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45074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材料作文训练(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1

一、材料解析题的一般特征与材料分类

材料解析题的突出特点是“新”,通过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新材料,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作答。第二个特点,材料解析题通常由史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设问可分为一问一答式、多层次设问式、表述成文式等几类。而史料部分,一般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多种材料构成。在平时训练中,有必要引导考生进行分类,从而探索其中规律为解题服务。

按呈现方式,史料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又可分为三类:西方译文、文言文和现代文。由于思维方式差异,特别是一些外交条约、文件、回忆录等故意隐瞒真实意图,需对西方译文材料细心观察、思考。而对于文言文材料,应结合古汉语知识及古代史相关内容,了解段落、句子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不必像语文课那样斟字酌句。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障碍较少。二是图表材料。这种材料比较常用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包含统计表和统计图两类,如产业分布地图等。 三是图片材料。一般分为历史文物图片、照片、摹本、拓本,也可以呈现为历史文件图像、历史场景、画面、漫画和地图等。四是混合材料。即把以上几种进行组合而成的综合材料。

以上几种形式的材料,都需要考生仔细阅读,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提炼、整理和综合分析,并充分利用提取的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

二、平时训练解题的一般方法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法,一般而言,大体上有以下几步。

1. 看设问。

有人建议先看材料,但是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比较,认为先看题目、看设问,效果比先去看材料要好。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难度并非由材料决定,而是由所设问题决定的。一些考生反映史料难看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史料没有标题,难理解其主旨。其实,史料的标题常常体现在设问上。设问的角度不同、限定词隐蔽,答案的要求就不同,因而难度的差别也就很大。不要一头扎在材料中,读完了还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应先看设问,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才是较好的做法。通过看设问,先弄清问题指向,审清要求,再选择依据教材知识或者引用材料原文回答,抑或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灵活作答。

以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8题为例。若先看了此题设问,就很清楚,三个小题分别是依据三则材料设置的,三小题的设问主要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再去读材料就很有针对性。

2.读材料

带着问题看材料,查找有效信息。读材料一般从粗读和精读两方面入手。凡是材料部分的内容都应读到、读懂,包括材料的标点符号、注释、材料出处、按语等,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必须训练考生用定位分析法来解题。定位分析法就是把问题放在特定的位置上进行分析,或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或置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过程中分析的方法。定位分析法主要有时空定位、背景定位两种。“时”指朝代、年代、世纪、年号、阶段等,“空”指具体空间位置。时空定位是看材料后需要马上采取的步骤,否则严重影响答案的组织范围。背景定位则需要多角度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背景,弄清楚当时的阶段特征。

3.取信息

取信息,就是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提取。史料固然新颖,也会和高中所学知识发生联系,不会超出中学历史所学知识的范围。要经常地指导和训练考生,尽可能地从新材料中搜寻“问题”信息。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等线索,并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以及作者对事件的立场如何。提取有效信息时,注意分段或分层提取有效信息,或从关键词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前述“明清时期江南经济”、“长江三角洲”等关键词。

在看了设问、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接下来,就该规范组织答案了。这是解题方法训练中的最需要落实的一步。

4.行文规范性训练

(1)行文原则

思想性和准确性。行文不能出现错误观点,特别不能搞错材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主观判断。运用好群众史观和唯物史观,注意处理好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不可偏执一端。注意结合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或现代化史观组织文字。用词作答力求准确,所答确为所问。行文书写一定要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的限制条件作答。切忌脱离材料、不时空定位、不认真提取信息,直接凭感觉答题。

全面性。答案要符合唯物辩证法,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和复杂性,忌片面下结论。

(2)规范性训练

行文规范,就是规范地描述、阐释事物,表明自己的观点。很多考生平时知道怎么做,一到考试就词不达意,文字啰嗦凌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规范性训练的缘故,需要专门进行针对性、多次性训练。

第一,专门术语训练

一是学科术语解读训练。比如分清设问中的“原因、背景、条件”、“目的与动机”、“作用、影响、意义”、“综述、概述、简述”等的不同。

二是行文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比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不能随便写成“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或“封建君主专制”。而“重农抑商”、“君主立宪制”等等大量历史术语,都已约定俗成,行文时要注意严谨用词。

第二,要点化训练

归纳要点,可以直接引用材料中的某些语句或关键词来回答,也可以根据材料反映的主旨从教材知识中寻找答案,更多的时候则要求对材料进行提炼后,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把它同教材中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组织答案,这时候行文的要点化就要求考生文字功底较佳。

第三,条理化训练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小学材料作文训练》,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不在于学生,普高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英语的强烈欲望,但死板的教材处理方式、死板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逝,最后只剩下看见英语书就头痛的痛苦和为了高考成功而强迫自己去学习的无奈。这时的英语课堂看不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看到的却是与青年学生不相符合的无精打采。

改进措施:活化课堂,从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入手,提高学习兴趣。以下是我我在教学法实验中的体会:

1. 活化教材。通过文字内容话语化、教材内容适度生活化,使学生不感兴趣文字内容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2. 可以改变教材原有的呈现方式。本来是阅读材料,如果比较简单,完全可以改成听力材料、听写材料,比较难的听力材料则需要首先改成阅读材料。

3. 教学过程适度交际化。教师不要只在讲台上讲,把时间多留给学生,完全可以让学生把特优秀的课文改编成话剧、小品,在课前2分钟的侯课时间或占用很少的课堂时间表演。这一点恰恰是普高所缺乏的。

4. 多举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英文书法竞赛、英语演讲竞赛、英语限时快速阅读竞赛、英语限时写作竞赛、英语词汇记忆竞赛、英语课文改编成话剧小品比赛等等,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准备竞赛的那段时间里,你甚至会看到学生在课余交谈都在使用英语。这些教学活动在基础年级完全可以举行,我们可以每个学期循序渐进地举行1~2项,由各级部英语教师自行组织。

二、英文单词的记忆方法指导严重匮乏

单词记忆是英语学习的首要问题。单词记忆的重要性世人皆知。我们学校的老师也深知这一点,也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记忆,看看老师们的学案就可以看出来,每天铺天盖地的都是单词记忆的填空导学案(特别是预习案),单词记忆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问题!但是据我调查,我们学生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初中的死记硬背水平,丝毫没有方法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单词记不住,学习枯燥。

三、与高考有关的能力训练方法不当

在高考中,听力、阅读、完型与写作占90%,这也是英语能力考察的主要阵地。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对于这几个方面普遍存在“一口吃个大胖子”的急功近利心理,忽视训练方法的指导与基本微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和逐步提高,忽视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具体如下:

1. 听力训练只注重套题训练。训练中忽视语音语调判断方法的指导,忽视基础听力微技能的训练,忽视题型特点的指导,没有进行循序渐进式的逐层提高训练。实际上,一套套听力训练题的进行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与听力技巧,反而使得学生对听力训练产生了厌烦情绪。

2. 阅读训练没有采用限时训练。训练时没有足够重视指导解题技巧与阅读技能的提高,学生训练后专题补偿训练缺乏,相关知识的介绍不足,不分重点全文翻译讲评普遍存在,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止步不前。

指导解题技巧方面要引导学生首先判断出文章体裁,确定先文后题还是先题后文(广告类常用),然后明确测试目标:例如考查主旨大意题,就要通过找主题句或通读全篇文章作答。同时,让学生熟悉干扰项的设置:以偏概全、扩大或缩小部分含义、犯绝对化错误、偏移某部分内容的含义、偏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包含部分正确内容影响判断等等。

3. 完型题型解题技巧的指导不足,没有采用分类训练讲评、循序渐进。完型填空能力的提高,关键在平时训练中指导解题技巧,一般情况下首先引导学生突破首、尾句,这样有助于把握大意,理顺思路,而结尾几句则是对文章的总结或作者观点的表明。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按前后顺序对文中空格进行语法分析。所缺的是什么词,起什么作用,同时观察对应备选答案的情况;从句子的意思上去验证该用什么词类、什么形式填空才正确,这时既要掌握全文的核心内容,又要了解本句在全文的位置,捕捉与小题有关的信息点,分析各选答案的各词意义,挑选出本句意思所需要的,又能表现文章核心意思的词语。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3

关键词:提高;写作水平;创新能力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会写作文或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情况,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丰富作文素材

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初中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并教给其观察方法。

1.引导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学生在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处于幼稚的发展期,知识、阅历较浅薄,因此,作文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而要求写反映社会生活、具社会价值的大题材。

2.把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随机观察就是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凡是新鲜的感受,就及时记在观察本上,为写作提供素材。这样下去,学生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写作时就会文如泉涌。

3.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素材定期进行归类整理,使零碎的变为系统,分散的变为集中

4.引导学生定期交流,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互相启发、补充、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拓宽写作思维

1.为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诵读,之外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丰富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

2.要求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抓小练笔,减缓作文训练坡度

小练笔即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训练,这样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旦作文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二是形式活泼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三是通过小练笔,可使长期积累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得以复苏。

四、拓宽训练渠道,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训练渠道。

1.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有的课文上完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制作。学了《桥之美》,就可以让完成一件“未来的桥”手工制作,并让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通过改写叙述的顺序或改变文章的体裁,进行写作训练

例如,学了《木兰诗》后,让将课文改写成《木兰的自述》;学了朱自清的《春》,让写自己家乡的《春》。

3.在班级墙报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感想、展示才华的平台

五、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性思维。(1)可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如,写《妈妈》,多数人写的是妈妈怎样关心自己,教师可启发从妈妈的脾性、品德、爱好、在家庭和社会的中的作用等角度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2)可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教师可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3)可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4)可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如,围绕学校这材料,可设计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想象)。

六、构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

教师可采取生活再现、模拟表演、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作热情,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告诉学生写作时考虑的不是写作方法,而是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可按学生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在完成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互评互改。

4.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激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产生自信。作文教学中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小学材料作文训练范文4

关键词: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训练项目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 / -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合格、实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同时,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针对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思想政治品质端正,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理念,则毕业设计环节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对毕业设计改革过程中,提出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所谓“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是以毕业设计为中心,以一个工程项目为主线,将系列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贯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前后贯穿、逐步深入的毕业设计体系,同时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项训练的一种毕业设计形式。研究这种概念模式实施的可行性,明确将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与渗透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初步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拟出多数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需的基本条款,加以整合成各个小项,加以训练,拟定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

1 就业调查,初拟训练项目

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对往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3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诸如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单位性质、就业岗位、岗位所需技能以及毕业生的感想建议等问题。

2 社会实践,拟定训练内容

分别针对这七个训练岗位项目,根据岗位的需要,拟定训练内容。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其训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这里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如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吸水率与含水率、导热性与热容量、各种力学强度、脆性以及硬度等。

建筑工程材料管理

第一,材料管理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材料员的岗位职责、材料员的工作程序、材料管理的基本要求、材料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二,材料消耗定额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消耗构成、消耗定额的分类、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原则、要求和方法以及材料消耗定额管理的基本要求等,要求学生能实施材料消耗定额编制并能有效利用消耗定额;第三,材料计划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计划的分类、各种材料计划的关系、影响材料计划管理的因素、材料计划的编制原则以及材料计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要求能熟悉项目材料需用计划和申请计划的编制步骤和方法、材料采购计划与加工订货计划的编制等;第四,材料采购与供应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采购管理的内容、材料采购方式、材料供应管理的内容以及材料供应方式;第五,材料运输管理:包括材料运输计划的编制、材料的托运、装卸与领取等;第六,材料储备与仓库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储备定额、材料仓库管理等;第七,施工现场材料与工具管理:主要包括现场材料发放与使用管理方法、现场材料的验收与保管;第八,材料核算管理。

常用建筑材料

主要熟悉和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主要是:第一,建筑工程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第二,砌筑砂浆与}昆凝土材料;第三,建筑墙体材料:砌墙砖、建筑砌块、墙用板材;第四,建筑防水材料;第五,建筑钢材与木材;第六,建筑保温与隔热材料;第七,建筑防腐与吸声材料。

3 归纳总结,建设训练模块

对几个拟定岗位的训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内容相同的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一个模块,对模块内的内容进行整合,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能提升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若干模块,如图1所示。为区别模块的唯一性、方便后续模块的添加以及避免在选择时重复选择相同的模块,对模块进行编号。对属于基本知识的模块编号为Module1j,对属于基本技能的模块编号为Module2j,对属于技能提升的模块编号为Module3j,即将每个模块定义为Module4j,其中代表所属类别:i=1,2,3,i=1表示属于基本知识类,i=2表示属于基本技能类,i=3表示属于技能提升类;j=l,2,L,n表示在各自分类里的序号。

同样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基本知识类课包括模块有建筑材料基本性质模块、水泥模块、石灰模块、石膏模块、砌筑砂浆模块、混凝土模块、建筑墙体材料模块、建筑防水材料模块、建筑钢材模块、建筑保温材料模块、建筑隔热材料模块、建筑防腐材料模块以及建筑吸声材料模块等;基本技能模块可包括岗位职责及基本要求模块、材料消耗定额编制模块、材料需用计划编制模块、材料采购管理模块、材料运输管理模块、材料仓储管理模块以及现场材料验收模块等;技能提升部分可为一个实际项目的现场材料员的实训练习。

对每个训练岗位,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前期考核和学生自我意愿,选择若干模块,进行训练。

4 实践应用,创新概念模式

在新一届的毕业班中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择6-7人左右进行试点训练,根据自己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岗位,在已经完成的模块中,选择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能提升模块内容进行训练。指导教师一周例行两次进行指导,在两次之外,参加训练的同学若有疑问,增加指导次数与指导时间,确保最终训练项目的完成质量。

毕业设计概念模式将相互独立的各个课程设计紧密相联系,避免的重复的训练,加深的毕业设计的深度,使学生能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主动带着需要和问题去学习。同时提供一种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的方法;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增设训练小项的研究,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丽丽。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1):36-38.

2崔新壮,金青,董琳琳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设计一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2009,18(1):105-10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4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