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热选【精选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2649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热选【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第一篇】

长葛市第一小学,河南长葛461500。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脸地说“写什么”。老师们抱怨学生“一写作文就满脑子都是空白,半天写不出1篇象样的作文来”。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现实状况是很多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夸大事实。其实,作文教学应该“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好的作文只需要能写出文章的主要中心思想,写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过去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认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春天来临之际,为了让学生写好《春天来了》,我带领学生到小溪边、田野里、果园里等去“找春天”,让学生去观察、体会。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二、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

首先,要让学生的表达有心灵的自由。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丰富多彩的.个性,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各自幼稚甚至离奇的经历和想法,给予他们心灵自由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感受到无拘无束。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部五彩斑斓的童话。他们与同伴、与亲人的交往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实际上就是他们心灵体验的过程。“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说到这两个宇,每个人心头涌起的总是温暖和感动。课上,我首先采用的是图片激情――鸟妈妈哺育幼鸟;寒冬里的一对父子;一对母女的笑颜;大手和小手的紧紧相牵。这四张图片是开启学生素材积累之门的钥匙,教师导语中渗透了观看图的方法,看图与看书一样要学会读懂图片的意思,感受到身边亲人的爱。然后针对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观之图片中的细节,包括当时图中的动作,结合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亲人的爱在细微处,亲人的情无处不在。

学生从四幅感人至深的图中读到了深深的爱,读到了浓浓的情。接着我以情激情,引发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妈妈端上的一碗蛋炒饭;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爸爸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的手掌。学生有感而发――亲情是妈妈的一句鼓励;亲情是爸爸给我的勇气……在这个板块中,我较好地运用图片的视觉效应启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亲情。在这里如何用好用足图片。在操作上还可以思考改进。譬如:引导学生读懂图片;读出图片中的“亲情”后,让学生用“亲情是()”来说图意;再联系生活说“亲情还是()”。让学生的表达有一个从具象到意象的过程。另一方面。这样的表达还是一种积累,创设了自由表达的氛围。

三、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语文教学论文)如果将作文局限于课堂,显然是不够的。课堂作文多半为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使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作文训练注重做到课内阅读典型引路,课外阅读增加积累。叶圣陶老先生也曾形象地把阅读和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因此,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四、作文教学的内涵感召要有震撼的作用。

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1篇好的作品往往是用尽量少的文字传达给读者尽量多的内容。中、小学生作文篇幅更短,所以作文的切入角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儿一点地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来自师生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往往是语文教学富有生命色彩,闪耀人文光辉,迸发思想火花,产生难得的情感和智慧的不竭之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只能导致学生作文无病呻吟、胡编滥造和“鹦鹉学舌”,使学生失去真实的自我。只有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里,敞开心灵之窗,让童心放飞,自由快乐地寻觅和积累习作中五彩斑斓的珠贝,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学会快乐而有意义地生活,学会快乐而有收获地表达。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第二篇】

前言: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一项基础性的教学任务,由于面对的群体是各个方面能力都比较弱的六七岁小学生,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譬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以及教学语言的运用等,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教学案例,就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生活中选择素材作为语文教学资源,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另外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比较低,知识面狭窄,加上使用的思维还是形象化思维,因此,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

例如,在学习“一去二三里”相关内容时候,语文老师首先要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数词以及量词并掌握数词和量词。在指导学生写“一、二、三、四”等数词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竖起一根手指,然后问学生是几,再指导学生书写“一”这个汉字。或者,语文老师可以问学生家中一共有多少口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并书写“三”、“四”、“五”等汉字。当学生书写完数词之后,语文老师再指导学生认识量词并书写量词,让学生知道,形容“路程”可以用“里”,形容“亭台”可以用“座”,形容“花”可以用“枝”等。

二、选择趣味性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无论是拼音教学、阅读教学还是看图写话教学,语文老师都是直接将知识给学生灌输下去,让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还会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小学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调动起来[2]。就笔者教学经验而言,适合小学语文老师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多,比如情境创设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实践活动教学法等。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下雪啦”有关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道“雪”是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也就不知道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动物能够在雪地上作画。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笔者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下雪的视频以及各种雪景图片。在视频和图片的引导下,学生清楚认识了“雪”,也有效掌握了“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各种小动物从雪地上走过会留下一幅幅好看的图画。

三、使用合理的教学语言。

除了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还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运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使用通俗易懂、简单的.教学语言,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能加强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语文老师还要尽量使用幽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除此之外,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又喜欢获得大人的肯定,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多的使用鼓励性话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是小学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基础性的阶段,小学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选择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以及使用合理的教学语言等方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桂梅。以生为主,以读为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深度思考[j]。考试周刊,,(29):89―90。

[3]张美姬。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132―133。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第三篇】

《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对儿的声声呼唤,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词句,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

3.体会小屋的“简陋”。

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

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

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

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5、6自然段。

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

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

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

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蹈()躁()睬()蜗()。

滔()噪()踩()锅()。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四、小结。

本文写了我的童年时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写自己对小屋情感的三个阶段,写出我成长历程和对小屋眷恋感恩之情。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会走入误区:要么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纯粹的技术课,这就使学生怕语文,不愿意学习语文。教出来的学生呆板,没有创新意识,不会运用,知识也成了死知识。要么就是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于不顾,一味地去“感悟”“体验”,忽略了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教学变得空洞而不够踏实。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寻找一个结合点,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单一开掘人文价值的.做法,在教学中尽量辅以对字、词、句、段的训练与品读,同时在训练中蕴涵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本文写作方法上始终以儿童视角、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叙述故事。同时,他赋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个简单的搬迁,写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和牵挂。

但是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对小屋的情感时,处理得比较简单,不够细腻,应该逐步分析每一个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从孩子的视角,体味“怀念”这种情感。

此外,在本课教学导入时,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较为成功。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延续这种做法,教学效果就不够圆满。应该围绕“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就会使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训练达到双赢的效果,更加圆满地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第四篇】

摘要:体育课是传授青少年锻炼身体方法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青少年学会做人、做事的课堂之一。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以规范的技能教学为主要目标,对复杂多变的体育教学活动作出确定性的假设,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程式化、机械化,既阻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又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把体育教学看成既有计划性的一面,又有生成性的一面,教学设计既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有效的支持、帮助和服务,又为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舞台。在此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内容也将发生较大变化。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第五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鸟和青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难点:初步理解寓意,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目光短浅。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根据之前所学过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引入今天要讲解的课文主人公――青蛙。学生交流之前对青蛙的认识。教师点评总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重点讲解”“际”的读法,“观”和“沿”的写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大话”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发言对青蛙和小鸟的看法,教师相继指导点拨。

2.精读美文,品悟表达。

(1)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体会青蛙和小鸟的的不同语气,学生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你想学习文中的青蛙还是小鸟,学习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巩固总结。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假如文中青蛙跳出井底会对小鸟说什么。

2.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适当总结补充。

(四)作业布置。

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五、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第六篇】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庄文中著:《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瑞云著《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版。

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备课笔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言大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堂教学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余昱著《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第七篇】

4、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雷玲。听名师讲课。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13、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14、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7、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1、于永正。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6、薛法根。薛法根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7、王崧舟。王崧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刘济远,莫崇芬。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0、刘济远,莫崇芬。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1、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王宗海。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4、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第八篇】

内容提要:

小学器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器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器乐教育全面回归面向全体情感合作协调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不仅将器乐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教学因素。就此,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关于器乐教学的研究与思考比较少,这客观上反映了新课程器乐教学的薄弱状况。其实,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整体音乐能力的形成和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器乐演教学的这一发展态势,既反映了音乐教育本体属性的全面回归,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充分发挥器乐教学在审美教育中作用的重要课题。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音乐活动实践,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就器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作几点个人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乐器的选择。

音乐课堂教学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适体器乐的普及性乐器。由于小学音乐课是综合性的审美教育,又采用了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此,选用的乐器应该是简易型的乐器。但是简易不等于简单,它既要易学易奏,又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符合音乐审美的需要和要求。例如在音色上要优美动听、在音质上要纯净悦耳、在发音上要绝对准确。此外,在制作上也要力求工艺精细,能够给学生一个美好的视觉形象。当前,有些学校给学生使用的乐器制作粗糙,发音不准,不仅没有美感可言,而且成为学生音乐耳朵的杀手,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器乐教学的乐器品种应该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都可以选择一些进行学习。例如关于《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种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口琴、电子琴等,都是既经济又适用的乐种。从音乐审美心理方面来看,学习这些乐器很少有掌握音高的困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可以因地制宜进行选用。而各种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器乐技巧要求高,一般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对于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安排在课外或校外活动中学习。当然,乐器之间并没有审美价值高低的界限,就小学音乐课的器乐教学来说,仍然存在一个合理选择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器乐教学中,必须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乐器,才能保证器乐的顺利进行。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指导他们自己制作一些简易的'乐器(如一些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来演奏,更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乐曲的选曲。

任何器乐教学,都是通过一定乐曲的练习进行的。这种具有教材性质的乐曲,既要遵循器乐技巧学习和训练的规范,同时也必须符合审美教育的美感要求。就小学器乐教学而言,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性的器乐教学中,为了强调技术训练的系统性,往往是在一系列按照纯技术要求的练习曲中进行的这对于培养专业器乐人才来说,是完全必要的。而在小学的普及性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是整个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决定了“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4页)因此,要尽可能避免那些枯燥无味练习曲的出现,而应该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与乐曲作为练习教材,即使是新的练习曲目,也必须具有流畅、优美和易学易奏的特点。因为这种具有美感的“无障碍学习”,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而且大大的增添了他们学习掌握器乐技能的信心与力量。从音乐器乐心理来看,乐曲的美感与器乐者的表现欲呈现出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优美的乐曲可以激发器乐者的表现欲望,而低劣的乐曲则会磨灭器乐者的表演兴趣。因此,在器乐教学中,选择既适合学生器乐,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乐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当然,乐曲教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乐器品种的约束,特别是许多优秀的大型经典曲目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由于该乐曲主奏乐器学生不能掌握,或由于长度和难度等原因,它们无法直接进入器乐教学课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选用“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的办法,便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学生学习名曲、器乐名曲的美好愿望。这里,当然也为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如何选择音乐主题,甚至包括改编、处理欣赏乐曲能力的问题。为了拓宽学生的器乐曲目和加强操作实践,器乐教学还应该和唱歌结合起来。学生在唱歌教学中所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他们通过学习演唱后,不仅对歌曲的曲调比较熟悉,而且对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现也都能了解和掌握。在这种前提下,如能用自己的乐器器乐出来,既可以为大家伴奏,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独奏,是提高学生器乐兴趣和发掘优秀器乐曲目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教法的研究。

如果说乐器和乐曲是器乐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教学就是将这些物质材料转化为审美教育内容的具体实践过程。在这方面,首先必须明确小学音乐课中的器乐教学目标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培养器乐家。由于“器乐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4页)因此,应该把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音乐美的探索、表现和鉴赏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技能时,尽量避免那些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器乐技巧融于音乐作品之中,通过乐器和乐曲所蕴涵的美感来激发他们学习器乐的信心。教师的范奏是器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方法示范和乐曲示范两个部分。方法示范主要是教师对器乐的姿势、指法、呼吸等要点进行规范性的操作表演,使学生能够通过看和听直观性的了解该乐器器乐的方法和要点,这种示范如结合简要的方法讲解,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乐曲示范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范奏,由教师把所要教的乐曲进行完整而规范的器乐,学生通过观摩、欣赏,不仅了解到所学乐曲的器乐姿势和方法,而且受到了乐曲艺术美的感染,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器乐欲望。为了实现范奏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准备,必须达到准确而富有情感器乐的基本标准,才能走进课堂。而那些毫无准备的随意性器乐,不仅产生不了应有的示范作用,而且还常常破坏了乐曲的艺术形象,造成了负面效应,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大忌。由于器乐教学是通过课堂集体教学形式进行的,因此器乐练习和器乐的形式应该以齐奏、合奏为主。这些器乐形式虽然不能像个别教学那样可以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但是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合奏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品格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乐器和乐曲都比较简易的中小学音乐课中,这种教学形式所蕴涵的美育功能是可以而且必须达到的。当然,器乐课堂教学也并不排斥少数有兴趣爱好专长学生的能力发挥,如安排他们领奏、休息时请他们独奏表演等,既满足了这些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也为大家提供了相互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器乐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第九篇】

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分享的“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热选【精选10篇】”,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第十篇】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1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1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2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