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留守儿童的论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03198

【导言】此例“留守儿童的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论文1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留守儿童状况”课题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近万。在广大农村,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本人所在村庄(尤庄)村民的走访座谈,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心理、学习、行为、安全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尤庄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尤庄共有36户共157名村民,其中16岁以下的儿童有52名,16至50岁之间的村民有82名,50岁以上的村民共23人。在36户村民中,每户均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的甚至一个家庭有三人在外务工。居统计,尤庄共有外出务工人员76人,这些人有的农忙时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在52名留守儿童中,跟随父母在外的仅三人,其余的均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上辈亲戚抚养。这些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现在以尤庄留守儿童为调查的样本,综合分析其种种情况,总结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总体期待不高,他们将孩子的学习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务工上。由于孩子的思想极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响,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亲情缺失、代理抚养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表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观念差,违法违纪现象严重;(2)沉迷于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3)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有些留守儿童的抚养人,采取“物质+放任”的管理方式,以为这样就对得起孩子的父母,结果孩子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奢侈浪费等不良行为习惯。

4.安全无保障

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隐患较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数留守儿童在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没有父母的直接监管,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走城镇化道路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或存在许多壁垒,还有些地区和学校不能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一些城市学校要求流动人员的子女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才能入学;有的以需要办理各种手续为借口将流动人员子女拒之校外;流动人员的子女不能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等等。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承担不起高昂的城市消费和孩子的上学费用。而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要么是学费太高,农民工无法承担,要么是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孩子进城读书。这样,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

2.从家庭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由于留守儿童不能跟在父母身边学习,一般由祖辈或者亲戚抚养,生活中就缺少了父爱或母爱,长期在这种缺少亲情的环境中成长,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父母不在孩子身边,除了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之外,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3.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目前,许多农村学校没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必要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这些学校没有根据留守儿童家庭、心理等特点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把他们与其他学生同样对待。另外,有些学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学校周边环境复杂,得不到改善致使留守儿童有可能接触社会上的“小混混”,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学校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安全、便利的住宿条件;学校不能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抚养人积极沟通,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和行为告知他们等等。

四、对策与建议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给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障碍。二要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同时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少年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三是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3.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学校,因此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寄宿制度,让留守儿童住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感觉大家庭的温暖。这样,也可以减轻抚养人的负担,避免由于抚养人管理缺位带给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同时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三要加强学校的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畅通的交流渠道。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也可以让孩子随时或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谈心,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4.社会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各级政府应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大局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学校、社区、村委会可以联合起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让有爱心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使他们减轻后顾之忧,安 心学习。还可以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活动——广泛征集社会志愿者、“代理家长”等,让他们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保持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开办“农村留守儿童假期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项整体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解决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让数亿农民工没有了后顾之忧,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的高质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未来积蓄了充足的力量。为此,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切实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身体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城市的生力力量!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2

摘要: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基础和起点。留守家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通过对前人关于家庭结构、功能、气氛、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的回顾,笔者发现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在对学前儿童的研究、纵向研究及研究的实应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引导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留守儿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儿童主要也分布于农村区域。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家庭来说,家中的孩子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和寄托。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杨国才等人在2012年统计相关文献时发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占总量的%。多数研究认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方面,其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或仅在认知、情绪的维度上存在差异。

2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起始点。布朗芬伦娜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不仅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平台,更是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具有关键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家庭因素主要将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单位、所在地、家庭结构等方面。内部因素则指家庭的心理环境,包括家庭功能、气氛和环境、教养方式等。

家庭结构

对父母外出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导致儿童的内、外在心理健康状况均发生恶化,且通过配对的实验处理组发现,若父母不外出,则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尽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其带来的不同监护类型却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留守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监护类型主要分为单亲看护、隔代看护、同辈或自我看护及叔辈看护几种。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较少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监护类型,且主要表现在过敏和冲动倾向上;同辈监护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常处于“无人求助”的状态,常体验到较强烈的学习焦虑;儿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来源于母亲,因而母亲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和恐怖感较少;隔代看护的儿童可能由于老人在教育时常采用恐吓等方式,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恐怖感;叔辈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焦虑水平较低,但在过敏倾向上得分较高。与父母看护的普通儿童相比,隔代、母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水平和孤独倾向较强。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普通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比留守儿童高,并由此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家庭中父母监护、关爱和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而并非完全是由于他们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所致的结论。

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抚养孩子的方法类型,是其理念、行为及对儿童情感表达的综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家庭系统中看护人的教养方式对各种监护类型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着影响,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同看护方式的影响不同。通常情况下,父母亲的温暖理解对心理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他们的拒绝则产生负向作用。具体而言,在隔代和父辈监护的儿童中,支持温暖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见的隔代监护较多地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较多不良人格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与溺爱型完全相对的严厉拒绝的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也为负性。父亲干涉在单亲监护中具有消极作用,而父亲惩罚、母亲偏爱对父辈和单亲监护的儿童具有积极作用。在同辈或自我看护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如其他留守类型的儿童那么显著,但母亲拒绝和父亲温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家庭功能

父母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原因,而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程度约为对普通家庭儿童影响的两倍。过往研究常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三个方面对家庭功能进行描述。留守儿童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儿童。亲子相聚的间隔时间越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不周、监护不力,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下降,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其中家庭亲密度的解释力更大。无论什么类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都是相伴而生的。通过儿童的孤独感,能够预测其社交焦虑的存在,反之亦然。

家庭气氛

现有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提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的矛盾性明显高于常模,而高水平冲突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悲伤、愤怒、焦虑和害怕。父母亲外出后,家庭内部的教育和抚养环境发生了改变,儿童所获得的父母关爱减少、家庭气氛变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气氛可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其他因素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水平负相关,对经济状况的自评为中等以下的儿童,其抑郁心理的检出率最高。大量研究发现留守家庭中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的身心健康状态越好,恐怖感越轻,总焦虑水平越低。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的学习和人际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倾向得分之间呈负相关,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与身体症状、恐怖和总焦虑倾向的得分之间负向相关。

3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研究内容和深度受限

目前对学龄前阶段的留守幼儿的研究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时机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亲子分离时儿童的年龄越小,语言及认知功能发展尚不完善,在未来的成长中,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的影响越大,出现问题的风险也更大。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因其亲子分离的状态而受到较大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留守儿童已经不仅出现于经济落后地区,而研究区域仍主要集中在农村及边远地区,较少涉及城镇留守儿童。

研究方法单一,纵向研究较少

现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问卷,访谈法和其他的方式较少,间接限制了研究对象及范围。如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及理解表达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后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此外,评估因果关系的唯一方法是进行事件前后的纵向研究,而现有的研究多为一次性或横断比较研究,甚少有长期纵向研究,难以准确反映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长期影响,以及其影响随时间推移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研究角度单一,应用研究少

留守儿童正处于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预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战略。现有研究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特征、现状、影响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应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具实际应用性,或尝试考虑从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实际可操作的建议和贡献。

参考文献:

[1]薛静,徐继承。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375-377.

[4]袁宋云,陈锋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31-235.

[5]王井云。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125-128.

[6]凌辉,张建人,易艳。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674-678.

[7]袁博成,金春玉。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64-1566.

[8]范兴华,方晓义。家庭气氛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外向性与自尊的中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680-683+687.

[9]唐有财,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41-4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3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因为缺少关怀导致情感发育不良。情感发育不良的表现,就是情感缺乏。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卑、自闭、孤僻等现象,并且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状态。这样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对他人的信任感也逐渐偏低,和同龄城市儿童相比,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

2、安全隐患普遍存在。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大多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履行。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时候,他们并无法像父母一样关爱自己的孩子,这就会导致孩子自身安全保护意识较差,同时出现任何意外事故,都无人监管。

3、日常行为缺乏约束与管理。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如果这一阶段无人对其行为进行看管,便会使儿童自身的行为出现随意性。小到平时课堂上的不守规矩,大到打架斗殴乃至逃学偷盗,这些行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屡见不鲜,这就足以说明,留守儿童自身行为缺乏约束与管理,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体现。

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

1、亲情与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心理成长方面,都长期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许多家长一个学期才会打一次电话给老师,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而孩子平时的教育,则由祖父母代劳。长期下去,必然导致留守儿童放任自我,甚至出现厌学心理,最后不得不面临辍学的选择。

2、留守儿童的教育者缺乏管理教育能力。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现状来看,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打工,而农村中剩下的就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家庭儿童大多都是由老人和儿童组成,而老人并没有相应的能力对孩子进行看管。即便是履行了监护人的权利,可是大多数农村老人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状态,老人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代沟完全无法满足对儿童的教育要求,更不要提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或者思想教育。

3、父母文化水平以及价值观念对孩子的影响。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有限,因此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孩子。许多父母认为即便是未来走到了城市,也依然是给别人打工,所以这就会影响一些家长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进而对子女的教育也会有所影响。

4、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对于社会中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因为缺乏明辨是非的心,从而导致自身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

三、改善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1、针对留守儿童建立相应保护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想改变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起对留守儿童相应的保护体系。如可以实行农村学校寄宿制,这样将可以将所有留守儿童集合起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既保障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也可以由老师统一管理,进而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感悟生活温暖。

2、注重农村地区化对儿童的教育。农村地区可以依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符合该地区自身的教育体系。如可以由村委会、学校、妇联等机构共同联手,建立起保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系。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与帮扶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还应该规定父母对孩子的义务教育行为,无论是父母还是其监护人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且尊重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使得未成年人适龄的时候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

4、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同等城市受教育权利。农民工进城打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公平待遇力度,甚至可以加大帮扶,使得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四、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尽可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为和谐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条件,同时也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可以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相应的权利,感受同样快乐的童年,获得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4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农村小学中大批留守儿童随之产生。本文在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合理布培养学习动机、建立爱心桥梁和更新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对策分析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农民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亿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亿人,比上年增加473万人。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方面比较差,造成当地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有关资料显示,贵州农民工总量已有800多万人。由于户籍、高昂的借读费用和父母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原因,打工农民的孩子们只能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以遵义市余庆县为例,全县共有3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大概有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农业人口的%,留守儿童大约有13000多名。

一、问题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因此在思想上、行为上和心理的成长中易偏离正常轨道,最终造成孤僻的性格和消沉的意志。

1.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动机不科学,成绩差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科学,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父母来学习,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听了父母及亲人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描述,想通过认真学习“跳龙门”考上大学,以实现跨入城市的愿望,是为走出家乡而学习。因此,不同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后劲。

2.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性格孤僻、冷漠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和身体成长造成一些后遗症。当前,大多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彼此之间有代沟,孩子同祖辈不能有效沟通,慢慢就会形成孤僻、敏感、暴躁的性格。他们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也有一些留守儿童为了吸引老师和别人注意自己,故意做出一些特别和怪异的举动。另外,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交朋友,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的现象。

3.焦虑心理突出,精神压力大

农村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知道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种种原因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他们认为自己肩负的责任很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和亲人。因此,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导致心理和精神压力大,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

4.依赖心理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祖辈们由于思想观念陈旧、教育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常对孩子过分地照顾与保护。他们都将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个别老人对孩子可以说是百依百顺,百事包办,除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另外,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对孩子照顾不周,因此经常给孩子钱以补偿,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祖辈和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

5.逆反心理强,违法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情感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有时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孩子喜欢逃学、旷课,甚至参与社会不良青年团体,沾染上抽烟、打架、和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四处流浪。调查资料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青少年犯罪率比一般家庭高70%。由于祖辈本身种种原因无力对孩子进行行为的控制和心理的教育,加上孩子的逆反心理较强,因此一些留守儿童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

二、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种种不正常表现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安全稳定工作的一大难题,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等问题,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工作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进步,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教育新课题。

1.建立留守儿童学生动态档案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配合各学校对山区留守学生进行综合调查,走访留守学生,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给每一个留守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班主任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补充档案内容,为留守学生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依据。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进行联系,并做好联系记录,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2.培养留守儿童科学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动机。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提到:“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他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在活动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学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自觉去学习。留守儿童在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后,老师要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增强其自信心,让他们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进而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3.建立家校爱心桥梁

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联系和沟通,及时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提出相应建议,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关心爱护孩子。另外,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时家长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沟通,形成合力效应,共同关爱孩子的成长。

4.更新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儿童全面发展能力

学校应该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班主任应该既当教师又当家长。全体教职员工树立“留守儿童不等同问题儿童”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教与学转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提高教学内涵质量,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能力。营造尊重、关心留守学生的氛围,让留守儿童更多参与校园活动中来,多举办一些能增加孩子动手能力的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其中,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做人和做事,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犯罪

心理健康问题不是病,但是如果不重视可能造成比生病更严重的后果。对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讽剌打击,要像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受过专业培训和指导的心理老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大力开展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劳教所,安排失足少年报告会,让他们对犯罪的后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他们珍惜生活,珍惜现在,预防犯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会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儿童的队伍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不只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教师的积极参,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较大变化。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新兴的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来适应留守学生更具挑战性的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帆,刘琴,赵勇等。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8).

[2]纪中霞,陈水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2008,(10).

[3]梁建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0(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0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