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样例【汇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58670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第一篇】

作为一线的老师,有关教育的书籍和电影我看得不少,比如:书籍《给班主任100条新建议》、《班主任兵法》、《做最好的老师》、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死亡诗社》,还有魏书生的书等等。但这些书籍和电影基本上都是讲中小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案例,涉及到幼师这一行业的书籍相对来说很少,我确实没接触过。应该说《与幼儿教师对话》这一本书是目前为止我看的第一本涉及幼儿教师的书籍。

如果能够有机会多读一些教育书籍,我们肯定或多或少能够从书中获得更多的东西,能够使自己在教育上更加得心应手。

而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协调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你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

确实,一线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如果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至关重要。

一、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文中谈到,老师应该尊重家长,当老师能主动对家长产生一种尊敬而接纳的态度时,家长对老师自然就会报以正向的态度。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不但老师要尊重家长,家长也要尊重老师,彼此尊重才有利于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

所以,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会说一句:“家长一定要尊重我们老师,因为,如果你都不尊重我,你还指望你的孩子从我身上学到什么?我们老师不是圣人,可能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家长可以私下跟我们老师沟通,但是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老师的不是。”

我觉得,虽然说好的家长可以做朋友,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师和家长之间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二、老师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文中谈到幼儿需要有安全感。从幼儿早期的发展来看,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并不能使幼儿产生依附,只有当幼儿觉得不管自己做与不做都有人关心、有人在乎时,这种依附关系才会产生,因为关心,这些人会抱他、安慰他,或者生气,甚至骂他,打他。安全感来自于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例子,有的老师虽然平时对孩子很温和很和蔼可亲,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她,因为,无论孩子做什么,她永远是那样的态度:和蔼可亲。他表现好时,她没有表现出欣喜高兴,而当他做错事时,她也没有因此生气批评他,她的和蔼可亲对孩子来说是空洞的,没有一丝的意义。

所以,我觉得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这里的尊重,其实就是千万不要把小孩子当傻子。你别看他小,其实他什么都懂。我曾经看过1篇文章,题目叫《胎儿在注视》,感触很深。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位妇产科教授报告中的真实例子。一般婴儿出生后不用教就知道马上喝妈妈的奶,但有一个刚生下的女婴,身体十分健康,可是妈妈喂她喝奶,她不但不去喝,还把脸转开。而且,只要她妈妈一抱她,她马上就哇哇大哭,而其他人一抱她,她马上就安静下来。很明显这不是因为身体有病,因为当给她装着冲好奶粉的奶瓶时,她马上就开始使劲地喝奶了。几天后,这个一直拒绝吃母奶的孩子,一旦被别的妈妈抱在怀里时拼命地喝奶,可她妈妈一抱她,她马上就哇哇大哭。?为了解释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教授向孩子的母亲询问了许多事情,才知道,原来她妈妈刚开始知道怀她时,曾想过打胎,后来因为丈夫非常想要孩子,所以才勉强把她生下来。

也就是说,这个女婴知道母亲对自己没有爱,所以出生后也拒绝与母亲建立联系。

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做傻子,你对他好还是不好,他能够感受得到的。

如果,你跟孩子之间没有感情,没有沟通,又如何谈教育呢?

当然,这里的感情也要有一个度。

作者在书中谈到,老师与儿童之间的感情应维持适度的疏离关系。因为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如果太强烈,一年一次的换班会变得痛苦异常。这个我体会是比较深的,因为我最近几年都是带毕业班,一年带一届,每次刚有感情孩子们就毕业了,每次都很难受,总觉得是别人把自己的孩子给带走了。

所以作者认为,即使老师在教学时付出了爱,但是他同时也应该踩着刹车。而且,只有保持疏离的关系,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才能采取比较客观公平的态度,才能客观的评价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如果老师与幼儿的关系太密切,很容易对某一两位孩子产生特殊的情感,而有偏心的现象。

在这一点上,我感触也很深。我第一次当班主任带班的时候,也特别宠爱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后来,有个孩子就跟他妈妈说,我们老师最喜欢___,再后来,这句话经过他妈妈又传到了我耳朵里。我特别去问那个孩子:“你怎么知道我最喜欢那个小朋友?”

他说:“我看的呗,我看着就知道。”

当时我听了这一句话,心里很难受。原来,孩子们什么都知道。从那以后,不管带哪一届孩子,我都会想起这件事,不偏宠任何一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因为,一旦班上的孩子发现你喜欢哪个孩子,其他的孩子虽然表面服从你,但是他心里是逆反的,因为他再怎样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宠爱。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确实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不少的灵感和顿悟,但是我的理解可能并不是很全面,也可能不够深刻,但确实都是我自己的真实感受。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的作者是丽莲.凯兹博士,我想,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选择这位女博士的这本书作为我们新入职教师的必读书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丽莲.凯兹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先后在七所美国知名大学教授过短期课程,并致力于著述工作,将她的经验撰写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就是她的幼教专业的经典之作。

但是,在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幼教界所称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却因为大家对于幼教人员极低的薪资、地位和权力,而开始辨别幼儿教育是否专业或承认幼儿教育是否专业。

“专业”有很多种定义,在本书中提到的贝克所著的《专业的本质》一书中告诉我们,“专业”这个词可分为“科学”的和“一般通俗”的两种用法。从通俗定义上来讲,一般人对“专业”基本上是带有敬意的,认为“专业”是对于一种道德上值得称许的工作,具有一种特别崇高的精神与承诺,而且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丰盈。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现象,本书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认为现在幼教界追求专业的冬季是起于这个通俗的“专业”定义,而非科学的定义。她也很直白的讲到,在她游历各个国家,与很多国家的人接触下来发现,在很多国家内,一般人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工作人员所需的训练与必须具备的能力就越少,薪资福利也越低,工作环境也越差。虽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称许,但是,别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很多挂架都认为幼儿应该在家中由母亲照顾,即使进入幼儿园就读,大家也认为保教人员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亲照顾他们的幼儿而已。

在科学定义上,一个领域要被称为“专业”,则必须符合八项条件:即社会必要性、利他、自主性、伦理规范、与服务对象间保持距离、行为的标准、长期的训练、特殊的知识。

提到幼儿教育的必要性,虽然目前有一些证据对于幼儿教育的长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还需要再做一些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后才能有定论。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劣质的幼年经验是无法弥补的。而在“利他”这个条件上,作者认为幼儿教育的表现良好,没有人会说幼儿教师忙于敛财或者从事光鲜亮丽的简单工作。

“专业”所要求的服务理想与以服务对象对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师的明显特征。从准也的“自主性”来讲,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三个,即家长、儿童、社会。那些认为幼儿才是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的观点是狭隘、有其缺点的。幼儿教育想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学习如何回应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期望,尤其是当服务对象的要求与幼教的专业知识与判断相违背或不相容时。从“伦理规范”来讲,要形成一套幼儿教育人员的伦理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尝尝会遇到有关幼儿、家长、同事、雇主及社会的两难困境,再以其为基础发展出能协助幼教人员解决伦理困境与诱惑的伦理规范。从“与服务的对象保持距离”来说,要求从业人员能依据特定的知识与原则来解决问题与伦理困境,因此,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具有理想的距离、适度的不关心或“疏离性的关注”等特质。

但是,这项专业条件不是要专业人员拒绝对服务对象有怜悯的感觉,而是要专业人员能以适当的角度来处理这类情感。强调“理想距离”,还希望能协助从业人员拒绝偏爱某些儿童或家长的诱惑,防止从业人员按个人的偏好或行动来对待服务对象。从“长期的训练”这一点来看,专业的训练应具有五点特征。即:训练的内容是有关特殊领域的,以确保受训者习得复杂的知识与技术;训练的过程艰辛、充满压力与紧张,并且要求认知上的优越。要进入专业,必须经过审慎的筛选程序,有些人会在过程中被淘汰;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受训者所精通的知识范畴,必须超过实际执业所需或受训者本身认为必要的程度;负责提供专业训练的机构,必须经过该专业成员监督的程序而获得认可或取得训练的执照;专业团体与训练机构会提供其成员系统的与定期的在职训练相关课程。从“特殊的知识”来讲,我们很难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识、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则,发展出一套最佳专业行为的准则,作为专业行为的基础。但我们可以列出我们认为重要值得的原则,以系统的方式来检视那些原则。

以下是作者依据个人对于最佳专业行为的理解,希望幼教专业知识中能包括的原则:教学策略与课程营改进考虑学法与课程对儿童的当前价值与长期影响后;让儿童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幼儿教育的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当儿童具有某种行为模式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会增强他的行为模式;学习的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学习发展的讯息,而老师知道的讯息越多,就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宜的课程活动;适当的教学与课程会同时考虑知识、技能与气质的学习,尤其是在“继续学习”与“应用知识技巧”方面;儿童的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要越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以前一直认为“专业”的我们,其实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很难让我们得到可靠的资料。当一个领域所奠定的资料越松动,就越容易出现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我们往往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法。专业的伦理规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胸,阅读所有可得到的相关证据,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场是基于证据、哪些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哪些是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许只有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时,我们才能增加社会大众对这些观点的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能致力于改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距离“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幼儿教育距离“专业”也有一段很长的路。还处于“求生阶段”的我,在这一年里面,面对孩子、家长,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我一定要努力度过“强化阶段”,顺利达到“求新阶段”,努力向“成熟阶段”发展!“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争取从工作经验中学到该学的,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名师讲课,全面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得到应得的工作经验,行“专业”事,做“专业”人,为更好、更快地成为一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第三篇】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丽莲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

我轻轻地翻来目录,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绍、译者的感受和推荐都的想法,还分了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真是一目了然。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就这样,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是值得我认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为在这里丽莲凯兹教授写下了有关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现代父母与老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教老师的成长、幼教界的意识形态等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所谓的'专业'。它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点是:

1、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道;

2、依据该知识做判断;

3、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

让我懂得应该如何去教导幼儿,用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及训练,为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尽最大的努力。

看完这本书了,感觉很不一样,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幼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也让我明白做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第四篇】

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与幼儿教师对话》,作为一名幼师,有关教育的书籍和电影我看的不少,但涉及到幼师这一行业的书籍相对来说很少,应该说《与幼儿教师对话》这一本书是目前为止我看的第一本涉及幼儿教师的书籍。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获得了很多知识。

第一,协调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平常总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传身教更胜于老师。文中谈到,老师应该尊重家长,当老师能主动对家长产生一种尊敬而接纳的态度时,家长对老师自然就会报以正向的态度,我很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不但老师要尊重家长,家长也要尊重老师,彼此尊重才有利于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

第二,把握好跟孩子之间感情的温度。文中谈到幼儿需要有安全感。从幼儿早期的发展来看,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并不能使幼儿产生依附,只有当幼儿觉得不管自己做与不做都有人关心,有人在乎时,这种依附感才会产生,幼儿心里才会踏实,安全感来自于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虚伪的温和。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的老师虽然平时对孩子很温和,很和蔼可亲,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她,因为,无论孩子做什么,他永远是那样的态度:和蔼可亲,对孩子来说是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感情也要有个度。

作者在书中谈到,老师与儿童之间的感情应维持适度的疏离关系。作者认为,即使老师在教学时付出了爱,但是他同时也应该踩着刹车。如果老师与幼儿的关系太密切,很容易对某一两位幼儿产生特殊的情感,而有偏心的现象。

在这一点上我感触也很深。我第一次带班的时候,也特别宠爱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后来,有个孩子就跟他妈妈说,我们老师最最喜欢谁谁,后来这句话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我就问那个小朋友,他回答:“我看的呗,我看着就知道。”当时听了这句话,心里很难受,原来孩子们什么都知道,从那以后我就决定,不偏宠任何一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做到公平公正。

读完凯兹博士的书,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成果,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我想,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学有所想,做有所思,思有所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第五篇】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2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5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