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补单员日常工作大全

网友发表时间 774991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补单员日常工作大全”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补单员日常工作篇1

文件編號:4-060-006 訂定單位:護理科

版次:20041221 頁數:第1頁/共2頁

護理科學生補實習證明單

填單日期:年月日第一聯:就業實習組存

護理科學生補實習證明單

填單日期:年月日

第二聯:學生自存

文件編號:4-060-006 訂定單位:護理科 版次:20041221 頁數:第2頁/共2頁

补单员日常工作篇2

帮补计划

盘龙区云波小学陈兰芬

学生是

教学

活动中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学习动机水平低是学习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研究的对象中,大多数是动力型困难学生。这些学生有明显的畏学、厌学情绪和逃避学习的行为。即使是其他类型的学习困难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动机障碍。可见,在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学中,学习动机激发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有多种途径,简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两类,外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创设各种外部条件(如获得奖赏、父母称赞、老师表扬或取得好成绩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激发着眼于通过学生内部心理因素(如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等)激发其学习动机。

一、外部动机激发

外部动机激发可以通过奖赏、惩罚,创设课堂气氛等方法,给学生以适当的动力,这是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手段,(一)有效的奖赏

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一定的奖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总认为奖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但研究表明,奖赏在一定条件下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所以,教师实施奖赏要注意几点:

1.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如果奖赏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奖赏物,则会使奖赏成为外部控制手段。反而抑制学生的兴趣。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评价,给予奖赏意味着对个人学习成效的肯定。教师过多依靠控制性奖赏会强化学习困难学生消极动机。例如,对学习困难学生单纯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往往无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有时反而会使他们厌恶分数。

2.奖赏要与学习困难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自己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较为容易的任务而大加奖赏,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反倒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常会使同学视这种奖赏为无能的标志。

3.奖赏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学习困难学生常被人轻视或批评,社会评价较低,因此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奖励莫过于称赞和肯定,他们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赞许等社会性强化而不是物质强化。

4.注意惩罚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惩罚是与奖励相对的概念,是用不愉快的事件(或刺激)抑制或消除个体不适当行为的发生。比如,学生在课堂上随便讲话,教师批评可以抑制这种违纪行为的发生。但若惩罚不当,则将适得其反。如,教师对学生不交作业处以罚站、罚抄等惩罚,可能会引发学生对立情绪,他们将更加痛恨作业。所以,教师对于惩罚要有正确认识和注意合理使用。具体地说:

(1)切忌体罚学生。惩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如体罚、训斥等);另一种是取消某种喜爱的刺激(如取消娱乐活动等)。班杜拉认为,常使用体罚或变相体罚是为侵犯行为提供示范。此外,体罚有辱学生人格,往往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

(2)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斯金纳主张通过奖赏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以抑制或消退其不良行为。这就是说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要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陋习,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抓起。

(二)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目前教学中的弊端之一是过于强调竞争,认为促进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竞争。其实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此竞争更容易诱发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卑、自弃心理。这是因为课堂里的竞争是以人际比较为前提的。在以竞争为导向的课堂里,人际比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较大,尤其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应倡导学校形成一种合作的课堂气氛。合作的课堂气氛淡化了人际比较,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和发展的机会,它旨在引导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动机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可采用如下措施:

1.改进评分方法,淡化竞争气氛

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工具。坏分数常常使得学习困难学生心惊肉跳,常常使他们受人歧视。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认为,简单和用坏分数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判决”,会直接挫伤他们学习的情绪与动机。他们主张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或者在学生作业完成得不好时暂不打分,直到改正错误后再打个好分数。我们认为,这种记分方法对学习困难学生是可行的,尤其适合于平时的测验。因为平时测验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鼓励性评分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方法,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可以得到一个好分数。我们在分层递进教学实验里的分层评价就是鼓励性评分、实践表明,它对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效的。另外,要注意向学生宣布学习成绩的形式。不少教师喜欢将全班学生成绩张榜公布、排名次,这样公开宣布成绩的形式具有较强的人际比较色彩,故在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不宜采用。

2.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

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干他们愿干、能干、想干的事情,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有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上已经困难重重,教师补缺补差都忙不过来,学生还有什么选择可谈?其实不然。例如,我们采用分层作业,只要求低层的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并不规定他们做高一层次的作业,而事实上许多低层的学生额外做了高层的作业,这便是用分层次作业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这启示我们,让学生选择比硬性规定学习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3.提倡互助与协作

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教师与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与协作,不仅可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改进学业,也可使助人的学习优良学生进一步得到锻炼,我们曾在分层递进教学实验中采用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学习困难

学生更能受益。异质组中,学习困难学生并不完全是受助者,有时也是助人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内部动机激发

在学习活动中,外部动机激发与内部动机激发的作用有所不同。外部学习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境刺激,一旦情境消失,人的心理感应也随之消退。如果要想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时,他们才会为学习做出努力。因此,要制定出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学生困难学生内部动机激发的措施包括:归因训练,角色转换、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等等。

(一)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学业成败情境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的干预计划。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失败归之于外部因素或不可控因素,如运气不好、能力低、任务太难。归因倾向是个体的一种社会认知,它对人的情绪与行为影响很大。例如,将成功归之于内部的能力与努力会使人感到自豪、骄傲,将失败归之于不可控的因素或外部因素,会使人感到灰心丧气。

有人归纳了三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即: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和观察学习法。

1.团体发展法。归因训练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一般为3至5人)在一起分析和讨论学习或工作成败的原因,并由一名教师或辅导者对各人及整个小组的情况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归因。然后,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原因中选出与自己学习或工作成绩最有关系的因素,并对几种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等)所起的作用作出评定。教师或辅导员对这些自我评定和归因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向小组成员作出反馈,指出归因差误,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

2.强化矫正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表中作出选择,对完成任务的情况(成功或失败)作出归因。每当学生作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随即给予鼓励或奖励,并对那些很少作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3.观察学习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引导他们把完成任务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尽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有关研究表明,只是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学习动机问题。因此,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归因训练必须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兴趣和态度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另外,归因训练还必须与教师改进教学(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同步进行。学生学业成败的原因是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有学生个体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上的原因。如,教学进度过快,难度较深,教学方法不当等等。

(二)角色转换

角色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的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自尊自信,以致使他们对课堂学习和集体更为反感、敌对。因此,运用角色转变策略可以改进学习困难学生的低动机、低期望,使其树立自尊、自信等积极的自我信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

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角色转换必须要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配合。如,学生本人是否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现状的愿望,班级是否有积极上进的风气等等。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教育干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自我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我信念。其中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自己觉得有没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自己的能力可不可以改变和提高。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概念是成就动机的基础,在动机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动机激发途径。

1.创设成功的机会。学习困难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并不是门门学科成绩都差,他们也有不困难的学科,因此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尽可能让他们在胜任的学科中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

2.树立成功的榜样。这里的榜样示范不是学习优良学生的示范,而是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信心。如果让学习困难学生以学习优良学生为榜样,他们会觉得自己本来就不如别人,学习优良学生达到的目标自己达不到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当其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信念,相信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例如,把原来基础较差而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要求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样取得进步的。选取这样的榜样示范对班上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确能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3.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要增强自信心、胜任感,个人就必须确立自我参照目标,这要求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学习困难学生把自己同学习优良学生比较,会越比自信心越低;但同自己的过去比,个人的进步则能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在对学习困难学生个别辅导中,我们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的目标与计划,并制订出落实这些计划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善于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个体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1.善于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人们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一般来说,人人皆有自己的爱好,学习困难学生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家访、个别谈话、学生周记等途径来了解,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其次要培养,提高他们的兴趣。这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也可以通过举办有关知识讲座、推荐有关课外读物等活动形式进行。

2.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人们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

当学生最初对某些学科学习还没有产生兴趣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些学科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该门学科知识对自己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和疑问,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争辩、讨论,通过增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或者以形象、生动的手段展示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此外,要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产生兴趣,在学习中尽量消除学生的厌烦、害怕等消极情绪,培养他们学习中的愉悦感、自豪感等等。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困难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内在动机。通过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对课堂学习任务更多的是自我卷入倾向。这就是说,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从自我卷入转向任务卷入是改变学生畏学、厌学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暴自弃往往是在失败的情境下产生的。失败的信息启动不良动机模式,诱发消极的防御机制——避免失败。为了避免再次失败,他们索性采取退避行为,同时对学习任务采取更深的自我卷入倾向。所以,让学习困难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鼓励他们取得成功是同等重要的。成功与失败是一对孪生子,“失败乃成功之母”。因此,当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受到挫折时。教师不要对他们的能力作出更多的评论,而是要引导他们从失败中寻找可以改进的因素,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

2.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性任务。班杜拉给挑战性任务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指有一定困难,但经过个人努力能够解决的任务,也就是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任务。如果教师一味让学生去应付低水平的任务,是不可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的,过分容易的成功不具有强化的价值。班杜拉认为,容易的成功是一种常规性行为,对常规性行为的奖励并不反映人的功效,所以不能促进个人的内在动机;而接受挑战性任务是一种进取性行为,对进取性行为的奖励能够证实人的功效。我们在分层递进教学实验中实施同卷分层,鼓励层次较低的学生在完成同层作业的基础上尝试高一层的作业,这便是一种挑战性任务。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分层教学达到递进的目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74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