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我去过的地方作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77991

【导言】此例“我去过的地方作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我去过的地方作文【第一篇】

[关键词]文化背景 西方油画 学习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065-02

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的开卷写道:“求知乃人类的天性。”此言不假,我们要求知,是因为我们想去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的油画,同样也是如此。

西方是油画的发源地,油画在那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要向西方学习油画。既然要学习我们就应该明白怎样去学习。而学习西方油画首先就要弄明白和油画有关的一些知识,了解油画的基础和技法以及一些创作语言。但我们学习油画不单单是学习一些油画技法和基础知识那么简单,而是要学习他们的一些经典的技法和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结合他们的文化背景,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文化背景之后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和风格样式。

临摹大师是好的,但是我们要清楚临摹的目的,不要盲从。我认识一位学习西方油画的朋友,一开始接触西方油画时就去临摹西方大师的作品,临摹得酷似大师的原作,时间一久对大师的技法就差不多掌握了,他的创作风格也近似于大师,甚至连创作题材都相似,可谓是第二个某位大师。按理说他应该会取得很好的发展,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不但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就连作品都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只注意了绘画的基础技法而忽略了大师创作时的感受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大师的画已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时代变了,文化背景变了……如果我们还去这样模仿他们画画,画出的作品自然也不会被接受。我们要做的是学习而不是复制。如果我们学油画就是为了画得和西方哪位大师一样好、一样精彩,为此不断地临摹大师的作品,以期待达到他们的境界,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他们的创作意图是否和我们现今的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是否和我们一样呢?都不一样。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东西画出同样的作品怎么可能呢?我们翻看各个阶段的大师作品,绝对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画,这是一个道理。就像一个要学习中国画的外国人,如果不了解中国画,不了解我们的文化背景就开始创作,他能画好吗?西方油画进入我们中国的时间很短。西方是油画的发源地,留有很多不朽的传世之作。所以我们学习油画必须去研究西方油画,同时为了要更好地认识和解读它们,还要了解西方各个画派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影响着油画的主题和风格,同时油画创作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比如文艺复兴显著的特点是现实和人文,要求打破封建神权,打破封建禁欲主义。当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部分,许多评说都以宗教为后盾,如此就不难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为什么如此盛行了。如果我们不了解原始社会的文化背景,如何能了解画肖像为什么要画侧面的脸和正面的眼睛?了解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之后,才知道那是在突出人有特点的地方,为的是更直观地表现一个人的特征。如果按照我们当下的文化背景去理解他们的绘画,肯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所以说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方油画的绘画方式和语言,有助于我们以后的运用和创作。

画画本质上是在画画家本身,是画家自己内涵和修养的展现,也是画家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缩影。所以,人的境界体现了画的境界,画的完善过程就是画家自我完善的过程。艺术无疑是以表现人生,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为最终目的的。为了对油画作品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解读,我们就要了解过去和现在的文化背景。假如我们去看电影,发现影片已经开演,往往就难以理解银屏上的人为什么如此激动,为什么相互射击乃至相互开战。

我们学习西方绘画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油画的基础和技法及绘画语言,最终达到为我们的创作而服务的目的。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以当时的文化背景为依托,不能盲目地学习,不能画西方的油画,而是学习西方油画,结合我们的文化背景画我们自己的油画。中国艺术界泰斗靳尚宜先生曾说过:想去国外画画,可以!但是必须回国才能得到发展,因为祖国才是自己的根。意思应该是说出去学到的只是技法、手段、手艺等,真正的骨子里的东西还得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只有在我们自己生活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的作品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被人接受和认知。如果留在西方进而想获得最好的发展是很困难的,因为那里的文化背景不适合你,所以你的作品也就不适合那里的文化背景,很难被那里的人接受和认知。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指的是我们是去学习西方油画的技法、基础知识、绘画方式等,“用”指的是我们把学到的油画技术运用到创作中去,其中,“用”最为重要。我们学习油画要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运用油画时更要结合我们当下的文化背景,如此才能做到“学”得透彻,“用”得巧妙。综观各位伟大的艺术家的艺术成就,除了天赋和勤劳之外,都是顺应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所以,要想在学习西方油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要在不断地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文化背景,在文化背景的依托下渐行渐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李春著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靳尚谊主编,丁一林编著油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4]童庆炳著艺术与人类心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我去过的地方作文【第二篇】

于德水(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陈晓琦(摄影评论家)

罗勇(全视影像画廊总监)

严双军(太极拳文化研究学者)

李德林(《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

时间:2014年8月

地点:河南温县

文字整理:段琳琳

“我尝试着将‘大道至简,大象无形’这八个字融入到太极影像的创作中。”

李德林:最近你的太极拳摄影作品在摄影界引起很大反响,李媚老师评价说:“你在当代视觉语汇的基础上创造出与传统语境高度一致、甚至一体两面的摄影视觉语言,用一种最不可能的视觉方式去捕捉太极的精髓要义。”我深有同感。

李英杰:谢谢李媚老师的褒奖。太极拳以天人合一、万物皆化的中国传统哲学太极学说为知识体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的自我平衡,既是养生健身的一种运动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体验,经与太极拳名家反复沟通,结合自己对太极拳和太极文化的体会,我尝试着将“大道至简,大象无形”这八个字融入到太极影像的创作中。

“大道至简”是说大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大象无形”是说东西太宏大了以后,就看不到形状了。由此我想到了中国书法和水墨画的创作。中国书画重气韵,以气写形,以线造形。艺术家把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等有形的线巧妙组合,造成多种不同的旋律;而构图章法中黑白、虚实、笔墨浓淡等无形的线是一种带气的势,统揽全局,表达思想。中国书法和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色与白色。太极拳摄影和中国书画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我将摄影艺术的静与动、黑与白、虚与实融入到对太极拳名家特有之“气”的拍摄中。通过多次实践,终于将太极拳运动中的拥、捋、挤、按、探、捌、肘、靠等动作予以有形和无形的记录,将太极拳内在的阴阳转换和“气”用摄影艺术呈现。

李德林:我觉得你拍摄太极是在用摄影的方式完成一次文化体验。好了,我们一上来还是不要谈论这么“高深”的问题,先谈谈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

李英杰:上大学时,我开始接触摄影。一方面,我是学生会主席,经常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有很多机会接触摄影;另一方面,我学的是机械制造,对照相机的原理、成像很感兴趣。于是我买了第一台照相机,海鸥120,经常下了晚自习和几个同学一起,把教室当暗房,冲洗照片。参加工作后,我长期在乡、县、市工作,有机会与基层群众亲密接触,认真观察他们的生产生活,接触许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照相机更成了我的心爱之物,常常带在身边,拍身边的人和事。

李德林:那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发烧”了?

李英杰:真正有意识进入专业创作是在2004年。那时起,我经常与当地摄影爱好者一起,拍一些当地有特色的题材。比如与河南省长葛市楷书鼻祖钟繇有关的题材,长葛市的工业发展等。后来我到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的故乡,又是夏朝建都的地方――河南省禹州市工作,接触了很多摄影名家,开始琢磨着拍钧瓷等。后来到温县工作,就拍黄河、太行山和太极拳。

李德林:你之前也拍过很多题材,比如风光,但最终在“太极”上开花结果,似乎很多摄影家都走过这个路子,你怎么看待摄影家关注多个题材和专攻一个题材之间的关系?

李英杰:摄影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创作需要发掘、思考、创新。因此,无论关注什么题材,都需要下功夫探索。对于我来说,一方面,由于工作关系,平常事务比较繁忙,拍摄时间有限,不允许我关注太多。另一方面,关注太多,也不容易去表现,去创新。刚才也说了,我拍过很多题材,后来从时间和精力上考虑,还是应该关注一个题材下功夫去拍摄,尽可能拍到极致。我认为:太极拳是中国的标志,拍摄太极拳更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德林:过去有很多摄影家拍太极拳,你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拍出自己的风格?

李英杰:太极拳以形引气,以气催形。如何把太极拳内在的气拍出来,是创作的根本。太极文化蕴含着辩证统一的观念,黑白、动静、快慢、虚实均为太极,如何把这些应用到创作中呢?一方面,我全面细致地了解、学习太极文化,对所能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太极图进行研究。从甘肃永靖出土的6500年前的双耳彩陶壶上的古太极图案,到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抟的太极图等;同时参考自然界中的太极图,如河洛汇流形成的太极图,用光电望远镜拍下的太空太极图,龙卷风形成的太极图等;还有社会万象反映的太极图,如人的流动形成的太极图等,直到现代艺术家吴冠中画的太极图。我对从古代到现代的太极图都认真地进行了研究。

另一方面,我也尝试过各种不同方法去拍摄。我实践过傍晚拍,月下拍,雾中拍,雪中拍,夜晚灯下拍,闪光灯频闪拍等等。经过两年多的摸索,终于找到目前这种长时间曝光的拍摄方法。拍摄中所使用的器材,我也进行过不同的试验,胶片、数码以及各种画幅,用中焦镜头拍太极拳师全身曝光,用长焦镜头拍太极拳师局部曝光。

因为白天要工作,我一般吃过晚饭以后去拍摄,在一个闲置的TU仓库里搭起简易的摄影棚,常常拍到深夜,有时一个晚上也拍不到一张满意的片子。因为太极图的转向为顺时针,阳鱼在上,阴鱼在下,拍摄时,要求男太极拳师在上,女太极拳师在下,男女走动速度一样、走出的太极图案一致,相机的曝光时间与太极拳师按规定路线打拳所用的时间也要保持一致,这样才有可能呈现完好的图形。

这种方法就是虚与实、动与静、快与慢、黑与白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太极,所以我是在用太极的方式拍太极。

陈晓琦:这个“太极的方式”指内在的虚实、动静、黑白,这些东西你是看不到的。所以我理解“用太极的方式拍太极”是指你按照对太极的理解拍太极,对太极的掌握拍太极,用针对太极特征的方法拍太极。

“太极影像的整个创作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研讨和科学实验的过程。”

李德林:看你的《太极》作品和其他作品,感觉你始终将自己的拍摄点锁定于自己生活的黄河边上,始终和土地、传统文化有关,作品里回荡着某种精神气质。

李英杰:这与我工作的环境有关。2009年以来,我一直在温县工作。温县南滨黄河,北依太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黄河温县段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看到伊洛河入黄河所形成的清浊相交的漩涡,构思出了太极图,在此基础上画出了八卦,孕育出了太极文化。太极文化是中国儒释道文化融合与统一的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太极拳是太极文化活的传承载体,无论世界什么地方,人们看到太极拳自然会联想到中国,太极拳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打太极拳,据统计,全世界有150多个国家的3亿人在练太极拳。

那么,出于工作关系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身份,我就想利用业余时间记录太极影像,传播太极拳,传播太极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传播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所以我选择太极拳这个题材进行研究和创作。

李德林:太极是一种传统文化,把一个传统题材拍得这么艺术,甚至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确实拓展了纪实类题材的拍摄思路。

陈晓琦:太极影像是纪实的,不能说虚了就不纪实,实了就是纪实。李英杰太极影像的拍摄过程和图像来源都是真实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去年,墨西哥当代艺术家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orozco)在北京举办了一个《旧轮胎》展览,有人说没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这些旧轮胎是在世界各地的公路上捡来的,他说,那太厉害了。这说明什么?来源很重要。这里面包含了多少信息?每个轮胎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太极影像实际上已经模糊了纪实和摄影概念,它有纪实特征,又有非常高的表现性。

于德水:李英杰在太极影像上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觉得他的太极摄影实践对我们摄影人的启示有两点:一是他对待某一题材的姿态:深入地研究式地拍摄。他不仅仅是泛泛地了解太极,他完全是研究式的学习,现在基本可算是一个太极专家,拍摄太极的体会和状态与之前也完全不同。所以,实际上,他拓展了摄影家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

二是他把来自西方、又在当代社会流行发展的摄影技术与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影像传播方式。通过他的影像,我们能够凭视觉感知到太极文化的内涵和奥妙,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他从初期虚化表现进入后来对整个太极之气流动的表现,越来越简洁,近乎于一种书法的简化表现。这个时候,当你长时间、反复凝视他的影像的时候,你就能感知到那种太极文化的妙不可言了。就好像他是一个太极高手,把太极文化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太极》是对摄影可能性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也是对摄影语言的创新。

严双军:李英杰老师的太极影像,都是符合太极文化特征的,他是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后,所进行的一种创作,并不是盲目地创作,甚至图像的运行方向也都符合天体的运行方向。所以,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研讨和科学实验的过程。

李德林:通过你的摄影,我觉得你是一个研究型的摄影家,很多艺术家都是随性的,而你似乎很严谨,但作品又如此浪漫。

李英杰:从最初构思、到呈现画面的控制,再到最终完成,整个拍摄过程确实非常认真。比如相机的选择,我曾借来朋友的多款相机做过比较,最终选择了CCD成像的中画幅数码相机和中画幅胶片相机进行拍摄。选择CCD成像系统的相机,有胶片的感觉,放大到8倍后,有银盐的质感,呈颗粒状。而CMOS成像的相机,放大到8倍后就会出现色块儿,有马赛克状。一般我拍摄时,先用数码相机拍,成功了,再用胶片相机拍。在后期制作阶段,保持原创性,仅仅只是适当地处理影调和剪裁,以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不增减像素,不改变影像结构。

陈晓琦:我体会比较深的是他的实验精神,这种实验精神是我们传统摄影所欠缺的。拍摄太极非常困难,我们在一块儿经常说,他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和失败。他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验出来的结果。太极影像是对摄影可能性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也是对摄影语言的开拓创新,具有毋庸置疑的独创性,不仅给了我们一种新鲜的视觉经验,其对摄影时间的独到理解和运用,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或许《太极》还有可能成为具有普遍性和符号意义的太极形象。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载体,这个载体非常珍贵。我们通过文字可能都读不懂太极文化,但通过太极拳我们可以体验太极文化。太极拳让太极文化深入民间,深入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心世界,参与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性格的塑造。这也是太极拳的价值所在,作为载体把太极文化从抽象变为具象,一代代传承下去。李英杰太极作品的最高价值就是把太极拳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内涵给视觉化了。他找到了一种看起来好像不可能表现的东西,用摄影这种很对立的方式表现出来了,他找到的东西就是时间。太极拳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性的表现,有一个时间意识,它的精髓和韵味都是在时间中体现出来的,一个瞬间是不行的。李英杰把时间概念引进拍摄,在时间维度当中体现太极,体现他对太极的这种理解。

这看起来虽然有些虚无缥缈,但他拍摄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现实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某一段不舒服,你把它去掉,然后再添上一段别的,那么影像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实际上,难度是所有艺术的价值之一。

他的拍摄对象都是顶尖的太极拳大师,太极拳的传承人,表演内容都是太极拳经典的套路,并且所有的影像都是一次拍成,没有过多的后期处理,虽然我们一时还不太习惯这种超出视觉的高度抽象化的记录,但作者对影像真实性的着意保护,还是构成了我们观看和接受的心理基础。

李英杰:要完成一次理想的动态艺术创作,难度确实很大。仅仅那个太极图的拍摄,我花了两个晚上,每天晚上拍三、四个小时,拍了以后还觉得不够流畅,还要重拍。

陈晓琦:所以说你通过对虚实的控制,对时间的控制,已经不是描述太极拳的外在特征,而是把太极文化内在的东西视觉化。大家看你的作品,不是在看太极拳表演,看了基本上也学不会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但大家会对太极拳和太极文化的内涵有所领悟。因此你现在这些太极拳影像已经不是叙事性的语言了,而是对精神和文化的一种表现。这种太极拳影像以后很难被超越,也很难被模仿,模仿没意义,超越太难。如果想要成为经典,进入摄影史也好,进入影像市场也罢,一定要禁得住考验,一定要保证它的纪实性,不能懒,图省事。

“ 影像太极’,由视觉带我们进入另一空间,且令人充满疑惑和感叹的图像。”

李德林:你的这两次研讨会我发现一个现象,大家对你的太极作品都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你觉得大家是在欣赏作品、欣赏文化、还是欣赏作品传达的某种信息?

李英杰: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吧:一个是太极文化作为中国的核心文化,或者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如何去表现?大家对这个比较关注。另外一个,可能大家过去看到的太极影像都是使用传统的拍摄手法,我这种创新的拍摄手法引起了他们探索研究的兴趣。

罗勇:李英杰先生的两次展览和研讨会我都参与了,我感觉到观众热情非常高。两次展览的形式也非常新颖。他对家乡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做艺术真的需要用心才行。

李德林:说到太极作品,一个大的话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注入――比如对于书画、对于气与气韵,对于有形无形等,还有一些哲学问题,在拍摄时你是不是有“意”在先?

李英杰:确实是有“意”在先,比如怎么去表现一个线条,怎么去表现一个图形,怎么去表现一种气场,还有现场的光线控制等等,确实都是经过事先设计的。在太极影像的表现手法上,比如把书法和水墨画的意蕴,线条长短、粗细,有形、无形,融入到对太极的表现中。在我的太极作品中,那些采取大面积曝光的作品,实际上是对天空太极、星空太极的反映和描述。后来运用局部曝光的影像,是反映一些气场,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呈现。

李德林:有的专家说不要过多的强调作品的文化内涵,我理解是不要屏蔽作者的影像创造力,不要忽略作品的艺术性和技术含量。从你的太极作品中生出“影像太极”等新的提法,这说明你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于德水:“影像太极”,由视觉带我们进入另一空间,且令人充满疑惑和感叹的图像。李英杰摒弃了照相机装置“快门”――速度的概念,让“太极拳”透过镜头的影像,任由其在CCD上自在地完成“历时性”的记录成像。其物像运动的光影,成就了境生象外的“共时性”的思想场域。一切隐现在现实中的视觉意义,被重新编入了一个深邃的具有主体意象的视觉辩证结构之中,从而创造性地呈现出一个崭新形态的意念“太极”。

“影像太极”以其特别的拍摄方式,诱发出了幻视抑或是梦境般的“太极”意象空间。呈现出来的影像越过了知觉的表面,让人们在凝视中感受:生命形态――内部与外部的运动过程之中,流淌在大自然里能量信息的无尽魅力。这不仅仅是李英杰对太极拳的艺术记忆,更是难以置信地以视觉的方式,达到和展示出了太极拳如此神奇的超化境界――优柔、沉静而又雄浑、强大的生命力量。

李德林:《太极I》与《太极Ⅱ》有哪些区别?

李英杰:《太极Ⅰ》可以说是初步的尝试,有虚实、动静、快慢,把几位太极大师的状态表现出来。《太极Ⅱ》是在《太极Ⅰ》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和探索,这个延伸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把太极大师打的太极图呈现出来;第二个方面是运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太极的内在,就是把它的气场、有形无形表现出来。

李德林:当地的百姓看过你的作品吗?他们是怎么评价的?

李英杰:举个例子,我给朱天才大师送去了几幅我拍摄的以他为对象的作品,他非常高兴,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他书法很好,自己又在上面写了几句话。他说,这太极真是太极,把我想象中的太极表现了出来,可以说是“大道至简,大象无形”。

于德水:你的影像得到了太极大师的认可,这就验证了你对太极的理解、以及将其进行视觉化的表现是准确的。

李德林:有没有听到过不同的声音,他们都是怎么评价的?

李英杰:目前听到不同的说法,就是光明日报社的王巍女士说的,她感觉太极是比较安静的东西,现在看到的我所拍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动的。我赞成她的观点,现在看我拍的太极影像,确实是动多静少,下一步要研究。

于德水:她的意见是很有价值的,过去我们在选编的时候,太过于侧重动态的、气的流畅的变化,而忽略了静的方面。但在你拍摄完成的素材库里,应该是有静态的这一类影像的。从整体结构来看,也确实需要静态的影像。

新温县人的“温县情结”

罗勇:一位著名摄影家曾经说过:“摄影也是生产力。”李英杰先生的太极摄影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用镜头弘扬了太极文化和太极拳文化。

李英杰:我所了解到的信息,很多人不知道太极拳的发源地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那么我就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责任感,这也加大了我的创作动力,通过摄影把太极拳和温县太极拳发源地传播出去。所以我内心确实是把摄影作为一种工具去宣传、弘扬当地文化、太极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摄影就是生产力。

李德林:你在很多场合称自己为新温县人,是不是有很深的温县情结?

李英杰:我在温县工作这么多年,真的是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文化,热爱这里的人民,我的户口其实早已转到温县,成为温县的新居民,也就是新温县人。

于德水:李英杰所有摄影实践的一个强大的、不可遏制的动力就是,他对他所在的这片土地的挚爱。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不顾一切去拍摄。一般的兴趣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你无法想象在那么繁重的工作之外,他能挤出那么多时间、其实都是晚上的休息时间,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去做这件事。

李德林:有专家建议你把太极作品展办到国外去,你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李英杰:如果有机会,当然是不错的。我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喜欢太极。去年我在美国学习期间,到大都会博物馆,专门看了美术馆和摄影馆。现在我也在看一些西方的理论书籍,比如康定斯基的书,他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我想了解、学习他们的文化、语言、哲学等等,然后找到一个我们的语言和世界语言接轨的途径。

现在,我也在有意识地去做国际交流。前段时间文化部门的同志跟我说,我的太极作品可能要拿到国外的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罗勇:李英杰先生的作品在我们画廊也展出过,有藏家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是独一无二的影像表达,对其他作者可能有启发,但“临”不能“摹”,“学”不能“似”,作品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创造力,就没有价值。

李德林:下一步你有怎样的拍摄计划?

李英杰:太极是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代表,我会用毕生的精力去继续努力、探索,把太极拳拍好。我跟几位太极拳大师已经约好,会集中一段时间跟他们合作拍摄。我还在酝酿另一个计划,就是对太极的另一个形态的表现,还没有完全成形,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会尽力。

李英杰简介

1963年生于河南鄢陵,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机制造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我去过的地方作文【第三篇】

我们一到北京就要到景色优美的地方去游玩。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坐火车到了北京。

我们一到北京就要到景色优美的地方去游玩。我不由得就想起了主席的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到了八达岭长城,还没上呢,那景色就已经吸引住我了。我们艰难地登上了长城。站在长城上,我问爸爸:“为什么长城这么雄伟啊?”爸爸说:“因为秦朝修筑长城的的时候,秦始皇是为了抵御匈奴,命令人们去修长城,修了很多很多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死了无数的人,长城是无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啊!这也才有了《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这让我想到了:这雄伟、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真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铸成的。

第二天,我们全家又从宾馆出发,到达了北京动物园,刚到北京动物园,我们就来到动物园区,动物园里的动物真是奇百怪,令人不知道先看哪个好。可是我们还是先看了我们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大熊猫懒洋洋地趴在石头上,我们观察了好几分钟它都一动不动,还是饲养员有办法,他们拿了好几捆竹子逗引它,大熊猫这些贪吃的动物,一闻到竹子的香味就就像撒了弦的箭,跑了上来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我们又观察了一会儿,就到了下一个地方——狮虎山。我发现从里面出来的观众都带着异样,这是为什么呢?好奇心起了作用,我们进去了。哇!屋子里有点异味!我说:“妈妈,这种味道是狮子和老虎粪便的味道吧?”妈妈回答道:“不对,是老虎的腥味儿。”我又问:“那狮子也有腥味儿吧?”妈妈答道:“狮子没有,只有老虎有。”“哦,原来如此,”我说。我们又来到狮子旁边,狮子一声咆哮,把我吓得浑身发抖,终于出来了,新鲜的空气灌满了我的鼻子。我们又走,忽然几声“呼呼”的声音进入了我的耳朵。噢,原来是黑豹,我们过去了,发现黑豹是那样威风凛凛。

我们又参 观了好多动物,可时间不早了,我们只得离去。

我去过的地方作文【第四篇】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匆匆的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匆匆燕子____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___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___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传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泥?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在第一自然段的方格内填上恰当的词。

2.文章开头写"燕子"、"杨柳"、"桃花"与下文写日子匆匆过有关系吗?请简述。

3.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铺叙日子匆匆过的?

4 .画线句用了比喻、反问的修辞方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好处?

5."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白白走这一遭啊?"一句饱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最能表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个词?

匆匆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去

枯 谢

2.有关系。

用燕子有再来,杨柳有再青,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反衬日子一去不复返,引出下文写日子匆匆过,应好好珍惜的意思。

3.是按时间顺序,"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来铺叙日子匆匆过的。

4.既能形象地表达过去的日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之意,又能含蓄地表达我反省自己未能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留下时间痕迹的深深遗憾之情。

5.饱含着作者追悔过去,反省自己的感慨之情和警醒人们切莫虚度年华,要把握时间的勉励之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7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