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故事汇总5篇
【导言】此例“达芬奇的故事汇总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达芬奇的故事【第一篇】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海滨小镇——芬奇镇,有一个叫安奇亚诺的小村庄,伟大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降临人世。达·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七弦琴和吹奏长笛。他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他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们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绊——对生活的不可知性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艺术家。
而这位天才,终究完美的发挥了自己的天赋。他的代表画之一《蒙娜丽莎》就运用了透视法,和在绘画中极其难以掌握的晕染法,而达芬奇却掌握并运用的非常惟妙惟肖。
而如同他的聪明才智一样,他的画也充满着神密的信息。人类用几千年的时间来探索它,每次都只是再次的到一个深邃的无底洞等着继续研究。
而真正有趣的是《蒙娜丽莎》这幅画,她的左半边脸居然和达芬奇完美结合,所以大多科学家的怀疑这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而让人更惊讶的是,蒙娜丽莎,这位让无数人倾心的神秘美女,她的脸是双性的结合:蒙娜丽莎的左半边的平行线比右半边的低。而她的名字:MonaLisa。埃及传说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将其读做LISA,因此MonaLisa就是暗示AMONLISA,即蒙娜丽莎非男非女,是两性的结合体,这也包含了达芬奇崇拜女性(女神)的倾向。
说到女神,就要来说一个重点了,也是本文的重点。在19世纪,有着一个存在但又不存在的教会——郇山隐修会,他们崇拜女神,崇敬耶稣,崇敬代表女性的玫瑰。而他们的标志,就是由一朵法国玫瑰做代表。这个组织在当时一直以对秘密保守的严密性而出名,这也是他们被淡忘的原因。而郇山隐修会是想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多西耶秘密》的羊皮纸文件,才知道包括波提切利、艾撒克。牛顿、维克多。雨果、让。科克托和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这就可以解释前面说的达芬奇崇拜女神。
这个教会,完美的保存了一个秘密几个世纪,一直都没有泄露半点,这也和当时的历任大师的智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至于这个秘密,先做个神秘。《最后的晚餐》,这幅画同样熟悉,甚至有人能完整的阐述里面的故事。这幅画的主题是画了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但是,这个理解是错误的,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耶稣的左边,做的那个人有着一头飘逸的红色长发,甚至能清晰的看出他的胸廓,而他穿的衣服,正好和耶稣是对应的。说到这,他就改改成她了,这个人或许你没有听说了,她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在历史记载,她只是个被耶稣感化的女子,可是,有谁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一位受尽屈辱的皇后。
这就得说到《最后的晚餐》里所说的圣杯了,许多人都觉得是耶稣身边的餐杯。它确实在耶稣的手边,可这个圣杯可不是什么所谓的杯子,在教会中,V,代表了女性,而在耶稣和他左边的玛利亚中间,就形成了一个大大的V,代表着玛利亚,而同时他们俩也形成了一个M,至于是否真实,还没能确定。而这个圣杯,其实它指的是抹大拉的玛利亚,而郇山隐修会所崇拜的女神,就是这位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位怀上耶稣的种子的玫瑰!这就是这所教会保护的秘密了,他们默默守护着耶稣的后代,一代一代保证香火不断,也守护着这位皇后的遗骨——所以,所谓的寻找圣杯,就是寻找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位背负着伟大使命的皇后,在她沉睡的地方跪拜。而她说沉睡的地方,就是当今的卢浮宫,在它的前面,有座倒金字塔,这里就要关于到一首诗了:星空光芒的照耀下,骑士守护着她的门槛,大师作品相继映入眼帘,在这里她可以安然入睡。其中的意思,就不做详细解释了。
而这个教会,为了严守着这个秘密,与反对女神的天主教会一直做着各种斗争,最后。天主教会胜利了,所以,一切文献被他们改变,代表女神的五芒星变成了恶魔的标志,而象征的女神的金星,这个每8年的运行轨迹是五芒星的星星,被定位巫师的占卜星,海波东的三叉刃变成了恶魔的干草叉,智慧老婆婆的尖顶冒变成了女巫的象征………。如今,一切都揭晓,一切真相都回归历史,可是,谁能抹去那刻在人类心上的改变和失败。
达芬奇的故事【第二篇】
让人绞尽脑汁的密码,就隐藏在列昂纳多·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令人绝望的角逐,就在遍布欧洲的大教堂和城堡里展开;令人震惊的事实真相,在掩盖了数百年后,终于被撩起了神秘的面纱。阴谋与惊辣被巧妙的糅合到诸多精细设置的悬念当中,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悬念小说。虽然不在的真假与否,但其中众多的难解之谜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令人着迷的神话,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的一些畅销是作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足以见得有多少人热爱这本书。它主要讲的是午夜,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艺术画廊的拼花地板上。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馆长脱光了衣服,明白无误的把自己的饿身体摆成了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还在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难以琢磨的密码。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与密码破议天才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兰登突然意识到,馆长其实是那山隐修会的成员—这个成立于1099年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历史上多诸多伟人,若牛顿、波提切利、克维多·雨果以及达·芬奇!兰登怀疑他们是在寻找一个破天情的历史秘密,一个既能给人启迪又异常危险的秘密。兰登与奈芙跟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都勇的角逐,足迹遍及巴黎、伦敦,不断遭人追杀,除非他们能够揭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否则那山隐修会掩盖的秘密,里面隐藏的哪个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只看到内容介绍就如此吸引读者,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也觉得这确实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是中的馆长索尼埃是一位被全球有关女性崇拜图象符号学的地位专家,他不仅自己非常喜爱与生育、女神教派、巫术崇拜和圣女相关的文物,还帮助卢浮宫收集了全世界大量的女神艺术作品—从德尔菲古老的神殿中女祭司手中的拉布里斯斧头、金质的墨丘利魔杖、好几百只象站立的小天使似的小圆环的T型器物,到古希腊用来驱鬼的叉铃,还有一大堆描述何鲁斯被女神伊希斯哺育的情景的小雕像,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最大爱好之一就是根据达·芬奇的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型例子。把草质纸张放进秘密筒的隔层之前,的先把它饶在一个玻璃小花瓶上,筒里的饿隔层中再盛上醋,如有人打开秘密器,就会弄破玻璃瓶,瓶里的醋就会溶解草质纸张,一旦把秘密放进这个筒里,只有知道密码的人才能把它取出。这就显示了索尼埃的伟大才华,不仅如此,他还是个绝世聪明的密码研究家,本书中的至终悬疑终认密码为线索贯穿全文。但是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同样一绝顶聪明的头脑,历经纪抽丝剥茧,层层疑问中找到了答案。女主人公其实是耶酥的后人,传说中的耶酥是神,其实是人,圣母玛丽亚其实是耶酥的妻子,所谓的圣杯就是圣母玛丽亚,其他的教会认为它是一份价值连城的宝物。。
文中大多数都是在阐述一中人类精神上的信仰,这与不同国度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其中达·芬奇为米兰附近的圣母玛丽亚修道远创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那幅一遭风化的壁画描述的是耶酥对他的门徒宣布会有人背他时的情景,很多人认为图中会出现一个杯子,而且是圣杯,而实际上图中的十三个人都各有一个高脚杯,根据<<圣经>>和圣杯的传说,圣杯应该在这个时候出现,实际上,这幅画是通向圣杯的秘密的关键所在。圣杯不是一件物品,是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个女人。人们认为十三个人都是男人,其实在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旁边的就是个女人她就是抹大拉的玛丽亚。耶酥旁边的那个女人看上去很年轻,满脸虔诚,体态端正,满头漂亮的红发,正安详的握者双手。<<最后的晚餐>>就是在向人们宣告“耶酥和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是一对。他们穿的衣服正好相对应。耶酥穿着一件红罩衣,披者一个红斗蓬,而抹大拉的玛丽亚着穿着一件蓝罩衣,披者一个红斗蓬。一阴一阳,还有关于玫瑰的传说,玫瑰是一个女性生殖能力的首要标志,在原始社会的女神崇拜时期,五个花瓣代表女性生命中的五个阶段—出生,首次月经,做母亲,绝经和死亡。而且,在当代,用玫瑰花来代表女性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像达·芬奇一样,沃尔特·迪斯尼也喜欢用运象征手法并在其作品中藏入秘密。迪斯尼的大部分电影里都有异教传说。受压制的女神故事的影子。迪斯尼公司将“灰姑娘”、“睡美人”和“白雪公主”的故事搬上银幕,就是因为他们描述的都是遭受迫害的女神的故事。人们无需象征学的知识就可以明白,那是公主吃了毒苹果变成丑八怪的情节明显的影射了夏娃的堕落。人们也很容易看出称“玫瑰”的奥罗拉公主和躲避追杀的“睡美人的”故事。事实实际上就是儿童版圣杯的故事。
达芬奇的故事【第三篇】
有人考证,《蒙娜丽莎》诞生于1500年左右。此前10年间,达芬奇其实还留下了大量涉及工程学、建筑学、解剖学等多门学科的画作手稿。有意思的是,其中好几张有关航空――达芬奇,其实是个飞行梦想家。
达芬奇这些航空题材手稿中,有扑翼飞机,也有采用螺旋形翼面的“直升机”。特别是他的“直升机”方案,看着很有意思,据说创作于1493年。这架“直升机”由铁丝和亚麻布制成。人站在它下边的圆台上,通过类似上发条的方式驱动这头怪物。当然,现代航空专家做出过考证,单靠人力不可能让这些奇幻飞行器飞起来。达芬奇那个年代离电动机或航空发动机的出现还远着呢。 达芬奇“直升机”草图。根据这张图,现代人又造了模型。
达芬奇的飞行狂想确实超越了时代。“我欲乘风归去”等名篇,以及敦煌壁画中长袖善舞的飞天,也有关飞行梦想,出现时间肯定都要比达芬奇早,但都集中在文学艺术层面。而达芬奇是从工程设计学的角度系统规划了飞行梦想。同时代我们有没有自己的达芬奇?或许有,但恐怕很难在正史中找到他们的痕迹,正史只对皇帝家事有兴趣。
达芬奇完成这些飞机“手稿”时应该还在米兰。那时候亚平宁半岛上还没有那个后来叫意大利的国家。人本,自由,科学,理性,这些将照亮人类前程的字眼,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穿过宗教愚昧的压制,以绘画、建筑、出版、科技、戏剧等数不清的形式在欧洲大陆冒头,史称“文艺复兴”。
达芬奇画下“飞机”手稿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明孝宗统治时期。《明史》对孝宗的评价非常高,“……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孝宗时期,《大明会典》编撰完成,政府管理制度细到婚丧嫁娶,都有规矩可循,因年号“弘治”,因此这段历史也被后世称为“弘治中兴”。
对比一下,东西方世界此时都在发展,但发展逻辑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复兴”和“中兴”,都是褒义词,但内涵是不同的。在欧洲,人的活性突破各种束缚,一点点释放出来。而东方治理者则试图最大程度上挖掘行政体系的力量,把全社会管理好,包括大脑,但人的活性其实在逐渐降低,整个社会实际在走下坡路。从朝廷到民间,从士大夫到贩夫走卒,人们越来越循规蹈矩,对未知事物的兴趣越来越低。
达芬奇画“直升机”那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哥伦布探险船队回到了欧洲,他们航行224天,在大西洋彼岸发现了陆地和居民,整个欧洲轰动了。又过了6年,达芬奇的佛罗伦萨老乡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的船队,沿着哥伦布的航路前行,“发现”了更广阔的大陆,也就是后来以亚美利哥名字命名的美洲。而大明王朝此时还忠实地执行着太祖时期制定的海禁政策,由官方推动的郑和航海,也已经是80多年前的尘封往事。
达芬奇画“直升机”后,又过了410年,1903年,人类终于摆脱了地心引力的控制,实现了自由飞行的梦想――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来自美国,美国来自美洲,而这种勇于追求梦想的精神,来自于不受束缚的自由大脑,来自于那个叫“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
达芬奇的故事【第四篇】
一
《达・芬奇密码》改编自丹・布朗的同名小说,该书从2003年在美国出版发行到现在一直是书市上的畅销书。《达・芬奇密码》是惊险小说和智力解迷结合的典范之作,其行文节奏明快,语言富有智慧,情节错落有致。作者在密码学、数学、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展露得淋漓尽致,并将大量时下人们关注的信息有机地引入作品之中,巧妙地运用到高潮迭起的情节里面。从小说的精彩开篇到难以预料的令人叫绝的结尾,丹・布朗充分证明了自己是个善讲故事的大师。
故事讲述的是卢浮宫馆长在卢浮宫内被谋杀,死前他将自己摆成了达・芬奇名作《维特鲁威人》中的姿势,并在尸体旁留下了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和馆长孙女索菲・奈芙在一起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连串的线索并最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耶稣曾经结过婚,还生过孩子。在影片出炉的时候,整个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号召大家罢看这部电影,因为影片亵渎了耶稣,毕竟耶稣的“神性”是基督教的基石之一。
将历史事实与文学虚构天衣无缝地杂揉在一起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特点。虽然在小说的开头作者说文中的历史与地理细节全部属实,绝无虚构,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作者只不过是希望读者有更真实的带入感而已。很多人已经验证了书中的有些细节确系杜撰,想从一部小说得到历史的真实是有点苛求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和历史杂揉在一起的。能在欣赏和娱乐的同时学到一些知识当然是很好的,如果这些知识的一部分是为了配合小说情节而杜撰,则不能全部当真。
二
有众多的小说读者,有媒体的炒作,有宗教话题的争议,有知名的影星和导演,漂亮的票房收入当然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融合了宗教、冒险、惊悚和少量动作场面要素的剧情片,主要依靠悬念的设置和演化来推动故事发展,和《国家宝藏》有些类似,但是动作场面要少一些,所以有点沉闷,全片也没有什么特别令人难忘的场面。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探秘过程的环环相扣,以及宗教、历史、艺术、天文、地理杂揉在一起的顺手拈来。但是在电影中不管是通过旁白还是人物对话,要把那么大量的信息传递给观众都会是很沉闷的。导演朗・霍华德肯定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实际上电影中几乎没有小说情节中那些精彩的推理,这不免令小说的悬疑程度大打折扣,让观众对于情节的发展不是特别信服。而且这部电影有大量的宗教成份,没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观众,很难像西方人那样入迷。就好像外国人看我们的三国故事,看到一个黑脸大胡子和红脸粗眉毛肯定不如我们感到亲切。不过如果真的对宗教感兴趣并且认真看下来,肯定也能学习到很多知识。
三
在电影中,作者借罗伯特・兰登之口说:“不用一定要分清神是否真的存在,重要的是,惟有信仰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强大,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觉得不孤独,始终有一股力量在危难时和我们一起渡过,在生活中引领我们。” 这或许也是宗教和信仰存在的意义吧!信仰就是某些根本不用证明却从心底里相信并从来不感到怀疑的信条,就好像蹦极的时候拴在脚上的那条绳索,你相信它所以才敢于往下跳。信仰让人在极其困顿的时候不绝望,让心在迷茫沮丧的时候有寄托。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信仰,社会才会有相同的价值观,人们才能够更好地相互信任和沟通。从这个角度看,信仰对于人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信仰并不就是宗教,共产主义、人性本善等等都可以算作信仰。我们信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信仰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我们会为别人的苦难而感到痛心并伸出援手。
而宗教是对“神”的信仰,基督教把他们的“神”叫“上帝”,伊斯兰教把这个“神”叫“”。宗教大多是劝人向善的,但是有时候宗教也会成为控制人的心灵的最有效的工具。电影中那个白化病教徒塞拉斯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恨,就像影片《七宗罪》里那个杀人犯。是什么使他成为杀人的凶手?是因为他对耶稣的爱被人利用。但是这种超越了一切的爱本身就是危险的,因为他可以以这个为理由做一切事,包括杀人。那他自己算什么呢?上帝的遥控玩具?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如果需要为自己心中至高无上的信仰去牺牲什么,只应该牺牲自己而不是别人。
达芬奇的故事【第五篇】
当时的贵妇人都以让达・芬奇绘制肖像画为荣耀,因为他是画家中能使人的肖像看上去既栩栩如生而又美丽漂亮的高手。也因为他那挑剔的画笔,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如此的殊荣。
为了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佛罗伦萨著名银行家佐贡多邀请达・芬奇给他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画像。
佐贡多中年秃顶,他的夫人却是国色天香。达・芬奇第一眼见到蒙娜・丽莎的时候,心便怦怦直跳。这是他见过的最美的女子,也正是他想要描绘的那种女子――没有丝毫庸俗的脂粉气,全身充满着纯真和天然的情趣,脸颊绯红,略带羞涩,一绺绺鬈发散披在袒露的颈上,发育娇好的身体显得丰满而美妙。
达・芬奇简直为蒙娜・丽莎的美貌惊呆了,以至于佐贡多提出请求的时候,他半天才缓过神来,有些局促地说:“我同意工作。不过,因为画这幅画得要点背景和气氛,最好在我的画室进行。”
蒙娜・丽莎就这样来到了达・芬奇的画室。刚开始,她感到很不自在,坐在那儿不能动弹不说,还有一双陌生人的眼睛盯着自己,这是多么难受的事啊!看着蒙娜・丽莎紧蹙的双眉,达・芬奇马上意识到了什么,他要想办法让她放松,让她开心,让她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来。
达・芬奇请来了魔术师表演魔术,请来了钢琴家弹奏美妙的音乐,请来了丑角说笑逗乐……但这一切好像都无济于事,根本提不起蒙娜・丽莎的兴致,她不时地打着哈欠。对蒙娜・丽莎的反应,达・芬奇不着急也不气馁,他一边情绪饱满地工作,一边细心地观察她的内心世界。渐渐地,达・芬奇发现她对画室里的动物标本和实验仪器很感兴趣,那是她从没见过的东西。那些也是达・芬奇最醉心的,他不仅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对科学和实验也痴迷得难以自拔。
这一发现让达・芬奇很兴奋,他决定把蒙娜・丽莎带入全新的世界,唤醒她昏昏欲睡的灵魂。休息时,蒙娜・丽莎看见一幅水鸟爪子的速写,她好奇地问:“先生,这是什么呀?”他便向她讲述游泳和飞行的原理,讲游泳器官和飞行器官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怎样使他想到一种飞行机械。她饶有兴趣地听着,眼里闪现出新奇的火花。
达・芬奇的心震颤着,既高兴又激动。于是,只要休息时,他就把自己对大自然的考察讲给她听。蒙娜・丽莎入迷了,她爱上了这个博学多才、英俊潇洒的奇男子,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达・芬奇迅速地画起来。可惜那幸福的微笑,很快就消失了。
达・芬奇爱上了银行家的妻子,这是他活到四十多岁的第一次恋爱。当蒙娜・丽莎不能来画室的时候,他的心总是空落落的,感觉生活里缺少了什么。也许就因如此,他把完成画作的时间拖得很长,整整用了4年。他按自己独特的方式爱她,他要把她因爱而动人的一刹那微笑画作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