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范例精编3篇
【导言】此例“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范例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1
计算机教育研究不同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等具体研究,也不同于教育科学研究,应该是几者的结合,但是没有项目和经费支持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计算机教育研究的经费多数来自于各级各类教改项目。教改项目经费少、周期短、缺乏长远性。教改项目实际上在学校也不被当作研究项目,主要是为了近期和中期目标研究和实施教学改革,但是没有系统研究作为支撑,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往往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项目的目标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些迫在眉睫的具体问题或者发现并研究国外在某些方面的领先技术。因此,教改研究不能代替教育教学研究,教改项目也不能支持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
2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研究
计算机公共课程应该与传统的基础学科一样,开展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因为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基础学科的课程都是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从根本上研究计算思维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以支撑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设计;结合计算机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的特点,研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等,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以支撑具体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资源建设。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研究需要有计算机专业和教育专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需要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研究能力与研究方法。研究者需要认真研究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各门课程的目标及内在联系,确定可以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课程集合及学习路径;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制订面向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培养方案。
3计算机教育的研究选题
计算机教育研究应该如何选题?有些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我们有时会看到这种现象:选一个热门话题当作筐,什么都往里装;或者认为只要运用先进技术,就是教学模式改革。其实,研究应该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需求、学科发展趋势、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选择课题。选题时,应该对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利用现有成果,这样才能突破和创新。分析国内外现状、论证选题的必要性和创新性,是科研中普遍应用的方法,但是在教学研究中却常常被忽略。对于任何研究,恰当的选题都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选题如果肤浅,研究不可能深入;选题如果只是个口号,研究过程就是使劲喊口号;选题如果只说做什么,研究报告就是工作总结。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不同于教育科学研究,其基本目标是为了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高端目标对教育学有所贡献,因此目前最迫切要做的是从需求出发的研究,这也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选题会更有意义,研究也比较容易落到实处。由于有需求,研究也就有具体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就比较容易进行实验、分析效果、获取数据,研究成果也比较容易实施和推广。
对需求的分析包括分析学科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其他专业和行业需求、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需求等。由于计算机学科与一些学科都有交叉融合,科研和工程中都离不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计算机教育研究的需求分析还要包括因科学技术发展而使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需求。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因新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学生行为习惯变化,发现与经典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模式之间的冲突。
多年来,我们不断经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各级教育机构立项的研究课题也叫教改课题,似乎目标就是“改”,不改就显得落伍。诚然,科学、教育理论、新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迅速变革之中,改革成为永恒的课题,但是为什么要改革、每一项改革都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是为了必须改革才做研究,才牵强附会地寻找理论依据和数据来论证改革,而是要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潜心研究,找出解决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改革是必然的过程。这两种教学改革研究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区分,同样都可以做出成果,但是实效有差别,尤其是长远效果差距甚远,因此切不可本末倒置。
4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探索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课题。教育科学是人文科学,计算机教育的课程内容是自然科学,并且人才培养也需要系统科学思想,因此综合各学科研究方法的优势,形成适合计算机教育研究的方法很重要。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包括教育学。例如,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发现教学方案、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生基础、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而发现以往没有发现的规律和现象。进行教学研究需要根据课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方法进行选择、论证和评估,研究方法的选择要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在研究过程中,遵循既定方法进行严谨的分析、论证、实验,同时根据研究进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研究方法。如果发现原定方法的不足(如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现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干扰信息),就要根据需要重新评估、选择和调整研究方法。
5落实和推广研究成果
任何研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教育研究成果更应该开放共享,只有落实到教育应用中才能实现其基本价值。成果形式为课程体系、教学方案、教学模式的,需要以实际课程为例给出详细的展示,以利于应用和推广,不仅是罗列课程、大纲、资源等,还包括详细论证、具体实施方案以及相关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分析、可以推广使用的配套教学资源;成果形式为教材的,除了教材本身,还需要课程教学方案、教学理念、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和示范课程(如“智学苑”网站的课程);成果形式为教学软件的,需要在技术上推广到不同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实施上有推广的方案;成果形式为论文、分析评估报告的,要对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或借鉴意义,或对教育研究的方向和趋势有引领作用。
6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2
1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各行各业都在运用计算机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及Internet的应用成了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技能和素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各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基础技能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对我校往届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调查,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非常实用。该课程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模块多,实际应用广,操作性强,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不断缩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该课程的教学。我系以企业项目作为案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培养真正适合企业的人才,因此非常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2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优越性
高校的扩招和学校机房设备的限制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先在教室上理论课,然后在机房上实训课,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一是很多学生看不清老师的操作,二是课堂纪律很难管理,尤其是合班课,三是等到上机时很多同学基本忘记了课堂所讲内容。这样导致在理论上讲过的知识到机房时又得重讲一遍,浪费课时,学生实践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很多学生毕业时连排版1篇论文都不会,Excel中的很多与工作相关的函数也不会用,还有些学生毕业后还打电话问Excel中的一些函数的操作,可见其自学能力非常欠缺。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尝试使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使理论课与实践课合一,理论老师和实践老师合一,教室和机房合一。在机房的所有电脑里安装多媒体网络教室,老师在教师机上操作演示,也可以控制学生的屏幕,让学生示范,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老师演示一个知识点,学生看完老师的操作后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实训任务,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养成了学生的一些惰性,只会做老师给的相关操作,操作内容一旦变化就不会想办法去解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不到培养。在吸取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后,笔者认为结合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当然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一体化的教学,只有同时和一体化、项目等教学方法相互结合才能保证任务案例教学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任务”,并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采取演示或讲解案例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1]。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广东省计算机应用一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该课程的内容分成了六大模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WindowsXP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
任务的提出
任务必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实用性和创新性[2],并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的提出必须经过充分的企业岗位调研,设计与企业实际情况相似的或相同的,又最好与专业相关且具有不同层次的任务。设计任务时老师首先要熟悉整个课程的内容,把知识点进行归类,然后将这些知识点隐含在一个个的任务中;而且任务要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突出重点,让任务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为教学创设了20个与企业岗位相关的情景,每个情景中有1~4个任务,通过企业岗位调研,选择以后学生会常用到的知识点,将其设计成多个的任务,每个任务里又有多个子任务。如在Word中围绕宣传手册的制作、排版与美化设计了四个情景7个任务[3],每个任务最后都有拓展和提高部分,如表1所示。教师对于设计好的任务,可通过展示作品效果的形式提出任务,如在讲Word时先给学生看一些排版效果好的杂志、报纸、小册子、论文等,也可以给学生展示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展示本次任务的最终效果,提出本次任务的操作要求。
任务的分解、分析与知识点演示
任务引出后,教师通过分析任务效果,把任务分解成多个的子任务,并分析出隐含在任务中的知识点,通过一些相关的应用案例去演示部分知识点,从而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用法,同时也要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余地。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而不发,点到为止,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学习热情。如先让学生在Excel中输入员工档案表,在输入身份证号时很多学生会出错,此时再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统一给学生演示正确操作,并告诉学生为什么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身份证号码的位数较多,输入的数据会自动转换为科学计数法来表示,然后再给出正确的输入方法。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防止身份证号码的位数多输或少输,怎样验证输入的身份证是否唯一,以防止与其他人的身份证号码一样,从而引出数据的有效性检查。再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如果要既检查唯一性又限制员工的身份证号码只能是15或18位如何实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解决方法进行比较和点评。
任务的实施
学生通过老师对知识点的演示,基本掌握了操作方法,明白了知识点的用法。这一阶段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起到辅导、答疑的作用。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再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统一演示讲解。如老师演示完SUM、AVERGE函数后,让学生完成员工工资表中所发的工资总和,员工档案表中平均年龄等。当学生轻松完成这些子任务后就会非常有成就感。根据学生的层次和专业,我们让学生继续完成有一定梯度且和专业有关的相关任务,如让学生统计每个员工历年的平均工资,引出单元格引用在函数中的应用。最后通过综合案例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串起来,综合案例的实施可以分组进行。#p#分页标题#e#
任务的评价与交流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进行作品的交流和互相评价。由于课时所限,可以在每一模块的综合案例部分才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演示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通过同学间互相交流,能从不同作品中得到一些启发,开阔视野,从而会激发再度尝试的欲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培养创新意识。
总结点评
学生经过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后,教师要及时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组要充分肯定,对完成不太好也要提出期望和鼓励。同时要对本次任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效率,对任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逐一点评,并给出正确的操作。
任务的扩展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还需要完成任务的扩展练习,包括课后大量的实际应用练习和一些计算机等级模拟考题,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顺利通过广东省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
4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注意以下事项:
1)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层设计任务。由于高职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但有学生还从来没接触过电脑,因此在学期初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计任务,任务需要有梯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也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无事可做。同时在综合任务阶段把基础好的学生和没基础的学生合理组合,在任务实施时让基础好的学生带没基础的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目标。
2)独立操作和相互协作相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所有模块的知识点。在有些任务实施时需要学生单独完成,如Word排版是连贯任务,不能甲同学设置页面格式,乙同学排字符格式。但在一些高级应用上又需要同学们相互协作、共同探索、互相交流、以好带差,共同完成任务。尤其在作品展示阶段更需要同学的相互配合,如可以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来进行评价。
3)任务驱动的实施需要课时和设备上的保证。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因学生的个人差异,要安排足够的课时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并且满足一人一机,保证课程任务都能在机房完成。
4)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完成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角色的转变。
5)任务驱动的实施需要有配套的任务驱动型教材。要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法,备课的工作量很大,任务的设计既要贴近企业岗位,还要和专业相关,这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选用合适的任务驱动型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3
一、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新旧课程结构的比较 旧课程结构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为:计算机基础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理工类建议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文科类选择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第四、五学期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需要选择。同时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将《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动漫设计》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完成,称为《C语言程序设计(1)》《C语言程序设计(2)》,其他课程以此类推。 二、教改具体措施以及效果 (一)全程机房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方法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特色,必须改革。 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改为全程机房教学,使同学们在边听教师讲解的同时,可以直接上机进行操作,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立刻得到对计算机操作的感性认识。通过三个学期的教改实践,完善了全程机房教学模式,对同学们使用计算机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配套教学软件,提高学习能力 本课程组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了一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辅导练习系统》,该系统分为抽题模块、答题模块、判卷模块,本系统为C/S结构,当管理员在服务器端设置好本次模拟练习的题型比例后,系统自动生成一套模拟试卷;所有的同学们可以在客户端进行答题,当答卷完毕时,由服务器端自动进行判卷并将本次练习的结果反馈给同学们;该系统可以提供给学习本课程的同学们经过教师的指导后,在课堂内外自行进行练习。以便同学们完成练习后,自己可以评判自身的学习程度,并在下一阶段的课内外学习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本系统已经提供给2005级大一学生进行了初步使用,体现了较好的作用。 (三)开发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 本课程组在调研了周边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情况,开发了一个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教学平台》,在本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基础部课程的相关介绍,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料的下载等等功能,可以提供给任课教师所任课程重点难点详细介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方便了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本课题的后续时间里,拟设计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基于校园网教辅系统,使得同学们可以开展课余时间自由学习。 该平台具有以下优点:①发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②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协作式教学。③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强大魅力之所在。在教学中可以同样重视教与学这两个部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教与学成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④在短时间里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而以多媒体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吸引力 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编制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A》《计算机程序设计B》的电子课件,使之更符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更符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其中《计算机程序设计A》课件获得中国计量学院首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改编后的课件具有以下优点:界面清晰、美观,结构清晰,例题丰富、并附有书本外的课后习题。 (五)出版教辅材料,同步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结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与习题指导》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该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我校、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使用;根据我校学生应考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并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投入使用,学生们反映良好。 (六)开发考试系统,改革测试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樊笼,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在这种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 本课题组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本系统具有抽题功能()、答题功能、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对其中的实践部分从以前的“纸上谈兵”改为“上机实战”。其中的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也使得该课程实现无纸化考试,该考试系统于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使用。新的考核方法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灵活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 四、实际作用与效果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C语言和准备迎接浙江省计算机二级考试中,选择了我校自行编制的《C语言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p#分页标题#e# 在该完成该课题的过程中,陆慧娟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改论文,该文以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背景,探讨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黄俊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教改论文,配对编程方法是两学生并排在一台计算机上工作,协同完成一个设计、代码编写和调试的新的程序设计学习方法,该文对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配对编程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五、展望 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继续加强教材,教辅材料,网络教学等方面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在浙江省、全国获得教改的奖项。 1、针对新课程结构,加强教辅材料的建设;2、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高网络教学的覆盖面;3、积极开发新课程体系中的各科网络版教学课件;4、积极总结教改中的新成果,多出教改论文;5、积极参加学生学术竞赛,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