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百战百胜的故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55146

【导言】此例“百战百胜的故事(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百战百胜的故事1

通过观看《百团大战》抗战历史影片,使我感触颇深。影片中的历史人物英明神武,故事情节真实感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让我感觉身临其境,特别是影片中感人的片段,让我眼角颤抖。所有的恨意和伤感,随着泪珠流进了心里面。当看到革命壮士英勇牺牲的画面时,心里的悲伤和强烈的挣扎,激发着我内心的战魂。作为一名当代革命军人,我们该做的就是苦练杀敌本领,努力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不忘国耻,发扬革命先辈留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特别是身为戍边卫国的军人,更不能忘记老西藏精神,要为实现强国梦不懈奋斗,争当一名合格的当代革命军人。

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观看了历史影片《百团大战》,我深为触动。从内心深处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铭记不堪回首的历史,更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用生命夺取的胜利来之不易。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唯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奉献,才能对得起这一身军装,对得起已故的先烈。

影片中展现出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先烈以国家为己任,在面临亡国的危急关头,坚强领导、果断出击,扭转局面由被动转为主动,他们深入百姓,发展群众,鼓舞士气冲锋在一线作战指挥,将敌人包围圈各个击破,打乱了敌人的战法,重创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铭记历史,居安思危,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来捍卫祖国,让敌人不敢再犯我疆土。 ——罗先贵

上级领导组织我们观看《百团大战》,我深深地被当年的先烈所感动。他们那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精神意志,洗礼着我们全身上下的每一寸肌肤,深入骨髓感染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更加铭记那一段血的历史,也在向我们每一位军人敲响警钟,勿忘国耻,身为当代革命军人的我们就更应当做到铭记历史。

在加入部队这个光荣集体时,我们就宣誓:"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但凡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时,我愿意将我的满腔热血流向祖国的土地。

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550字(二)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120师、第129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据此称为"百团大战".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史沫特莱女士曾在其《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如此记述:"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敌人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当年,聂荣臻元帅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百团大战"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敌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其作战记录中也承认"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彭德怀元帅也曾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很大打击,给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当时国内的"汪伪"及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由此观之,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遏制了妥协投降的逆流。它用事实证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也证明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任何外来侵略者都不可战胜的!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四支部所有党员按照要求,积极观看影片,影片激发了支部所有党员的爱国热情,电影再现了那段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弘扬了中国人民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也提醒人们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今天的祖国更加强大,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繁荣昌盛,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550字(三)

百团大战,是抗战史上的光辉一笔。危难关头,作为抗日战场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审时度势,挺身而出,发挥人民战争伟力,发动和组织的这场敌后作战,向企图分割围剿我们的日伪军狠狠挥了当头一棒,粉碎了囚笼政策,打出了军威士气,极大地提振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心决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注入了充满希望的力量。

在举国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宁海强导演将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搬上了大荧幕,真实、客观的再现了当年百团大战的战争史实。在医院工会的组织下,我有幸观看了这部战争史诗般的影片,感触颇深。

影片从国军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战场殉国开始,到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为国捐躯结束,爱国主义精神自始至终贯穿全片。影片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在令观众震撼的同时,通过将娘子关铁路道岔争夺、关家垴攻坚等具体战斗,将战争的残酷、惨烈演绎得淋漓尽致。影片在人物刻画上也是相当不错的,不论是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彭德怀,还是最后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普通战士赵章,都形象鲜活、有血有肉,将革命者的理想、坚定、勇敢和情感,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油然而生敬仰。

烽火硝烟不屈名族魂,一腔热血精忠报国志。革命先辈们的鲜血洒在敌人的身上,浸入脚下的土地,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来传承百团精神呢?我想大家都会想到一句话,那就是实现中国梦!是的,我们的民族正在伟大复兴的路上昂首阔步,而作为13亿分之一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不忘历史是为了警示现在,传承精神是为了激励后人。百团大战中将士们的忠诚与拼搏,也将是我们五院人投身医疗服务工作最好的榜样。我们唯有不忘宗旨、精诚服务,守护好一方群众健康与平安,才能告慰长眠的英雄,才能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今天,我和同学去看电影《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129师、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在无数与日本鬼子的战斗中,"百团大战"更为耀眼,它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永永远远地镶嵌在祖国母亲的心坎上,成为祖国母亲永远的记忆。"百团大战"它历时五个多月,粉碎了日军所谓的"以铁路为主,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并击毙,击伤,俘虏了日伪军共达46480人,还缴获了各种抢5942挺。各种炮50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煤矿5个,仓库11个,多么振奋人心的数字要,"百团大战"怎能不耀眼呢?看了《百团大战》后,我被中华民族所震撼了,有谁会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一定要牢记先烈们的英魂,向先烈们学习,现在我们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只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们无需承受着战火的硝烟,只需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历史,已成为过去,再也不能挽回。而现在我们就是初升的太阳,我们就是初开的鲜花,我们现在的战场就是知识的海洋,我们的任务就是吮吸知识的甘霖!我们何不抓住这美好的时光,用激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成功之花。

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550字(四)

观影归来,心潮澎湃。仿佛身处当年战火硝烟,久久不能平复。

提起百团大战,想来大家都不陌生。那是抗战时期,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129师、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我军何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我们从电影中即可窥见一斑。

一是领导有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足可见将帅之重。毛主席、朱老总在延安预筹帷幄,彭德怀、左权身在战场亲自指挥,我军多位将领联合行动主动出击,构建了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从战前突破"囚笼"时的豪情到设定方案处的缜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相交织;从一条提气的皮带到一双染血的布鞋,将帅们清廉自守、爱兵如子的作风跃然眼前。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军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是三军用命。我大好儿女,不吝己身卫我家国。为扳动轨道毁敌装甲,顶着日寇的炮火以血肉之躯守住开关;为拦敌骑兵,以血肉之躯抗千军万马。一声声都是"跟我上",一句句都是"向前冲".千军万马纵身闯,一身是胆好儿郎!

三是正义必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军举正义之师,扫日寇卫国土,堂堂正正气宇轩昂。我们从来不曾孤军奋战,我们永远和广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对百姓以命相护,而百姓为我掏心掏肺。所谓军民鱼水从来不是纸上一句空话,那是用生命书写的壮丽篇章。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值此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正当述往事,思来者。

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550字(五)

在区党校礼堂看完历史新片《百团大战》,欲抑难遏的激动,驱使我还是记录下自己的情绪,以铭记抗日战争那段可泣可歌、不可背叛的历史。

电影着力再现了日本侵略者反人性的的残暴、凶狠与罪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拯救民族危亡的英勇、牺牲、壮烈与血性,是对革命正史的努力生动彰显,值得尊重历史的人们看,启发敬畏历史的人们反思。

作为生于60后的自己是比较幸运的,屈辱的历史,峥嵘的年代,艰苦的岁月,距离我们十分遥远。虽然没有亲历丧家亡国、颠沛流离的奇耻深仇,但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与苦难,每一个流淌着热血的炎黄子孙,都应当没齿不忘。缅怀牺牲的先烈,我们不能不感恩。

我自豪,我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血与火的考验中,以弱势抗强虏,铁肩担道义,汇聚不愿做奴隶的人民,砥柱中流,救亡图存,丰功伟绩,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这3篇百战百胜的故事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百战百胜的故事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百战百胜成语故事2

百战百胜成语故事简写

公元前353年,魏国**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

同时,下令队伍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部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百战百胜成语释义

解释: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出自:《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示例:项籍唯不能忍,是以~而轻用其锋。 ◎宋·苏轼《留侯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近义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屡战屡捷、攻无不克、节节胜利、无坚不摧

反义词屡战屡败、畏缩不前、溃不成军、节节败退

百战百胜造句

1、他足智多谋,百战百胜,号称“常胜将军”。

2、我们的球队在各种大赛中屡屡夺冠,百战百胜。

3、知道他人短处,发挥自己长处,定能百战百胜。

4、面对敌军,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5、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6、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百战百胜,十全十美!

7、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百战百胜,驱除了倭寇。

8、胜败是兵家常事,百战百胜的将军是没有的。

9、在作战方面只要我们做到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百战百胜的故事3

叹息是可以的。笔者也深有同感,并著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失落》、《当代武术之批判》等等,至今为中国失落了的传统武术文化呜不平,而抗争。

但是,在如何继承国学上笔者倒有一言相进:问题是,回过头来看看,在文化还没有断层之前的一大段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中难道说就没有了“危急存亡之秋”?如果没有,中国就不会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如果没有,中国在五四时期就不会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因此,应该说,“遗老几去”尚不是大的问题,而导致危急存亡之秋的主要原因,乃是根深蒂固的在“抑老尊孔”、“唯孔独尊”基础上的以“孔孟之道”、“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教正统文化的统治。

笔者认为,以所谓孔子“半部论语治中国”的历史已成过去,它导致了中国历史的落败,这是不争的事实。故今天倡导“国学”,重新审视和继承中国优秀的先秦文明成果就成了当务之急。而其中,复苏并发扬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无疑的成了重中之重。

其根本原因何在?

就在于老子的“道”、“德”思想充分体现出了创新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

概括的说,老子的创新精神表现何在?

因为,老子的“道”,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揭示出了与“刚强胜柔弱”相反相成、针锋相对的“柔弱胜刚强”之道,其应用于“武打”,即表现为“武术”、“武学”之道。老子这个思想,重在揭示出了“刚强”与“柔弱”相互转化的内在条件,而且彻底打破了武打中的“不可知论”、“不可变论”、“不可为论”,从而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1],即创新精神。

老子的民主思想表现何在?

老子的“民主”思想集中表现为“德治”政治的思想。

如果对此有人心存怀疑,那么不妨对老子的“德治”思想稍作如下分析,便可明白。

老子认为“道、德一统”、“道中有德”,即,在“得道”之中要讲“德”,同时,在“治道”之中也要讲“德”,从而体现出了老子的 “以德治道”及其“德高道高”的思想。而正是在“治道”方面讲“以德治道”,则充分表现出了老子的“德治”政治思想,即“民主”思想。

具体说,老子的“治道”思想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忘我”观。在《道德经》中,老子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他认为,道{即“武术”、“武学”所蕴含的“武力”,这里抽象为“权力”、“统治”}生长养育出来,不把它据为已有,不为个人所依赖,不以个人的意志去主宰它,这就是极其高尚的品德。这就表现出了老子的“忘我”思想。正是因为“忘我”,方能无私无畏、克已奉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身先”、“身存”,才能成就大事,也才能成为圣人。因此,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是“民心”观。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他认为,将个人的利害得失与天下苍生的命运连在一起的人,方才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以爱天下苍生为已念的人,百姓才会相信他,并靠他为百姓办事,百姓方才放心。故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老子看来,只有做到把百姓的心思作为自己的心思,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一心一意为百姓办事,这样才会得到民心,并治理好天下。

三是“契约”观。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他认为,靠“和解”、“调解”等办法,可以了结大怨,不能了结余怨、小怨。这是不好的办法。因此圣人要凭借“契约”来调解,这样一来,既不会责备于人,当事双方也不会互相指责,而“怨”也就会顺利的彻底的得到解决了。故老子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即认为,“德”是凭借契约办事表现出来的,高尚的品德总是属于按照契约办事的人,而“无德”才会凭借诸如法令等等这些东西。故“德”的根本,是在“契”和“法”之间做到“重契抑法”。只有这样,靠“契约”办事,方才能够做到“对等”和“公平”,做到“以德服人”,从而实现“以契彰德”,和“德善”、“德信”。

四是“正义”观。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中的“道”,从老子“道、德一统”的思想去看,就是指的“德”。故这句话也可以视为:以“德”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而老子“忘我”、“民心”、“契约”观正是“德”的本质内容和基础。由此,划分“正义”与否的标准,就是以“忘我”、“民心”、“契约”观来界定的。以此,并表现在对战争的态度上。故老子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又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同时,老子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即使发生了战争,出现了战祸,也要做到“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由此,表现出了老子坚持正义战争和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正义”观。

五是“无畏”观。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老子看来,只要有了“不怕死”的这种胆量和气魄,必然会无私无畏,“置于死地而后生”而表现出“道高”来,这就可以战胜困难并取得胜利。

其中,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和“有德司契”思想,即“爱民”和“民心”、“契约”和“平等”的思想,无疑的,是老子“治道”思想的根本。

“治道”思想出发,可以勾画出来一幅“民主”政治兰图。

从“忘我”思想出发,要求社会的统治者不能把“道”据为已有,而必须要不唯名利,克已奉公,勤于职守,身先士卒;从“民心”思想出发,要求社会的统治者做到“绝圣弃智”,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民心为是而为是,以民心为非而为非,并一心一意带领百姓去谋利益,同时,各级官员是受到百姓爱戴而被推选出来的人;从“契约”思想出发,要求社会的统治者必须“重契抑法”、“以契彰德”,按照“契约”原则去办事,以此来体现出社会的平等和公平;从“正义”思想出发,要求社会的统治者必须坚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及一切非正义战争;从“无畏”思想出发,要求社会的统治者和百姓要发扬不怕死的精神,这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够争取到胜利。

千年前就会出现首开人类先河的老子民主思想?

究其原因,正是老子批判“霸道”所赖以的“刚强胜柔弱”的“统治思想基础”使然。由此,也正是老子揭示的“霸道”与“民主”这一相反相成、针锋相对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辨证法使然。故老子的民主思想是无可辨驳的强大的逻辑力量之题中应有之义[2]。

老子的民主思想绝非空想。它以“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曾出现于中国历史。汉初的“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治,就是老子“德治”政治的表现,这就是历史的证明。

可见,老子的道、德观,其所蕴含的“民主”思想,是与今天中国社会的“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政治是完全相统一的。故将老子的道、德思想做到古为今用,正逢其时。

但是,历史的看,老子的道、德思想已经被歪曲、篡改得面目全非了,故今天继承老子思想必须要划清三个界线。

第一、划清老子道、德观与孔子道德观的界线。

老子的道、德观,以其“柔弱胜刚强”的大哲学、大思想、大智慧,敢于直面阶级社会的“武”、“戈”问题,而且,理性的、逻辑的回答了如何才能“止武”、“止戈”的问题,故老子及其《道德经》思想的本质,在于揭示了社会“以武制武”的真缔,并缔造了中国“武学文化”。

然而,孔子的道德观是怎样的呢?

孔子篡改了老子的道、德思想。一方面,孔子将老子的“道”和“德”这具有单个意义的概念合二为一,笼统为“道德”,即单单指的是人的思想、行为规范,故表现为“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孔子以“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即“仁”、“爱”的思想,偷换了老子的“道”、“德”概念,即,孔子以“有教无类”、“爱人”取代了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的“爱民”、“民心”思想,以“礼制”、“忠孝”取代了老子的“有德司契”的“契约”、“平等”思想,而讲“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又形成了“宗法伦理道德”[3]。

从中,孔子便彻底抹杀了老子“道”、“德”观的“武术”思想、“武学”思想,和“民主”思想。正是如此,孔子提出了“仁政”政治思想来与老子的“德治”政治思想相对,主张“教化”,由此,开创了中国“文学文化”之先河。

孔子及其“孔孟之道”的道德观成了“正统”思想后,便将老子思想湮灭了。

第二、要划清老子道学与庄子道学的界线。

老子系中国“修行道学”的开山鼻祖。其《道德经》本质上就是一部“兵书”[4]。故老子道学注重“主观能动性”及其“条件”,揭示出了“可知”、“可变”、“可为”的一系列的哲学范畴,即,诸如“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正奇”、“攻守”、“进退”等等,及其“变化”法则,缔造出了“武术”、“武学”,以之充分表现出了人对“社会”、人对“自然”的积极进取精神,充分表现出了老子的“入世”思想。

然而,庄子的道学是怎样的呢?

庄子将老子道学曲解了、玄化了。庄子也篡改了老子的“道”、“德”观,并无视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及其“条件”,而片面的对“道”作出了“任自然”、“任逍遥”的解释。即,庄子的“道”,是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基础上,揭示出了人要“顺其自然”,即“任自然” 、“任逍遥”之道。这个“道”,认为做事顺应自然,“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认为做事顺应自然,对一切生死、荣辱、寿夭等等都会看成是无所谓的事了,表现出了对现实及在人生处世上的消极态度,充分反映出了庄子的“出世”思想[5]。

庄子的道学,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而使人们看不见老子这座“高山”,而看见的是老子这座“丘陵”。

第三、要划清老子思想与现代“法家”思想的界线。

所谓“现代法家思想”,就是指的“文革”期间在极左路线的高压政策之下的打着“法家”旗号的文化思想。

现代“法家”强加给老子种种不实之辞,并在老子头上扣上了几顶吓人的政治帽子:一是从老子说的“小国寡民”,就说老子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二是从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就说老子思想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三是从老子说的“法令滋张、盗贼多有”,就说老子希望的是“无政府主义”;四是从老子说的“绝圣弃智”,就说老子宣扬的是“愚民政策”等等。

这些政治帽子必须摘去。

关于老子“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问题。

老子说的“小国寡民”,乃是一个比喻。老子是在把它与“柔弱胜刚强”思想相类比,是说明“柔弱胜刚强”规律的一个例证。老子不是在于说“小国寡民”这种生活状况有多么的好,或者不好,而是在于说它只要安于“柔弱”而“不争”,就将会保持得更加长久一些,从而体现出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关于老子“唯心主义先验论”问题。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又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故在老子看来,对“道”的认识,一方面要历史的去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则要从现实中,即从身边的事中去了解和把握。这样,就会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而能很好的了解、把握“道”。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今天我们的学生、学者仍然在做,这哪有一丝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影子?

关于老子“无政府主义”问题。

有人认为,老子反对“法令滋张”,这不就是在主张“无政府主义”吗?此说差矣。老子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在“契”和“法”的权衡上,老子更重于“契”,这充分表现出了老子“重契抑法”的思想。而社会以“契约”为基础来进行管理,这哪里又有半点无政府主义的影子?

在老子看来,“法”,毕竟是统治者,或者极少数人通过自上而下制定出来的,法的解释权在上而不在下,故“法”带来的利益只有解释者自己才知道。而它远远没有“契约”,即与老百姓直接见面的“约定”来得清楚和明白。而且,“契约”的制定是自下而上的,更易于老百姓监督。同时,从实际情况看,“法令滋张”的结果,必然“言出法随”,必然“政出多门”,必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必然就会造成给各级官绅贪污、勒索之可乘之机,而增加百姓的负担和压力,这时就会出现官逼民反、“盗贼多有”的状况。这正是老子反对“法令滋张”的深刻原因。

关于老子“愚民政策”问题。

老子基于“以百姓心为心”和“有德司契”这两大根本思想出发,逻辑的得出了“绝圣弃智”这一结论。这是老子“德治”政治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即认为,“圣”和“智”寓于百姓之中,只有百姓认同的“圣”和“智”,方才是“圣”和“智”,这才是老子思想的真缔。因此,“绝圣弃智”这不是表现为老子的“愚民政策”问题,而是深刻的反映为“民主”思想和“民主”潮流的问题。

现代“法家”思想,其流弊所及,至今束缚了人们的手足,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使得在老学研究上尚无建树。

通过比较,显而易见,老子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武术家、伟大武术理论家,而且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哲学家、伟大思想家、伟大政治理论家。老子的道、德思想无疑的是中华先秦文明的瑰宝,是中华“国学”的源泉。因此,唯有老子的思想和文化,方才真正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根基和脊梁,也才真正是中国“国学”的根基和脊梁。

所以,今天倡导的国学,不应该如某些人说的“是要使人‘内函’一些”,而应该是在古为今用基础上的一种“治世”之学。即今天的国学,应该是在摒弃“抑老尊孔”及儒教正统文化和“老庄之说”的前提下,而在“尊老抑孔”的基础上倡导的“国学”,无疑的,它应继承老子光辉的哲学、思想,及其“武学文化”,包括“国术”,即老子缔造的“武术”、“武学”;也应继承有益的,比如孔子的“文化”和“教育”思想、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等等。同时,也要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吸收世界先进思想和文化,以之形成荟集了各种有益文化精华的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以之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民主精神的,和具有蓬勃朝气、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学。唯此,方可避免中华“危急存亡之秋”也。

注 释:

[1]姚文俊、徐家明,《老子是中国武学及武术散打和文化的缔造者》,韦燕,《中国党政企干部优秀论文选》{卷四},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2004

[2]姚文俊,《破译“道德经”秘密的一把钥匙》,载于2005年“中评网”、“老子文化网”等等

[3]姚文俊,《中国压根就没有过真正的国学大师》,载于2006年“学术交流网”、“天益社区”、“中国报道周刊”等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5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