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初中说课稿数学样例【精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33726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初中说课稿数学样例【精彩8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说课稿数学【第一篇】

教材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小步子的编排方法,所以本单元学习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都不超过10,加减所得的结果都不要求约分,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仍然关注的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以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来学习分数加法.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作些准备.教材中的例1,通过直观的图形,使学生理解为2个1/8加上3个1/8,结果是5个1/8,也就是是5/8.由于没有讲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没有观察或者观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观的图形,出现2/8+3/8=5/16的现象,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这是关键.教材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使学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意义)才能直接相加.

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再现和直观图观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数相加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难点:受整数加,减计算法则的影响和对分数的含义不理解,分数加法学习有困难.

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达成目标,遵循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的教学指导思想.

(1) 用直观演示……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具操作建立分数加法的起始知识.

(2) 用练习法……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习.

一是结合学生喜欢的四个学生过生日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观察交流中引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红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红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里面有几个十分之一 等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关系.

二是在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与小红一共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由于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促使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也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索交流拉开序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实物图,在观察与拼摆中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十分之一加二个十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这一初步认识,出示书上的例1,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的观察,理解二个八分之一加三个八分之一是五个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两个实例的观察理解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2/8+3/8=5/16这种现象.有了这一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完成图文并茂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在比较交流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是图文结合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正确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二是只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正确的表述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一共是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使学生能把方法抽象运用于习题的计算,三是结合生活场景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应用题练习,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会的数学知识的用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结合课始的生日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回答问题:如谁和谁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接着让学生思考,三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怎样想 四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怎么想 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进行知识的扩展,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四个小朋友把整个蛋糕吃完了吗 还有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在知识的冲突中结束本课的学习,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作好埋伏.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在这一节课学习活动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条:

一是联系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二是在知识运用中,让学生主动的把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是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环境中运用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教学设计在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初中说课稿数学【第二篇】

《量的计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量的计量单位以后进行的教学。教材依次出示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还穿插讲述了名数的改写。

学生在1—5年级已经学过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对于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换算以及名数的改写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些内容,整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在生活中学习新知、感悟计量单位。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孩子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进行梳理、归类,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这些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设计各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1、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初中说课稿数学【第三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xx》一课。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xx》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体积单位的进率和推导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

教材由问题直接引出,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为主要手段,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计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观念、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操作与讨论中逐步加深对xx的认识,掌握xx。)。其突出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的是演绎推理(由抽象到具体)的设计思路。

学生已经认识了xx,对于xx已有初步的感知,并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相关体积与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本节课打下了必备的知识基础。经历几年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活动,具备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但并不知道体积公式的由来,所以本节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验证,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对新知已有初步的感知,但对于————却很难区分和理解,这说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还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怎样把生活的经验上升到数学的抽象层面,体会———的思想,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且能正确计算、运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操作、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发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通过情境创设和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成功与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根据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通过猜想—探究—验证—归纳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巧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利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提问设疑法、问题解决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面向全体,充分开发学生潜能,调动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辅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回归实际。

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猜测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体验感悟法(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等学法来获得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激趣感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巩固提高——质疑反思,总结评价来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出示——主题图,从“”问题出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的知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旧知中寻找新知的生长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引导学生猜想,如果把——换成——-,你会计算吗?追问像这样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该怎样算呢?揭示出本课的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兴趣进入探究,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体生活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在探究阶段,我设计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四个环节。“猜想”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验证”为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归纳”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下面我分5步,重点说一下“探究”这个环节:

第(1)步:使学生领悟一个物体体积的本质内涵。

我首先出示一组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体积。追问:它们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为什么体积却不相同呢?然后再出示一组,学生说出体积后追问:这些立体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体积为什么都相等呢?这两个问题的抛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进一步领悟到物体体积的本质内涵:一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物体所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

第(2)步: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首先用我准备的1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然后在表格中记录它们的长、宽、高。(课件出示)思考并讨论:

(1)你拼成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

(2)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总数据发现规律。长方体体积确实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即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研究事物的关系要有数据,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3)步:再次验证,归纳计算公式。

在上一环节之后我提出验证要求:是不是这个公式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学生选择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进行验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反馈交流,然后归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字母表达式。我借助课件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运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并将其与长、宽、高建立联系,“每3行的个数”即“长”,“行数”即“宽”,“层数”即高。从而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4)步:推导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通过类比迁移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演绎推理的思想。

第(5)步:理解公式,并归纳通用公式。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长×宽”就是它的底面积,则体积为“底面积×高”(借助课件直观演示);正方体体积体积计算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就是它的底面积,而另一条棱长也可以看作是正方体的高,则体积也为“底面积×高”(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归纳出通用公式。

总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辩论说理,经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的过程后,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孩子们更是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在说辩讨论中掌握了知识。

(三)深化训练,巩固提高。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巩固。

1、求出下列图形的体积。

本题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利用公式直接计算,第二层次是灵活运用通用公式,关键是引导学生找准底面对应的高(借助课件动态演示)。练习一使孩子们充分感知了()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的认识。

2、解决营养液的体积问题。

(课件出示营养液)怎么求营养液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所学来解决问题(课件动态演示营养液倒入容器的过程),此时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求体积,需要测量水的高度,而不是知道容器的高度。通过找出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练习二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更是升华。

3、辨析。

(1)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也一定相等。

(2)将3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都变大了。

(3)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通过辨析的设计,进一步夯实所学知识。练习三在练习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对知识进行升华。

巩固练习随着问题的逐一呈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选择方法,是对认知结构不断的构建、重组、内化、升华。在知情交融的过程中,掌握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达到三维立体目标的和谐统一。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交流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想;接着由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特别是对数学思想的体现,并针对大家的交流情况及突出的课堂表现作概述性评价。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经验。

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以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有机结合。

初中说课稿数学【第四篇】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的加减”一章是在前一章 “有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章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及整式的加减运算等,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今后学习一次方程、整式乘除等数学知识及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

“整式”一节是“整式的加减”一章的起始课,整式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式子,而单项式又是整式中最基础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4、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开始,知识由数向式转化,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差距,学习中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单项式,在确定其系数和次数时容易出现错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把握以下两点:

(1)加强直观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2)注重分析: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变式和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处和判断易错处,强化认识。

注重本章知识的整体性,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展开。先利用章头提出问题,结合所列代数式100t对本章知识进行整体介绍,然后转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启发式,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教学时,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从而增大教学密度和容量;以启发谈话法为主,进行讲解及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融教材、练习,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由浅到深、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训练题目,为学生顺利掌握单项式概念及其相关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本课开始以章头的问题及思考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出单项式的概念,紧接着让学生分析单项式的结构从而归纳出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的概念,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出概念便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重点强调了学生容易出错的几个地方,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利用课本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合作完成,同时又补充设计了相关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概念,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具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完成比较容易;最后设计了效果回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便于进行辅导。

初一学生对数是比较熟悉的,而“整式的加减”一章是研究整式的开始,是学生新旧知识结构转化的关键时期。“整式”一节又是本章的起始课,学生整式中最基本的式子单项式,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教案设计注意了以下方面:

(1)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重视章头问题的教学。本课是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展开的,即通过章头问题提出本章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经过每小节分段疏通,最后进行系统小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概念的引入和抽象概括过程。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人们在对实际事例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再进一步概括抽象出本质的过程。在进行单项式概念教学时,通过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层层深入,从而抽象概括出单项式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

(3)利用变式和反例练习,加强对概念的了解和应用。为教学需要,将课本练习和补充练习合理编排,形成有梯度、循序渐进的巩固练习,在学生真正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准确地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达到教学目的要求。

1、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展开。先利用章头提出问题,结合所列代数式100t对本章知识进行整体介绍,然后转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2、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启发式,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教学时以启发谈话法为主,进行讲解及练习,利用变式和反例练习,加强对概念的了解和应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初中说课稿数学【第五篇】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正方体》。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教学重难点、活动准备、教学方法和活动流程等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方方世界——认识正方体》这一数学活动选自《儿童学习与发展活动指南》大班上学期科学领域中的一次数学活动。积木和卡纸是幼儿常见的玩具,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喜欢搭积木和玩卡纸,他们可以用积木搭出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大班的孩子们已有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因此我设计了《认识正方体》这一数学活动,旨在发展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能力,建立起图形和数量的关系。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性、系统性、分辨性于一体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需要在幼儿的生活认知经验和游戏的基础上去探索、发现。因此,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正方体,能区分正方体与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感知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

为了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我根据教学活动流程设计了此次活动的重难点:

1、重点:认识正方体,知道它的显著特征。

2、难点:学习按形体的明显特征分类,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充分的活动准备不仅能够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也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数学探索的趣味性、因此,此次活动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具准备:骰子、正方体图样、课件

2、学具准备:彩笔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 、课件演示法。通过课件中直观图形的展示,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可以直观的展示活动流程,让幼儿需要完成的任务一目了然。

2 、操作练习法。《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探索活动中。”

3 、观察记录法。孩子的记忆很多时候具有临时性,因此,在观察过程中让幼儿学会做标记,不仅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

(一)、导入

1、师幼问候

2、情景导入:今天我要带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术乐园玩,接下来我们要踏上神秘的魔术之旅了,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出发吧。

(二)、集体活动

(1)幼儿观看课件,师:"图形纸上有什么图形?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师:"这张图形卡纸上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们变个魔术,看看它能变成什么?"

(2)教师操作课件,将图纸折叠后变成正方体。

师:"现在变成的这个新图形叫正方体。

(3)认识形体请幼儿观察正方体。师:"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请小朋友用彩笔点数)师:"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图形一样大吗?"小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4)师幼互动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

(三)、游戏活动

1、游戏名称:"掷骰子"

2、游戏规则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上台掷骰子(骰子上标注问题)。

数字1:正方体有几个面?

数字2:正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吗?

数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

数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数字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图形?

数字6:再掷一次骰子。

(四)活动小结

这四个环节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的第一条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整个活动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内容,注重整个活动的可操作性,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在整个活动中,我充分运用了课件与实物的交互功能,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让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给幼儿一个自由空间,让幼儿自主操作,体验成果。既增强了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也能让孩子们看得一目了然,便于孩子们的学习,同时也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说课稿数学【第六篇】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我们教师拥有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教材知识的权利和义务。所以我跟据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借鉴“华师大”版及“苏教版”教材第一章的内容,把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节课特意设置为形式多样、轻松有趣的序言课,目的是让学生先消除对数学的惧怕心理,帮助他们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的衔接。通过这样一节课,我想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认识,对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和动力,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带动学生充满信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2)学生个性活泼,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高。

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再借助于趣题解答和活动参与让学生再次回顾小学的知识方法,并对初中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块内容进行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动手试验的过程,引导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发求知的欲望,从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家的故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更好的展示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很重要、很有用,虽然有点难,但它很有趣,并能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这节课就是要设法改变学生以往对数学的印象,化枯燥为趣味、化理论为实用、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

教学难点:突破方式是通过问题点化、课件点拨、动手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地思考和自主的探索。

由于本节课没有专门的知识点和特别要学生掌握的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与方法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给出英国数学家克莱茵形容数学的名言: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而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2、、问题:数学是什么?

让同学们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描绘数学在自己眼中留下的印象,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了解数学家眼中的数学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一种向往。

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讨论,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同时通过老

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态消除学生对中学老师的惧怕心理,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每个四人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点击“我眼中的数学”不同板块,全班同学根据板块所对应的内容,展开讨论和提出方案,进入本节课的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

让每个小组随意点击“数学超市”

交流、相互启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不同角度体验数学的思维方法。

所有板块都是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提供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对今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的素材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初中说课稿数学【第七篇】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而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而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亦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这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要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而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在例题的引导分析时,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让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难点,这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再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解后总结概括:(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结果让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 第1、2(必做) 练习册p (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说课稿数学【第八篇】

从磨课到最后的展示课,俞老师的这节《解决问题》我听了不下6次,每次听完都会有新的收获。作为一个同样教龄不到一年的新教师,俞老师的课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由于老师们已经从每个我能想到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严谨、周密的评价,我只能从个体比较的角度来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曾经也在自己的赏析课前设计了课前谈话,但基本上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谈话环节趋于形式。再看俞老师的这一教学环节,在课前谈话中创设了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境,有目的地渗透了物体之间的比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比年龄,比身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小朋友们畅所欲言。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新知的引出作好了铺垫,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小学数学课堂上,语言传递着老师和孩子的智慧。俞老师抓住“简练”这一语言特点,表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整堂课,俞老师很少有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每一句过渡语都恰到好处地点出问题的关键,也能很简洁地总结出解决相差数的算理与算法。反观自己的教学语言,不严谨是标志,拖泥带水是常态。在课上我还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那些错误的答案,充分体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成熟。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有效地练习。何为有效,及落实教学目标。然而在每次的练习设计中,我更多的是复制粘贴别人的想法,很少考虑每一道题目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回顾俞老师的练习设计,她巧妙地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专项练习-选一选,基础练习-填一填,综合练习-连一连。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俞老师设计了一道贴合实际生活,又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气象信息。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既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也会在教案最后设计一道拓展延伸题。但是没有把握好时间的火候,通常还没开始拓展,无情的下课铃就响了起来。

课堂教学中,俞老师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俞老师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清晰的教学流程,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借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3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