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论文【汇集5篇】
【导言】此例“水文水资源论文【汇集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水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形成、演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兼顾地下水科学、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水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水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评价与管理,水利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地下水环境和地质环境的监测、评价和治理等。我国现有45所高等院校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但由于中南民族大学开设该专业时间较短,因此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在认真分析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改革措施,为培养合格且适应社会需求的水文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一、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内各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基本一致,主要为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但由于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又适当增加了一些其他相关课程,如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文学、水文地质勘查等。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始于2011年开设,起初隶属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环境工程系,随后学校于2015年5月新成立了资源与环境学院,于是该专业演化为隶属于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独立招生。由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是在化学科学和环境科学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因此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覆盖了一些环境和化学类课程,比如水环境化学、水环境监测与分析、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等。该专业兼顾地表水、地下水和水环境三方面,培养方案统筹兼顾,培养方式博学潜知,契合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课程课时分配上仍存在一些瑕疵,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问题更加突出。
二、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所反馈的信息以及已毕业和在校本科生所提出的意见,当前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和课时的分配需要调整。专业选修课偏多,而专业必修课偏少,且专业必修课里与水环境和污染相关的课程几乎空白。课程设置在分配上的不均必将导致课程课时的分布不均,比如水文水利计算为64学时,而水文分析与计算部分的课时达48学时,后期水利计算的课时只剩16学时,给深入细致讲解该课程带来一定难度。2.部分课程之间内容交叉太多。例如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评价中关于地表水质量评价方法的内容以及水文统计和水文水利计算中关于频率分析与计算的内容重复。3.实验课开设不够。目前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实验包括水力学实验、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实验、水环境化学实验、水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自然地理学实验、气象与气候学实验、地下水水文学实验。而类似于必须设置实验课的地下水污染与防治,至今却未开设实验课。4.实验设备不完善,尤其是地表水流测流、测速方面,实验设备尤其不充足。如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实验中水位和流速测量实验,学生只能在室内简单操作小型模拟实验,无法到野外实际操作ADCP仪器,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对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5.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实践内容较少。许多学生对地下水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对地层和地质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对地下水方面的工作缺乏经验。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1.优化培养体系,完善课程设置。结合本校实际,考虑到该专业是在环境科学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可从以下四点出发:(1)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可稍向水环境类课程倾斜,比如可将水文地球化学和地下水污染与防治课程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增加学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2)优化教材选用,比如水资源利用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更适合本专业的教材;(3)调整课程开设时间,如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可调至第四学期,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课程特点,一方面平衡学生学习时间,不至于第四学期课偏少,而第五学期课偏多;(4)优化师资结构,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目前仅有教师6人,且全部为年轻教师,引进教授及专业相关人才迫在眉睫。2.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动手能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构建理论—实践—理论的教育框架,本专业开展了系列专业实习实践课程,包括测量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地质地貌和水利等方面,内容丰富,综合性强,能显著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毕业设计则是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到生产单位体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时间分配太短,仅15天,无法全面深刻理解本专业教学内容。另外,在实践内容安排上,可适当增加与地层认识、地形地貌观察、水土流失及水污染等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丰富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理解,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3.完善实验仪器,开放实验设备。水文与水资源室内实验较少,设备尚缺乏。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是本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时仅为16学时,且由于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目前只能在室内开展实验,但水位测定、流速测验等实验只有让学生亲身到户外体验仪器操作流程,才能真正快速掌握测验方法和步骤。因此,引进ADCP多普勒流速仪以及建立户外简易水文站并安装水位计显得非常必要。另外,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和水文地球化学这两门课程可适当增加实验环节,开展土柱实验、三维矩形槽实验、水化学分析实验,让学生动手学习水污染防治与修复的相关技术。
四、结语
水文学发展迅速,历年来各大高校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水文专业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尤其在知识经济作用下,如何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的专业人才,值得每一位从事水文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体系、实践环节以及实验开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以期为建立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契合的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门宝辉,纪昌明,张尚弘,张成,张验科。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体系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0(52):173-175.
[2]郭纯青,周蕊,代俊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当地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11):83-85.
[3]赵华荣。环境学科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20(08):61-62.
[4]史文娟,张建丰,沈冰,宋孝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8(35):35-37.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自然地理学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学是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面向通用、兼顾油田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专业办学思路,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为人类科学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为人类地球的安危进行科学探索,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将来从事水资源研究与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内容涉及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气候学、生物学、土壤学和生态环境学等知识,强调其相关自然地理知识链和知识体系的形成。所选教材为武光和等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2000年第3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包括课间实验和课后野外综合实习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自然地理学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许多地理现象,仅仅通过书本是无法掌握和理解的。通过野外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对具体自然地理现象的鉴别能力,由点及面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质构造发展的时空想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实验课是课堂理论教学与野外综合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通过实验课,可以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基本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还是自然地理学理论教学的延续和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学中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掌握区域综合调查及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利用先进的学科理论和先进的仪器帮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其它学科不能够替代的。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
以往其他科目的实践教学课程,经常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完整、不规范、随意性大、实践课程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被检查和评估等缺点,这些也是开展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教师适当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内容与进度,使两者的知识体系更加连贯系统,增加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联系。
实验课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岩石的鉴别和读图作图的方法:主要造岩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主要岩石种类的基本特征;地形图、地质图读图与作图,土壤性质的测定等。实验课分小班进行实验教学,学生提交实验报告。
野外实习强调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现场讨论。在充分观察、分析和交流的基础上达到巩固书本知识和提高实际地质工作能力的目的。通过实习,将书本与课堂讲授的自然地理理论与现实地理对象、地理现象紧密联系,学习调查、鉴别、分析、总结等地学工作方法,如室内岩矿鉴定、读图、制图;野外布线、测量、采样、记录和总结报告编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能力。
野外实习地点在河北秦皇岛,实习内容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沉积岩、岩浆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地质地层关系的观察和描述;地层剖面的野外实测;流水地貌、河流地质作用的观察和描述;水库的建立及其具备的地质条件;海岸地貌、河口沉积观察;土壤和自然植被的观察等。
在野外实习中,对实习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在出野外之前首先阅读有关资料,对区域地质、地貌、水文背景和将要观察的地理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进行现场观察和讨论,在每一个野外地质观察点,首先要求学生独立观察,提出自己的认识,进行现场讨论。教师在必要时做启发性提示。最后总结。在对每个观察点的地学等现象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各种地学现象以及各个观察点之间的关系。
同时在野外实习方式的设计上,强调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留有充分的空间,提倡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方案和设计,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野外工作的重要性和乐趣,增加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学生反映,野外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能够真正做到有所收获,对整个课程学习很有帮助。
水文水资源论文【第三篇】
在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水利部党组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治水新思想指导下,"九五"期间水资源工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深化。
1.用资源水利的思想指导编制水资源规划
(1)为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利部组织编制了《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规划立足当地水资源条件,以北京及周边地区共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为重点,认真分析有效供给与合理需求,以工程的、经济的、行政的和技术的手段切实节水治污,然后以调整产业结构与种植结构为中心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上游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保证2010年前平水年北京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与南水北调引水到京相衔接,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这项规划在编制工作的不同阶段都得到了部领导的直接指导,得到包括人大和政协常委在内的院士专家的高度评价。2001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原则通过了该规划,并于5月23日正式批复,现在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2)以"留足生态水,进行生态建设,是优化配置水资源、西部大开发和现代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思想,针对黑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蜕化的严峻形势,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2001年2月,朱基总理两次主持总理办公会原则通过了这两项规划,现已批复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也已经国务院批准,两项规划都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新疆、甘肃、内蒙古水利厅大力支持下,向下游应急输水,维持生态的调水行动,得到朱基总理等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誉为"一曲绿色的颂歌"。
2.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水资源分部门管理的体制,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分割管理,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98年机构改革后,以推动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城市水务局为突破口,开始了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水资源分割管理问题最严重的是城市地区,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多龙管水,政出多门,加剧了城市用水紧张局势和生态系统恶化。从1999年开始,在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了调研报告《为什么要以水务局管理城市水资源--对陕西、北京、黑龙江、深圳、天津、图森(美国)、巴黎、德国的调研报告》。
针对当时上海市正在酝酿水务局改革方案的时机,提出了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2000年2月,指导并组织编写了《关于上海市水务局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的咨询报告》,以此为重要参考,5月13日上海水务局挂牌成立。这份咨询报告与《为什么要以水务局管理城市水资源》成为城市水务体制改革的主要参考文件。
截止到2001年9月,全国成立水务局或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县市共计677个,其中水务局440个,分别为省级2个,地级34个,县级404个;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单位共237个,其中地级市1个,县级市(区、县)236个。
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9年,黄委开始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在基本保证了沿黄省(自治区)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情况下,黄河仅断流8天,而来水相近的1996年,同期断流时间为106天。2000年,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干旱的情况下,黄河没有断流。为缓解黑河下游河湖干涸、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从2000年7月1日起,对黑河水量开始实施统一调度,黑河分水方案第一次得到落实。为了抢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2000年以来已两次通过博斯腾湖向下游输水,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工作的开展充分说明,传统的治水思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已经开始把生态用水放在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对流域及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是十分必要的,效果十分明显。
3.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从调整水价入手,推动全面节水工作
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节水。正如温副总理所说:"节水是一场革命。"节水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它不仅引起用水方式的变化,而且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以至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开源与节流,节流优先,节流就是节水;防污与治污,防污优先,节水就是防污"为指导思想,水利部从组建统一的、高规格的节水办公室入手,推动全面节水工作。
全国节水办成立之初,就参与组织了于2000年9月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建议写入会议文件,为我国加入WTO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准备,目前部分试点省市正在编制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指标体系。组织编制了《全国节约用水规划纲要》,为全国节水工作提供指导,并确定天津市为全国节水试点城市。全国节水办公室还及时发出了《关于全面加强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发了《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以省为单元在全国部署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目前黑龙江省已完成了全省行业用水定额的编制。
对国家节水政策进行先期研究,在《对国家节水政策的建议》中提出了节水政策的目标、初步政策分析、加强全国节水办公室工作等建议。
4.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系统建设
首先是保证人民饮水安全。从1999年4月开始至今,水利部已通过《中国水利报》向社会了《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旬报》83期通报19个城市的35个水源地水质状况,并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中提出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在2002年以前上述旬报,强化人民饮水水源安全监督。
提出了建立水污染负国民生产总值参照统计体系的建议,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防止发达国家转移水污染产业,强调集中治污。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第一阶段水功能区划工作已经完成,在流域水功能区划汇总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中国水功能区划》。
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通过应急调水和编制近期治理规划,重点解决了黑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太湖流域多次进行了引江济太实验,研究调长江水改善太湖水质问题,在松辽流域还首次进行了调水抢救扎龙湿地工程,水生态建设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二、系统总结"九五"以来的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治水新思路
1.新时期制订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时期制定规划的最大变化就是从单纯的水利工程规划变为全面的资源配置规划。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由"以需定供"变为"以供定需"。变根据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来进行水利建设规划,为按照水资源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的需要来进行水利建设规划。
(2)为满足优化配置的需要,水利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增加供应的工程手段,而且要考虑减少消耗和资源回收的工程手段。节水工程、治污工程以至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及其实施的投入都应该在水利建设规划中考虑。
(3)水利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工程手段,也要考虑节水设备、污水处理厂和监测设备、替代工程等辅助手段,还要考虑回补地下水、生态保护区和水体生物净化等生态手段。
(4)水利建设规划必须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因为水利建设规划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其制定必须与经济建设的转变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资源配置。
(5)制定水利建设规划必须以生态思想为指导,留出生态用水,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2.进一步推进城市水务体制改革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全国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趋势还会加强。因此,正如国务院领导指出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今后水务局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一法规、统一政策,建立现代化的城市水法规体系。应在原有部门制定的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认真整理分析,科学地制定新的、统一的法规和政策。应参照国际经验建立现代城市水法规体系,尤其是要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更应抓紧进行这项工作。
(2)统一规划。要本着以水定发展的原则,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制定出城市水资源的综合规划,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3)统一监测,统一调度,统一治理。要致力于建设统一的城市水网及其现代化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各河库联调,地表地下水统一调度,解决城市防洪、水资源短缺和严重水污染问题。
(4)统一制定用水定额,统一制定水价,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发放和吊销取水许可证。
3.节水是一场革命
副总理多次强调:"节约用水是一场革命。"今后相当时期的水利工作重点,应当是提高用水效率,真正建立一个节水型社会;制定长远的、战略性的和全局性的国家节水政策和加强其执行机构都是当务之急。
总结"九五"经验,目前我国节水工作仍存在以下十不够:一是节水理论不够清晰,二是节水目标不够明确,三是节水规划不够系统,四是节水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五是节水法律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六是节水市场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七是节水的科技进步不够及时,八是节水管理体制不够集中有力,九是节水投入不够大,十是节水宣传不够科学。大多数方面都是"很不够"。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节水高度重视。"节水"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但在社会上基本上是一种无序状态,在政府部门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在新世纪,建立节水防污社会的总政策为:要做到"六高、两低、两合理"。"六高"就是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适时、适地、适度地提高水价,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包括中水回用),提高用水的生态效益率,提高节水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用水的传输效率;"两低"就是降低用水造成的污染率,降低用水造成的水资源蜕化率;"两合理"就是制订合理的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建立地区与行业合理用水结构以保证全国水资源供需平衡。
4.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建设与恢复
人类对水污染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从历史上的"漠视阶段"到"重视阶段"再到近期的"认真治理阶段"以至现在逐步认识到的第四阶段--清洁生产、资源循环阶段,要以新经济观点认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基于上述认识,水污染防治的考虑出发点为:从大系统的观念出发,整体规划,防治并重,以防为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把污染挡在上游。主要措施包括:建立负国内生产总值参照体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防污主线;建立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真正实现污水减量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挡在上游;集中治污,真正实现污染物资源化;以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的制定来带动治污标准的提高,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十五"计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扼制生态恶化"。现在一些城市表面上看城市用水能够满足需要,但实际上是严重透支了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是以牺牲生态和农业用水为代价的。要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首先需要确定生态建设目标,明确恢复及保持生态的需水量。
三、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及其所处有机和无机环境所构成的彼此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系统。生态学就是研究这种相互作用和依存的规律的学科。生态建设就是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以工程、生态和管理等各种手段而进行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建设。
1.生态系统建设的概念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扰动,但是这种扰动必须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以破坏水生态系统为前提。
联合国有关系统根据数以千计的案例得出的统计性规律表明,一条河流水量在本流域的利用一般不应超过总水量的40%;如果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大于1700~2000m3的话,原则上可以向外调水,但不能超过总水量的20%。如果用多了,调多了,就是人类对水的侵害,最终害了自己。再如,水量的年际年内变化是河流的自然规律,洪水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如果人类在没有大水的周期内占据了行洪区,其必然结果是在洪水期形成灾害,因此,必须留出蓄滞洪区,依据自然规律建设蓄滞洪区,根据多年水文资料确定蓄滞洪区位置、规模和类别。不同类型的蓄滞洪区的建设,就是人类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就是生态建设。
2.生态系统建设的内容
(1)树立建设节水防污的生态型社会的指导思想。要树立生态型社会的指导思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曾经错误地认为,资源可以无限开发,生产可以无限扩大,这样才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文明进步。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指导思想是有严重缺陷的,只考虑到人和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这是目前资源短缺以至耗竭,环境恶化以至生态系统严重蜕变的根本原因。所以从水利来看建设生态系统,首先是明确建立节水防污的生态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2)建设全流域的水量水质监测系统和水量调度设施,实现数字流域。对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监测是防洪、供水和污染防治的前提,因此也是从质和量上使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前提。
(3)根据以供定需的原则,全面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初步恢复生态系统,制定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定额是良好的水生态系统的管理手段。用水定额的制定要因地制宜、以供定需、全面兼顾,首先要保证生活用水;生产用水要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水;生态用水必须预留,要做到保护,并修复已被坏的水生态系统,如黄河全流域统一管理,塔河和黑河规划的制定都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的。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范文【第四篇】
水文水资源工程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自然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就业方向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介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的主要课程自然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水利工程、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水资源学、地下水文学、环境化学、水利法规。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水利院校;自然资源学;实践性教学模式
自然资源学是地理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概念、性质、特点及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探讨人与自然资源关系、资源经济学及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关系等丰富内容,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用专业理论思考问题,是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水利院校,因水而生,缘水而成,特殊的历史铸就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自然资源学课程主要安排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是蔡运龙编著的《自然资源学原理》,学时为64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没有安排集中的实践性环节。经过五年来的探索,根据自然资源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自然资源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自然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构建具有水利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教学的完美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水、电等自然资源,充分体现自然资源学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结合水利行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反映行业的难点和前沿。学生将自然资源学理论应用于水利行业,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熟悉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根据资源条件,应用基本知识进行准确的专业判断。坚持利用学生毕业实习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和毕业论文(设计)真题真做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精心凝练和设计一批有深度、有目标、有乐趣的自然资源学实践环节。实践性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然资源学的实践教学包括:案例分析、课外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一、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经验丰富的老师把自己在水资源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制成充满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案例,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评判,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招投标和项目计划是项目实施的重要阶段,老师将自己制定的投标书和项目计划改动后,发给学生。将每个班分成5-6组,学生先在组内讨论,指出投标书和项目计划的错误和不足,并根据项目情况制定技术方案,修改投标书和项目计划,由学生模拟评标、投标,相互打分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模拟过程十分欢迎,理论学习中模糊或不懂的概念、原理,在模拟的过程中得到了正确的理解。
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来源广,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紧跟水利行业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重大的水利工程,干线全长1432km,一期工程年均调水规模95亿m3,是解决黄淮海平原尤其是京津、华北平原缺水的重大基础设施。中线工程干线线路从郑州市穿过黄河,是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老师在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基本情况后,每10个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讨论水资源的基本属性,探讨工程建设过程和工程运行后可能产生的效益和作用,对水源地和汉江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应用资源经济学相关知识讨论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价值及价格、水资源利用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学生在讨论后,积极发言,受水地和水源地的学生关于资源补偿问题的讨论尤其热烈,大家从水资源的价值、属性、权属出发,引用书中的概念、理论及原理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总结大家的发言,讲解目前学术界关于水资源的价值与价格、水权交易等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及其研究的难点,为同学们以后的学习、研究及工作做了基础的准备。
二、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加深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学校每年在寒暑假安排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生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自然资源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创造了机会。一部分学生参与自主实践活动,另一部分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中。在寒暑假,让学生根据自然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实践活动,尝试对实践方法进行改进,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或职业生涯做了较好的准备,并为实践教学不断注入新内容,创新教学实践机制,实践教学成为学科发展的创新源。
实用性强、表现学科前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外实践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2007年十余名学生参与到土地整治项目中,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测量,掌握项目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学生白天走访、调查、测量,晚上整理资料、绘图,一个月干下来,学生变黑变瘦了,但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加深了对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基本知识的理解。2008年24名学生参与到水资源项目中,项目区分成8个子区,学生被分成8组,每组由1名老师带队,1组负责1个子区的水资源调查、采样。学生走遍了子区的每一条小溪,每天要行走20km,晚上整理资料、绘图。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素质,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教学水平,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就业之前综合培训的一个阶段,对于学生自身就业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我校毕业实习时间为4周,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为12周。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是真题真做,这就要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工程实践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主要集中在新农村规划、资源环境、水资源规划、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以自然资源学为基础,是自然资源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毕业生在第七学期期末分配到各个指导老师名下,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有工作单位的学生,指导老师一般会鼓励他们到工作单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征得学院批准后,用人单位指定一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生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学生在答辩前,必须出示由用人单位指导老师的评定意见,评定合格者方能参加毕业答辩。毕业答辩时邀请校外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这样的学生一到单位就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考研的学生,如果考的是本校,就直接把他分配想考的导师,考上的学生跟着导师做课题,没考上的学生由指导老师负责安排学生到设计院或工程单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相结合。如果考的是外校,一般根据学生考研的方向,把学生分配给从事相同或相近方向研究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负责安排学生到设计院或工程单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是根据实习单位提供的资料,回学校由指导老师指定毕业设计。年轻教师与外面单位联系不紧密,安排学生实习有困难,他们的学生可由学院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
四、结论
1.自然资源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的特点。水利院校的自然资源学实践教学模式,应根据水利院校的特点及办学思想,精心设计自然资源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自然资源学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结合水利行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反映行业的难点和前沿,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应用基本知识进行准确的专业判断。
2.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自然资源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运龙。 自然资源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邓琳,杜楠楠,董龙丹。《自然资源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3(6):77-79.
[3]朱海风。 在办学实践中把树立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3):1-6.
[4]顾文权,邵东国,黄显峰等。 水资源优化配置多目标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 2008,39(3):339-345.
[5]龚建龙。 结合专业进行毕业实习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103-105.
[6]居荣,鞠勇,唐小波。 毕业设计环节教学实践与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5(3):255-256.
[7]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