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人物形象分析【范例5篇】
【导言】此例“刘邦人物形象分析【范例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第一篇】
一、 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改变自己散漫无能的一面。“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除此之外,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干平庸,同样发愤图强。他还有一种冒险家的精神,敢于运用各种人才。刘邦看起来不拘小节,而且情感外化,这也是他工于心计的一个表现。这种假象可以让人感到刘邦轻浮浅层,容易被信服。他为人豁达,从谏如流,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出谋划策。他的工于心计表现在在项羽欲烹刘邦老父时,无赖地要分一杯羹,令项羽大为吃惊。刘邦的斗争之路并非坦途,经常遇到艰难险阻,与项羽的悲剧英雄观不同,刘邦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凭借自己和背后团队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这不得不说是乐观主义的正面力量。
史记中有很经典的一段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秦始皇出游,两个人都亲眼看到,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则道,大丈夫应如是。二人都流露出了想要成就帝王伟业的心情,但项羽为人豪爽,毫无心计,透露出其野心和霸气,所以直言想要取代帝王之位。而刘邦隐藏心思,曲折委婉地道出理想,以羡慕仰望之心韬光养晦。
二、 人心向背的程度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一个领导者,善于收拢人才,取得民心是制胜关键。人才可以弥补领导者的个人缺陷,集思广益。取得民心,可以得到广泛的群众基础。
项羽行军打仗是一流的水平,但是却忽略了掌握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民心所向,一定要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秦末社会混乱,民生凋敝。项羽的反秦斗争是得到人们支持的。然而在胜利的同时,他残忍暴虐,四处烧杀,坑杀秦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但杀掉子婴,甚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经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他为人刚愎自用而且心胸狭窄,不能真诚地对待人才,也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就无法收束人才的心。项羽性格上的直率简单和政治上的幼稚浅显在战争中渐渐地表现出来。虽然可以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不能安定人心,采取稳定百姓的措施,也就无法得到群众基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再强的军事实力,再尖锐的部队,也无法取得胜利。
刘邦出身平民,最能了解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于是着重于收买人
心。刘邦入关,不扰秦人,婉言拒绝秦人的慰劳品,对于子婴也多加保护。他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不滥杀无辜,于是得到了秦人的拥护。刘邦求贤若渴,用人不疑,他大胆任用韩信,为自己带来很大的裨益。在默默无闻时期,刘邦就结交了不少酒肉朋友,擅长与人打交道,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注重对人际关系的运用,通过感情联络获取忠实友谊。刘邦知人善任,善于根据情势揣摩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比如他与项伯约为婚姻,后来在鸿门宴上就得到保护。他麾下人才济济,为之忠诚效命,奉献一生。刘邦曾经对大臣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败,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创建汉朝霸业归因于他任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才,能够谦虚地肯定他们的才能,理解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体现出刘邦是一位深谙用人艺术的杰出领导者。刘邦非常了解三杰,张良有谋划才能,萧何有管理组织才能,韩信有统帅千军克敌制胜才能。正是因为他能够了解人才的特点,才能够扬长避短,综合力量。刘邦的周围始终有一个智囊团和一批追随者,为他更好地决策、谋划贏得了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
三、 策略上的区别
项羽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勇猛无敌,歼敌无数。破釜沉舟彰显了他万夫莫敌的勇气,巨鹿之战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攻城略地灭暴秦,“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在征战过程中,也渐渐养成了独断专行的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霸权作风。他的战争壮举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也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上失误。函谷关大怒是他由盛转衰的转折,由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在斗争中,他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著名的鸿门宴上,他大施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失去了大好的机会,暴露了他被动的局面。项羽的失败过分依赖军事理论,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实则把自己推向风头浪尖,也无形中造成了他与楚怀王之间的君臣隔阂。项羽不顾民心,以坑杀和屠城的行为恣意地展示自己的残忍和毁灭性。在宣传方面几乎无所作为,没有做任何的舆论准备,对百姓关心的秩序安定生活等问题也没有任何回应。
刘邦老谋深算,油滑狡诈,在军事实力较弱的初期,韬光养晦,避开锋芒,用争取民心的政治手段弥补军事上的差距,获得牢固的后方根据地。在势力稍强之时,逐步扩张,乘其不备直捣后方,采用张良计拉拢韩信、彭越出兵援助,最终大败项羽于四面楚歌的垓下。先进入关中占得先机,接受了樊哙、张良的劝谏,“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既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又获取了民心。在舆论宣传上,刘邦也做足了功夫。利用楚怀王打击项羽,树立他宽厚仁爱的政治形象,以争取民心。在强大而有效地宣传攻势之下,刘邦借义帝之死大做文章,有利地打击了项羽。在宣传战上占据了主动,让项羽成为众矢之的。在采纳、利用幕僚资源的过程中屡次获胜,数次化险为夷,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他利用资源、广泛纳谏的个性品质。
项羽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的军事能力首屈一指,是个英勇的将领。但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不能做到人心向背和政治宣传,所以并不具备帝王之才。刘邦为人并不光明磊落,但是善于攻心,从谏如流,而且豁达宽容,具有帝王的风度和谋略。
刘邦的生平简介【第二篇】
汉高祖刘邦,汉朝开国帝,汉族与华夏文化的先驱者与奠基者之一,中华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谋略家以及军事领袖,对中华的统一、稳定以及发展起着强大的影响。
刘邦虽出生贫寒,为人却胸襟宽广大度,不擅长谋划劳作生计,曾经逐步担任过徐州泗水公,沛公,汉王官职,秦国时期由于私自将罪犯释放最终逃亡于河南省芒砀山。此时恰逢陈胜刚发动起义,随后刘邦便在此处集结了三千名手下与之响应,占领了徐州沛县等地区,群众称其为沛公,不久后刘邦便投奔秦国项燕之子项梁。
后刘邦逐渐攻进西安东部后,秦王三世向其投降,秦朝遂灭,刘邦上位后废除了秦朝时期的严苛政令,与渭河地区的乡亲们制定三条规章,杀人偿命,伤人入狱,偷盗赔罪,必须遵守。鸿门宴过后,刘邦便立为汉王,统领巴蜀、汉中地区。
后爆发楚汉之战,他屡战屡败却未气馁,刘邦深有军事领袖才能,懂得选贤举能,听忠言纳益谏,令部下各司其职各展其才。同时刘邦也丝毫不忽视集结各部落力量共同抵抗项羽,最终取胜,平定天下,称帝长安,立国西汉。
刘邦上任后削除异宗诸侯,又分封同族宗亲为诸侯王,立政上注重休养生息,百姓士兵生活轻负宽松,同时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基石,缓和与匈奴的关系。
上位十二年后,刘邦在平定叛贼英布时中箭后卧病身亡,享年61岁。
刘邦的用人之道【第三篇】
刘邦能够在与项羽的`争斗中取得胜利,从而建立起大一统的汉室大业,善于用人是很关键的一点。韩信就曾指出自己可以领很多的兵马,刘邦最多只能统领十万,但是刘邦却可以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将领。刘邦拥有一套现在很多管理者都值得学习的用人之道,能让有才之人发挥所长。
第一,刘邦识人善用,唯才是用。他能够洞察部下的长处,萧何善于管理内务、财政,就派他负责安抚百姓、运送粮饷;韩信作战英勇,深谙用兵之道,就派他带兵百万攻占各地;张良、陈平很会统筹布局,谋划战略,就采用他们的计策。刘邦本人只需把握大方向就可以了,其他的只要相信部下交给部下去做。
第二,刘邦在用人上有很强的包容性,手下的出身,强盗、贵族、无业游民、屠夫等等应有尽有,但是都能得到合理的任用。在他的手下,有不少叛将和降将,韩信原本隶属项羽阵营,陈平先前是魏王的人,都得不到任用而投靠的刘邦;雍齿曾经背叛过刘邦,但最后还被封侯了。
第三,刘邦坦诚对待下属、用人不疑、从谏如流。他与手下称兄道弟,相信和尊重他们,所以他们也都如实禀告,用心谋划和出力。鸿门宴前,张良、韩信就直接问刘邦是否能打败项羽,刘邦承认打不过。对于几次易主、盗嫂受金的陈平,刘邦也曾怀疑过,但他直接去问了陈平,听到解释后还表示歉意。
第四,刘邦大方封赏有功之人,刺激部下的效忠热情。不管是在争夺天下时还是建立汉朝时,刘邦都不令色奖赏部下,登基后,除了萧何、彭越、韩信等人,他还封赏了与自己有过节的雍齿。
第五,作为一个谋略家,刘邦在信任之余,也有适当的防范,当然是在暗中进行的。他虽然信任萧何,但也会在私下里控制,有所防备。
汉高祖刘邦简介【第四篇】
汉高祖刘邦本来是一介布衣,排行家中的老三,因此也叫刘季。刘季的母亲刘媪梦见与神交合,醒来后发现有蛟龙在她身上,不久后怀孕,产下了刘邦。但刘邦素来不喜欢读书和农事,只喜欢喝酒、交友,虽然他身上没有钱,要去赊酒,但是只要他去哪个酒店,那个酒店的客人就特别多。刘邦这样经常引起父亲的训斥,认为他“诬赖”
后来刘邦做了秦朝的任泗水亭长,娶了门阀吕公的女儿—吕雉。刘邦做亭长时,为人也特别好爽,在押解犯人的过程中,有的犯人逃走了,刘邦索性就放了所有的犯人,自己也逃亡了,后来这些犯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感念刘邦恩情,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为刘邦鞍前马后,供他驱使。
秦王无道,加大徭役,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起义揭竿而起,刘邦率领众将从沛县发动起义,被封为沛公,秦王死后,封为汉王。项羽也想自封为王,统一天下,两军交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
刘邦一统天下,登基为王,定都长安,成立了西汉王朝,庙号高祖。高祖刘邦即为后,深知百姓疾苦,减轻徭役,休养生息,加强中央集权,对民族统一、汉代文化的发扬有着决定性的贡献。
刘邦老家【第五篇】
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市丰县。也就是说刘邦老家就是在沛丰邑中阳里。但是这就与大家所认为的不一样了。在大部分人眼中,刘邦的老家是在沛县,而这个沛丰邑又是什么地方呢?
其实沛县和丰县都是沛丰邑领地里的一部分。刘邦其实是出生于丰县,但在沛县长大,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提起刘邦老家,想到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沛县的原因。
刘邦虽然在沛县这样的小乡村长大,但是他的心胸十分宽广。在他担任沛县泗水的亭长时,出于职责,他需要护送徭役去骊山。但是在护送途中,部分徭役因为害怕秦朝严厉的刑罚和艰巨的工作而逃跑。这在秦朝的法律中,这一队的人都是要被连坐处罚的,这其中也包括了刘邦自己。
但是刘邦不忍这些徭役就这样死去,所以就自作主张将他们放走。这意味着,一旦秦王朝追究起来,刘邦要一人承担这些责任,甚至还会连累家人。正是刘邦这种舍我为人的精神,为他赢得了第一批追随他的人,为后来的逐鹿江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