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精编5篇
【导言】此例“中西方文化差异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
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
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
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
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3.姓名的命取方式不同
4.姓、名发展的历史渊源不同
在中国,姓的起源比名要早,而在西方,现有名后有姓。至于美国黑人更是在南北战争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而他们的姓是可以经常更换的。[1]
三、姓名差异反映的文化差异
1.重集体与重个人的差异
从中西方姓与名的前后顺序可以看出,中国人“重姓轻名”,而西方人“重名轻姓”。这种姓与名的不同排列顺序是英汉文化差异的明显例证之一,它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2]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维护整个家族成员的关系,他代表的是群体。[3]中国人将姓置于最前,体现了中国人将自己首先定义在整体关系中,然后再整体中才通过名来展现个体。这说明中国文化强调整体为先。而在西方,名置于姓之前,名代表的是个体。同时姓出现的时间较早也说明姓及姓的代表含义比名在中国人心中更加重要。西方人注重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姓代表整体,置于名之后。并且西方名出现的时间比姓要早,并且姓可以更改,说明西方文化中更肯定个人的地位,重视个人的价值。
2.宗族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重姓轻名在文化观念上的另一种反映是中国人宗族观念强,重宗族意识。宗族世代同宗同姓,姓是一个人宗族归属的一个标签。中国人讲究追根溯源,讲究同一姓氏的发展。而西方则不强调宗族文化。从中名的命名方式上也可以窥探一二。中国中名含辈份名,说明中国文化强调代代之间延续性以及同代之间的联系性。有了辈份名,便是宗族间加强认同感的最好的纽带。西方中名多为母亲的姓,没有反映出同代人之间的关联性,也没有整个家族因素的体现。受儒家思想支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由于儒家提倡齐家睦族,每个人都要尽了对家庭与祖先所应尽的责任,命名的内容大体上多包含理想与希望,那么承先启后延族敬宗自然是理想与希望的一大主流。在命名中,看看史书上所列举的历代人名表,如光祖、述祖、继祖、耀祖等,这些名字都是中国传统宗族思想最明朗的说明。[4]
3.宗教观的差异
汉人重儒家礼教观念,如“德、义、恭、文”等,如三国的刘玄德和张翼德等。此外,封建伦理“五教”中的“义、兹、友、恭、孝”和无常之道的“仁、义、礼、智、信”等字也常见于人名之中。西方英美人多信奉基督教,如男名Chritian,Joseph等,女名Angela,Elizabeth等。《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德圣徒名丰富了英语的姓氏库,这充分反映了基督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5]
4.中西方某些特有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起名字讲究生辰八字和五行。数千年来我国的五行和八卦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往往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确定命中缺少哪一样,然后由名字补上,使缺少的一行发达、昌盛。[6]如五行缺木,则会在名字中加入带木的偏旁部首的字,如“林”,“森”等。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根。[7]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语言也受其影响颇深,表现之一就是西方人的姓名。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有各神,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而姓名也传达出了不同的寓意。在西方尤其是英国,由于君主制的历史渊源,有一些名字本身有皇室名字的命名传统,而英国皇室在给继承人起名字的时候也会从中进行挑选。比如女性的名字有Victoria、DianaElizabeth、Alexandra,男性则有Charles、George、Henry和Richard等。这些名字都十分受欢迎。
5.婚礼与婚姻观念的差异
中国古代女子出嫁后随夫姓,夫姓后再加上自己的姓,如李王氏,李是夫姓。当代中国女性的姓名不再有此传统,女子结婚后姓名没有改变。当代许多美国妇女婚后仍改用丈夫的姓,但是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不少夫妇开始采用两人的姓作为新的姓,中间以连字符隔开。如MaryBrown和JohnWilliam结婚,婚后,二人的姓名变为MaryBrown-William和JohnBrown-William。女性姓名的命名方式的变革是一种语言现象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一种标签,标志着女性追求独立平等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8]
四、中西文化交流与姓名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西交流逐渐增多,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那些来中国的英美国家的留学生有一个中文名字很重要的融入文化的一种方式。从他们取中文名的思路可以看出他们的姓名文化。有相当一部分人直接取得自己的名字与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一致,比如李白,曹操等。随着他们对中国文化更深的理解,他们的名字也趋向多样化。这种对于姓名上的变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理解,也促进了姓名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对于起名字,我们不应只看语言文字的表面,更应该了解姓名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以及外国人对于这个名字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理解。明白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五、小结
名是一种记号,亦是文字的前身,人类的文化起于制名。[9]人的名字和姓是一种语言现象,隐藏在它背后的是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语言现象,决定了姓名不同特点。中西方姓名这一语言现象存在明显不同,反映了背后文化的差异。各自的姓名的特点事实上是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论中西,在社会时展中,姓名也在变化,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促进姓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碧蓉。英汉姓名的文化底蕴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楼光庆。从姓名看社会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
[3]肖华芝。论英汉人名映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5]葛传。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黄碧蓉。英汉姓名的文化底蕴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王升。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华章[J],2014.
[8]楼光庆。从姓名看社会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就到这里了,希望在中西文化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2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1.交际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日常见面打招呼,一般都是关于吃饭、去处、去做什么事情等,这使得人们感觉到一种亲切感。然而在西方国家,这种寒暄方式反而会使对方感觉到突兀、尴尬,甚至厌恶,在他们看来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是在“盘问”,是在打探他们的私生活。对于西方人来说,日常问候只需一声“你好”或标明时间来区分的问候:“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又如,尤为特殊的是,英国人见面一般只谈论天气:“今天天气很好啊!”
在称呼上,汉语中一般只有彼此很熟悉甚至亲密的人才可以直呼其名。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则在很大范围内都可以“直呼其名”。在英语中,“先生”和“夫人”是用来称呼不知名的陌生人的。对于女性来讲,十几或二十几岁称呼为“小姐”,之间不分长幼尊卑,已婚的可称其“女士”或者“夫人”。家人之间可以互称姓名或者昵称,可以叫父母的名字。所有男性长辈均称之为“叔叔”,所有女性长辈均称之为“阿姨”。而在汉语文化中,一定要严格分清老幼辈分等关系,否则就是及其不礼貌的。
在告别语方面,中英两种语言差距也较大。如医生和病人告别的时候,汉语中多数会说“多喝温开水”“注意加减衣服”“好好休息”之类的话,以此表示对病人的关切。但英语中这样的表达往往会被认为是唐突和冒犯,西方本文由收集整理人一般只是简单地用“请多保重”或者“祝您早日康复”等来表达。
2.餐饮文化的差异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可见中国人是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的。中国菜肴素来讲究色香味形意俱全,营养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西方国家则是讲究科学的饮食,注重营养的搭配以及吸收。西方人的饮食多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健康状态,似乎不太讲究色香味形意的搭配。
对于餐饮氛围,中国人很享受喜庆热闹的氛围,喜欢大家围在一起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国人在餐桌上没有很特别的礼仪,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而西方人则享受幽雅娴静的用餐环境,他们很重视自己的用餐礼仪,强调文明用餐,如在进餐时绝对不能发出不雅的声音。在宴请礼仪方面,中西方也是各具特色的。在中国,向来都是以左为尊,地位最尊贵的客人要被安排在最左边的上座位置。而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女宾的席位要比男宾的席位稍高些,男士要给自己右边的女宾拉椅子,以示其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要端正而坐,他们认为低头,弯腰或者用嘴凑上去用餐,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用餐时,西方国家的主人不提倡大肆饮酒,而在中国的餐桌上酒却是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教育背景的文化差异
教育是所有国家振国固邦的重要因素,中西方国家都着力发展现代化教育,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系列环节的改革与创新。这其中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尤为重要。
就教育模式来看,考试是当前世界各国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手段。然而,考试在各国考试又存在很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就体现在各国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
深受几千年来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国历来重视考试成绩。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张提供了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受种种的社会因素及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事业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就美国而言,美国的基础教育及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相对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尤其是不够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培养。中国的家长和学校都将“应试”作为学习的目标。
就国际数、理、化“奥赛”而言,我国对其重视程度无疑超过了任何国家。某位参赛选手在“奥赛”中获得了金牌,其省教育部门的领导及学校地领导和教师们为其组织了隆重的仪式并全程拍摄,此段拍摄在其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相比之下,美国教育对此事要很漠然得多,有甚至连相应的正规辅导也不进行,这仅仅被看做是对学生某种能力的日常测试。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及其成功经验,对中美教育的差异发表了自身的见解: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教授还通过他所指导过的中国研究生总结了中国学生的某些共性:在考场上游刃有余,一到实验室却不知所措。他曾在一次演讲中用一个生动事例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对一个将上海交通地图背熟了的外地学生和一个完全没有背上海交通地图的上海本地学生进行有关上海交通知识和能力的测试。在考场上,外地学生的分数遥遥领先,当两人进入上海市内交通中进行实地比赛时,外地学生不知费了多少周折才能成功,而上海学生却能轻车熟路地达到目的。
就具体的教育实践而言,中国的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分数的提高而轻视人格的塑造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培养出学生和人格本位,培养出的只能是分数本位。
基于以上差异,经过反思,我们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其一,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强弱不等的现象。强是指我们过多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传授和牢固,过多强调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而有效。弱则是是指我们对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学 交际 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4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 文化背景 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每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种语言都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特有文化。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截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习俗、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学习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社交往来、婚丧嫁娶、节日庆祝、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念、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等方面。
1.餐桌礼仪
首先,我们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使用刀叉有一定的规矩: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左手食指按在叉子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吃中餐时,我们需要把饭碗拿起来,用筷子将饭拨到嘴里,但在西方国家的餐桌上,绝不能把盘子或碗拿起来。我们的习惯是如果菜掉到桌子上,一般不再捡起来吃,但在西方餐桌上应该捡到盘子里吃。吃剩鸡骨头和残渣放在自己盘子的外缘,不能放到桌上,更不能丢在地上。
2.问候语
语言不同,社会文化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常常是交际失败或产生误解的因素之一。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常常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去哪儿”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同样,英语国家的人也有用谈天气或称赞对方来打招呼的习惯,这在汉语中也不多见。所以,了解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是说好外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3.握手
中西方握手的礼仪要求存在一些差异:1)英语国家的人在室内握手时,女主人以外的女士不起立(除非对方地位很高或年龄很大);在我国,不分男女,都以起立为礼貌。2)男士在户外与人握手时,如果头戴帽子,英语国家要求先脱帽,后握手,而中国男士却无这一要求。如果带着手套,中西方都以先摘下手套再握手为礼貌。
4.隐私
个人的隐私需求须与交际需求相协调,个人在需要隐私的同时也需要与他人交际,传递信息并寻求伙伴。在寻求这二者间的平衡关系时显示出文化、名族、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的差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隐私有不同的界定与阐释,因此,异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际时需考虑对方的文化因素,作出适当的调整,使隐私与交流形成合理的平衡关系。比如说: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例如:“You indeed are a lucky dog.”直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因为“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等,用来指讨厌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反而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要理解懂得甚至通晓这种语言的文化,熟知这种语言的发展背景。
语言是习得的,英语文化是英语语言的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也是习得的,语言的习得程度和运用能力必定有赖于环境文化的领悟,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自觉性,使学生具备在英语文化背景下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5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的文化体系,在方方面面的差异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体现。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做过这样的概括“: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达,讲求意境和深层含义;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达方式,讲求事实和分析。曹世潮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追求思维的延伸、扩展,注重内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点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缩,在于对内在心灵的把握,关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实、论据来阐明对事物的认知和推理……”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产生了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很多时候是通过言语交际表现出来的。仅从词汇方面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在中文当中,关于父辈女性长者的称呼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而同样的称谓表达,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词概括。相对比之下,中国文化在表达时更加注重长幼有别和亲疏远近,而西方文化则宽松许多。当然,这些血缘关系并非“我有人无”,其实英语国家也存在,只是英语对此不加以详细区分罢了。中西方文化在称谓表达上的这些差异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级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的时间较长,宗亲、等级、尊卑观念在汉语文化中比在英语文化中牢固得多。中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简单并直接地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就体现了其对应关系。从语法学方面来看,汉语是隐性(convert)语法的语言,而英语是显性(overt)语法的语言。详细而言,汉语更讲究语感,重意境和引申意义,即一句话表达的内在含义,句式多为主动句,强调内容和情感;而英语注重逻辑思维,更重形,讲究说话“有凭有据”,“有一说一”,强调所说内容的规范严谨,句式多用被动,语调相对平直。此外,文化差异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地理位置、国体政体、历史、宗教等。如英国多面环海,英语中很多词和海洋有关。说“挥金如土”,英国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当中drinklikeafish,翻译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农耕和畜牧业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语境影响交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