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新医改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62950

【导言】此例“新医改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医改范文1

第一,非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产品和基本药物目录内的独家品种,通过广告做起品牌的可能性大增,成为大产品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连锁药店没有医保定点资格,社区卫生中心(站)则是零差率销售,而且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产品价格管控较强,价格透明,无法作为药店的高毛利品种,这样,药店销售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产品将没有优势,他们自然也就选择不卖或者少卖医保目录内的品种,但作为药店,他们还得卖药,自然就会选择非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产品作为主要和医疗系统差异的品类。因此一些其它的新普药将会有市场机会,而在很多疾病细分领域,还没有OTC品牌占位。

对于基本药物目录内的独家OTC品种,尤其是中成药(也是医改方案中强调要扶持的),应该抓住机遇,趁势加大广告力度,依靠广告让消费者货币投票说了算,让终端倒逼渠道,让产品产生流动性。

第二。保健品营销开始注重品牌。

前几年,由于市场混乱,保健品营销类企业良莠不齐、急功近利,使得保健品的名声受到致命影响,消费者开始怀疑保健品的质量和功效。真正品质好的保健品,一定是有效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保健品市场洗牌的时代来临。很多医药企业,都开始涉足保健品,保健品品牌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树立,不像药品批文那么多和那么乱。因此,新医改使不少企业把精力转而投在保健品的营销上,比如石药集团。笔者认为,谁率先树立起品牌和更看好的品质,并且真正做好传播和消费者教育培训,谁就能脱颖而出,成为胜者。

第三,针对第三终端的企业、产品、品牌形象传播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次医改方案,重点在补需方,3年内8500亿元增量部分,预计可能有2000亿元就补到药品消费上。尤其是第三终端(农村市场),因此通过到达率高、受众接收成本低的电视广告方式,把自己企业和产品的信息传达给终端受众,就可以提升在第三终端的销售量。

新医改范文2

10月14日,几经波折的新医改“意见稿”开始公开征集意见,这份名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一经公布便备受指责,公众的普遍看法是“看不懂”。“看不懂”有两层含义,一是写法过于“专业”,形同八股文。二是目的不明确,不具备可行性。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卫生部专家委员孙东东解释说,这份文件的标题是“意见”,而不是“方案”,要认认真真的去研究还是可以理解的。在专家视野中,《意见稿》被概括为“四梁八柱”。“四梁”指的是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八柱”指的是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

医改方案几易其稿,各界褒贬不一,争论不绝于耳。老百姓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煎熬中盼来的《意见稿》又是如此晦涩难懂,医改如何让老百姓受益?医改到底改什么,医改的重点在哪?

基本医疗:十年未变的目标

从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到现在《意见稿》的公布,十年来医改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全民基本医疗,只是提法尽相同。在1997的医改方案中,其目标是“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而此次公布的《意见稿》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看出,时隔十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目标可以宏观,解决方案必须具体可行。由于《意见稿》没有破解医疗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更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甚至存在相互矛盾之处,所以被公众称为是一个“看不懂”的医改方案。

其实,在专家眼里,新医改方案并非很难理解。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卫生部专家委员孙东东认为,《意见稿》的核心是“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和八个支撑。”一个目标是深化医疗、医药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这个目标的关键词是“基本医疗”。但是这四个字虽然关键却没有新意,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在博客中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一直是我们在探索和追求的,而我们离总目标的距离并没有明显拉近。有些设想已经在过去的20年一直在实践。新方案如何实施,还需要在试点之后给予总结和完善才能全面铺开……“新方案没有兴奋点”。

“不管是意见还是方案,宏观的原则太多,没有给出明确的思路很难让老百姓明白,更难让地方政府执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主任刘国恩表示,医改方案总是笼统地说“我们既政府也要市场,既要效率也要公平,既要‘补供方’也要‘补需方’,其实很多方面是不可能并存的。”

“看病难”要从社区破题

对于新医改方案,老百姓不只是“看不懂”,还有更多的“不信任”。《北京议事厅》联合搜狐网做的调查中,有%的人认为《意见稿》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毫无疑问,新医改要从当前十分严峻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人手,遗憾的是,这些焦点问题在《意见稿》中没有针对性的回应。以前不同版本的医改方案中,都提到过发展社区医疗,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此次《意见稿》也提到“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可是为什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门庭冷落呢?

卫生部专家委员孙东东在北京市范围内做过调查:“说句良心话,看病难不难?难!难在三甲医院。北京很多城区的二级医院,上午十点以后就没什么人了,更不要说社区医院了。病人都往三甲医院跑,看病能不难吗?”

老百姓舍近求远,越过社区医院,跑到三甲医院去,不是他们兜里钱多专挑贵的地方去,而是三甲医院有好医生、好设备、好技术。优质医疗资源没有留在社区,《意见稿》也没有提出可行的方案,光靠一个口号就想实现“小病不出社区”的分流作用怎么可能呢。老百姓习惯了看病最大化,先往“大庙”跑,“大庙的和尚会念经。”

由于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原因,短时间内社区医院很难完善起来。孙东东教授曾经提出一个方案,就是“三甲医院‘带’社区”,让三甲医院的医生“沉”下去,实行三甲医院和二级医院相互转诊。比如,患者在北医三院做了手术,做完手术后可以到中关村医院休养,然后再回社区医院定期检查,让三甲医院的医生定期查访。这样就能把病人留在社区了。

看病贵“病”不在医院

“看病难,难在三甲医院,看病贵,贵在买药,医生的劳动并不贵。一个药品从出厂到病人手里,往往要涨十几倍。这个利润多被中间商拿走了,如果医疗体制改革把焦点放在如何压低医院的成本上,让医院赔钱运行是不可行的。”刘国恩说。

此外,医院的公益性需要承担许多义务,比如在救灾的时候,医院必须毫无保留地救治患者,但如果政府拨款不能如实到账,医院就要承担这笔费用。而且,现在几乎每个医院都会有一些拖欠费用的患者,恶意欠费行为也时有发生,尤其是急诊。这些开销都要由医院来背负。如果新方案在补偿医院方面仅仅盯着药品,试图通过药事费等“结构调整”来弥补医药分开的话,百姓可能就成了医院补偿的提供者。

目前,我国药品80%是由医院卖出去的,因此,医疗体制中的种种矛盾都集中爆发在医院中,但它不是最关键的,它是医疗产业链中下游的表现形式,如果不改上游体制,只谈医药分家,会把现在的医疗服务体制彻底毁掉。刘国恩认为,医院的管理,医疗设备包括购运行是市场经济,提供服务又要求按计划经济,这是违反价值规律的。

因此,解决“看病贵”难题不能从压低医院成本下手,要从体制上寻求突破。孙东东教授开出的“药方”是“从产权制度解决医疗管理体制问题”,他主张“保小放大”,政府主导一些基本医疗保障的医疗机构,高端医院要进入市场,把协和、北大、人民这样的大医院放出去,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肯定会比现在还要好。

医保是重中之重

《北京议事厅》联合搜狐网的调查显示,在“您对医改方案哪部分比较满意(可多选)”的问卷中,23%的人选择了“加快建设医疗保险全覆盖”,这在五个选项中比例是比较高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听也认为,在《意见稿》的“四梁八柱”中,最能看懂、最具体的亮点是“医疗保障体系”一项。《意见稿》的具体表述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看病贵就是一次支付的费用很高,有了医疗保险就可以分摊这笔费用,至少能够在短期内得到缓解。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保障水平的提高,看病吃药的大部分费用由医保机构来付,看病就不再贵了。顾昕称,全民医保是非常重要的,是改革的突破口。

新医改范文3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随后,《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方案》)于4月7日也在媒体正式公布,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拉开序幕。

对于长期被“看病难、看病贵”所困扰的国人来说,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新医改方案的出炉无疑是值得庆贺的。

最大亮点在于强调医疗事业的公益性

新医改的最大亮点在哪里?无疑在于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句话给广大中国公民带来了美好愿望,令人怦然心动。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医疗制度备受诟病。

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一定时期内提高了医疗效率和百姓的医疗水平,但也造成医疗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均衡,过度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同时,由于国家对公共医疗投入不多,造成公立医院以药养医、药价虚高现象严重,加之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如何使最低收入阶层也能获得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使医疗保障制度成为一种惠及全民、人人受益的公共产品,是政府职能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向服务者进一步转变的关键。新医改,给我们一个积极信号,透露出了政府为民办实事、解决医疗制度难题的决心。

回归医院的公益性,政府必然要在财政上重点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农村医疗事业、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这是政府通过增加投入弥补过去“市场化”、“商业化”带来的制度缺陷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

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基层社区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的日渐拉大,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问题。

针对这一状况,新医改将“以农村为重点”、“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

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同时,针对农村居民收入低、医药费用报销水平低的现状,还提出将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缴费,从而提高农村医疗保障能力。

《意见》提出,我国将科学制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医院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并指出,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除了关注农村,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措施也成为此次医疗改革的一个重点,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全部城乡居民。

从短期看,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消除百姓心头的最大忧患,从而为促进内需作出巨大贡献;而从中长期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2009年4月6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这就明确了政府、社会与个人在卫生投入中的责任,确立了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殊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意见》对政府卫生投入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不仅要加大投入力度,还提出要转变投入机制,保证卫生投入的绩效。

在完善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机制方面,《意见》提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财政全额发放。政府负责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对由社会出资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地都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

此外,还强调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并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

虽然《意见》强调了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种类社会资本的介入。而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正是为了鼓励和引导多种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医疗机制。

由“以药养医”转向“以技养医”,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新医改不能让600万医疗卫生直接参与者‘缺席’,应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2009年4月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广大医务人员多年的心声。《意见》不仅明确新医改要“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并且传递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信息。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财政对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医生的基本待遇难以得到制度上的保障,与此同时,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偏低,专家门诊的挂号费甚至不如平时随便理一次发的费用高,为了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和维持生存,医院和医生将手伸向了“药片”,造成医生吃“回扣”、开“大处方”现象,导致药价虚高,患者叫苦不已。

新公布的《意见》明确,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

并进一步明确,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新医改范文4

大屏幕上不断滚动着最新的数据,成都市所有市管公立医院的院长们坐在会场第一排,有的人兴奋不已,有的人且喜且忧,有的人则如坐针毡,这些平素里说一不二的医院“当家人”现在面临着“丑媳妇见公婆”的时刻。

这是成都市医院管理局(下简称医管局)的医院运营情况分析会,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涵盖了所有医院的门急诊量、出院人次、住院手术台次等工作量指标和住院病人例均费用、平均住院日、药占比例等病人负担指标,并按照高低进行排序,每个医院的管理者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医院目前的水平处在哪个位置上。

这样的“曝晒”大会每个月都要经历一次,排名靠后的院长们每次都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他们不仅要接受晒指标、晒排名,更要当众接受调查和批评,找出落后的原因,责令整改。

“整个过程绝对不好受,对院长而言,这是特别没有面子的事。但正是这样清晰明了的方式,更能让医院的管理者快速找出自身原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效率,在竞争中求发展。”成都市医管局副局长何杰笑着说。

这是成都市成立医管局,实行管办分离以后,对医院监管的一个缩影。公立医院改革,一直都是医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按照原有的机制,公立医院的举办方和监管方都是卫生行政部门,“亲儿子”观念让公立医院成为温室花朵,提升服务水平的内生动力欠缺。

2010年1月,成都市探索“管办分离”的公立医院改革新机制,成立了医院管理局,将过去卫生局举办和管理市属公立医院等职能职责划转市医管局,而卫生行政部门则主要承担制定医疗卫生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标准等工作。成都市属12家公立医院在权力下放后,拥有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当于新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

“以前也听说过,做这个手术要住院一周,没想到现在1天之内就能解决问题,最后结算费用时竟也比以前少了很多。”王峰欣喜地说。

家住锦江区的他,为了母亲的手术问题一度愁眉不展。最后,他带母亲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做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因为事先在心内科门诊做了预约,到医院后直接在门诊做了相关检查,院方立即安排了手术。医院没有采用传统的在大腿根部进行穿刺,而是选择了在手腕部进行,这种做法使病人的创面小于5毫米,甚至不需要缝合,大大减少了伤口的出血率。

手术后,王峰的母亲在医院病房里观察了几个小时后就办理了出院手术。

“医改开始,我们也在思考,最困惑的就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在我看来,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病人满不满意。在我们院现有的情况下,我觉得首先应该做好面上的工夫,把服务搞上去,把患者的医疗成本降下来。”成都市第二医院院长徐俊波说。这家有将近120年历史的医院正在修建新门诊大楼,预计将在2012年才能投入使用。门诊大楼的拆除使医院的业务用房面积锐减23%,停车场地锐减85%,门诊大厅也暂时安置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板房里。院长徐俊波坦言,现在是该院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但他们的改革正是从这时候开始。

在徐俊波看来,降低成本不仅医院本身要开源节流,更为重要的是考虑患者需要什么。在反复的思考下,他提出了医院节俭行政、压低耗材采购成本、为患者节约看病费用、为患者节约时间、降低患者返诊率。成都市二院先后出台一系列惠民措施,如推出无假日专科门诊、午时门诊、夜间门诊、“114”预约挂号、避免患者四处奔波、反复排队结账而开展先治疗后统一结账的诚信预付制、开设免费用药咨询门诊……

据成都市第二医院门诊部主任曾光烈介绍,现在门诊量相比同期已经提高20%到25%。而有些科室包括门诊量和住院量增长了60%。

成都市另一所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也在尝试一些新的改革措施。比如严格监管大处方,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同时率先提出了药品拆零制度。

“前阵子我手受伤了,医生给我开了阿莫西林,建议我只吃三天就可以,一共50克的药只给开了24克。价格由元降到元。我的情况相对药品较便宜,但如果是儿科的药,比如孩子得了急性支气管炎,要开平喘类的药物,整盒是42元,现在医生认为病情只需吃三天药,就只开三天的药,只需要23元。差价还是很大的。” 成都市第三医院门诊部主任丁卫东举亲身经历为例。

之前医院普遍的做法是门诊医生给病人成盒开药,一个是价格相对比较高,另外就是病人吃了药两三天就缓解了病情,剩下一大半的药留做备用,但往往药过期了还没用,很浪费。现在成都市第三医院采用了拆零,对常用的阿莫西林、布洛芬、利巴韦林等268个品规的药品进行拆零销售,并由最初的西药拆零扩展到现在的中成药拆零。大幅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减少了药品的浪费。数计统据显示,在其他医院的门急诊例均费用普遍与上一年持平的情况下,成都市第三医院实现了例均费用下降。

在成都市,不仅是市二院、市三院,每一家公立医院都依据自身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降低患者的看病成本,而这些经验也在成都各医院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据医管局最新数据显示,在软硬条件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今年上半年,门急诊量同比增长23%,出院量同比增长30%,住院手术台次同比增长14%;市管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其中三级综合医院的比重为%,同比下降个百分点;12所医院平均住院日为天,同比下降天,其中三级综合医院为12天,同比下降1天。

医管局副局长何杰直言,去年市管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应的增量,相当于成都新建立了一家三级综合医院。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工作量的大幅增长也带动了工资的增长,据统计,成都市管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薪酬增长都在20%以上。2010年底,四川省统计局对成都市管公立医院的满意度进行了大规模的第三方测评。结果显示,患者对公立医院改革措施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达到分,医院干部职工对改革举措的满意度达到分,市管公立医院综合满意度为分。

我们终于拿到了开门的钥匙

“大家一直都在提看病难、看病贵,其实在成都,由于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医院严格执行物价收费标准,价格已然不是问题,看病难更多地体现在看专家难、看大医院难。大家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这种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求与现有的医疗资源供应不足形成的矛盾,正成为医疗领域的突出问题。”何杰说。

成都市医管局在成立后,为了摸清老百姓根本的医疗诉求,专门针对老百姓心中医改中最为关注、最为敏感的因素进行了一次调查。出乎意料的是,一直被诟病的收费问题并不是大家最迫切的诉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是否方便、态度是否好、而收费是否合理则排在了靠后的位置。

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公立医院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组。但每次尝试都会碰到现实难题:如何改?谁能进来?怎么平衡医疗的公益性和资本的逐利性?一系列的问题让公立医院的体制改革变得困难重重。

成都准备打破僵局,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正在试着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医院。

位于成华区的成都市六院“隐藏”在一大片住宅区里,总面积只有28亩。为了扩大发展,三年前医院就提出了原址扩建,也成为政府的认可项目,但最终因为土地贵、周边居民拆迁费用高而流产。后来医院又在成华区找到一块地搞建设,准备扩大医疗服务范围,本想申请贷款的方式进行,但是管理部门却希望通过改革探索解决资金来源。

“引进社会资本、所有制改革的探索,是发展局限倒逼出的一条路。”成都市六院副院长周雷说。改制风声一出,立即就有企业找来谈合作的事情。周雷后来仔细算过,能切实有合作意向和可能性的企业达到37家左右,有搞建筑的、有开发房地产的、有搞水电的、有搞商业的,五花八门。这些企业有钱,但大部分都没有医疗背景。他们中70%找到医院来谈合作意向时都觉得医院是个赚钱的行业,只是把投资医院作为一个商业项目,是简单的利益诉求,根本没有深入做医院的想法。

“一般这样的企业和我们聊过一次,最多两次就会自动放弃了。因为他们知道了医院是一个投资会比较多,而管理却比较复杂,投资回报会很慢的机构。”周雷无奈地说。

其实不仅是投资的企业不知道合作的方向,就连医院管理者本身也心里没谱。虽然政府支持改革,但是如何改的问题大家都不清楚。周雷说,当时有的人把改革想得很简单,认为直接照搬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子就行。

“国企改革是因为国企普遍出现了问题而在政策的导向下进行,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员工下岗等。而医院正处在发展势头猛烈的时期,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强,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员工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很大,一开始根本没有赞同的。”周雷说。

员工的情绪成为了医院推行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有的员工甚至是惧怕的,担心自己下岗,担心福利待遇变更,各种想法都爆发出来。医院只好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宣讲大会,试图转变员工的观念。周雷自己最初也想不通,“这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改革中员工不会下岗、薪酬待遇不会改变,身份不会改变。这成为了我们和企业、政府沟通中的三个底线。”周雷说。

底线的设置是成都市六院与企业谈判博弈的基础,也是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前提。在与政府协商方面,虽然上级领导很支持改革,但由于没有先例,没有政策依据,和相关部门的协商经过了多次反复,最终找到了妥善的处理办法。

一年多的推进十分艰难,但在不断探索中他们找到了分步骤过渡走的路子,形成的共识是:保留现有的部分,并把医院的资产作为股份,加上社会资本的部分形成股份管理公司。

“我们终于拿到了开门的钥匙,而这一思路的实现也提上了日程表,有望在年底实现。现在我们正在最后对企业进行选择。可以透露的是,这家企业一定实力很强,并有过办医院的背景,同时和我们能够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周雷笑着说。

现如今,让周雷最为担心的仍是员工的情绪问题。有的员工仍在担心改革后会不会突然变化,有的员工担心个人前途发展,还有的员工担心国有资本流失……周雷为此正在医管局的支持下,想法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步很艰难,但成都市六院的尝试正在把成都整个公立医院改革推向更深的层次。

医院自己给自己“动手术”

“大家好,我叫聂常琴,这次要竞聘的是神内四病区护士长的职务……”

10月19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护士长竞聘大会正在紧张进行。此次竞聘,不论编内还是编外员工,只要是符合年资、经验等条件的护士均可参加。打破论资排辈之后,报名参加竞聘的员工有84名,大会分两天进行,她们中既有原来的护士长,也有希望得到晋升的普通护士。

聂常琴是神内四病区的一名护士,在医院正属于编外员工。

在演讲时,尽管声音有些发抖,但却没影响她正常发挥,看得出她为此做足了准备。如果按照以前的体制,聂常琴是想都不敢想护士长这一职务,但是成都市第三医院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却给她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成都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成都市医管局展开了一系列“触动灵魂”的改革,除了破除所有制束缚,引进社会资本联合办医外,更为直接的改革是彻底去除医院的行政化倾向,打破人事管理上的铁交椅和传统的铁饭碗。

这是涉及到医院体制的重大问题。曾担任过三家医院院长的何杰对医院面临的现实问题很清楚,他认为市管公立医院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低下、管理水平低下、运行效率低下、竞争力不足、保障力不足等问题。

去行政化,正是成都市公立医院改革深入后致力解决的问题。

“全员岗位聘用制、中层管理岗位聘任制和院长组阁。”何杰说,成都医改的去行政化,就是要彻底消除医院内部各种行政级别,按需设岗、按岗定酬。

一直是市管医院“龙头老大”的成都市三院在职能部门机构改革中第一个“尝鲜”。在十多年前,成都三院和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实力相当,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近年来,成都三院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行机制,部门繁多、岗位职责不明确、行政化色彩浓郁,大大影响了医院的工作效率、管理效能,发展相对缓慢。

院长赵聪对此十分感慨,过去在分配上往往就是论资排辈,一个科长或者处长,只要“官衔”在那里放着,哪怕不干事或者少干事,工资都得按照行政级别来发,非常不公平。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医院运行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与现代化管理格格不入,“拿钱的时候一堆人,干事的时候却是少数人,他们拿的钱一部分来自于患者,如果人员管理模式不改变,患者看病费用下降就困难。”

2010年5月,成都市三院启动改革。赵聪将医院原有的19个职能部门进行了合并,重新组建为11个部门,同时按照现代医院管理思路,新组建了质量管理部和对外医疗服务部。“这一次的大部制改革,我们不再考虑是否要和卫生行政部门对接,完全从医院的需求出发。”赵聪说。

但在改革的过程设计中,成都三院相当慎重。在赵聪看来,医院和其他的企业不同,服务对象是病人,如果动得太大,势必会影响到医疗效果,可能直接影响到病人安全。行政改革方案最终决定分步走,第一步推行大部制改革,将原有行政色彩浓厚的处全部精简整合为部,取消拥有行政级别的处长、科长,转而代之的是岗位头衔。在此之后,则进行了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竞聘上岗、按岗定薪,按劳取酬,改变按职级的分配方式。

改革打破了以前的任命制,部门负责人均采用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择年轻且经验丰富的人来担当。内分泌科副主任李华琦正是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由一名普通的外聘医生成为了科室的管理者。医院行政改革后,她最大的体会就是变得格外忙碌。“现在整个医院都充满了活力,大家都动起来,不停地向前走,每个人都不敢怠慢。”李华琦说。

赵聪介绍,竞聘上岗的这些管理者上任后,将根据需要设置岗位并提交申请报医院批准,并要接受考核。与以往“干部一经聘用则管多年或终身”机制不同,有一年试用期,且此后一旦达不到考核标准,就会免职。实行一年一考核,考核过关的续聘,不过就换人。

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中层管理岗位聘任制后,以前所有人的行政级别将全部放入档案,而薪酬的核算和发放完全按照岗位的职责大小、风险系数大小、工作量的多少等来进行。“以前那种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等状况将被有效解决。现在不管你是什么人,如果工作含金量不高,也有可能拿的是低工资。”赵聪说。

在村里看病也能让专家会诊

市区看病难的问题正在逐步缓解,如果前往下面的郊县,会碰到什么样的情况?

新津县花源镇居民杨世东几天来一直都觉得右肩膀酸痛,右手抬不起来。他跑到花源镇公立医院拍了一张X光片,并没发现有骨折的情况,医生很快为他排除外伤可能,转而寻找更直接的病因。“要是以前我们必须跑到县里的医院才能拍个片子,现在真是越来越方便了。”杨世东直接的感受,就是少跑了冤枉路。

新津县位于成都南部28公里,地处中远郊,原来看病并不方便,但现在通过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行的基本医疗供应机制,正在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医疗体系。

据花源镇公立医院院长杨成介绍,从2008年开始,新津县就开始打造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网,而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县医院阅片中心,在全县11家乡镇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立了X光室。各医院的病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拍片,然后传回县医院阅片中心,由那里集中全县最优秀专业阅片医生负责看片子并传回结果。“基层拍片费用低,但享受的却是专家的会诊,病人不必往城里跑。省时也省钱。”杨成说。

除了拍片更方便,患者在化验检验上也开始享受便利。原来只能做血常规、尿常规和大便常规这“老三项”检验的村镇卫生院,如今因检验外包,可做的检查项目多达200余项,检查、检验的增多,加上基层看病费用的低廉,看病不必舍近求远地往城里跑了。

成都市从新津开始试点推行新的基本医疗供应机制,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方式,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让患者尽量在基层解决看病就医问题。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方便了老百姓,对于医院和医护人员的管理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杨成的办公室电脑上,能清楚地看到医生开的处方,包括药品的使用情况和处方的信息等,“如果从网络上看到价格高的处方,马上就要追问是怎么回事,所以医生必须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用最少的药、价格最便宜的药看好患者的病。”杨成说。

杨世东在取药的时候发现收费单上有“药品零加价优惠金额为元”的字样。这就是医院实行“零加价”后,患者买的药价和厂家的销售价一样,而这元是与以前相比的优惠金额。

如今,医院的医生们开出的处方基本上是小处方,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的处方经常出现,而最大的处方也就三四十元而已。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新津县构建了基本药物新的配送流程,取消药品加成,实现药房零库存管理、物流外包、收支分离、第三方结算等,成功地实现医药分开,从而拔除了“以药养医”的弊病。

目前成都市已经有一半的区(市)县建设了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9月开始,成都市卫生局就将其中信息化基础较好的青羊、温江、新津、龙泉驿、郫县等5个区县纳入市级卫生信息平台。纳入平台后,只要已经建立了健康档案,青羊、温江、新津、龙泉驿、郫县的居民在5个区县内的医疗机构、市一医院、市三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医生都可以看得到患者的病历、检查、手术等健康信息。同时,患者还可以在这些医疗机构内实现双向转诊以及检查结果互认。“如果病人才做过类似的检查,转诊以后就不用再做了,也节省了患者的就医成本。”杨成笑着说。

管办分开、取消以药养医、打破行政体制坚冰、尝试社会资本办医、城乡医疗一体化,成都 山草香…医改的探索与改革正从各个层面突破医药卫生的旧体制,尤其是突破不适合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传统体质。在全国2011年医院改革创新亮点交流会上,卫生部医管司司长张宗久感慨地说,成都公立医院改革的大胆探索与尝试将为全国医院改革的政策设计提供借鉴。

新医改范文5

1.1调查对象

对武汉市设置有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按部属公办院校、省属公办院校和独立学院进行分层,每层随机抽取l所院校,每所院校在各栋学生宿舍楼的所有楼层中随机抽取20个楼层,每个楼层再随机抽取2-3个寝室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总数为600人。

1.2调查方法和内容

调查对象在调查员的指导下采用自填方式完成问卷。与此同时,每所院校选取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调查员和访谈员在调查开始前经过统一培训。本次调查收回问卷600份,有效率为100%:获得半结构访谈15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医疗保障认知状况、医疗保障评价状况。

1.3统计学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3.0软件编制程序进行双录入并进行核对;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主要方法为描述性统计、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及分析

2.1基本情况

600名在校大学生中,一年级占28.5%,二年级占27.5%,三年级占27.2%,四年级及以上占16.8%;医科占35.2%,非医科占64.8%;男生占47.7%,女生占52.3%;来自于城镇的占39.7%,来自于农村的占60.3%。此次调查以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于全国前列的武汉市作为样本地区,所获得的样本对于在校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医疗保障认知状况

2.2.1享有城镇居民医保和商业医保知晓情况。自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政策正式实施以来,3所院校均从2010年开始通过报到环节的制度设计将新入学的在校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的覆盖范围,因此,3所院校的所有一年级学生均已享有城镇居民医保。与此同时,3所院校一直通过报到环节的制度设计将新入学的在校大学生纳入商业医保的覆盖范围,因此,3所院校的所有在校大学生均已享有商业医保。此次调查,171名一年级学生中,知晓自己享有城镇居民医保的为85人(49.7%);600名在校大学生中,知晓自己享有商业医保的为129人(21.5%)。可见,该群体对自身医疗保障状况的知晓情况不容乐观。

2.2.2城镇居民医保政策知晓情况。600名学生中,表示知晓城镇居民医保政策的为69人(11.5%)。该群体在对自己享有的医疗保险类型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对于各种医疗保险的深层次信息的知晓情况更不容乐观,甚至对其医疗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城镇居民医保政策的知晓率也极低。组间知晓率比较显示,医科与非医科的学生对于城镇居民医保政策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医科学生所学专业与医保存在一定的关联,在医保信息的掌握上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2.3医疗保障评价状况

2.3.1商业医保理赔评价情况。经历过商业医保理赔的47名学生中,评价为“很不满意”的占14.9%,“较不满意”的占19.1%,“一般”的占53.2%,。‘较满意”的占10.6%,“很满意”的占2.1%。可见,该群体对商业医保的满意程度不高。学生认为商业医保应该改进的主要方面为“简化报销程序”,占75.6%;“缩短报销时间”,占66.7%;“降低自付比例”,占55.6%;“扩大药品和服务项目报销范围”,占55.6%。

2.3.2现有医疗保障待遇整体评价情况。当前,部、省属公办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城镇居民医保、商业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构成,而独立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体系则主要由城镇居民医保和商业医疗保险构成。部、省属公办院校相对于独立学院,其在校大学生除可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和商业医疗保险外,还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此次调查显示,通过入学报到环节的制度设计,3所院校所有在校大学生均已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同时,3所院校所有一年级在校大学生均已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此外,3所院校部分有意愿的高年级学生也已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此次调查中,大学生对现有医疗保障待遇的整体评价,由调查对象依据满意程度自低向高分5个档次进行评分,最低为1分,最高为5分。600名大学生中,对现有医疗保障待遇满意程度的平均评分为2.85±0。84分,评分的得分率为57.0%。组间满意程度平均评分比较显示,不同院校、医科与非医科的在校大学生对于现有医疗保障待遇满意程度平均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类院校中,独立院校学生对现有医疗保障待遇满意程度的平均评分最低,主要原因可能是该类院校学生由于缺乏公费医疗等相关经费的补助,门诊的医疗保障待遇依然较低。医科学生较非医科学生对现有医疗保障待遇满意程度的平均评分高,可能与所学专业有关,他们对医疗保障更为了解。

3讨论和建议

3.1在校大学生群体对医疗保障的认知状况欠佳,应进一步加强相关信息的宣传工作该群体对医疗保障认知的不足将对其参加和使用相关医疗保险产生影响。虽然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的体系和政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其能力对于掌握这种复杂程度的信息并不困难。此种状况的形成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高等院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于组织该群体参加相关医疗保险较为重视,但对于该群体的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如不少院校将参保费用和学费等一并收取而没有提供相关参保凭证,致使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购买了医疗保险乜。②由于该群体正处于健康状况好、疾病负担轻的阶段,对于医疗保障方面的信息平时关注和收集不够,只有部分同学在发生较大疾病、意外,面临较重经济负担时才予以重视。因此,建议高等院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等在新生报到入学时通过发放宣传折页、提供现场咨询、签订保险合同等方式传播相关医疗保险的信息,力争使学生及家长在大学开始阶段就对此有所了解;此外,还应通过召开培训会议、建设专门网站、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宣传医疗保障方面的知识,非医科学生应成为宣传工作的重点对象。与此同时,在校大学生亦应树立科学的医疗保障观念,自觉提高健康风险意识和健康投资意识,这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16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