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例精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48170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例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第一篇】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的那个人,喜欢一首歌曲,是因为有自己的故事,正如我钟爱这本书,是因为那个忠诚到让我心疼的小男孩——哈桑。

一直觉得这本书,除去历史、种族、社会或者宗教之外,是一本关于友谊的书。

就像书中的阿米尔说“有时候想起来,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他们一起蹒跚学步,一起在院子里玩游戏,一起追逐过路的游牧部队,一起看西部电影,一起在喀布尔新城那个弥漫难闻气味的市场闲逛,一起在那个山丘后面已被废弃的墓园的石榴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很多时候,记忆之所以美好,并非经历多么难忘,而是和自己珍惜的人在一起享用过某段快乐。

然而,阿米尔是主人,他是仆人;阿米尔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阿米尔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就算他们其实是没办法公开承认的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命运却从一出生就被社会贴上了与他们的友谊不符的各种标签。即使阿米尔知道“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他从来不告发他,不提镜子、用胡桃射狗其实都是都是阿米尔的主意,每天帮他弄好早餐,收拾床铺,擦亮鞋子,熨好衣服,放好课本和铅笔。每当邻居家的孩子欺负他,哈桑总会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但他们的友谊却如同风筝一样脆弱,当哈桑说“我宁愿吃泥巴也不会骗你。”阿米尔说“真的吗,你会那样做?”“做什么?”“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哈桑的反问使阿米尔觉得尴尬,就算有那么多的事实证明,阿米尔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疑着哈桑对他的忠诚。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把一段感情当做生命一样的去珍惜和维护,却让拥有的人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和轻而易举,在我看来,友谊的本身不应该受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桎梏,而更应该是双方没有许下任何承诺却甘愿为对方守护一生的无言约定。

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总喜欢把我们有关友谊的未来许下永远的诺言,我们或许会说,多少多少年后,依然在一起,依然像今天这样酣畅淋漓的欢笑,依然不被世俗熏陶,而随着时间的无声流逝,我们毕业,分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又有多少友谊能承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待续当年的未完。在书中,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悲剧也随之发生。而不仅如此,阿米尔继续一错再错的设计了他父亲最厌恶的方式,用“盗窃”的罪名将哈桑驱逐出门,但哈桑还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承认了并非他所为的假象,一如既往的忠诚,忠诚到让人心疼。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哈桑的心中,阿米尔是如同太阳般的信仰,或许有人觉得他不值,而或许在他的心里,和阿米尔在一起的快乐和幸福满足感已经足够他可以忽略掉所有的痛苦,那种力量的强大足以支撑着他的整个生命为一个人守护。

仿佛中,我听到一首带着灵魂的旋律,时而欢快,时而忧伤,让整个生命都为之动容。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第二篇】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极其震撼人心的书,看完之后我也有很多的感想,书中的风筝在我看来每人心中都飘荡着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象征着亲情、友情与爱情,也象征着正直、善良、忠诚与希望。

对阿米尔来说,风筝就是他心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追到风筝后,阿米尔才是他心中所期望的阿米尔。小说开头与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哈桑的遗孤——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的是主角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浮不定的风筝,重新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作者用细腻平淡而又笔力万钧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真实的阿富汗,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情强烈而真挚,仿佛一位老朋友凝视着你,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

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与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的真实反应,是夜深人静时最隐秘的扪胸自问。

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刺刀,将真实的人性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第三篇】

人很平凡,但也很伟大。

我们无力更改曾经犯下的错误,因为时间的轴轮一直在前进,但我们可以弥补曾经的罪恶,去将在别人身上留下的伤疤,慢慢磨平,我们不能抹去,但求原谅。

就像这本书的内容:主人公阿米尔因为少时的懦弱,人性中的自私,在面对仆人的儿子,亦是他的好友阿米尔遇到困难时,他退缩了,像个胆小鬼一样逃走了,甚至在后来,他渴望阿米尔的离开,来慰藉自己的不安,所以设计,他们知晓,离开了。因此,他的余生都在救赎自己的错误。

这本书构造的人物是不完美的,他会害怕,会犹豫,会出卖朋友,但是,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才是一本完整的书!主人公不是简爱,不是灰姑娘,没有所谓的至善至美,可这样的人,才足够真实,他就像生活里的人,就像我们自己。这本书残酷地将人性的丑陋,赤裸裸地揭开,展示在我们面前。我自己也在这个人身上找到了属于我的影子——自卑,惶恐……尽管有些无奈,但又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事实。我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贪婪也罢,胆小也罢,我们无法避免,只能够阻止。

我突然在此时此刻想起了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一段话:“充满戏剧性和生命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的;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人的一生就像星星一般,在众多同样美丽的星星中,并不起眼,可正因此,我们的平凡造就了我们某时刻的伟大,也许稍纵即逝,可那一刻于我们暗淡的一生中,是如此的耀眼,是那么的记忆深刻!

就像文中最后,阿米尔做出收养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决定,而他又再次因为追风筝这件事温暖了索拉博,我相信,这两件事情预示着他改变了自己:从那个懦弱、自私的小男孩成为了一位富有担当的男人。

这更令我相信——我们生来平凡,所以人的劣性总会有那么几点出现我们自己身上,可正因为这般相比,经历过磨难的我们,洒下的汗,留下的泪,那些被尘土掩埋的美好品质才得以显现,显得熠熠生辉,那些不堪的缺点因为成长,而渐渐退散。那些不美好的经历,终于可以直面应对,甚至坦然一笑。你可以将此比喻成一只卑微不堪的青虫,在经历了内心的重重拷问,亦或是良心的谴责,放下了成见,逃离了性格上的缺陷。我在无数个夜月中,终是服了软——接受了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于是就在那个醉人的早晨,破茧成蝶:从前的脆弱,变成了现在的利矛,做着生活中的女战士,斩断前路的荆棘险阻。我无所畏惧自己的缺点,因为,这便是我。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第四篇】

喜欢阅读,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探索感知整个世界,而天生的不可抑制的认知欲望却与之相孛,阅读就是一种平衡,一种满足心灵的平衡。

友“大立子”没有任何推荐,意外给我《追风筝的人》,感谢她的寡言,让我没有任何铺设,不带任何期望走进故事,完全自我地、第一感受地了解那个不一样的世界。

喜欢阅读,阅读让遥远不可知的事物近在咫尺,可以触摸,可以感受。

阿富汗,这个前几年还在新闻风口浪尖,却因伊拉克战争逐渐褪色的国家,第一次,在我这个异国人的心中有了温度。因为《追风筝的人》来自阿富汗!

开始在国际时讯中听到那些书中呢喃的地名,喀布尔、、、、、有了一种揪心的痛,一种悲悯的哀,开始关注那个与自己没有任何关联的国家,知道它的贫困,罹难,悲痛。这一切都缘于《追风筝的人》。

童年的记忆总是能娓娓入心,就像许多故事总是喜欢从小时候说起。一个阿富汗的童年足以构成一个令所有读者辛酸唏嘘的故事。从没有战争硝烟的阿富汗时期,故事行进在温和灿烂的笔意中,只是偶尔的回笔预示着悲剧的开端。这样的明朗笔调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随着阿富汗的战争开始,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跃然纸上,作者怀着深深赤子心,以最痛楚的笔意描写了母亲的罹难,字间流露的不舍,悲愤,哀痛让人为之憷眉!故事是线,线的终端就是国家的命运。

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与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随父亲逃往美国。

故事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就像阿富汗曾经的美丽和现在的残忍。

“漫天绯红的晚霞下落日惶惶,一只黑色的风筝系着纤细的线逆风飞行,黑色的地平线一无所有”。这是〈追风筝的人〉的封面,读完全书后,我常对着封面联想,这样的设计直摄人心。

卡勒德·胡赛尼,阿富汗应该铭记这个名字,他不是将军,更不是决定阿富汗命运的领袖,他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阿富汗逃民,可他的初啼作〈追风筝的人〉却让世界上所有读过的人了解阿富汗人和阿富汗的文化!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力量呢!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第五篇】

此书讲述的是12岁阿富汗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阿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与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自己儿时犯下的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年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选择。

这本书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阿富汗人,他深深的明白这片土地遭受了太多磨难,所以他的作者都是描写阿富汗人民的苦难的,他曾经说过“励志拂去蒙住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这本书写的故事是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着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朴素的文字,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它造成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描淡写,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千只鹤》。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童年的愉悦到离别时的凄凉从美国的跳蚤市场到阿富汗的废弃房,从逃亡的旅程到赎罪的归途,这一切细节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读完后,合上书,你依旧会感到余音缭绕。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第六篇】

1.这部书让每个读者重新认识阿富汗,独特的风筝比赛和追风筝习俗,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情、友情,美食,婚俗,淳朴的民风(折断的树枝就可以当信用卡赊账),以及男人的荣誉。

2.与我们中国相比,我感觉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宗教和种族对人们的影响之深远。仅仅因为信仰的宗教派别或种族不同,就会互相仇视,你死我活。没有任何个人恩怨,仅仅因为某人是“哈扎拉人”,就心安理得地冷漠、鄙视、奴役、见死不救,甚至残杀。这对于一直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我们的地域歧视真是无法相比。

3.希望人生有拉辛汗这样的忘年交,有哈桑这样的朋友。

4.父爱对孩子是多么地重要,孩子是敏感的弱者,他们会努力得到父母的爱,可能会不择手段。

5.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书中同父异母的兄弟被后天“培训”成主人和仆人,奴性就是这样养成的,成为逆来顺受的羔羊。

6.良心的折磨是最痛苦的,会导致人的行为失常。反之,如果你身边的人突然有不可理喻的、反常的言行,那么很可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他可能是受害人,也可能是加害者、知情者。

7.说谎是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诈骗是偷走公平的权利。

8.战争、**对普通人来说是深重的灾难,会失去平静的生活和家园,失去一切未来和憧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鸡奸男童是全世界任何民族都会有的罪恶。男宝宝的妈妈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10.承认错误、弥补过失需要巨大的勇气,能做到的人都是最勇敢的人。

11.阿米尔的父亲至死也没有对儿子说出罪恶的秘密,更没有对哈桑弥补过什么。即使他在其他方面是铁汉,实质上仍是个懦弱的人。

12.哈桑最让人心疼。他没有伤害过任何人,尽管他的亲生父亲、亲生母亲、同父异母的兄长都对不起他,从小就是仆人的身份,为了保全少爷的风筝而被伤害,为了保护主人的房产被杀害在大街上。唯一对他好的人是他的养父。善良的哈桑的梦:“我梦到花儿再次在喀布尔的街头盛开,音乐再次在茶屋响起,风筝再次在天空飞翔。”

13.我感到最遗憾的是,当阿米尔终于找到并带着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逃出阿富汗塔利班的魔掌,他是在找不到那个拉辛汗编造的子虚乌有的孤儿院之后才产生了收养索拉博的想法。如果他从一见面或一得知真相就坚定地要收养索拉博,也就是他的侄子,他的赎罪之行就更完美,人格也就更高尚了。

14.书中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苦难中仍有阿富汗人的幽默,泪中含笑,像浓浓的咖啡:

1)一具皮包骨的躯体伪装成拉辛汗把门打开。

2)阿富汗人还有其他的死法吗?(指战争后地雷的遗患)。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第七篇】

“小时候,爸爸的房子有条车道,边上种着白杨树,哈桑和我经常爬上去,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把阳光反照进邻居家里,惹得他们很恼火。在那高高的枝丫上,我们相对而坐,没穿鞋子的脚丫晃来荡去,裤兜里满是桑葚干和胡桃。我们换着玩那破镜子,边吃桑葚干,边用它们扔对方,忽而吃吃逗乐,忽而开怀大笑。我依然能记得哈桑坐在树上的样子,阳光穿过叶子,照着他那浑圆的脸庞。”生活在阿富汗斯坦这一古老的城市,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伴随着追风筝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是喀布尔的传统民俗。放飞的风筝在空中追逐,孩子们施展技艺,尽力用玻璃线将别人的风筝线割断,然后追赶飘落的风筝作为战利品。普什图族的少爷阿米尔和哈扎里族仆人阿里的孩子哈桑,自小便一起长大。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阿米尔也甚是欢喜。阿米尔理所应当地接受着哈桑无时不刻的守护和心甘情愿的奉献。

后来,炮火落在了阿米尔的家乡,阿米尔几经周折来到了美国生活,他忘不了童年的记忆,决心回到阿富汗。最终得知多年的秘密,知晓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百感交集。他寻找哈桑却得知哈桑与妻子已死在战乱之中,留下一位孩子――索拉。阿米尔将索拉带回美国同家人一起生活。为索拉追风筝,就如同儿时的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的呼喊,是阿米尔的救赎。阿米尔的后半生意识到了儿时的罪过,他所追逐的风筝是自己的过错,是真诚而善良的心灵。与哈桑的美好记忆只能停留在回忆里,哈桑鲜活的,干净的心为阿米尔跳动千千万万遍。你好比我的血液,即使灼伤我的心脏,仍旧在我的全身流淌,不惜放弃自我也愿你平安祥和。这大概便是哈桑的内心,诠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而作为主人公的阿米尔内心的阴暗纵使自己的懦弱、背叛、谎言任性,而背负了羞耻、内疚、自责。“世界上的罪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的时候,就剥夺了别人得知真相的权利”阿米尔深深的记得这句话,是谎言从他的口中脱出,是背叛使他的朋友离他而去,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于自己。救赎是对自己的重生,他追逐着失去的,正视着黑暗的,唯有心中升起光亮,才能唤醒光明。

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第八篇】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虽没有华丽的文笔,但却用那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三代人之间的友谊与温情、背叛与救赎,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与感动。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以阿塞夫为首的其他富家少爷围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他没有挺身而出——像哈桑过去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后果。他有时间也有机会去扭转那个黄昏发生的事情,但他没有,他是个懦夫,是个失败者。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他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

那只蓝色的风筝——一切罪恶的源头,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使阿米尔一生背负着惭愧与悔恨,直至等来灵魂的救赎。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不顾危险,踏上了前往家乡阿富汗的路,开始了灵魂的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记忆中那个温暖而充满回忆的家早已变成了残垣败瓦。他目睹了阿富汗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惨状,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拉辛汗,并得知了哈桑的死讯。

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那个欺负哈桑的人——阿塞夫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为什么阿米尔生活在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故土,却依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阿富汗?是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陪伴他度过漫长岁月的哈桑,那个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和不安中。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索拉博的沉默不语让我悲伤痛心,但他放风筝时的一丝笑容,又让我觉得如释重负。也许人的一生也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时间去挽回,去弥补。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着那早已逝去的哈桑,或哭或笑,或疲倦或欣慰。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是友情,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更能从中体会到共鸣和真挚的情感,也会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不安;亲人有困难时的无能为力;失去信念时的彷徨;应该担当责任时的推托,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愧疚、不安和无助……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修饰和包装,是一个人面临变化时来不及思考而由心底流露出来的情感。作者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锐的刀,拨开层层伪装,直至人性最深处,将人性的真实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生活的大门终于向阿米尔敞开,他也得到了灵魂的救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4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