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精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8342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1。

教学内容:

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二、课文探讨。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二篇】

每个人,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探求着生命的价值。探求的层面有差异,生命的境界有高下。探求的途径和方式有许多,“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价值,二是体验,籍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周国平)。这是正常、健康生命的人生状态。即使是在生存线上奔波忙碌、苦苦挣扎的人,也还总有最起码的人生支柱。爱情、亲情、友谊,任何一种,都可以成为“活着意义”的充分理由。生活的苦难,从消极方面看,使人忍耐、麻木、卑微,从积极方面看,给人坚韧、坦然、质朴。古今中外,都有这样一个社会特征,那些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人,是生命力最强的人,是最重视家庭亲情的人,是最讲情分义气的人,是最纯粹率直的人。良知、正义,在民间,特别是在动荡、灾难时期。

人,往往会落入了这样的不幸境地:生活发生重大转折,失意落拓、贫困潦倒,甚至身陷囹圄了;残疾了,像史铁生一样青春年华突然瘫痪,像海伦一样生活在一个无声黑暗的世界;得了不治之症,眼望着死亡之神像黑鸟一样飞过来;遭遇自然灾害和战争,家破人亡,等等。这样苦难,会让许多人失去正面、积极、主动探求生命意义的本能。这样的苦难,每个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人生无常,生命的本质,就是和苦难相伴,所谓“活着就是受难”。因此,值得探讨的,不是生命“有没有”这样的苦难,而是生命在苦难中的种种表现以及其中的精神意义。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中塑造的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就为我们探求生命在苦难中的种种表现以及意义,提供了一个经典范本。

在战争中被俘,生命的困境,等同于突然间遭到陷害而成为“阶下囚”,或者是身患重病等等。所谓的“身处绝境”,是每个生命必然的经历,区别只是厄运来得或早或迟、悲苦时间或长或短而已。这种“绝境”,让人生几乎没有了未来和希望,生命也容易陷入“绝望”。能够成为“绝境”中的“逃逸者”或“幸存者”的,必定是对未来拥有希望的,哪怕是飘渺着的一丝希望。索科洛夫在被俘后,在受到种种折磨时,几乎每天夜里在梦中和妻子伊琳娜,跟孩子们谈话,说许多鼓励她们的话。与其说在鼓励亲人,倒不如说是在说服和激励自己。希望,蕴含着让自己坚持活下去的许多理由,和亲人团聚,向仇人报复等等。苦难中的希望,最终转化为生命的强大信念和坚强意志,这是苦难之于生命的第一层意义。

希望,赋予了苦难生命正面和积极的意义。但我们往往会忽视甚至蔑视另外一种和希望“如影相随”的人生态度——忍受。忍受,似乎是负面和消极的代名词,因为,在它的后面,是生命丧失了尊严,甚至是扭曲了人格。人类,在伦理道德的教化中,往往会退化直至丢失生命的自然天性。忍受,是自然生命在险恶环境中的一种自觉认命式的“退让”。寒冬来临时,花凋谢,草枯黄,树落叶,冰天雪地里动物的冬眠,更远一点,能在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物种,都有自觉顺应环境的天性。能够忍受长期病苦,能够捱过漫长的黑暗岁月,才能成为苦难的“幸存者”。索科洛夫在战俘集中营里“习惯成自然地”形成的“把头缩在肩膀里”的细节,可以想象得到他的“逆来忍受”。而且,忍受,往往会等来脱离厄运的机会,如果还有一技之长的话,这种机会更多一些,索科洛夫的司机特长,最终让他成为了胜利逃亡者。这样的“机遇”,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更有深刻的阐述。忍受,可以有许多的表现。有的将苦难当作“虚幻”,自我麻醉生命苦痛;有的将苦难当作“习惯”,被迫适应险恶环境;有的甚至表现为“配合”,主动屈从苦难对生命改变。只要不背叛变节,不成为“帮凶”,不陷害其他苦难中的生命,这样的“忍受”,我们要赋予它合理乃至积极的内涵,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维克多•弗来克),是生命力的自然本能。

生命无法回避苦难,可是,每个人,在有可能的话,都不会去选择苦难,更不要说去歌颂苦难了。能直面苦难,已经是个强者;能渡过苦难,是个“胜利者”。如果能经历苦难并重视苦难的正面意义和价值的,是个“救赎者”、圣人和先哲。所有宗教都重视苦难的意义。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就把“苦难”和“天将降大任者”联系在了一起;西方的`宗教,更多从“人性”和“人文主义”,去挖掘苦难的意义:两者的内核,其实是一致的,苦难能让生命拥有“悲悯情怀”,这是明君贤相、宗教领袖、先哲圣人的共同特征。伟大的受难者往往会成为伟大的创造者,深重的苦难者往往升华成了大众“救赎者”,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一样,苦难可以转变为一种高贵和圣洁。即使是平凡人,当他把苦难化为生命的大悲悯,人性的光辉就光芒万丈。在战争中失去了妻子和所有孩子的索科洛夫自觉地领养战争孤儿,“流泪也要转过身去”的举动,我们不能停留在他在寻找新的生命寄托的层面上去思考,更要从苦难赋予他人性升华的角度,来领悟苦难生命的高尚品格及自觉责任。哪怕是善待一个小小的“战争孤儿”,这也是一种大救赎。

泰戈尔说,生命,因为失去爱而拥有更多的爱。苦难,会让一部分人超越自我,并拥有一份特殊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财富。这也许是生命能够正视和超越苦难的最终极的宗教意义和哲学意蕴。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三篇】

《一个人的遭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索科洛夫的遭遇,以及索科洛夫这样的遭遇并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而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这两点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衔接仍然是个问题。比如说第二课时中让学生复述完索科洛夫的遭遇后,直接让学生找出索科洛夫流泪的场景并分析。这显得很突兀,很不自然,可以试试用几句话把这两个教学环节连接起来。如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索科洛夫有如此悲惨的遭遇,他有没有哭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索科洛夫眼泪的三处情景(最后一处眼泪是描写文中的“我”的),并加以分析。如果这样做的话,两个教学环节就很自然地衔接起来了。

网友为大家分享的“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精编8篇”,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四篇】

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为了索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五篇】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文档为doc格式。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六篇】

在战乱纷纷的年代里,索科洛夫先后失去了妻女和儿子,在这个世上,他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亲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与他同病相怜的孩子--凡尼亚。从此,这孩子就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让他重新有了一个家。

再来,作者用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使得这个形象有血有肉,更加生动,丰富饱满,让读者眼前一亮,仿佛能看见这个具体地、全面的人物。

索科洛夫曾经是德国的战俘,他经历过无数的苦难与挣扎,逃出了德国军队的魔爪,就在他以为可以和妻子儿女重新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他的妻子和女儿被炸死了,他再也没有家了,他没有哭,他必须要活下去。庆幸的是,他的儿子小多里还活着,他参了军。

悲剧不曾停止,当索科洛夫去寻找自己的儿子时,他见到的却只有儿子冰冷的尸体,他依旧没有哭,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士兵最后的坚持,他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他恨透了德国人。

无疑,索科洛夫是个善良的人,当他遇见了那个可怜的孩子凡尼亚时,他毅然决然的领养了他。生活中的苦难并没有击倒索科洛夫,他抱着乐观的心态,用他的坚强与善良,写下新的人生之路。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七篇】

《一个人的遭遇》英文名为“thememoryofworldwarii”是关于二战的故事,发表于一九五六年,那时战争结束已经有十年。这个故事是战争刚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这样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通过他的不幸遭遇构思成的。该书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采用的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就像《一千零一夜》的创作手法一样,很好地把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起来。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故事,第二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以第二部分为主。

肖洛霍夫能够写出这样的书和他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顿河哥萨克地区,青少年时期正直国内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父亲当过店员和磨坊经理,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上中学时因1918年爆发的国内战争蔓延到学校所在的县城而休学。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1920年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他热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设先后当过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扫盲教师、业余剧团的编剧兼演员、武装征粮队员等。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也并不是什么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参战士兵。但是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哥萨克”在书中经常提到。经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他们是俄国历史上一批特殊的人,他们原先是从封建压迫下逃亡出来的农奴、奴仆和市民,后移居边境成为自由人。十六、十七世纪他们被俄国沙皇利用来组成骑兵,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对付异邦。他们可以向国库领取薪饷,终身占用土地,免缴课税,并建立自治组织。他们和普通农民不同,他们享有特权,世代相袭,养成了独立不羁的性格。在文章中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着看着就联想到了中国的一部作品《活着》。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却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都经过年少的放纵堕落、战争的残酷和亲人的离世。都是讲述在苦难面前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但又有所不同,面对苦难,索科洛夫顽强反抗,表现出超人的意志力,而福贵则更多的呈现出淡然和超脱的姿态。索科洛夫在被俘后的两年中受尽折磨和屈辱,“他们打你,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把你打死,为了让你咽下自己最后一滴血倒下去”。但是最后索科洛夫还是想办法回到了自己的队伍中。即使当他知道自己的亲人都已经离他而去,甚至连儿子也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了,他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最后领养了一个同样命苦的孩子,两个人相依为命。主人公的这种形象正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体现。俄罗斯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民族,又是一个善于进行战争扩张的民族。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每个民众都能自愿的走上战场,为民族而战。

虽然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但其实写的却是经历战争的一代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的经历就是千千万万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也许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但是她却是那么地真实,原因就在于她是许许多多那个年代的妇女的缩影。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的折磨就是所有战士受到的折磨,从一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即使是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战争的残酷。脑子里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愿这世间再无战争,人世永享和平。

书中特别注重烘托故事背景。在正式叙述故事之前,前面往往会有一段环境的描写,为接下来的叙述做准备。如在《道路》中,开篇就是“盖特曼大道沿着顿河通过草原,意志伸展到大海。左边是倾斜的……”,另1篇文章也写到:“在学校附近的矮墙旁,卷烟的火在黑暗中冒烟。有时候,风抓住带火星的烟灰,轻轻地往上扬,直到火星熄灭为止。于是,在深紫色的雪上又重又笼罩着一片黑暗和寂静,寂静和黑暗。”书中有喜剧也有悲剧,但是感受最深的就是呈现给我们的经常是血淋淋的画面。但我们也能够从书中体会到人性之美。当读到主人公经过自己的努力有了善良的妻子,还有可爱的孩子们,最后还盖了房子,我们会在心里由衷地替他高兴。在看到阿尔谢最后和安娜在一起的时候,会祝福他们,仿佛在他们面前战争已不能将他们击垮。有一段话也使我很受感动,看了好多次:我也是第一次发现,这位虽饱经苦难,但仍坚如栎树的三十二岁中尉两鬓银白。这种由巨大痛苦换来的银白是那么纯洁,以致一般的白色的蛛丝落在中尉的船形帽上,触及他的鬓发就不见了,不论我怎样仔细查看,也看不出来。

这本书已经读过好几次,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没有刻意地煽情,也没有刻意地夸张,但我总会被文章中的故事所打动。读了这本书还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多的了解,看书和影视作品是不一样的,看书可以自己想像,而影视作品会修改历史,而且是直接的画面出来,少了可供遐想的空间。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还想去看肖洛霍夫的另一本小说《静静的顿河》。我想这就是成功的小说吧,他会激起你的阅读兴趣。

文档为doc格式。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八篇】

上节课,我们通过分析两篇例文,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清楚。下面我们就把学会的本领,通通运用到习作中来。

二、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如果你想写一个人,你想写谁?最想写他哪一个方面的特点?你打算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呢?(提示:可参照初试身手中的方法)。

2、指导拟定题目。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准备为你的文章起一个什么名字?互相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拟题。

3、起草动笔。

(1)学生开始独立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习作的`旁边做标记,争取将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3。拟题:一般可以以人物特点来进行拟题,在作文题目里就点明要写的人物的特点。

示例:《迷糊的妈妈》《调皮的弟弟》《冷面热心的交警叔叔》《粗心大意的爸爸》《老顽童》《爱哭鬼》。

三、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请刚才习作本上老师做标记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修改。

3、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

四、与人分享习作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五、归纳总结。

针对本次习作的经历,畅读收获和感受。教师补充,提出鼓励和希望。

关于本次习作课,我有如下三点想法:

1、作文习作课上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愿意写作文;

2、习作课上注意方法引导,要有针对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目标。切实教会学生习作的方法,才能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3、对于作文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课堂环节都得有目标作为指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8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