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语文模拟卷和答案哪个好 山东高考模拟试卷语文题目及答案解析实用【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73046

语文模拟卷和答案哪个好【第一篇】

古人云:“一心不能二用。”唯有专注,方能使我们把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

居里夫人小时候,姐姐和同学们总是在她旁边玩耍捣乱,而她却从来都不受他们的影响,总是专心致志地在一旁看书,最后反而是她影响了她姐姐和同学们。在一次恶作剧中,姐姐和同学们把一叠椅子偷偷地堆放在她的身后,只要她稍一分心就会使椅子倒塌下来,但当居里夫人读完一本书之后,椅子还是纹丝未动地矗立在那里——之后,姐姐和同学们非但不再搅扰她的学习了,而且还和她一样开始专心致志起来。通过自己的专注,居里夫人不但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姐姐和同学,而且也为大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专注”非但是一种品格,而且也是一种方法。

当罗马大军攻破叙拉古城时,阿基米德还在专注于自己的几何证明题。当罗马士兵已经用剑指着他的鼻子时,他才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他却平静地说道:“等一下再杀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几何定律证明完毕;可不能给世人留下一道还没有求解出来的难题啊!”

有一次,莫泊桑去拜访福楼拜。福楼拜问莫泊桑:“跟我讲一下你都是怎么安排时间的吧?”莫泊桑非常自豪地回答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那么,您又是怎么安排的呢?”福楼拜回答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从此以后,莫泊桑便成了福楼拜的学生。

齐白石之所以成为大师,也并非是因为他在绘画上付出了超乎想像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他用在绘画上的时间,平均下来不过是每天两个半小时;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坚持了一生,而且只做绘画这一件事。

成为一个大师,也许并非像我们平素所以为的那样——特艰难,而是特容易:只要我们像福楼拜和齐白石那样限定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于一件唯一的事业上就足够了。

有一次上英语课,有个同学给我讲了一个很好玩的笑话,逗得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因为我实在控制不住。这时,老师突然一拍巴掌:“上课了!”

一心焉能二用?

语文模拟卷和答案哪个好【第二篇】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被奉祀时尊称的名号,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宗、文帝、武帝等。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笞杖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广泛的刑罚,指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部、腿或背部的刑罚。

d.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林:即上林苑。是中国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秦朝始建,汉武帝加以扩建。其中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

b.二千石:郡守的代称。因为汉代规定郡守一年的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因此有这样的称呼。

c.迁:古代调动官职有“迁”“徙”“转”等等说法,“迁”一般是指升职。但在本文中“迁”是指降职。

d.列侯:古代封爵,开始时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汉时期分二十等爵,列侯是其中的最高等级。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b.“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6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史》《汉》指《史记》《汉书》,都属于纪传体史书。在经史子集中属史部,而《全唐诗》《宋词选》则属于集部。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古俗,一个读书人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在书信里签名,在官家书上签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个“字”,供友人口头语文字上称呼之用。

b、“拜”指授予官职,相近意思的词还有除、授、辟、征、举等。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常用词语有“左迁”“谪”“升”“擢”“拔”“迁”“陟”等。

c、“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d、明朝洪武元年,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为侍郎,其次为郎中,其次为员外郎,其次为主事。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科是指科举考试中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童子科萌芽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都有所变化与发展。

b、端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由皇帝发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能有一个。

c、校书郎是官名,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后魏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宋属秘书省。

d、除是表示官职的任命和授予,表示此类含义的词语还有拜、授、拔等。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在古代,有在冬至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习俗,谓之“冬至郊天”。

b.辇,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等的代称。

c.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对朝廷的贡献。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通称开国皇帝,这里指曹操。其他如赵匡胤称宋太祖,朱元璋称明太祖。

b.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c.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羊祜祖上数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官名。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母亲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这种行为称为“(丁)母忧”。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在表扬对政府或社会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文中“嘉靖”也是年号纪年法,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

b.“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c.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任命官吏和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d.古代授予官职的词有“征、辟、荐、除、授、赏”,提升官职的说法有“升、擢、拔、晋、加”,降低官职的说法有“谪、贬、放、窜”。

语文模拟卷和答案哪个好【第三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考中进士的人就是。

状元、榜眼,探花。

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肯视事为高视事:到职办公b.数为显陈舀世便宜便宜:合乎时宜之事。

6、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7、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1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语文模拟卷和答案哪个好【第四篇】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参考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

(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参考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

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俗的怀念。

(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7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