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热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2622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热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希利尔讲艺术史》讲述了从公元前几百年到现代的艺术之路,这是一条又奇妙又美丽、又古怪又漂亮的艺术之路。

谈谈艺术流程——。

先是古画,通常画在古洞的墙上,比如在法国拉。马德冷洞内发现的《猛犸图》。

接着,人们的科技有了发展,开始不在墙上画了,出现了纸、出现了石窟,在埃及就发现了好似图腾一样的画,比如《埃及亡灵书》。

然后,开始有了石雕画,是指在瓦、墙、碑上的画,有巴比伦的《狮形彩釉砖浮雕》、《亚述王国猎狮图》。

再然后,艺术越来越美,有了愚人画这一种可让人误以为真的画,画得栩栩如生,比如有《亚比利斯和鞋匠》。

渐渐地,艺术有了各种好玩的`发展,比如画在瓶瓶罐罐上的画、油画、水彩。

这些都是美丽的符号,在我们的生命中回荡。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非常有趣,用简单幽默的语言为“我”这种对西方艺术既不了解又看不懂的人开了一扇门。

看到一个人对这本书打了差评,理由是“把百度百科的东西复制粘贴也能称之为书?”但我觉得,这世界上的科普读物里的科普内容,百分之九十九都能在百度百科找到。但关键是,如何把这些琐碎的知识串联起来让人看懂。就是科普读物的存在意义了。

一本好的科普读物,既要内容靠谱,又要让人看的懂,而显然这本书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一点。

但为什么只有四分呢?我个人认为没有的一分扣在装帧和排版。

除了书设计以外另一个让我非常受不了的就是,内里的排版。书里主要讲名画雕塑,但总出现两种情况:

一:讲解内容在这一页,画或者雕塑配图在后一页,总要人翻页对着看就很不舒服。(有种回到高中做英语阅读题的感觉。)。

二:书里配了一些大图(一整面是一幅画的情况)画主角一般都在正中间。然而,正中间是书装订的位置,人脸啊画面啊总是有褶皱或者干脆就折的看不清细节。(但是主要人物,画面重点都在正中间啊,最重要的部分我根本看不清,我还欣赏什么啊……)。

总而言之,虽然书籍设计和装帧很差,但是内容值得一看。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第三篇】

至少对于学习美术,或者爱好艺术,想要真正了解艺术发展重要史实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讲艺术史的好书很多,比如《詹森艺术史》,比如《艺术的故事》。前者是整个人类从古代艺术开始一直到当代艺术的通识读本,适合有时间细读。而后者的经典性自不必多说,唯一的遗憾在于现代主义之后的当代艺术,很多内容并无提及,而它们却是我们在逛重要的美术馆艺术区画廊的时候,常常会遭遇到的。对于文学、科学、哲学,甚至于对于商业学习,我们都会自然而然的看重他们历史经典文本和传统的价值与必要性,可往往对于美术(或者音乐也包括?)某些人却有一种理论,就是只相信自己赤裸的眼睛和耳朵。这固然也没有错,我们用本能去识别图像和声音,这应该构成艺术欣赏和创作的一个基础。但是正如文学创作是由之前的无数文本和经典,以及传承所支撑,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今天的作品的道理一样,画画与看画其实也差不多。

如果我们对于绘画以及其他美术作品的创作实践,是怎样一步一步沿着前人的足迹,踩着巨人的肩膀走到今天来的过程,完全不知情的话,就会有很多的误解,很多的费解,很多都莫名其妙,很多的不尽兴,也就往往离人类所创造的一个优秀的文明的领域渐行渐远,很是遗憾。古典主义还好说一点,因为它其中所描绘塑造的形象往往是通过肉眼就可以识别的。而随着近现代具有更加的前端性与探索性的各种思潮的兴起,艺术变得不再仅仅是为眼睛服务了,它触及与涉及到了人类社会的一些重大的深刻的乃至于深奥和艰深的问题。是的,它们在艺术上都有所反映。这本书的历史断代刚好就是囊括了这样的一个时期,从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重大革新的艺术,例如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开始,这些今天毕竟还好理解。又一直讲到了现代主义的产生,直到今天最新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些重要现象与潮流,而后一部分才是跟我们当下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不容易凭空理解的部分。

这本书刚好就接续上了《艺术的故事》所停止的那个部分接着往下讲。我们在美术学院,或各种美术专业里面学习的同学,往往是敏感于形象、感受、甚至想象力,但是对于整体的知识框架、脉络、结构、观念、理性的部分相对而言会较弱一些。更何况很多美术体系的教育者,很多老师本身充满了人格的魅力,以充满了感性和着迷的态度去学习,他们讲出的东西也就难辨真伪,或价值的重要性难以判断。我们真是要凭造化去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可能才会给自己指出,或者帮助自己找到一条真正适合的道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的可以展开自学,不一定非要等着人把现成的答案喂给我们,我们可以自己探寻,通过一些有价值的著作,甚至直接到美术馆、博物馆、画廊里去观看,观察原作,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甚至一桶浆糊很难澄清。但真的如果愿意在艺术和绘画-美术(本书不止绘画雕塑,艺术的概念在今天也已经大大拓展,大家自己去看)这件事情上好好的下点功夫,真的想做好的话,用点心思多研读几遍,多琢磨琢磨,慢慢的脉络就会清晰起来。然后再将当代艺术的一些重要议题加入进来,例如全球化,例如女性主义等等的问题。进一步的结合着作品去理解,慢慢的,整个从现代到当代的艺术发展的路线图也就清晰的在我们脑中形成了。。

当我们掌握了有利的工具与武器的时候,就不容易被人欺骗与忽悠,对事情也有了自己的更有力量的判断,也就更能够推动我们的创作欣赏与通过艺术了解人类社会的工作了。感觉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当然任何一本书不可能在短短的篇幅内,就让我们彻底的了解一个艺术家的所有好处,但它提供了一个整体的线索,一个路线图,或者说一个藏宝图。根据它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自己所喜欢的那些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相信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与惊喜。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第四篇】

“大话”两个字你就能知道本书是通俗易懂向的',就很适合我这种艺术素养不是很高的人去阅读,是一把打开你艺术兴趣之门的钥匙。所以如果本身就是艺术专业的话就毋需浪费时间阅读本书啦。

时间线很明显从山洞中的壁画讲到当代艺术,时间跨度万年不过区区几小时就能阅读完。真的很有趣的一本书,感觉像一个“导游”带我走完了这段西方艺术史。

我出去旅游的时候总爱做足攻略,或者购买导游服务,不然我对一无所知的地方真不知道要怎么去感受。当你对风土人情有几本了解的时候,你在去体验,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兵马俑说白了就是个土坑,人俑破败且颜色褪去,如果没有那些故事那个时代的加持,真的很普通。我赞同艺术需要去感受,但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好在哪里。奇葩说有过一个命题“救画还是救猫”我第一反应就是救猫,我确实听不见远方的哭声,我感觉只要艺术家存在艺术就不会消失,可是眼前的生命你不救就消失了。很喜欢和学艺术的朋友一起看展,可以收获很多,自己去看展时感觉很寻常的事情也会变得厉害起来。

美是艺术嘛?艺术当然是包含美的,但艺术不仅仅是美。“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艺术的内核不单单是美丑。我所认为的艺术,它有着对一个时代有着颠覆性作用,它包含着这个时代里的特色,它是永不枯竭的素材库,它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从这些风格的更替来看,每当有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总会有强烈的批评和反对,可历史很好的像我们证明了,没有人会给批评家立碑的,所以“艺术家”们不要压抑你们的好奇心限制你们的想象力勇敢的创作吧。

我不学艺术,可我想学会感受艺术。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第五篇】

凡高的“表现主义”在《星空》中体现的十分明显。1889年也就是他自杀的前一年,凡高完成了这幅画。当时凡高生活在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疗养院里,后来他在那里自杀。这幅画中,艺术家并没有表现天空的样子,而是传达了他对浩瀚宇宙的感受。天空中布满了呈旋涡状爆发的星星,让土地和人类蜷伏其下。

莫奈的系列主题作品体现了他对光纤和色彩的潜心研究——《鲁昂大教堂》系列甚至多达30余幅。在这个系列中,每一张作品都是莫奈从同一视角,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气候条件下观察大教堂所得到的。他可以在多达八块画布尚同时作画,在一天中随气候的变化从一块转移到另一块。

莱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幅肖像画。达芬奇关注的是不管从外表上还是在内在性格上都能描绘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个人形象。蒙娜丽莎安静地坐着,双手交叉,她嘴角上扬,双目直视观众,微微露出笑容。达芬奇笔下的女性形象并不是通过服饰的华丽,而是通过对心理的精细描绘得以展现。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第六篇】

《希利尔讲艺术史》这本书是在读书交流会上听一位老师谈读书心得时知道的,当时听了那位老师的介绍就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回来便也买了一本。本书是一位美国的小学校长作者希利尔写的,他发现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内容特别枯燥,孩子们很难有兴趣去读去理解,要学好艺术史首先是要对历史产生兴趣。于是,希利尔就自己写了一本给孩子们看的历史书。

这本书描述了世界上的艺术史,分别讲了: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点。它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层出不穷,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枯燥无味,而是十分有趣的。这是因为作者希利尔经常在文中掺杂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话和自己的趣事所创造的结果。在这里没有伟人,即使是伟人,也是以他是一个有特殊才能的普通人出现的,喜欢这样的叙事方法,还辅助了必要的地图,看得一目了然且十分轻松。

我认为,希利尔先生从不孤立地讲述一件艺术品,他总能在作品中发现生活的气息,并生动地加以讲述,以让我们在身临其境的兴趣中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如“这件作品大概是这样的,女孩科林斯的墓前有一个花篮,里面装着她生前的心爱之物,有一天一颗毛莨花长在了花篮边,花的茎叶越长越多把篮子包了起来成了个美丽的花篮。后来,一个建筑师看见了,突发奇想,做出了一种立柱,科林斯式柱出现了。”这种梦幻般的文字不禁让人陷入美妙的艺术幻想中。

这里摘抄一段希利尔语录:“最好的老师是能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引导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更好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正的文化注入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很美地阐述出了一位优秀教师应有的追求。

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著名的画、雕塑和教堂,更让我用另一种轻松的方式重新认识了许多在各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这本《希利尔讲艺术史》让我系统地了解了世界各国的艺术风光。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第七篇】

作者希利尔通过讲述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艺术来源于最普通的生活,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而每个真正的艺术家也都永远保留着一颗童心。

我最喜欢读的是〈天才画家达.芬奇〉。奥纳多.达.芬奇出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他天生就是个左撇子,能从右到左写字。他是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画家。在著名的巴黎卢浮宫艺术博物馆里,保存着达.芬奇的一幅名画,这幅名画就是《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位意大利的贵族妇女。她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那微笑是如此美妙,仿佛画家的画笔当初稍有一点变动,它就会消失不见了。达.芬奇之所以可以把人物画得这么惟妙惟肖,是因为他知道如何运用阴影和光线,他还懂得怎样处理明暗之间的过渡。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知道怎么运用这种绘画手法的画家。

达.芬奇创作绘画之前,先进入生活仔细体会,直到有了灵感,构思成功才开始绘画。他这种热爱生活,贴近生活,慎密构思的方法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第八篇】

8月14日,《星体艺术史》全国巡回签售发布会的第一站在上海文化地标衡山和集拉开帷幕。活动通过投射绘画、书籍内容分享,“用艺术看懂你的灵魂”。多位知名艺术家、媒体人莅临,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朱剑辰用星体角度、从34个通俗的艺术问题出发、抛开无聊难懂的“艺术流派”说,为艺术家、艺术爱好者重新建构了看艺术的视角。活动现场,他以金星和火星在东西方的形象切入,让现场观众了解本书是如何用“星体”的抽象特质串联起艺术史作品的。

《星体艺术史》以十个行星为原型重新编写了艺术史,不再以地域和时间来划分,这就解决了一个艺术史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视角。作者的研究方法基于荣格艺术心理学、符号学和星体文化,由人的本原出发,寻找人性和真实。

正如徐冰在本书的序言中所提到的:“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己创造的艺术的解说,但解说至今,终于把艺术解说成了越发复杂和不清楚的东西。本书作者做了新的努力,试图避开社会、政治等陷阱,从自然、人的原本出发,借助星体理论对‘艺术’做细致的比对,寻其‘法像’与‘真像’。”

之所以产生如此特别的角度,与作者的经历不无关系。朱剑辰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系mfa(艺术硕士)。归国后开设光子视觉事务所。他擅长通过解构与实验探索中间态的造形语言,涉猎领域包括空间艺术指导、文化艺术项目视觉概念到高端消费品设计。

在设计领域,他获得过德国if奖、德国红点奖、台湾地区金点奖、意大利a奖最高奖项铂金奖、美国graphis金奖五大国际奖项。而在艺术领域,他是gucci品牌合作艺术家。作品在日本国立新美术馆展出,并获得日本财团的新锐艺术家奖。长期的设计与艺术创作、合作经历,让他对艺术作品的关注点在于“人”的本源。

除了分享和书有关的内容,朱剑辰还展开了冥想实验。他引导观众完成简短的冥想,之后通过投射绘画的方式来完成一颗自己的“灵魂之树”。创作完成后,剑辰用分析大师作品的方法论,挑选了3位观众的作品进行深层投射分析。。

通过这个活动,观众将体会到《星体艺术史》书中核心的“抽象的精神性”和图像之间的链接方式,并了解自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62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