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经济学读后感(汇总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岛经济学读后感(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第一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1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经济学类书籍读后感,请参考.
这几天,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发现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张五常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面造诣很深。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五常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子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一样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脉络来为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但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确是十分钦佩的。
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向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章一开始,便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具一般解释力。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这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张先生对待学问是十分严谨,极具科学精神。但书中的有些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张先生在对马克思的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个人偏见,特别在谈到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时,我觉得偏离了他一贯所坚持的科学的立场。例如张先生认为“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没有人试用事实加以验证。”对此我并不认同。另外,在谈到剩余价值时,书中说道:“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一些学者说是租值,一些说是利息,一些说是利润,另有一些说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说来说去都不清楚。”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在冬天我们穿棉袄,夏天穿汗衫,无论穿什么都不会改变我们是同一个人的本质。
不过,如果我们避开书中所谓的“个人偏见”,“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对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张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样,“本书是为中国人而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其他好些民族更为重要。”因为中国人始终是一个感性重于理性的民族,他们似乎更容易成为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科学的精神对我们这样一个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张五常先生虽名为“五常”,但他似乎从不会被传统的东西所束缚。《经济解释》成功地避开了枯燥无味的教科书模式,它举例甚多且始终围绕着生活,因为张先生更强调的是经济理论的解释作用。张五常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抛下了一连串的争议给他的读者。
我想《经济解释》这本书至少向我们说明了两个问题,即经济理论的解释性问题和争议性问题。也许张五常正是想藉此激发我们对经济学的兴趣,也正因争议,才让我们有了对权威指手划脚的勇气。读完此书并体会到这两点,我更加认为这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文档为doc格式。
。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小岛经济学》可以说是适合所有人阅读的经济学书,本书的作者是彼得·希夫和安德鲁·希夫两位兄弟合著的。本书始于他们的父亲的影响,一位终身为了奥地利学派正名和凯恩斯学派斗争的经济学家。彼得·希夫是著名经济学家,他的著作《美元大崩溃》也是超级畅销书;安德鲁·希夫是经济学与融资学方面的知名专家。
做为经济学入门读物,这是一本让上至90岁下至9岁的读者洞悉生活现象背后经济规律的一本书。这本书以漫画、寓言的形式,阐释了货币、储蓄、资本、银行、政府、基础设施、贸易、信贷、债务、债务货币化、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量化宽松等看似高深莫测的经济学现象。
全书分为十九章,从一个点子如何促进了发展,再到鱼成为货币如何促进了发展、以及市场的运作、国家的政府的职能、鱼本位的成立及废除、到最后的占领华孚街。本书以鱼的例子从头到尾讲述了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从一开始的原始人到大萧条再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用了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话阐述了经济学的原理。以前马克思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我对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懵懂的,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呢?好像没有很明显的感觉。小岛经济学中开篇以捕鱼为例详细的阐述了这个关系。
一个非常闭塞的小岛上,生活很艰苦,没有任何奢侈品,只能吃鱼维持生计,住着三个人,艾伯,贝克,查理,最开始的时候,三个人都是通过徒手抓鱼来解决生计问题,由于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徒手抓鱼,每天只能抓到一条鱼,他们的活动就是醒来,捕鱼,吃鱼,睡觉。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个时候艾伯想了一个点子,想要制作一个简单的捕鱼器来抓鱼,经过挨饿一天后,他终于成功的做出了一个捕鱼器,用这个捕鱼器,艾伯每天可以捕捉到两条鱼,由于每天只需要吃一条鱼就能维持生活,每天都会有一天鱼多出来,他可以捕鱼一天,休息一天。由于生产力提升了,不用只靠以前徒手捕鱼,现在可以通过简单的捕鱼器捕鱼,他获得生产关系也就是鱼就多了,因此,生产力的提升会增加生产关系数量。为什么有的人赚钱多,有的人赚的少呢?很大一部分是由个人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决定的。艾伯做出了简单的渔网后,又想做一个巨型捕鱼器放置到水下,会自动的捕鱼,但是这个工程浩大,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就邀请贝克和查理一起来制作这个工程浩大的巨型捕鱼器。
为什么分工会提升生产效率呢?因为每个人擅长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而要做一个产品出来,需要涉及到的工序和流程是非常多的,比如要做一件衣服,需要涉及到棉花的生成,抽线,染色,织布,设计,裁剪成衣这么多的流程,如果全部一个人做的话,除了专业知识的熟练外,还会涉及到场景的切换与分割带来的销量的降低。再抽线完成后,去染色,再去织布,中间切换的过程中,时间成本,精力的再次集中都需要时间的。因此每个人做擅长的部分,各种工种的人合起来完成一件产品的销量远高于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产品,社会的分工越精细,经济生产销量就越高。
一切产业的兴衰都是与技术的发展都是由人的需求而变更的。当小岛上的人的生存需求彻底的解决了后,小岛人终于可以完全的从捕鱼事业上释放出来了,这个时候贝克就开始从事服装行业了,查理开始从事房产事业了,再到后来与其他的岛屿产生了贸易后,交通工具,道路相关的产业也就孕育而生。随后安全保护,金融投资等服务行业也火起来了。消费带动不了经济的发展,生产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单纯的消费并没有创造经济的增长,生产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捕鱼的数量增多,也带动不了鱼的消费。做为创业者,它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经济发展的规律,去洞悉到政府政策的对与错以及其背后的制定原理,我们要么是寻找新的需求,要么是从旧的需求中提高生产率。
总有一些人让你自配不如;总有一些景让你叹为观止;总有一些书让你如获至宝想要一读再读。此书正是如此。人生读书学习有四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仍需上下而求索。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第三篇】
我对经济学类的书籍一向是提不起任何兴趣,因为除了字母和数字,就是高深的理论。大学时期为了丰富知识面,也在图书馆借了一些经济学的书看,但没有一本是完完整整看完的。原因基本都是--太枯燥。
前段时间因为需要,找经济学毕业的同事推荐一本经济学的书,她就推荐了这本《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很好读。
这本书里的题目和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由两部分组成,例如王二施粥和春节火车票的分配,王二的包子和中国的税负,王二开公司和月饼税,王二的开荒和外资流入,故事和题目一样,前半部分是作者以王二为故事主角写的虚拟故事,后半部分是作者要呈现的较难理解的经济学理论。
这本书我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没有放弃其中的任何一章。可谓是章章都很精彩。王二在这本书里,可以是老板,可以是有三个儿子的父亲,也可以是一个爱吃猪肉的有钱人,他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作者就是有这个功力,可以把高大上的经济学,融入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故事里。
近期买房,也便最关注这本书里的《富人吃肉和收入分配不均》。王二在这个故事里,是一个有钱人,喜欢吃肉,村里其他人都很穷,平日里不买肉,而养猪的屠夫猪肉也都大多卖给了王二。过年的时候,王二家里因为宴请宾客,会需要更多的肉,而村里人攒了一年前,也就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够奢侈一把买些肉,都需要肉的情况下,供给跟不上,屠夫就抬高价格,王二依然买得起,穷人变成了没肉吃。
如此一来,穷人们开始埋怨王二,把肉都买光了。王二说我没偷没抢跟你们有什么关系,我也不希望猪肉贵,你们应该找屠夫去。屠夫说大家都需要肉我当然谁出高价我卖谁,我是商人。村民的愤怒也是合理的,但王二和屠夫又好似都没错。
这个故事想要说的经济学问题就是收入不均。尤其是买房问题。中国现阶段也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有钱人好几套房子,用来投资和自住,而没钱的人,因为房价高,只能观望,租房住。
作者在书中不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也给出了他对这件事该如何解决的看法。王二和村民是在一个小的环境下发生的故事,而房价,收入不均等等问题,是全国都有的问题,所以解决起来,更加困难。
这本书拿回来以后没有束之高阁,而是捧在手里一字一句的读完了,实属不易,如果有人跟我一样,想要了解一些经济学,但又读不进去枯燥的专业书,可以来翻翻这本。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第四篇】
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才真正知道和曼昆相见恨晚啊!读了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学,写一点感受吧,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进入宏观经济学的第一步是看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最重要的数据是国内生产总值(既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又衡量经济为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消费物价指数(衡量生活费用和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和失业率(衡量想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占劳动人口的比例)。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数据之后进入正式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即宏观经济学模型。
首先探讨长期中的经济,主要用古典宏观经济学来解释,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两个重的变量)。
长期中的经济有几个重要的变量: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真实利率、物价水平、真实汇率、贸易余额和失业率。以下分别解释这些经济变量的决定因素和适用的模型。
在长期中,一国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该国的劳动人口、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和将这些生产要素转变为产出的技术所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生产函数y=af(k,l)。
在长期中,真实利率是由投资和储蓄所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可贷资金市场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解释真实利率的决定还可以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包括对投资的税法,对储蓄的税法以及预算赤字。
在长期中,一国的物价水平是由货币供应量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古典货币数量论(mv=py),该模型还解释了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
在长期的开放经济中,一国的贸易余额和真实汇率是由投资储蓄和资本净流出所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将可资金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净流出与国内真实利率负相关关系相联系起来的几何图象模型,读后感《宏观经济学读后感》。该模型不仅解释了贸易余额和真实汇率的决定还解释了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包括对投资的税法,对储蓄的税法以及预算赤字)、贸易政策的长期效应和资本外逃的长期效应。
在长期中,自然失业率是由就业率和离职率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模型。造成失业的原因有两个:寻找相匹配的工作(摩擦性失业)和工资刚性(结构性失业)。
以上就是对长期中的经济的理解。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第五篇】
本书的优点一是在于其语言的朴实易懂,能把经济金融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以通俗的语言转化,或是以简单的事例来解释给读者。二是将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一个一个小节,每小节的篇幅都不长,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经济来写经济,这使他不像其他经济金融类书籍那样冗长又枯燥。所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高中生来说,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书,也可以是学习经济的入门书。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名叫《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的那一节。当今社会,时常会有新闻报道:“xx研究所声称中国经济将在xx年赶超xx国家”此类言论屡见不鲜。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这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长远预测是错误的。将这种行为戏称为“画今天的饼,充明天的饥”。长远的未来充满随机变量,经济发展的快慢随着这些随机变量而变化。天灾人祸,不可抗力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于是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对未来的任何长远预测都是不负责任的。作者提到,比长远未来预测好的多的是短期预测,或者说是短期规划。有了短期的规划和目标,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得稳。老老实实做今天的饼,总比不着边际地画明天的饼好的多。
所以我认为,国家若想要经济发展,高喊“xx年超过xx国家”这样的口号是无意义,规划和目标不会把国家经济向前推动分毫。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在哪儿,该怎样扬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方式。诚然,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序运行,我们有个大目标固然重要,作为研究机构,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力气花在刀刃上,用他们的专业去指引经济发展,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应该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能够从根本的机制制度上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我们今天的经济,缺少的是创新,缺少的是一种推动创新的温床,能够让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未来很远,我们向往,把握当下,完成当下应该承担的责任。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经济二字与常人的生活太遥远,读了之后才发现,经济二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gdp、买卖与市场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而我们都是经济社会运作的一员。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第六篇】
纯阳书评二百七十九之《小岛经济学》。
最易读的经济学入门读本!最有趣的经济学入门读本!但同时也是最偏颇的经济学读本,因而也是最不应该让初学者读的经济学入门书!
先说最易读。作为一本经济学读本,无论多入门,多基础,都免不了要下定义,立概念,然后在定义和概念的基础上开始构建理论,而但凡概念和定义都是抽象的,距离生活很远的,都免不了会增加阅读难度,带来阅读困扰,而这里恰恰是这本书出彩的地方,堪称神奇的地方,也是其他众多经济学入门书所没有做到的,或者说做不到的地方,即全书基本上没有抽象概念,没有学术术语。正是因为没有令不少读者望而却步的抽象而费脑的语汇,就为本书的易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没有了概念和术语,怎么去说明道理呢?答案正好与本书的第二个特点相关。
再说最有趣。没有了概念和术语,作者采用了一种老祖宗就开始使用,因而是最原始,同时又最管用的方式来阐述道理,通过讲故事,一个连续的故事来说明最基本的经济原理。在故事里,作者通过最朴实的,同时也是最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经济学概念,说明经济学逻辑,因而一方面很好的回避了经济术语的'枯燥乏味,显著降低了读者的理解负担,另一方面又通过生动有趣、浅显而具体的语言和情景有效地增加了趣味性。不是采用不同的故事来分别说明不同的原理,而是采用一个连续的故事来说明所有的原理,所以连续故事本身对读者所自带的情节吸引力也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往往会令读者拿起来,就放不下。
最后再说这本书的偏颇。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像一颗大树一样会长出众多枝枝叉叉,这些不同枝叉之间会有分歧,会有争论,很多时候这些不同观点都有其合理性,或者说都从某个角度,某个维度对现象做出了更好的解释,但是单独拿出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真理本身,更可能的是把这些貌似矛盾的观点组合起来才更加接近真相。在经济学中也是如此,作者显然是坚定的奥地利学派,同时坚定的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是当前世界经济混乱之源,而且必将进一步带来混乱。
尽管作者的故事讲的很好,但是有关这些内容的故事只是强化了自己观点的表现力,并没有丝毫改变观点本身的真理属性,但是这样的表现力对于经济学入门读者来讲的话,可不是一件好事,很容易给这些读者带来先入为主的成见,因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初学者最好别看,如果要看的话,最好看到中间就放下吧。免得中毒啊,说到中毒,还有一毒,必须得提,故事中的中岛之国颇有映射中国的意味,尽管可能是作者的无心之作,但是读了以后免不了会浮想联翩,不过考虑到作者们这么偏激的学术观点,作出这么极端化的比喻和影射应该也是很可能的。不管怎么样,读了令人不舒服,提出批评,并旗帜鲜明的反对!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第七篇】
从小岛开始,一个个原本深奥的经济学原理便在一个个故事中生动地体现出来。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原来是这样的啊......
从三人的蛮荒小岛,到一个巨大的城邦,再回到野蛮的原始部落。这本书给我们诠释了经济的发展规律,可谓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人民保护者市场控制者。
美索尼娅共和国的覆灭是什么时开始的呢?书中曾提到了一段,就是政府功能的转变,从人民的保护者到人民的管理者,从市场的监督者到市场的控制者。一切毁灭的种子都源自于此。
通鱼膨胀覆灭。
接下来便是政府一系列自作聪明的折腾,不许私藏鱼肉,广发鱼卷与官鱼,打破了“鱼本位”的市场。这种做法与解放前夕国民党没收黄金,发金圆券一样,对经济百害而无一利。接下来,政客们滥印鱼券,发放给人民或以此为他人提供贷款。这的确让民众们十分满意,但国家却没有足够的鱼去兑换鱼券。于是政客们就开始了自己“高明”的骗术,官鱼变得偷工减料,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通鱼膨胀。接下来市场就开始在两极间波动,经济泡沫破碎后物价暴跌。因为怕亏本,没有人购买商品。而这时,政府出面,当一个“好人”,大量印刷纸币,给企业做贷款,拉升物价,结束通货紧缩。然而,过量的钱和不足的鱼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然而,物价不可能居高不下,不久,泡沫破灭,又开始新的循环,直至一切的终点:覆灭。
美国中国。
文中的美索尼娅共和国实际上是美国的缩影,而中岛帝国并暗指中国。尽管本书意在指出美国的问题,但何尝不让中国人也眉头一紧。在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中,美国选了后者,苏联选了前者,而中国则两条都试过。最终,我们选了后者,并走向了繁荣。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能顺利地发展下去。我们可能被卷入民粹主义,掉入拉美陷阱,或被凯恩斯主义洗脑,甚至可能在自由市场经济道路上半途而废。可见,中国崛起之路,还很长很长。(黄可焓)。
。
小岛经济学读后感【第八篇】
“那些不被当作商品的商品”!今天的阅读内容十分丰富,作者大概把他能想到的,想说到的,都挨个数了一遍。我认真的读了一遍,十分不喜欢。
“戴着经济学的眼镜看世界,就会发现生活中总是有不少值得思考的现象”,作者是这么写的。这本书读到今天,我想我大概能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思想,或者说,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当然,我不会大言不惭地说这本书背后的思想我完全读懂了,我只是想表达:我懂你的意思,虽然没有完全明白你说的话。
当我读到这一层的时候,我开始欣赏这本书――不是喜欢,只是欣赏,我意识到这个作者做到了一件我一直都想要做,但还没有足够能力,也没有开始去做事情――把自己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思路分享给其他人。而这种方式、思路,必定是与自己的喜好、天赋、努力等密切相关,蕴含着明显的个人特点,彰显着独一无二的风格。这太美妙了,好似把周遭一切纳入一个完全由自己创造的世界,自由,妙曼,太美好。
愿我也能厚积薄发,收获这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