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民间舞蹈分为哪几类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71850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民间舞蹈分为哪几类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民间舞蹈分为哪几类篇1

乡村舞往往多指上层社会的一种宫廷舞蹈,在民间流行的则为称传统乡村舞,乡村舞多于节日或者公众集会时在农村、城镇、宫廷、舞会等场合表演。

宫廷乡村舞多采用几何图案队形,传统乡村舞多见轮舞型和双纵队型。舞蹈者在特定的队形中,按照预先规定的顺序一段接一段地跳,舞步一般比较简单,但队形的变化和行进路线却是严格精确的'。有一种“进行式双纵队”乡村舞,每换一个“花样”都要换一对舞伴领头,领头舞伴可以独出心裁,其他人则要仿效他们。乡村舞舞蹈者的修养主要表现在整体的协调感和礼仪风度等方面。

英国的乡村舞对其他国家的舞蹈影响不可小觑,它被吸收到丹麦和葡萄牙的传统舞蹈中,被法国演变出对话性质的对舞,被带到北美洲结合当地舞蹈产生了新的舞蹈传统,包括发展出很多变体的美国方舞等。

但莫里斯舞可就没这么幸运了,由于其舞者数量近年来大幅下降,而舞者均龄逐步升高,英国莫里斯舞协会警告说,他们的传统莫里斯舞恐怕将在20年内失传(都要失传了的舞蹈,也不能怪我们对其没有耳闻啊)。莫里斯舞协会举办了200多场演出,希望借此吸引人们参与到振兴民间传统舞蹈的队伍中来,但年轻人们表示,跳莫里斯舞让他们很尴尬(是因为要涂脸的缘故么)。

首选是剑舞,它的历史最悠久,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虽然形式多样化,但涉及内容通常都是祈求丰收、驱魔逐怪、模拟格斗等。剑舞嘛,一听就是舞刀弄剑的男子舞蹈,通常男人手持剑、匕首或腰刀而舞,每人用手中的剑搭架成玫瑰、锁等图案,有时还搭成架子,让某个舞者站在架子上起舞。苏格兰有一种十字剑舞,舞者把两把剑或者一剑一鞘交叉平置地上,以复杂的舞步在剑间穿越;还有一种连剑舞,舞者一边变换队形一边用自己的剑柄与邻人的剑尖相接。

莎士比亚曾多次在他的戏剧里提到莫里斯舞,很多童鞋可能因而感觉有些熟悉。摩里斯舞常带有哑剧和假面剧的成分,跳舞时要把脸涂黑,让自己看起来像摩尔人。在斯塔福德郡每年都要表演的角舞中,舞队中 6名男子扮成鹿,一半人戴白角,一半人戴黑角,另有一人扮成阴阳人或少女玛丽亚,一个人腰间扎着木马,另一青年手持弓弩,一有机会就去射那只头鹿。关于morris dance名称的来源,据说是因为早期莫里斯舞者多数是受基督教排斥的异教徒,他们为了避免受到宗教迫害就把脸涂黑,当时有一个莫尔人(moors)黑脸舞者最受瞩目,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们的舞蹈叫莫里斯舞。

莫里斯舞属于仪式性舞蹈,多在复活节前、圣灵降临节期间表演,舞者们常穿白色服装或者代表故乡的的衣服颜色或标志,身上或腿上系着铃铛,围绕着他们崇拜的神灵,庆祝神的死而复生。

五月节日庆典的灵魂人物非莫里斯舞者莫属,全套彩色服装的莫里斯舞者在小腿处绑上铃铛,跳舞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如黎明的第一道阳光,划破沉寂的夜空。

民间舞蹈分为哪几类篇2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群众歌舞形式。多于节日集会时众人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有的地方,一直流传至今。

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按地区和风格不同,又分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一般是舞蹈者扮成各种 人物,手持彩绸、手帕、扇子等道具而舞。形式欢快热烈,生活气息浓烈。有的地方将民间的高跷、旱船、花鼓等歌舞形式也统称“秧歌”。

腰鼓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原流行于中国陕北地区,以安塞等地腰鼓最为著名。舞者腰挂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持鼓槌边敲边舞。节奏强烈粗犷,动作奔放有力。后在许多地区流行。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及淮北地区。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大方、幽默风趣,多筋斗技巧;女角称“兰花”,动作洒脱泼辣,俏丽多姿,欢快热烈。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许多已加工成为专业艺术团体保留的表演性舞蹈。

狮子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一般由两人合演一头大狮,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多用打击乐伴奏。后经加工提高,采用许多高难度动作,成为舞蹈与杂技结合的艺术舞蹈形式。

龙舞又称“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龙”的造型形状各异,但分节均为单数。由一人持彩球引龙作舞。形式热烈欢腾。一般以锣鼓伴奏,舞时多放鞭炮助兴。

花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西南等地区。多为欢快的载歌载舞形式。各地跳法不一。如云南花灯就以身体的崴动变化,形成其特殊风格。

安代舞是蒙古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舞者双手各持一巾,边歌边舞。动作热烈奔放,节奏感强。常用于节日集会的表演。

热巴是藏族的一种以歌舞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时男持铜铃,女持手鼓,边歌边舞,节奏强烈鲜明,动作粗犷热情,不时加入一些杂技技巧。有的把从事这一表演的艺人也称“热巴”。

赛乃姆原为维吾尔族古代舞曲名。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流行于新疆广大地区。形式自由,动作灵活。常在节日或劳动后即兴歌舞。

扁担舞是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地区。舞者为双数,手持扁担互相敲击,打出变化多端的节奏音响,边歌边舞。动作多表现农业劳动。

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区。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特点。常带有表演性和竞赛性。

阿细跳月是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自称“阿细”和“撒尼”人的云南彝族聚居地区流行。为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舞蹈。男舞者一般弹大三弦或吹笛子与女舞者对舞。节奏欢快。节日时常在月光下或围着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形式自由。有的男舞者常在头顶系一细长纸条用力甩动,使纸条绕身体旋转,气氛热烈。

孔雀舞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孔雀为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征。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动作优美。有的经过加工成为专业演员的表演舞蹈。

雅舞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的舞蹈。源于周代。后历代均有加工发展。

宫廷舞蹈指各国历代皇室显贵用于宫廷朝贺、宴享、娱乐或祭祀的舞蹈。多由民间舞蹈素材加工改编而成。一般表现形式华丽严谨、精致典雅、讲究技巧。

祭祀舞蹈指祭祀天地神鬼或祖先仪式的舞蹈。源于原始宗教仪式,有以歌舞娱神之意。后渐成为娱神亦娱人的民间舞蹈形式。如中国古代的“巫舞”、“六舞”等。

民间舞蹈分为哪几类篇3

南宁的民间舞蹈、戏剧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狮子舞、春牛舞、邕剧等。

狮子舞主要是在春节和重大的喜庆之时举行,由表演者手举狮子道具而舞,动作粗犷诙谐,稳健刚劲,通过狮子翻滚、腾飞、摇头、摆尾等动作,生动地表现狮子的活泼形象。狮子舞由两人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春牛舞是壮族人民在春节和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由四人披上缝成牛形的布扮成二头牛,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身,二牛进退,四角相犄,拉犁、睡卧等动作,表现牛的雄健、粗犷和驯服的性格,以及闹春耕祈丰年的欢庆景象。

师公戏有平话师公和壮话师公之分。平话师公戏源于清朝,演出时头戴木制面具,玄衣牛襄,以"武教"的刀剑和杯碟为道具。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类,以丑角为主,壮话师公戏采取叙事与歌体,极少对白,载歌载舞,以唱为主,无固定表演形式。

广西壮族地方戏曲之一。邕剧属皮黄声腔系统,声腔导源于湖南,旧时称为广戏、老戏、本班戏、本地班、五六腔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而称为邕剧,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曾经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和越南、柬埔寨等地。

邕剧的表演极具特点: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与其他剧种迥异,许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姿、武技和美术造型,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壮族的雄浑粗犷的民族风格。

2008年6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报的“邕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舞蹈分为哪几类篇4

印度舞种类繁多,大致分为古典舞、民间舞和宝莱坞舞蹈(电影舞蹈)。按照受众分,古典舞在当代属于精英艺术,民间舞和宝莱坞舞蹈则偏向于大众娱乐。不妨看看印度民间舞蹈基本介绍。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还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舞蹈。印度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古典文献《夜柔吠陀》和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中都有记载。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的等等,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所以有些民间舞蹈能够世代相传。现择要分述如下: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击掌。从前跳格塔舞是为了取悦天神。今天在人们结婚等喜庆活动时也跳这种舞蹈。

格塔舞非常简单,然而舞姿动人。这种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围成一圈,然后随着急促的鼓点,逐步把圆圈扩大。这时,有三四个人走到圆圈中央开始起舞。他们边跳边唱,起着领唱作用。他们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其他人一边拍手,一边重复唱一次,如此反复,直到结束。

格塔舞一般是妇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妇女分开,另外围成一圈。只有庆祝结婚时,男女才可以共舞。

秋莫尔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种舞蹈。虽然不像彭戈拉舞那么著名,但在旁遮普的广大农村也很盛行。因为它是与农业节日有关的舞蹈。这种舞蹈任何时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类似,跳时先围成圆圈,在鼓声伴奏下,有时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节奏地敲击,转圈跳舞。跳秋莫尔舞的人,头上要系一种带缨络的华丽头巾,穿白色圆领长衫,披各色布单,布单两头系在左腰,色泽鲜艳的宽边下衣一直笼到脚面,脚穿软鞋。秋莫尔舞十分优美动人,一跳就是三四个小时。

另外,喀喀舞、鲁递舞等,都是盛行的女子舞蹈。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种著名民间舞剧、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与歌舞剧相似。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观众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剧是袍吉格族、纳耶格族和迪拉格尔族的祖传职业,他们组成歌舞剧团,串乡走村,四处巡回演出。尤其在九夜节时,一定要表演皮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难近母),这就是舞剧名字的由来。

这种舞剧没有舞台,在露天广场或庙宇的庭院内演出。不过演出时,需要在庭院或广场里放一个难近母神像,并在像前点盏油灯。演出常常从头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每一个波瓦依舞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个斯旺格,每个斯旺格有一两个角色,表演某一个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或社会人物。舞剧中往往夹杂一些讽刺性的笑话,用以达到某种揶揄目的,很有意思,深受人们的欢迎。

格尔巴舞属于敬神舞,是古吉拉特·邦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它有两种形式,即“格尔巴”和“格尔比”。格尔巴舞是女子跳的,格尔比舞是男子跳的。

妇女跳格尔巴舞时,把点着灯的陶罐或某种农作物的青苗放在舞场中央,然后围成圆圈,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在伴唱声中,尽情舞蹈,以表示对大地母亲祈祷。此舞别具一格,由于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随着身体的摆动发出闪烁的灯光,如同钻石一样美丽,灯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别好看。过九夜节时,妇女们尤其喜欢跳格尔巴舞。美丽的姑娘们头顶点灯的陶罐,成群结队地跳着舞前往各家,邀请大家前来参加跳舞。连续九天的节日期间,处处是舞蹈,家家有歌声。除了敬神性的节日,如在克里希纳降生节、罗摩诞生节外,其他一些节日也可跳这种舞蹈。春节、姑娘节、寡妇节等节日,也跳格尔巴舞。

格尔比舞是在九夜节时,男子们为纪念难近母神而跳的一种舞蹈。其他时间一般不跳这种舞。舞场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尔巴舞一样,只是男子跳舞时,头上不顶陶罐。跳格尔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带花边的古式长衫,下身穿一条拉贾斯坦式的裤子。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种著名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这是一种男女混合舞,有三种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达尔·拉斯格(击掌舞)、拉黑德· 拉斯格(表演舞)。登德·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为流行。在秋月节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跳这种舞的场面,其他节日时也有跳这种舞蹈。从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迹,只唱与黑天神有关的歌曲,今天歌词内容有了变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时,服饰打扮没有一定之规,一般女的穿宽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长衫或瘦腿裤,有时要有一个演员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样。

民间舞蹈分为哪几类篇5

高跷艺术,南阳民间俗称“杉木腿”。汉魏六朝时称为“伎”,宋代则叫“踏桥”。“高跷”一词,到清末始得出现。南阳对高跷的传习成俗,乃在民国年间。高跷对戏曲的影响,随处可见。例如,桐柏花鼓戏,最初只是化装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蹬着高跷,踏着高跷的乐曲,在地上走来走去地表演着各种动作。有时和秧歌舞龙、旱船、竹马等队伍混在一起,利用自己站得高的优势,虽然无声,也能够让观众看得清楚。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由无声渐变成单人唱,再渐变成旦生对唱。又过了一段时间,不仅废除了高跷,而且在男女对唱的戏文中加进了故事情节,在地上演出。至此,花鼓戏正式诞生。于是,逢有庙会或节日,便搭起戏台,配上音乐,演员以生、旦、丑三个角色分饰人物,在观众的喝彩声中表演起来。花鼓戏中的花鼓曲则是从连厢表演发展演变而来。其演出形式为一对夫妻,外加一相公,夫妻二人为生活所迫,出外打花鼓唱连厢,待唱完向相公索酬时,遭到相公的打岔或调戏,相公向妇人眉来眼去,于是引出一场小风波,构成一幕风趣的喜剧。这种形式,对南阳的其他戏曲都产生过影响。虽然花鼓戏由高跷派生而来,但需要强调的是高跷这种艺术形式并未绝迹,而且愈发完善。南阳的高跷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他们身穿古装戏服,手执彩扇、绸巾,足上至小腿处绑着三尺多高的木跷,边走边扭,一会儿绕圈,一会儿绕8字,时开时合,做走阵表演。其中扮演小丑的舞者,忽儿扑跌在地,忽儿急速跃起,时不时地做一些既惊险又滑稽的动作,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给欢乐的节目增添了浓郁的喜剧色彩。因此,这种亦奇亦谐的民族舞蹈形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和欢迎。

旱船是活跃在南阳的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品种,多用竹、木、高梁秆做骨扎制,船体外饰以绸布,布上彩绘有各种戏曲故事或吉祥图案,如“鲢鱼戏水”、“鲤鱼跳龙门”等,船上扎有一亭阁式船棚,绸布做顶,四边饰有流苏花边,顶上缀一红绣球,四角各挂一盏莲花灯。船棚的4根柱子上,都贴着红对联,联曰:“风调雨顺升平世,国富民强尧舜天。”《燕京岁时记》中对旱船的艺术形式有着详细的介绍:“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南阳的旱船,早期没有唱腔,只有舞蹈,常于船边配一艄公,通过艄公的划船舞姿和动作对船中女子进行调逗。在后来的演变中,不仅艄公加上了唱腔,驾船女子也有了唱腔。这样,舞唱俱全,在欢快的划船舞姿和风趣的唱腔中表现了一种乐观的情绪。南阳的旱船艺术,重视跑场和拳腿,驾船的女子和划船的艄公,跑动时不仅讲究节奏,而且要让动作轻盈有致,为使整个艺术活动充满情趣,还要在歌舞中加入一些表演技巧,用跑场和拳腿上的优势于嘈杂的环境中吸引观众。这一特点,为南阳戏曲所吸收,例如,各剧种武将出场多用“起霸”,虽然复杂,但一套“趟子”是必不可少的。短打戏里武生夜间潜行常采用“走边”动作,龙套演员的上场多运用“一条鞭”、“二龙吐水”、“倒脱靴”、“龙摆尾”、“扯四门”等队形,这些都是受到旱船舞的影响后,才变成南阳戏曲角色化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丰富和强化了南阳戏曲的唱段和表演,增加了南阳戏曲娱人的魅力。

秧歌是民间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它分为文场秧歌和武场秧歌。文场秧歌重唱,武场秧歌重舞。逢年过节,在村街集市表演,边扭边唱边逗,演员的全部情绪都靠身段的扭摆来表现,臀部的左扭右摆,带动着脚步有节奏的移动,进一步,退半步,妙趣无穷,动作既夸张又和谐,既奔放又轻柔,烈时如野马脱缰,柔时似雏燕戏水,不论演者、观者,都沉浸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之中,整个心灵经受着美的熏陶。

若追溯南阳舞蹈的渊薮,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以前,当时的画像砖(石)和张衡的《西京赋》、《南都赋》对其都有着生动的反映明代中期,南阳的唐定王府置设过“乐师观”,从事大型歌舞演出活动,歌妓、舞妓、乐妓多达百人。

玩猴一俗,始于清代中期,玩猴艺人以新野县施庵乡和沙堰镇居多,在南阳的另外12个县市区中,亦有零星操此业者。南阳玩猴在解放后的50余年中,先后经历了两起一落的变故。建国初期,虽然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但经济上还未能立刻翻身,为生活计,一些玩猴艺人走街串巷,以玩猴招徕观众,然后趁机向观众兜售一些日用百货,以贴补家用。玩猴之艺,投入不多,技艺要求不高,一般人一学便会,所以从此业者众多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民间玩猴之风炽热一时,也与农村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贫乏有一定的关系。

南阳民间舞蹈与民间戏曲一样,它的繁盛期也是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在这短短的300年里,创作舞蹈的数量远远超过汉、唐、宋、明代的总和。除上述舞蹈之外,狮子舞、背装舞、霸王鞭、玩猴等,在民间也十分盛行,广为演出

狮子舞是南阳民间常演的舞蹈之一,深受群众喜爱,民间俗称“打狮子”。《汉书礼乐志》:“象人,若今戏虾鱼师者也。”南阳民间的狮子舞多为双狮,它用红黄色麻丝编织而成,由两人合作扮一头狮子,由一人扮成武生,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顺形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其动作的技艺性很强,伴奏的乐器多为雄浑豪迈的大铜器,与狮子翩翩起舞的雄姿相映成趣,成为我区传统的民间舞之一。此舞多在春节庙会及重大喜庆时举行。

背装舞是南阳民间最具特色的舞蹈,各县市均有表演,尤以镇平贾宋镇最为盛行。贾宋的南北两街,逢年过节,背装就出来比赛,整个街道常是人流拥挤,水泄不通。这种舞蹈由小孩和壮实的男子扮演,表演形式是:小孩站在大人肩上,或用一方桌做底座,桌子中间有一个小洞,有一铁架从洞中伸出来,把扮故事的小孩固定在铁架上,形成古装戏剧造型,如白蛇、青蛇、许仙、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等。行走起来,队形变化多端,纵横交叉,随锣鼓节奏而扭动。下面扭得越灵活,上面的舞姿也就越壮观。表演时用唢呐、锣、鼓伴奏,加之燃放鞭炮,艺术感染力很强

霸王鞭舞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酒后兴起,挥鞭做舞而流传下来的。该舞蹈粗犷豪放,热烈矫健,充满着激情。霸王鞭为三尺三寸长的棍,中间稍细,两端各钻有两个孔,每个孔再装上几枚铜钱,用红布条缠住棍儿头。左右上下舞动时,铜钱发出清脆的响声,红布条如火苗在燃烧着。鞭子向空中抛起,舞者飞身跃起接住,如空中捉鹰,向地上猛击,舞者来一个鹞子翻身,然后挺起,如大海缚龙,向舞者的肩、腿、腰部捶打,上下翻滚,又如蛟龙盘柱。动作有“击平肩”,“打云肩”,“连五脚”,“打四方”,“枯树盘根”,“遍地开花”,“蛟龙出海”,“饿虎下山”等,一般由几个年轻健壮的小伙子对舞,动作整齐有力,潇洒俊逸。而且,随着整齐的节奏,舞者还高声唱着小调,特别是歌词雄壮、奔放,将舞蹈衬托得更为热烈,将观众的心潮推起一个又一个波澜。霸王鞭舞跳的是花场,舞步简练纯朴,属秧歌类的即兴创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7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