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范例(最新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87902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范例(最新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第一篇】

清晨,我漫步在江油市东大街的路上,那时初升的太阳才不过刚露脸罢了,发出微弱的阳光,但是照在身上却非常温暖。路边高大的梧桐树在太阳光下展现出自己伟岸的身姿,花坛中的蔷薇花和玫瑰花正娇滴滴地睁开那朦胧的双眼。耳边传来嘈杂的声音,你仔细一听就会听到急促地脚步声,自行车、三轮车的铃声,小汽车的喇叭声……它们交织在一起,如同美妙的音乐。

经过菜市场时,只听到卖肉的摊贩叫到:“卖肉喽!上好的猪肉,新鲜的猪肉!”而卖菜的摊贩也在吆喝着:“买菜吗?今早才摘的,新鲜得很,没有打农药!”耳边还不时地传来讨价还价的声音。忽然,我的目光被前面吸引了,原来那里有两辆自行车一不小心撞到了一起。这要是在平时,我想一定会发生一些小摩擦,但今天双方只是点一点头,互相说声“对不起”,然后匆匆地离开了,因为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快。

路过公交站台时,我发现有的人不时地看一看手表,踮着脚一直往公交车驶来的方向看,有的嘴里嘀咕着怎么还不来呀。等公交车一靠站,人们就一窝蜂地往门口涌去,已经挤上车的在暗自庆幸,还未挤不上车的在连声叹气,而还有的人正如运动员般飞快地从远处冲过来,最后将车厢挤得满满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司机才开始启动车子,向下一站驶去。

这就是我所喜欢的繁忙的城市。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第二篇】

近年来,贵州省盘州市红果街道党工委坚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径,不断创新和深化党建工作,紧抓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建设地域优势,有力构建服务型党组织,以创造特色、活力、和谐的城市基层党组织推动街道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激发支部活力,建强战斗堡垒。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委会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内全体党员为主体,形成“1+2+n”党建工作格局,以整合资源、规范管理、优化设置筑牢建强城市党建战斗堡垒。一是强化职能发挥。积极利用购买服务织牢网格管理制度,实行党支部+网格+党员的党建工作模式,通过远程教育、送学上门、多样化主题党日等增强党员党性,锻造一支政治过硬、团结向上、务实奉献的党员队伍。二是强化阵地建设。通过建规范活动室、搭网络学习的平台、建党建文化长廊等方式,规范化、丰富化、实用化党建活动阵地,两个居委会党支部均利用远程教育、党建云等平台搭建起覆盖支部党员的网络课堂,积极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发挥党建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三是强化督导提升。街道党工委建立定期督查机制,采取组织生活旁听、组织生活资料抽查、党组织党建工作定期考核等方式,按片区按支部进行分类指导和督查,通过党建评议实现奖惩等方式强化结果运用。

突出党建引领,夯实发展基础。紧抓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建设地域优势,着力贯彻“党建引领一切”。一是紧抓“三变”改革激活产业。推行“村社合一”模式,强化支部引领、监管和指导作用,在支部培训、公司培训中纳入大数据、电商发展等内容,全力抓好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美食特色一条街等建设,激活城市化、现代化产业带动股民受益。二是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增收。严格根据“一居一计划”重点扶持各居委会优势产业,通过发展仓储物流、盘活集体资产出租临时门面与土地等方式为居民带来就业、收益和发展机遇,到目前为止,两个居委会集体经济积累均在10万元以上,增强了发展底气。三是依托区域优势带动就业。依靠与盘州市区“零距离”优势积极向城市要就业,除设立就业创业咨询专门通道外,积极向农贸市场、辖区内煤矿企业等大型用人单位输出劳动力。积极利用远程教育,为居委会群众提供种养殖、电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打造特色亮点,提升服务功能。一是着重发挥凝聚带动作用,以组织力带动居民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推行村寨精神文明建设,各居安全通过开展“卫生户”“诚信户”“孝悌户”及“邋遢户”“失信户”“不孝户”等评选活动激活群众自治、创新社会管理、净化党风民风。二是聚焦本地特色打造亮点,围绕“亲民、为民、利民、助民、安民”这一主题,平川居委会党支部联合辖区红果线路车间党总支、桥路车间党总支及红果接触网巡检班组党支部开展地企党支部结对联建,联合开展了“心连心”入户走访送温暖主题党日活动。三是拓展探索新型服务模式。率先在平川居委会党支部打造“红色物业”,将党员作用发挥与物业服务管理融合起来,目前与8家企业(单位)联系确定合作,并签订了服务协议,党员志愿服务卡和“红色物业”服务卡已陆续发放在群众手中,为建立服务型党组织、和谐党群关系提供了有效载体。

党委党建范文2。

近年来,针对社会组织重登记轻管理服务、重经营发展轻党建工作、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难等问题,河北邢台市清河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四个一”,即一套机制定规矩、一方阵地搭平台、一个孵化促提升、一种引领聚正气,创新举措破难题。目前,该县社会组织共成立党支部30家,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

该县在邢台市率先成立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工委,统领全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社会组织党委、民办教育党委、非公经济商会党委等专职机构,在司法局、财政局等单位分别成立非公党建工作指导站,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多种形式健全党组织,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明确管理监督责任,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在审批社会组织的时候必须征求社会组织党委意见,社会组织《章程》中必须把党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在登记成立的同时提交《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承诺书》和《社会组织党员情况调查表》,将党建工作开展的关口前移。建立“1+n”管理体系,激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源动力,“1”即县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发挥综合协调作用;“n”即由民政局、社会组织党委、民办教育党委等多部门参与,定期召开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配套出台社会组织信息互通反馈机制、社会组织工作议事会议和议事原则的办法等制度,为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定原则、立规矩,构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格局。

为给全县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优质活动阵地,该县高标准建设社会组织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内设“一厅四区”,“一厅”即建设高标准的党群服务大厅,“四区”即设置党建主题展示区、图书智能阅览区、公益活动召集区、文体娱乐休闲区等4大功能区,通过社会组织党委、党群中心,推进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难题共解、发展共促,各行业社会组织聚成一盘棋。

该县探索以培训促提升、以开展活动激发活力的孵化之路,社会组织工作趋向正规,活力得到激发。近年来,已先后开展各类培训22场次,新注册社会组织11家,新建和正在组建党支部的社会组织8家,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2名,新发展党员3名。

依托共产党员信仰教育学思堂这一特色载体,该县定期组织社会组织负责人到学思堂接受信仰教育,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建+志愿服务、党建+行业自律、党建+社会和谐活动,在不断教育、重温、反思、感悟中,将党的思想内化为社会组织的信念追求,提升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党委党建范文3。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之际,西宁,这颗高原上的“明珠”,也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

至,西宁实现了180个贫困村脱贫退出,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底的%下降到%,脱贫摘帽步伐不断加快,贫困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而更令人期待的是,不久前,西宁市对外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剩下的150个贫困村退出、万贫困人口脱贫,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这样的底气何在?

“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擎作用,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为实现高质量脱贫注入了强劲动力,取得了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的良好局面。”西宁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志忠作答。

扛起使命担当,“尖兵”下沉一线,把党的力量挺立在脱贫攻坚最前沿。

站在位于西宁市西山上的标志性建筑“浦宁之珠”,沿山谷而建、呈x形的城市全景尽收眼底。苍茫的山脉,延绵到天际,成为这个海拔多米的高原城市雄浑的背景。

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西宁,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和困难。由于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导致不少农民陷入贫困,难以自主打破贫困循环。

骨头再硬也要啃。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西宁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一场输不起的“政治仗”“民心仗”来抓。全市上下牢牢抓住党建带动的“牛鼻子”,凝聚脱贫攻坚的关键力量,推动“指挥员”靠前指挥,“尖兵”下沉一线,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西宁市坚持组织领导全覆盖,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包县督战,全市37名市级领导联点44个乡镇,市县两级169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点371个贫困村、后进村,倾听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抽硬人、硬抽人”,市县两级组织部门严把选派关口,把各个单位的精兵强将全部派到扶贫工作第一线,全市选派的99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干部中,45岁以下干部达到70%以上,做到了把能扶贫、会扶贫的干部选出来、顶上去。

同时,注重整合资源,集聚各方参与的合力,全市安排了110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所有“三类村”结对共建,万余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认亲,67家企业和商会协会结对帮扶105个贫困村,构建起扶贫治理大格局。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脱贫才能更有后劲。近年来,西宁市先后调整不能胜任现职、推进工作不力、群众不满意的村党组织负责人114名,其他村“两委”成员179名,并及时在回乡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中,选任优秀人才充实到“两委”班子中,配强了骨干队伍。

“过去有几个人知道包勒村?现在都夸好,名气可大了!”在距离西宁市区55公里的湟中县包勒村,扶贫要素向这里集聚,昔日的贫困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村党支部书记秦发旺看着不断开进村的汽车高兴地说。

包勒村地处海拔达2900米的脑山地区,耕地多为陡坡,不利于耕种,人均收入低于2800元。从20开始,西宁市旅游局副局长戴航、陈霞接续带领扶贫工作组来到这里,带领全村发展旅游,种植药材。这几年,村里办起了稻草人创意艺术节,引得游人纷至沓来。村民们感叹道:包勒村,从“灰姑娘”变成了“俏佳人”!

来到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游人如织,漫山遍野的格桑花、非洲菊争奇斗艳。“卡阳过去守着绿水青山,却一直很穷。这里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落后,是省定贫困村之一。”湟中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冯元智告诉记者。

年,西宁乡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武章作为第一书记来到了卡阳村。经过调研,鲍武章提出想要建设旅游景区,村民们感觉像天方夜谭,并不买账。

经过反复讲解政策,组织党员学习,组织村民培训参观,村民由抵触变成了主动参与和配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建成了4a级景区。贫困户开办了农家乐,养殖户有了好销路,其他人员在景区务工,村民们走向了致富之路。

20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海西、海东、西宁等地考察期间,对青海工作提出“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

落实总书记要求,西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了“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目标。“在脱贫攻坚中,西宁市始终坚持围绕这一目标,高位推进,聚焦‘西宁蓝’‘高原绿’‘河湖清’做文章。”西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积星说。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提高附加值,走好脱贫新路,对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西宁市加大在农村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力度,全市在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农村企业、生产基地中设立党组织79个。采取“五星晋位”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排查出13个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积极整顿转化。实施“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年”活动,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整改和规范,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将扶贫脱贫任务,变为培育地方经济新增长极,还需要找到贫困村新的“效益生长点”。

着眼于增强发展能力,西宁市在精准培训上发力,举办市级培训班次,组织2500余名县(区)、乡镇(街道)党政干部、第一书记、扶贫干部等参加培训;举办县级培训班17期,乡镇党政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共3300余人参加培训,实现了扶贫干部培训全覆盖,提高了干部的扶贫能力。

目前,全市组织实施了万贫困人口到户产业项目,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贫困群众在扶贫产业链上找到了发展定位,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推动“精神扶贫”,促进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立志长智,挑稳脱贫攻坚“千斤担”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脱贫攻坚既是摆脱物质贫困的实践过程,也是弘扬自强不息精神的实践过程,更是砥砺党员干部作风的实践过程。

着眼于提振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的精气神,西宁市努力压实责任,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列入各级党组织书记年度“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和年终述职的必述内容,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级党组织切实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采取对驻村工作队推行“一季一考评一通报”制度,及时调换了60名、召回了8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全市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干部拧紧了螺丝。

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西宁市为每个驻村工作队拨付4万元工作经费,为每名驻村干部购买30万元保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兑现艰边工资补差和乡镇岗位补助,让驻村干部“沉下身子安下心、一心扑在扶贫上”。

现实中,少数贫困村的党员群众长期为贫困所困,形成了“一等二靠三要”“破罐子破摔”等懒汉思想,给基层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让贫困村党员干部的心热起来、身子动起来,西宁紧紧抓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契机,组织了贫困村党员开展“两重温一续写”“三亮三比”等活动,围绕班子运转、履职践诺、工作实绩、群众口碑等内容积极开展村干部“履职体检”,督促整改落实,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先行者和生力军。

增智长志,出路才能不愁。西宁市着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发展的内生动力,组织开展思想脱贫集中宣讲活动670场次,对7196名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大部分受训群众有了一技之长。深入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倡导新生活、新理念,推动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通县城关镇塔哇村党支部鼓励本村长期赴外从事收割作业的7名党员亮明身份,建立流动党小组,探索形成了收割市场信息统一收集、收割队伍统一管理的运作模式,带动和帮助43名困难群众实现增收。

湟中县鲁沙尔镇阳坡村党支部将全村划分成4个区域,安排38名“在家”党员负责区域内的日常保洁工作,每月开展评比活动,建立奖惩机制,有效改变了村庄面貌。

……。

行走在秋高气爽的西宁乡村,满眼丰收的景色。以党建为引领,山野之中,一个个充满温度的故事持续上演,西宁奔向“幸福之城”的梦想愈加清晰可触。

党委党建范文4。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委六届二次党代会将确定为“东进战略攻坚年”和“作风建设提升年”,区委制定了《龙岗区“作风建设提升年”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张勇书记为组长、戴斌区长为常务副组长,其他分管区委常委为副组长,各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区属各单位、驻区各单位、区属各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3月27日,召开全区“作风建设提升年”行动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作风建设提升年”行动覆盖区财政资金负担工资的所有人员及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部领域,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开展,并联合区纪委监委、区委(府)办、区委政法委、区委宣传部统筹推进。

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加强理论学习落实“第一议题”。20以来,区委理论中心组以上率下开展集中学习6次、自学21次,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下发《关于各级党组(党委)会议第一议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通知》。各级党委党组每次召开党组(党委)会议时,都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作为第一议题,增强抓好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广大基层党组织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形式、多载体、多样化的学习宣教活动,依托区、街道、社区和园区165个“新时代讲习所”学习阵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市内市外的学习资源和师资力量,通过常态化开展书记上党课、专家学者授课、诵读党章和系列讲话等学习活动,不断丰富党员教育手段和形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龙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立区级十九大讲习团,推出“基层党员诵谈十九大报告”节目,将十九大精神传达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

规范组织生活会。党员区领导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给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通过言传身教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组织全区党员,以支部为单位,分别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勇当排头兵需要什么样的作风,自己有哪些差距,怎样改进”为主题,召开了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查摆自身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改进作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把党支部建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在土地整备、治水提质、查违拆迁、安监执法等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一线,全区共成立65个临时党支部,选派抽调优秀干部充实到临时党支部,累计参与党员干部600多名,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克服了不同单位和群体因利益诉求不同难以达成一致意见、重点工作进展缓慢的弊端。临时党支部把党政资源汇聚到一线、把理想信念传导到一线、把复杂问题解决在一线,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群体,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有了共同的目标,推动了急难险重工作进度。如:平湖街道4条河道征拆总量占全区治水提质河道征拆总量的%,面对艰巨的任务,街道成立4个河道整治攻坚临时党支部,在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区各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其他组织团结一致,攻坚克难,8月30日,全面完成辖区“四条河”[君子布河(龙岗段)、木古河、山厦河、鹅公岭河]河道综合整治房屋征拆和节点移交工作,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河道房屋征拆攻坚成绩单。

加强作风建设督查。出台《龙岗区组织工作督查方案》,明确“十查”标准,制定37条督查工作清单,围绕区属党(工)委和区管单位党组是否认真履行政治领导责任,是否认真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是否带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议事决策,是否规范等组织工作进行督查,着力解决一些单位存在的党组织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坂田街道党工委深入开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大考察”“大督查”“大排查”行动,对全街道43个部门、12个社区的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纪律监督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考察干部表现情况、督查作风建设问题、排查廉政风险隐患,全面摸排、及时发现、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问题。

大力开展主题宣传。在南方日报、深圳商报、先锋898黄金时段等主流媒体平台推出重点报道,营造关注、参与、支持“作风建设提升年”行动浓厚氛围;加强与中央、省、市主要媒体的沟通协调,策划“我当网格员”主题报道,借助重点媒体扩大影响;开播《党建新视野》,累计已播送18期,通过电视媒体展示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风采,激励和带动全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在深圳侨报开设“打造六个高地、勇当排头兵”“基层先锋、榜样力量”等专栏推出新闻报道160多篇,发挥区内媒体主阵地作用;加强新媒体宣传策划,在“龙岗发布”微信、微博平台宣传推介作风提升的举措和成效,总阅读量超过20万;策划“弘扬红船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龙岗—嘉兴书画联展”“感动龙岗—改革开放人物”等活动,联合各部门和街道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评选活动,在各领域选树一批心存梦想、感动龙岗的模范典型,引导市民见贤思齐,传播社会正能量。

树立崇尚实干的鲜明导向。

树立领导带头的导向。区领导率先垂范,区委建立安委会“双主任”制度,书记区长共同担任安委会主任,全面提升了安委会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能力;区委书记还亲自挂帅土地整备指挥部总指挥,带头包点“豪华”断头路,带头到基层一线过主题党日,组建各部门、各街道一把手参与的重点工作推进微信群,推动形成“下沉一线、靠前指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为全区党员干部做好了表率。各单位各部门坚持以上率下,切实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推动的工作格局。如布吉街道开展“布吉榜样”工程,以榜样的力量弘扬正能量,激励各层各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树立下沉一线的导向。“七一”前期,党员区领导所在支部全体党员,与社区、园区、“两新”组织等基层党支部联合开展“结对共建”主题党日活动20次,结合区领导包点社区、分管工作,通过互相领学、领导上党课、收看电教片、邀请党建专家辅导等形式,加深党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还通过走访慰问、实践体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支部亮牌”“党员亮相”,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身份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党组织“以人民为中心”的良好形象。龙城街道选派38名机关党员干部担任居民小组党支部第一书记,44名骨干党员担任花园小区第一书记,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宝龙街道开展“强芯工程”,选派45名经验丰富的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居民小组第一书记,成立56个工作组168名工作人员驻片挂点帮扶。

树立创先争优的导向。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表彰工作,召开龙岗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座谈会,隆重表彰了100名“优秀共产党员”、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5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00名“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和10名“十佳社区党委书记”。27个个人和集体获市委表彰。开展“十百千”基层党支部创建工程,树立了10个典型示范党支部、119个优秀红旗党支部,以点带面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各街道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立标杆”“树典型”活动,园山街道推动“园山规矩”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评选活动制度化;横岗街道开展“基层模范岗位先锋”活动,举办第三届“争星创优做横岗好干部”评选等。

树立注重实绩用人导向。坚持以实干论英雄,以实绩定进退,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狮子型”和“黄牛型”干部。年换届以来,共提拔重用了60名在土地整备、安全生产、执法查违、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岗位上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干部,其中有23人被任命为街道、区政府工作部门正职;15人被重用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树立向基层倾斜用人导向。将选人用人重心向基层下移,注重从街道干部和有街道工作经历的干部中选拔领导干部,引导干部到基层干事创业。2016年换届以来新提拔重用的处级干部中,有69名是从街道选拔产生,占比%;有98名是有街道工作经历的干部,占比%;其中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共4人。新选拔的17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中,有14名是街道干部;8名新提拔的街道执法队长中,有7名是街道干部。坪地街道实施“社区骨干锻造工程”,遴选了103名社区骨干,一部分安排到征地拆迁、火灾隐患整治等急难险重岗位实践锻炼,一部分选派到街道机关进行多岗位历练,熟悉机关工作,为社区党委、居委、股份合作公司、居民小组储备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后备力量。

树立保障民生实事导向。完成“龙岗区各相关机构编制配备与履职情况的摸底调查评估”课题研究,拟与机构改革相结合,挖掘现有编制资源潜力,优化调整,提高科学配置水平。将机构编制资源向民生实事倾斜,在严控机构编制背景下,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启动新开办中小学机构编制审批工作。年新成立5所学校,从全区其他学校调剂242名事业编制,新增270个班13500个公办学位,有效缓解了我区学位紧张的现状。龙岗街道针对利民市场整治“回潮”问题,以基层党建助推基层治理,成功完成利民市场的升级改造,为群众创造良好环境。

完善锤炼作风的实践平台。

在组织生活中培养作风。张勇书记、戴斌区长以一名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三棵松、花园河治水提质攻坚一线临时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激励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用真情、真心、真诚对待群众,以“战时状态”开展工作。开展“我当网格员”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基层网格员的身份深入各街道社区,上门采集人口、房屋、法人、事件等“四个实有”信息,实地体验网格员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流程。领导干部带着问题和责任深入一线,通过实地走访,听取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建议,指导、监督、检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等,切实推进干部转变作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全区实际参加“我当网格员”主题党日活动1195人,其中区领导22人,处级领导591人,占应参加人数%,科级干部582人。共采集隐患信息2087宗,隐患已处置1988宗,处置率%。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作风。在全市率先把干部放到征拆一线进行锻炼,月起,先后分三批抽调140名处级、科级干部,全脱产3个月到11个街道参加土地整备和征地拆迁实践锻炼。抽调干部主动放下身段,以普通工作人员身份参与并负责土地整备的确权、谈判,协调等具体工作,在征拆一线与群众打交道、接地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协调优势,与街道干部齐心协力完成拆迁任务。通过实践锻炼,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有效提升,敢于担当、攻坚克难、换位思考、为民服务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全区土地整备工作任务进度也实现了快速推进。各单位也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作风,如南湾街道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上的先锋作用,妥善处置了南岭玩具制品有限公司出现重大劳资纠纷。

在“换位体验”中提升作风。计划用3年时间,分三批安排全区155名社区后备干部到区直单位跟班学习、全区80名“两委”非深户籍委员到街道跟班学习。6月中旬,根据任职经历、专业特长等,第一批社区后备干部55人已安排至39个区直单位跟班学习,切实增强基层社区干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7月份,第一批“两委”非深户籍委员25人已到各街道相应科室正式上班,组织关系转到跟班学习科室所在党支部,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和服务群众、带领群众的本领,使社区“头雁方阵”飞得更高、更远。

在服务群众中检验作风。建立48个区直单位领导班子“进社区、察民情、促发展”长效机制,组织360余名处级干部定期到社区报到,通过座谈、入户走访等方式了解社区在党建、基层治理、安全维稳、产业转型发展等方面的“痛点”。建立“首问负责”工作机制,把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区管领导班子及成员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聚焦群众“急难愁”,打通问题“肠梗阻”,实现服务“零距离”。吉华街道率先引入osm(现场管理)理念和资源管理板块,实现办公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构建政府服务正面形象,提升公职人员能力素养,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型政府服务标杆。

加大干部奖惩的工作力度。

完善干部嘉奖激励机制。围绕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民生工程推进落实,建立健全干部嘉奖激励机制,印发《龙岗区嘉奖令实施办法(试行)》,对嘉奖对象、嘉奖数量、嘉奖令的申请审批程序、嘉奖结果的运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明确。对敢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积极推动民生实事落实和改革创新的干部进行嘉奖,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两年来,全区共有260名干部获得嘉奖奖励,其中22名干部获得提拔重用并担任处级以上职务,38名正科级干部被列入区管领导班子副职后备干部,较好鼓舞了队伍士气,发挥了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

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加大干部的谈心谈话力度,区领导定期与区管干部谈心谈话。张勇书记每半月组织“书记午餐会”,与部分社区党委书记座谈,听取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关心基层干部的成长。区委组织部每周安排半个工作日与干部谈心谈话,每年与所有区管干部谈一次话,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为干部加油鼓劲。改进干部保健机制,根据干部性别、年龄、常见慢性病等情况制定体检套餐,将干部心理健康纳入干部体检项目,对干部早期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开展疏导和预防。丰富干部职工文体生活,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对重病和特困党员的慰问,协助干部渡过难关。

惩治不担当不作为。出台《龙岗区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无为问责实施意见》《龙岗区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综合运用提醒函询诫勉、无为问责、能上能下等措施,狠抓干部队伍管理,切实遏制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年以来,全区32名干部因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被分别给予转非、免职、降职等组织调整。今年以来,对31名干部(其中处级干部1名)进行了问责,并对其中5人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曝光;参与安全生产事故调查41宗,问责安全生产领域履职不到位的责任人5名。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组织指导全区各单位认真开展容错事项清单填报工作,收集、梳理、汇总43家单位容错清单550余项进行逐条逐项研究。起草容错纠错清单化管理工作指引初稿,细化容错纠错工作流程,明确容错认定程序和结果运用,增强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

驰而不息反“四风”。出台《龙岗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方案》,全面规范政务活动、办文、外事等工作,为全区纠治“四风”提供制度保障。抓深抓实抓细谈话提醒工作,通过咨询解答、书面通报等方式,指导督促各级各单位认真学习把握上级关于开展谈话提醒工作的政策要求,做好谈话提醒的“留痕管理”、季度数据上报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严查快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开展暑假休假期间“四风”问题专项整治,累计组织明察暗访32批次134人次;开展五一、端午期间“四风”问题专项检查,发现工作纪律不严等5个方面作风细节问题;针对扶贫领域专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8个方面16个问题,督促区相关单位牵头抓好整改落实并向区政府作专题报告。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注重以案治本,今年以来累计发出《监察建议书》4份,推动相关单位完善制度机制、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巡察和派驻监督作用,在第二、三轮巡察中,各巡察组共计向被巡察单位提出深化作风建设意见18条;今年以来,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向驻在单位提出加强作风方面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151条。

“作风建设提升年”行动开展近半年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党员干部党性意识不断强化,改进作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增强,自觉把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学出的信仰、担当和本领,转化为忠诚于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二是落实东进战略、打造“六个高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提升与东进战略攻坚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断激发。尤其是通过把党支部建在急难险重工作岗位上等多种“支部亮牌”和“党员亮相”的做法,党员的身份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强化。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进一步彰显。领导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不断完善,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基层接地气、和老百姓交朋友、向群众问计寻策的工作习惯已蔚然成风。四是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担当精神进一步弘扬。选人用人的“风向标”牢固树立,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干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不断完善,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充分彰显;惩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力度加大,反“四风”驰而不息,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

党委党建范文5。

“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村委主任周某,在扶贫项目中‘捞油水’。”接到线索,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决定:直查直办!

仅用4天,案情便水落石出——,周某申报扶贫项目时虚报面积,多得补助万元;2016年8月,侵占道路建设资金万元。最终,周某被开除党籍,违纪所得被追缴。

向扶贫资金“伸黑手”,严惩不贷!脱贫攻坚中“耍把戏”,绝不姑息!

近年来,广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紧盯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持续发力、精准监督,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的雷霆之势,拍“蝇”啄“虫”,用铁纪护航脱贫攻坚。

担当,压实责任——。

一竿子插到底,千斤重担一起挑。

今年1月,北流市纪委监委督查组在清湾镇禾界村走访发现,有贫困户家门口没有张贴“扶贫受益明白卡”。而该工作早在20多天前就已部署。上面“九级风浪”,基层岂能“纹丝不动”?市纪委监委严查快处,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3人受到相应处分。

“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使命担当,聚焦群众关切,持续发力扶贫领域专项治理工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自治区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坚定表示。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2018年,举全区之力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压茬推进,渐次深入。广西纪检监察机关在全国率先集中开展专项治理并持续引向深入,得到中央纪委充分肯定。

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纵向三级联动,“一竿子插到底”。三级纪检监察机关成立工作专班,严格落实线索排查、直查直办、通报曝光等“六项制度”。

定期约谈,压实责任。对两个季度内专项治理工作出现异常的贫困县,由市纪委书记对县委书记、纪委书记面对面约谈;对三个季度内连续异常的贫困县,由自治区纪委直接约谈市纪委书记、县委书记、县纪委书记。“谈得面红心跳,真是针针见血。本以为已经很重视了,一谈,才找到了问题、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找到了方向。”今年4月,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6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工作滞后被自治区纪委集中约谈,与会者这样感叹。

示范引领,以上率下。自治区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各市工作例会,下沉基层指导督导。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蹲点脱贫攻坚重点县制度,脚沾泥土察实情、严督实导下真功。

对33个国定贫困县的专项治理,自治区纪委监委实行工作直管、保障单列、专班专抓、“直通车”制度、专项监督、提级办理、重点联系、单列考核。

压力一层层传导,责任一级级压实。机关骨干力量向基层一线走,专项治理往深里实里做。

与此同时,横向则是齐抓共管,“千斤重担一起挑”。

3月30日,自治区纪委监委召开全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联席会议,建立自治区本级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自治区纪委监委牵头统筹发挥监督作用,扶贫、审计、信访、发改、民政、农林水等23个职能部门横向联动发挥监管作用,形成监督监管全区“一盘棋”。

监督监管形成合力,让专项治理“瞪大了眼睛、拉长了耳朵”。今年1至6月,全区收到扶贫领域资金项目使用管理中的违纪和腐败问题信访举报3332件,排查问题线索5571件,立案3769件。

创新,聚焦精准——。

监督手段不断丰富,专项治理更加有效。

一朵“云”,发现一“窝案”。

2月,合浦县廉州镇马江村村干马某等人,因私分集体资金受到严处。发现线索的,是北海市自主研发的监督执纪问责“大数据+”分析平台。

该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整合扶贫、财政、公安、民政、人社、住建、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数据,打造集查询、预警、分析于一体的精准监督“云”,为专项治理插上了科技翅膀。今年上半年,北海市通过这朵“云”,筛查扶贫领域疑点问题2426个,转立案105件。

与此同时,覆盖全广西的大数据监督平台已启动建设,预计年内完成。

扶贫资金点多、面广、量大,“蝇贪”手段日趋多样化、隐蔽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广西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创新模式、丰富手段,让专项治理更加精准、有效。

直查直办,震慑示范。

“对于重大、复杂、特殊的案件,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提级查处。”自治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雷永达介绍,对涉及贫困县四套班子成员的违纪典型问题,媒体曝光、网络曝光等影响较大的典型问题,基层纪委监委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或敷衍塞责的典型问题等“直查直办”。

3月,百色市开展专项治理线索大排查,群众反映凌云县伶站瑶族乡陶化村原村支书、主任兰星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市纪委监委直查直办,查明兰星荣以帮刷外墙为由向23户贫困户索要危改补助万元。兰星荣望风潜逃,市纪委监委牵头成立追逃组。3月31日,兰星荣在广东省阳江市落网。

“这种问题,你们管得了吗?”今年春节前,武宣县桐岭镇湾龙村群众向村务监督委员会举报村干部侵占村集体经济收入。“当然管!”村务监督委员会开展初查,并向镇纪委提供线索。2月,镇纪委查处了两名村干部私自出租村集体土地和设施并私分租金问题,村民拍手称快。

作为村级事务的“高清探头”,来宾全市村务监督委员会仅今年上半年就参与监督村务718项,提供问题线索176条,已转立案14件,成为乡镇纪委的得力助手。

基层创新,亮点纷呈。

敢创新、善创新,专项治理更加精准、更具实效。今年上半年,广西共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6937件,结案2590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545人,移送司法机关13人。

惩防,标本兼治——。

写好“后半篇文章”,下功夫“治未病”

工作不力、搞“数字脱贫”等问题,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大打折扣。崇左市纪委立案审查,严肃追责。天等县一名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县委常委、两名负直接责任的单位主要领导受到处分。

一案双查,一问三责。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多发频发、监督执纪问责不力、工作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去年以来,广西共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1638件,党纪政务处分745人。

“不尽责,就问责。失责必问成为常态,倒逼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责任。”自治区纪委常委、自治区监委委员覃黎魁说。

广西坚持惩与治同向、同步,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

“没有你们的打气鼓劲,我跌这一跤就难爬起来。”6月初,钦州市钦北区扶贫办副主任黎某,紧紧地握住执纪回访教育的市纪委办案人员的手说。

2017年初,黎某因没认真把关、造成多发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受到处分。“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市纪委同志经常上门拉家常、做沟通,帮助黎某消除“心病”。黎某和同事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12个脱贫村顺利通过自治区核验。

既有铁腕执纪的“力度”,又有过而让改的“稳定”。去年以来,钦州市回访受处分人员657人次,回访率达九成。

“点名道姓曝光,动真格了!”今年以来,自治区纪委监委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案件711批1681起,网友纷纷点赞。

“通报曝光,用好用活反面活教材,以案明纪、以儆效尤,是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自治区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陈柳青介绍,全区正深入开展召开一次警示教育大会、举办一次典型案例警示展等“十个一”警示教育,助推专项治理。

通报贴出来、喇叭响起来、山歌唱起来……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群众难以看到电视报纸、接触互联网的现状,自治区纪委监委明确,典型案件以多种形式通报到乡镇和村屯一级,做到进村到屯、入脑入心。

铁纪护航脱贫路,誓让穷山换新颜。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7年广西减少贫困人口95万人,1056个贫困村和6个区定贫困县脱贫摘帽,在国家组织的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广西继2016年后再度被评为全国8个“综合评价好”的省份之一。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第三篇】

从1995年组建第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到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增加到90家。为了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每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后,都在经营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建行初期的艰难探索和日渐成熟的主动探索,前者是不得以而为之,后者则是进取型的创新探索。

一、发展初期的艰难探索。

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初,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内部形势。一方面从各家信用社翻牌过来的支行,仍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且对总行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总行在开展工作中既缺乏权威性,又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比较严峻的形势下,不可能实现防范信用社金融风险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行初衷。于是,结合其他各项改革措施,在确保平稳过渡的前提下,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上进行了一些艰难但非常必要的探索。

1、营运资金适度集中。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后的规模优势,营运资金适度集中是非常必要的。各家银行重点采取了如下措施进行资金的适度集中:一是建立二级准备金制度,按照存款规模的一定比例支行向总行缴存准备金;二是鼓励支行闲置资金上存总行;三是通过联合贷款等形式,将支行资金相对集中后投向优势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事实证明,建行之初果断采取的营运资金适度集中的战略性措施是非常英明非常正确的。由于资金适度集中,使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很好地抓住了和国债市场异常火爆的难得机遇,无论是国债696品种、796品种还是实物券,都提供了非常丰厚的利润来源。高收益的国债投资有效减缓了之后几年利差不断缩小对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冲击。

2、经营权限适度集中。不论是从调整和理顺总行与支行关系的角度考虑,还是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经营权限的适度集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为了尽可能减少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和振荡,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对经营权限的调整是逐步进行的。一是对支行资金流向进行调控。规定支行在购买国债时只能通过总行渠道来进行,而不能再从其他银行购买。这一规定从全行角度看,增加了整体收益,降低了资金成本。二是对支行资金运用权限进行调整。在各地融资中心相继撤消之后,要求各支行不得再从事资金拆借业务,资金头寸的调剂由总行统一运作。三是对支行的贷款权限进行适当调整。根据管理需要,逐步缩小了支行的贷款权限。一方面对于风险较大的信用贷款等品种,不再允许支行直接经营,另一方面对支行贷款最高金额进行控制。特别是在人民银行出台有关规定之后,直辖市城市商业银行支行的贷款权限缩小到100万元以内,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商业银行支行的'贷款权限缩小到50万元以内。对于部分资产质量太差的支行,完全取消了贷款权。配合经营权限的调整,在人事管理、费用支配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1][2][3][4]。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第四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水质问题备受关注。为了探索城市水质的现状和改善方法,我参加了一个调研项目,深入了解和分析了城市水质的实际情况。以下是我对此过程的心得体会。

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现象让人震惊。在对不同城市的水源地进行调研时,我发现许多水体已经被各种污染物严重污染。有的水源地被废水污染,有的受到农药和化肥的侵害,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酸雨问题。这些污染不仅破坏了水体的生态系统,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这种情况让我深感城市水质问题的严重性。城市水质的恶化不仅是由于工业排污和农业活动,也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人们对环境的意识和行动方式亟需改进。

了解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调研,我深刻体会到了水源地的重要性。水源地的污染直接关系到城市供水的质量和安全。只有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质问题。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水源地的重要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水质改善需要多方合作。探索城市水质,我发现城市水质问题的改善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和管理,加大对水源地保护的投入;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减少废水的排放和污染物的产生;居民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够真正改善城市水质问题。

水质监测和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新的水质监测和治理技术。比如,通过使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和纳米材料可以高效地处理水污染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城市水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公众参与水质保护的意识。调研中,我发现公众对水质保护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许多人不了解水质保护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参与其中。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水质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的意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水质保护活动中来。只有让公众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够形成整个社会对水质保护的合力。

综上所述,城市水质问题的严峻性不容忽视。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了解到城市水质问题的现状以及改善措施。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多方合作的必要性、技术创新的应用以及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都是解决城市水质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城市水质问题的解决中去,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环境而奋斗。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第五篇】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由此也引发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就出现了人性化家具设计。人性化家具设计是人们对居家产品设计的共同期待,逐渐成为设计的主流。在设计家具和其他产品时,设计师要将产品的使用者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中心点,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体现了工业产品设计对人们生活的考虑,同时也是一种优秀的设计,通过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美学中相关设计法则的应用,使产品与人、自然能够融合,从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如今,设计行业不断追求人性化设计,这种设计带有显著的后工业时代特点,同时也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就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不断加强对精神、情感方面需要的设计。在技术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工业化时期,其生产模式是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高效、快速等。人们的生活被冰冷、光鲜亮丽、理性的工业制品所充满,建筑和家具都逐渐向国际化发展。这些设计方案并没有考虑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违背了“设计为人服务”的原则。如今,衡量家具的标准已经不再仅仅是实用、美观、经济,而要考虑设计能否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心理需要。

人类文明能够不断进步并走向繁荣,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各方面需求,设计环节也是如此。出于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以及对更新、更便利、更舒适的生活用品的需求,产品设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美观程度、使用机能等方面的要求。人性化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人的需求,针对特定的受众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来满足其需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性化与否是评价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使当前的设计存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追求个性化。目前,一些设计师在设计中强调并体现自身的设计思想,没有站在需要服务的人群角度进行设计。所以,人性化家具设计应该明确服务范围。

人性化设计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首先应该在物质方面满足人们的一般需要,如家具的实用性、耐久性等,其次是满足人们生理方面的需求,如家具的舒适度、整齐度等,最后应符合人们的经济条件,使人们能够支付起价格。达到以上这些条件,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人性化设计,从心理、精神层面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情感的需求并不是表面的,而是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方式进行表达。家具作为影响人们心理的环境因素,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该利用外形、颜色、品质、结构、空间结构以及小装饰等,表现家具蕴含的独特情感。人们喜欢追求新奇的特点,对设计环节提出了不断创新的要求。家具是一种耐用品,并不像服饰等更换起来十分简便、容易。因此,设计师应该在设计环节中思考如何给使用者留出一定的改造余地,留下一定的空间方便日后进行改善。人们的生活正在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逐渐产生变化。在家具的功能需求方面,可以采用更新零部件或者改变装饰手法的形式取得新奇的效果。人们在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同时,往往会对现代科技产生一定的排斥感,但实际上,现代科技并不会对人们追求人性化设计产生影响,反而会提供更加稳定的保障。如,在制造过程中采用柔性化技术,不但能够保障高效的机械生产,同时也能够为产品生产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追求。

我国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部分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这并不是说人们不需要人性化设计。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如何面对大众,让设计的产品既能在物质方面满足大众的需求,又能在情感、人性化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设计人性化家具时也要考虑成本,不能使产品的价格过高。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经济实力并不同,所以在倡导人性化设计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设计对环境方面的影响,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客户的一些需求可以采用沟通的方式对其消费进行引导,不能为利益所驱使,这是设计人员的基本素养。

设计是不断发展的行业,其本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运动的。设计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设计环节要求人们对产品的形式和审美能有正确的认识。设计师应不断设计出具有形式美感的现代产品,并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1]范巍.明式家具的人性化设计研究.北方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冯玥.人性化设计在家具中的应用与研究.天津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第六篇】

第一段:介绍城市探索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城市探索是一种多元化的活动,通过游览和体验城市的各种元素,包括自然景观、建筑艺术、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等,来增进对城市的了解和认识。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居住和工作地,而城市探索则成为人们认识和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探索城市不仅可以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城市探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城市探索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观景点、游览街区、参加城市活动等多样化的方式来进行。其中,参观景点是一种常见的城市探索方式,通过参观城市中的名胜古迹、公园和博物馆等文化景点,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城市的独特魅力;而游览街区则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城市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此外,参加城市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街头表演等,也是一种非常丰富和有趣的城市探索方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态度。

第三段:城市探索的重要意义(300字)。

城市探索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城市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历史变迁、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等。同时,城市探索也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面。在城市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品,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眼光和文化修养。此外,城市探索也有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城市社区的融合和发展。在探索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通过和他们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

城市探索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经历,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城市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还包括了对自我和生活的思考和反思。在城市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也会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经历让我们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同时,城市探索也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城市探索,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和感悟(200字)。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对于城市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在未来的城市探索中,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可以更加关注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并为城市的发展和改善作出贡献。同时,城市探索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享受城市带给我们的美好。因此,让我们一起持续不断地探索城市,发现城市的魅力,体验城市的风情,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第七篇】

近年来,大学探索材料之美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学术研究方向,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通过参与这一探索,我深切体悟到了材料之美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我在探索材料之美的过程中所得出的心得体会。

首先,大学探索材料之美是一种积极探索的过程。材料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涵盖了多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只有积极主动地跳出狭窄的专业视角,去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才能真正领悟材料之美的深层内涵。例如,在学习金属材料时,我参观了一家钢铁厂,亲眼见到了熔铁流动的壮丽场景,这让我对材料性能与工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其次,材料之美的探索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材料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着相当多的内容需要掌握,因此必须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学习。通过参与实验和实践,我逐渐理解了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应用场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材料的前沿知识。尤其是在进行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时,我发现只有深入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到材料的魅力。例如,在一次机械设计课程中,我亲自制作了一个塑料零件,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材料选择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影响。

再次,合作是探索材料之美的重要方式。在探索材料之美的过程中,我与同学们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相互交流、碰撞思维,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合作不仅使我加深了对材料的认识,还拓宽了我的思维,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的兴趣。例如,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需要设计并制作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我与队友们共同完成了各自的分工,并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最后,探索材料之美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材料科学从不停滞,不断涌现出新材料、新技术的革新。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每周都会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与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互动,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并保持与同学的讨论与分享。

综上所述,大学探索材料之美是一项令人兴奋和有意义的学术研究过程。通过积极探索、循序渐进、合作和持续学习,我对材料科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我深信,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领会材料之美,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第八篇】

城市音乐探索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不仅带来了动听的音乐,还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城市文化。最近,我有幸与朋友们一起参加了一场城市音乐探索活动,收获良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音乐与城市的融合。

城市是音乐的孵化器,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多样的人群。音乐与城市的融合不仅仅是音符在耳边飘荡,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在我们的探索中,我们发现这种融合可以呈现在各种形式中,如街头艺人的演奏、音乐酒吧的现场乐队表演等等。这些都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激情。

第三段:探索音乐文化的乐趣。

城市音乐探索不仅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各种音乐形式,还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音乐的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在我们的探索中,我们遇到了一位街头艺人,他用自己的吉他演奏出了一首民谣。他向我们讲述了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它是关于他的家乡的一段动人的回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第四段:音乐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城市音乐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音乐成为了我们相互分享故事和感情的桥梁。我们一起聆听、一起欢笑,一起探索城市中的音乐景点。每个人对音乐的热爱都让我们感到亲近,音乐成为了我们的共同语言。通过音乐,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五段:音乐的力量。

城市音乐探索让我体会到音乐的力量。音乐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欢乐,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思考和反思。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位街头艺人,他用自己的音乐传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这让我明白到音乐不仅仅是娱乐,还有使命和责任。音乐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唤醒人们对美好世界的憧憬。

总结:

通过城市音乐探索,我深入体会到了音乐与城市的融合、音乐文化的乐趣、音乐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以及音乐的力量。这次经历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参与城市音乐探索,用音乐探索我们城市的更多美好。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第九篇】

街道家具在人与城市环境之间起着协调作用,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状态。本文分析了沈阳城市街道家具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沈阳城市街道家具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与策略,能启发沈阳城市街道家具的设计思路,进而提升沈阳整体城市街道景观形象和品位。

〔〕。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开展,城市与景观设计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街道家具在人与城市环境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理念。著名建筑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沈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诞生了浑南新区等堪称国际化标准的建设项目,然而街道家具的品质却不高,存在数量缺少、散乱不整、欠缺专业设计等问题,影响了城市街道景观形象。

户外活动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家具是户外生活质量的保证设施。行走在漫长的街道,腰酸背疼,却找不到一张让你停下脚步的公共休息座椅;坐轮椅的亲人在欣赏城市美景时,想去方便一下,找到公厕却发现没有为残障人士设置的专用卫生间,类似尴尬的事情在沈阳会经常遇到,不但使民众的户外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而且影响到整体景观环境的营造。沈阳街道家具主要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统一与整体规划不足。街道家具的规划设计非设计师个人意志所为,必然受制于市政、电讯、环卫等职能机构,因各自利益驱使而彼此缺少合作,导致沈阳街道家具整体散乱的后果,也造成街道形象的不明确,进而影响了沈阳整体景观形象的塑造。例如,中街步行街中心地段设置了4个服务商亭,在造型风格、色彩搭配等方面都不一样,缺乏整体统一的设计元素,并且与周边其它设施极不协调,有损中华名街的美誉。

(2)对所处环境欠缺考虑。沈阳拥有2300多年的浓厚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特色鲜明,然而满城的街道家具却难觅其“根源”。沈阳的街道家具没能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鲜明的城市性格,没能够充分考虑到沈阳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难免“千城相似”、“百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因此,应仔细研究沈阳所处的环境因素,充分挖掘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符号,才能够产生造型、色彩都与城市环境和谐相融的具有沈阳特色的街道家具。

(3)欠缺人性化需求的满足。街道家具存在的意义是满足人们室外活动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其核心是人性化。当前沈阳街道家具在人性化设计方面明显欠缺,因而无法满足公众对街道家具提出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人流量很大的中街以及长江街缺少足够的公共休息设施;又如,沈阳公交候车亭中大多没有标配的休息座椅,老人、病残、孕妇等有特殊需求的市民无处落座,显然欠缺真正的人性化考虑。

(4)欠缺足够的重视和规划。根据对沈阳街道设施的调研发现,普遍存在配置不均、种类不全、数量短缺等问题。原因在于规划的过程中对街道家具不够重视,导致城市环境与街道家具发展不同步。例如,中街每日客流量达数十万,但可供休息的公共座椅却只能容纳百人左右,而长江街则几乎没有。

街道家具与城市建筑景观等共同构建了城市的总体形象,共同体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独特的品格。为了提升沈阳形象品质、完善街道景观环境、提高民众户外生活质量,设计高品质的街道家具势在必行,沈阳街道家具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与策略:

(1)功能性原则。街道家具的功能性是设计的根本原则。如果座椅不能提供休息,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优良的街具,不但能让人们在与其互动接触中得到物质享受,同时还能够得到精神愉悦。例如,人们在使用触摸屏的道路导视系统时,既能得到大数据提供的精准信息,又能体验到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幸福感。在街道家具的使用功能上,不但要充分满足人机工学的基本要求,还要体现出其功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例如在公共座椅设计中,长、宽、高的尺度要符合人体的尺度标准,使人们坐着舒适。

(2)耐用性原则。街道家具由于长期放置于室外公共空间中,使用率较高,加之沈阳地处严寒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极易造成损坏,因此要求沈阳的街道家具较南方地区应具有更高的耐用性。街道家具的耐用,一方面从其形态造型、结构合理等几方面考虑。另一方面从使用者的合理使用、减少人为蓄意破坏以及后期维护角度思考。经久耐用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加固,而是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和谐原则。怀揣美丽中国的梦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责,沈阳作为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共筑梦想,创建和谐的宜居环境与街道景观是与时俱进的举措之一。沈阳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为街道家具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设计元素。灿烂的红山文化,融合汉、满、蒙传统文化精华的清代一宫两陵,中西合璧的民国文化等。只要将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只要把握造型、色彩与材料元素,使其融入城市整体环境之中并统一规划,必然能够设计出和谐又具沈阳特色的街道家具。

(4)整体系统原则。街道家具是整体设计,不仅需要它们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它们自身也应该具有统一性。设施无论大小,但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相互依赖的,将自己的个性纳入整体的共性框架之中,体现出整体统一的特质。[4]进行设计时,要分析周围环境因素对街道家具的影响,必须考虑它在某个特殊环境中的效果,确立整体观念和整体化设计的原则。沈阳街道家具和整体环境不协调的现象常见,不但无法成为整体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而造成了整体环境的凌乱不堪。

(5)形式美的原则。形式美的法则是创造城市环境美感的根本法则,街道家具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内容也应当遵循这一法则。马钦忠说:“我们称这一类功能用具为公共艺术作品,在于它体现了特定城市人们的审美情趣、个性倾向、地域特征,体现城市文化理念和精神,起到引导良性行为、愉悦行为,体验场所的审美感”。[5]街道家具设计时,通过一定的造型、色彩等设计元素创作出形态优美、色彩和谐、材料适宜的艺术作品而感染人们的心灵,给予视觉和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6)人性化设计的原则。人既是街道家具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人。街道家具的人性化设计要求立足于人,要满足广大公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我国南方一些城市公交候车亭安装了自动喷雾降温装置,缓解酷热高温对人体的不适;巴黎的现代候车亭为人们提供手机自动充电+互联网等功能。沈阳候车亭应考虑乘客在寒冬等车时防寒等人性化设计。此外,要特别关注老人、病残、妇幼等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和活动方式。沈阳个别地段设置了“女神”专用停车位,日本地铁设置了盲人站点和专用电梯就是考虑到特殊群体需要而进行的人性化设计,这些都给沈阳街道家具设计以启发。城市是一本展开的、书写其胸怀抱负的公众读物,它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质,不仅能创造出一座城市鲜明的地域感、认知感,还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沈阳街道家具虽然不足,但只要遵循设计原则,洞察科技化等发展趋势,必然能设计出与整体环境和谐统一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品质街道家具,从而全面提高民生活质量、提高沈阳城市形象与品位,实现沈阳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1].伊利尔﹒沙利宁.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冯信群.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

[4].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探索城市之美: 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当地特色【第十篇】

第一段:引言(100字)。

城市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融合了社会历史、人文风景和艺术创作,为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近,我参与了一次城市音乐探索活动,这次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音乐与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让我对城市音乐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探索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城市音乐的历史与发展(250字)。

城市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从古代戏曲到现代流行音乐,城市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城市中,音乐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而多元化的产业链,涵盖了创作、表演、制作、发行等方方面面。同时,城市音乐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吸引游客、扩大就业机会,并丰富了城市的人文风景。

第三段:城市音乐的地理特点(250字)。

城市音乐的发展与城市的地理特点密不可分。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和氛围完全不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例如,美国的纳什维尔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乡村音乐之城,吸引了许多享誉全球的乡村音乐明星和制作人。而巴西里约热内卢则以其独特的桑巴音乐而闻名,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巴西文化色彩。因此,在探索城市音乐时,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城市独特的音乐特色,以深入理解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城市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城市社会的精神支柱。音乐能够传递情感、启发思考、凝聚人心。在城市中,音乐活动可以促进社交交流和文化交流,增强城市居民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此外,城市音乐还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革。一些城市音乐项目,如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等,为社区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康复机会,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城市音乐活动,为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五段:个人体会与反思(300字)。

通过这次城市音乐探索活动,我对城市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音乐的兴趣。城市音乐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也勾勒出城市居民的情感与思维。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将继续探索不同城市的音乐特色,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表演,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城市音乐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总结(50字)。

城市音乐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内涵。通过参与城市音乐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为城市音乐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8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