑鬼子的英雄形象进行传播,帮助幼儿树立信念,提高勇气,从而克服困难,完成折纸。其次,利用联抗战士目标一致:统一战线,打跑鬼子。帮助幼儿心中存有目标,有了盼头,就会想方设法地为实现目标而去努力,表现出顽强、坚韧和勇气。例如,在进行贴画活动时,树立要完成完整贴画的目标可以帮助幼儿克服潜在的懒惰因子,从而克服半途而废的问题来完成任务。最后,利用联抗英雄的自我控制和约束来促进幼儿意志力的发展。例如,在剪纸活动时,个别幼儿会存在不动手,而是直接将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缺乏自控力的状况,这样的严格要求下幼儿的意志品质会得到发展和提升,同时也是自我控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南芗子。联抗英雄传[J].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J].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
克服困难的事例【第二篇】
艾柯卡是**汽车业超级巨星,他那誉满汽车行业的推销术为福特公司创造了上百亿的美元。可是1978年7月13日,艾柯卡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嫉贤的老板开除了。老板把他赶到一个仓库中的小房间,还美其名曰是给艾柯卡还没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办公室。在奇耻大辱面前,艾柯卡没有消沉。在被解雇**之后,艾柯卡接受担任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喜获新生。仅1984年一年,他就为公司赚取了24亿美元的利润,比这家公司前60年的利**和还要多!顽强的精神、超群的才智、辉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为**人心目中的英雄。
分析:顺境中获得成功,固然是锦上添花,而逆境中打翻身仗方显英雄本色!艾柯卡如果没有第二次的成功,至多不过一推销巨星而已,正是逆境中的崛起才造就了他的“英雄”之名。
话题:“英雄”“金子总会闪光”“磨砺与成功”
克服困难的事例【第三篇】
一、巧
如今,“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教育行为准则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有时把握不定角色的转换,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演示教具、操作材料、游戏、玩具时,一般都非常重视其“教育目的性”,却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教师就象“导演”一样,幼儿就是“演员”,“引导”难以引起互动。
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在向幼儿发出互动信号时,尽可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如:有一天,我的手中拿着地球仪许多小朋友围着我问:“老师,这是什么?”我笑着问:“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当幼儿回答不出时,我再告诉他们:“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高山和大海。它叫地球仪。”这时小朋友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回家后还高兴地告诉家长,“今天我又认识了一个东西了,它叫――地球仪。”
二、巧设障碍
如今的孩子多数都是在万般宠爱中长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具有极重要意义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家长、教师等都纷纷呼吁,“今天孩子需要挫折教”。
应该适时地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公认。幼儿已有了一定的体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幼儿有可能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况且,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绝大多数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那么,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我认为: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因为遇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因此,幼儿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要让幼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
(二)利用和创设困难情景
提高幼儿挫折承受力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成人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找家长或老师帮忙。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在班上告诉小朋友,老师就只能帮你们系一次鞋,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
(三)利用榜样作用教育
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
(四)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
在幼儿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例如:有些幼儿在活动中胆子小,教师要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
(五)要多鼓励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当战胜困难后,教师就要及时地表扬他们“你真能干”,“我真行”,这些激励的语言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你真能干”,“我真行”。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教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
三、巧设案例
案例是沟通幼儿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幼儿案例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幼儿生活和社会现实,寻取的一些案例。这样的案例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点燃孩子的求知火焰,孩子们常跃跃欲试,争论不休,思维十分活跃,学习也更为积极。
四、巧布白
“布白”原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一个术语,是指画家有意在画面的某些部位,不着笔墨,制造高远幽深,朦胧虚空的视觉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课堂教学作为独特的艺术活动,巧用“布白”手法,同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过程中,故意省去一些关键词,留下空白让幼儿补充完整,启发幼儿多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4月的天气渐渐暖和,大地洋溢着一派春意。我与孩子们在幼儿园散步,感受春天的气息,体会春天的变化,在进入春天这个话题后,我就启发幼儿“春天来了,你们发现了什么……(树都长绿芽了,草也长出来了,不象冬天那么冷了,我爸爸在家准备稻种)”。这些发现使孩子们欣喜万分。
五、巧过渡
教学情境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之间的衔接,必须自然而贴切,这种过渡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教师要因势利导,这种自然地过渡,保证了教学过程的紧凑性和孩子思维的连续性,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冷场和孩子思维的中断。
六、巧设疑
当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教师给幼儿的思维之路人为铺设障碍,有意识地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于适当的时机设疑。这样的问题容易击中孩子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七、巧练习
克服困难的事例【第四篇】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一种激励自己的话语,也是一种对工作做事的一种态度;
2、有心人指有决心,信念坚定,努力去做的人,原句释义是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3、出处是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第九卷的世上无难事,人心自不坚;
4、原句例句,教师常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来源:文章屋网 )
克服困难的事例【第五篇】
为使我们的讨论有着共同的语言,必须确立一个前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迎接困难,克服困难,都是服从于、服务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我国成为一个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强国。
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一切困难都是暂时性的困难,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困难。尽管在我们前进的旅途中会遇到阻碍,会遇到挫折,会走一些弯路,会像唐僧到西天佛国取经那样,遇到九九八十一难,所有这些,都是必须克服,也是能够克服的。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于历史前进的趋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相一致,因此,一切困难和阻碍,一切逆流和风暴都无法阻挡我们的去路!
如果离开这个前提,甚至走到一个相反的方向,例如说,不是发展社会主义,而是恢复资本主义;不是发展集体主义,而是坚持个人主义。如果谁坚决地要走这条路,那么,这条路是一条死路,它所遇到的困难,是永远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它这一条路,违反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群众不批准;也违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谁阻碍时代的车轮前进,谁就会在这个车轮上碰得头破血流。
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况:我所说的困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困难,你所说的困难是恢复资本主义的困难。“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两种“困难”是无法把它们牵在一起的。要讨论的话,那是属于另一种性质;讨论的方法,也必须是“又经一章”了!
前提确定,言归正傅。
(二)困难是什么?
我们常说困难,困难,那么,困难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来,所谓困难,无非是尚未解决,或者尚待解决的矛盾;元非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尚未认识,尚未掌握,或者是尚未完全认识,尚未完全掌握。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实践论”)
没有把握,也就是困难,也就是主观认识还没有和客观存在完全一致,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尚待解决。
有人在地委办公室里,未能当好承上启下的参谋,那就是:如何当好参谋的工作规律,他尚未掌握;
有人当生产大队的队长没有当好,那就是:如何当好队长的工作规律,他尚未掌握;
有人当会计,老是出差错,那就是:如何当好会计的工作规律,他尚未掌握;
有人当教员,上课老是上不好,那就是:如何当好教员,如何上好课的规律,他尚未掌握;
类似的例子,如果是愿意想的话,还可以想得出一连串来。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和前进的:旧的矛盾解决了,会出现新的矛盾;旧的问题解决了,会出现新的问题;旧的困难解决了,会出现新的困难。
没有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明智和决断,没有迎接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我们就寸步难行;没有努力去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意愿和毅力,我们同样会一筹莫展。
(三)起头难和墨守陈规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形式到内容,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由无知到有知,由知得肤浅到知得深刻。
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不认识它,也就无法驾驭它。
认识的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的了解,不是一次两次接触,就能解决的。开始一个时候,往往一片混混沌沌,不见庐山真面目。
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思考,不断的从成功中取得经验,从失败中取得教训,对客观事物的真面目,才能看得清楚,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才能掌握住。
起头难。也就是对某项事物刚接触的时候,一无所知,当然也就难了。有同志说得对:“在新的形势下,有新的困难”。这个新,也就是起头的意思。
我们是革命工作者,对革命斗争的规律,我们不是一开始就掌握住的,在路线上犯过右倾的错误,也犯过“左”倾的错误。党是1921年成立的,一直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之后,这中间经过十四年的时间,才把方向拨正,方法搞对。
我们一开始并不会打仗,而日打过不知多少次的败仗,只有经过1925—1927年的大革命,经过十年内战,八年抗日战争,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才锻炼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来,才有一整套完善的战略战术。
我们一开始管理全国政权的时候,也曾经遇到许多困难,遇到从未经历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1949年到1958年将近十年的探求和摸索,我们才基本上摸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等一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研究学问也是一样,一开始总是困难重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