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1870

【导言】此例“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1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那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能够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欢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齐,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把自我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应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我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一样,但他们都高兴于自我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我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岂不悲痛吗!

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应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我本来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后人看待我们今日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日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一样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景是相同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这序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后半部分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情绪颇为忧伤;但紧之后经过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又表现出了一种达观精神。这在玄学盛行,崇尚老庄的魏晋,可谓独树一帜。

这序文产生于雕词琢句的骈文风行时代。但它不追求华丽辞藻,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真挚,这是难能可贵的。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兰亭集序的相关认知。

《兰亭集序》作者简介2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传说,王羲之一次与朋友一起去一游亭饮酒作诗来取乐,随即继兴写下《兰亭序》,虽中有错字,不是很工整,字也大小不一,但字的潇洒飘逸却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实乃佳作,就连王羲之本人也叹为观止,不敢相信,所以《兰亭序》才会享誉如此盛名。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词类活用3

(1)名词作动词

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2)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贤才)

不知老之将至:(老:老年)

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老者”)

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

(4)数词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4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集序》全文5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