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大海啊故乡的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样例【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91019

大海啊故乡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4、在这1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2.脚踝()。

3.恣睢()4.偶然()。

5.嗤笑()6.阴晦()。

7.愕然()8.颧骨()。

《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大海啊故乡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三课时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我

1、描写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聪明勇敢、活泼开朗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外貌:西施圆规”

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愤怒别离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20年前的闰土和“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悲(对比)变——农村破败人际隔膜

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大海啊故乡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活动内容。

故乡。

教学。

目标1.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润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3.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学情。

介绍。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感悟讨论法。

用说,悟,练三步回环反复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实践与感受,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由。

第一步。

说说,一句话谈天说地要求说话时要流畅,要用修辞,要用上生动词语要适时点评,引导学习,要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1.听《故乡的云》,说说你的感受?注意用修辞2.看一幅图片,说说你的观察1.学生在“听说”中语言变得多姿多彩,流畅自然,表达欲望与日俱增2.所说的内容与主体是一致的,起到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的作用3.“说”为“悟”打基础,是“悟”的前提,起引入、激趣作用。

第二步。

一,从整体上感悟—理情节1.这篇小说以“故乡”为题,文中写了几个故乡?2.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字,概括全文结构层次,并初步体会一下作者在各层次中所传达的情感3.课文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定语1.学生讨论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2.学生小结回故乡(伤感)-------在故乡(悲哀)-------离故乡(希望)3.小组合作,然后汇报1.课文中的突破点,课文的目标,学生的学情,本单元的中心,或者说中考的试卷的方向要融合在一处,找出学生要学习的地方,以致于举一反三二,从诵读上感悟—评人物根据图片找出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小结:语言描写,表现了杨二嫂性格泼辣、尖刻、势利。表现闰土的麻木、愚钝。1.学生看谁最能读出性格,读出韵味2.分析人物中的语言描写3.学生自由诵读4.学生互相评价树立“教本是例子”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上“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巧妙设计教学,大力发挥语文课本典范作用,得到规律与方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促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为会学,形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技巧。第三步练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李华从《故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2.美景配好人,恶劣环境配事件(每个片断150字)仿例:课文第十二段3.《故乡》与《名城梦》对比练习。

1.找出答案。

2.说出理由。

3.大胆仿写。

4.动笔写作。

1.运用方法,充分理解,学生自觉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2.让学生充分分享,欣赏,从中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学设想。

解决教师“扶得多,放得少”的问题,在“说、悟、做”三步中,让自觉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构成“由表到里,由表里到迁移”的基本学习行为,由学生亲身体验,真正地培养能力。

大海啊故乡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1、朗读课文,2、理清情节,3、把握主旨。

2、学习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积累重点语句。(难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查资料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阴晦()装弶()脚踝()嗤笑()。

恣睢()萧索()隔膜()惘然()。

2、解词:

隔膜:恣睢:

惘然:聚族而居:

(3)朗读课文,(4)感知课文。

二、展示交流。

(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希望是本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二)检查预习:

1、认读字词,解释词义。

2、明确“预习导学”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研讨主旨: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

3、巩固提升。

《基础训练》47—49页第1—9题。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结合课文理解“新生活”和“希。

2、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3、这正如地上的路,

4、其实的上本没有路,

5、走的人多了,

6、也便成了路。”的含义。

7、背诵《故乡》最后三段。

大海啊故乡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家乡的热爱,酸枣树默默奉献的品质。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中语句的优美,积累词句。

重点:感知文章大意,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难点:体会酸枣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2。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还记得那故乡的酸枣树吗?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

4、让我们再次走近故乡,走近酸枣树。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认识故乡,体会酸枣树的可爱。

1、感受叶的可爱。

师:春天来了,酸枣树长出了嫩嫩的叶子,它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叶子样子的句子勾出来。

(2)交流。“他先是羞羞答答地……可爱极了。”重点体会:小尖芽、羞答答、试探、小巧玲珑、黄茸茸、浅绿色。

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结合有感情的朗读。

(3)叶子好可爱啊!齐读第二段。

2、提纲导读,体会酸枣树花、果的可爱,感受孩子们打枣、吃枣的快乐。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认真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2)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酸枣树的花和果的?找出描写花的.句子画上“——”,找出描写果的句子画上“~~~”。

(3)读一读找到的句子,与同组同学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汇报时读出自己的感情。

(1)酸枣花:“黄黄的、米粒般,像……金色的小星星”——认识酸枣花的颜色、大小、形状,体会酸枣花的小巧、美丽、可爱。

(2)酸枣:“小酸枣、由清变绿、由小变大,红红的……到处是……酸酸的……”——认识酸枣的成熟过程,了解酸枣的颜色、味道,体会酸枣的诱人与鲜美。

4、引导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刚才大家读了这么多优美的句子,想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1)学生自由发言,交流、介绍。

(2)教师适时点评,引导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与谴词用句的精妙。

(3)学生再次深入地有感情朗读句子。

6、教师小结导读:如此诱人的酸枣渐渐长大,看着这诱人的酸枣,你最想去摘吗?

(1)你有过摘果子的经历吗?(学生交流体验)。

(2)你能看出孩子们的快乐吗?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从哪儿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

(3)小结:这么多年过去了,酸枣树还是让作者记忆犹新,作者只是在怀念酸枣树吗?(怀念家乡)。

三、总结全文,背诵说话。

2、学生反馈。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4、说说: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5、学生自由发言,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我爱故乡的酸枣树。

果树王国。

酸枣花花怀念家乡、热爱家乡。

默默奉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