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意识不牢服务保障群众不到位具体表现最新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宗旨意识不牢服务保障群众不到位具体表现最新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宗旨意识不牢服务保障群众不到位具体表现【第一篇】
一、存在问题
在理想信念方面,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政治的敏锐性和工作的责任感,在自己纪检监察工作中,对于实践三个代表要思想自觉性还不强。
在宗旨观念方面未能牢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虽然多次上车包建跟车添乘,但和职工真正交谈少。了解情况少,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特别是对机关职工谈心做的不够。
在理论和业务学习方面做的不够,忙于日常公务,参加段的集体学习多自学少,特别是业务学习方面自己自学的也少,文字语言表达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作为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没有很好的把支部工作做好,特别是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好质量不高,只求完成任务,支部组织党员方面做得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放松了理论学习,特别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不够,所以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总觉得自己是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有些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我们又没有决策权。
放松了自己世界观的改造,特别是今年3月身体发生重大疾病后,对自己要求不严,个人享乐主义有些滋生,工作有得过且过现象。
对新形势下对纪检监察工作缺乏研究,工作进取心不强,满足于维持现状,缺乏对本职工作的钻研精神,只求过的去,不求过的硬。
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组织纪律方面,也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工作作风方面,在遵守纪律方面做得不够,原因是责任心不强。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照检查分析评议,使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机关干部,同时又是兼职党支部书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同时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搞好本职工作。
增强宗旨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好纪检监察等各项工作,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力度,努力完成上级完成的各项任务。
养成良好工作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纪律,加强自律,组织党支部开展好党内各项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使机关一支部工作再上台阶。
对照党章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段的发展稳定做出新贡献。
宗旨意识不牢服务保障群众不到位具体表现【第二篇】
宗旨意识不牢服务保障群众不到位具体表现【第三篇】
(一)群众立场不稳,思想上背离群众。一是认不清“我是谁”。部分基层党员干部认为自己是凭“本事”考进来,凭“能力”留下来,凭“业绩”升上来的,自视高人一等、胜人一筹,抱定特殊身份,将群众当“仆人”而不是“主人”,摆不正位置、认不清身份。前不久媒体曝光浙江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因穿高档鞋子,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这是典型的“官本位”思想。二是不明白“为了谁”。有的党员干部对领导、对富豪、对自己负责,对领导交办的任务有条件要完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落实领导意见不过夜;对企业家和富人的困难和难处,能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对自己的政治前途视若生命、精心呵护;而对群众则是冷若冰霜,能推就推、推不掉就躲、躲不了就拖、拖不起就唬,对群众的诉求和疾苦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三是不知道“依靠谁”。一些基层干部在贯彻上级政策、执行法规过程中,不动员、不依靠群众,不顾群众主观意愿,热衷于行政命令,依靠行政权力,用蛮力强行推进工作,导致一些利民惠民政策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进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党群干群关系的隔阂。
(二)工作本领不强,行动上远离群众。一是贪大求全,吹高群众“期望值”。有的干部能力不大、口气不小,沉迷于做规划、绘蓝图,将规划做的很“丰满”,给人民群众开出了一长串的“期望单”,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很“骨感”,难以兑现承诺,让群众的真实感受与期望值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二是花拳绣腿,降低群众“幸福感”。有的干部在作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建形象工程、树政绩工程上有一套,而在领导地方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上力不从心、缺谋少策,地方看不到发展、群众生活看不到变化,群众难以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和满足,幸福指数难以提高。三是表里不一,达不到群众“满意度”。少数基层党员干部作风漂浮,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对别人一套、对自己一套,对上一套、对下一套,表里不一、言行不一,难以赢得群众的满意和信任。
(三)朋友“圈子”不广,生活上游离群众。一是攀附权贵,构筑“升官网”。有的基层干部热衷于结交比自己更有权力、对自己仕途有帮助的“贵人”,有事没事喜欢向“领导”汇报工作和思想,想方设法铺设自己的“登天梯”,构筑自己的“升官网”。二是结党营私,构筑“利益网”。“同利为朋”,部分基层干部以利害得失为标准,乐于结交同僚、富商,采取权权交易、权钱交易,不断整合“资源”,为一己之私利相互吹捧、相互拉拢,相互勾结、相互利用。三是拉帮结派,构筑“保护网”。少数党员干部搞“小团体”、立“小山头”,以圈子划人,以人划线,精心编织网络,对圈外的人,则视为异己,竭力排斥;对圈内人包庇纵容、打埋伏、互相保护,抱团“过冬”。
宗旨意识不牢服务保障群众不到位具体表现【第四篇】
(一)理想信念动摇。党员理想信念的动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分析判断形势;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产生怀疑,只要“实惠”不要“主义”;
三是把本身混同于一般群众,放松对本身的要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
四是个别党员干部只信鬼神、不信马列,为实现本身的“升迁梦”,求神拜佛,在家中设佛堂、供佛像。
(二)宗旨意识淡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本身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践行这一宗旨,才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党的事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仅不乐于为人民服务,反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从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轨迹看,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理想信念首先发生了动摇,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重败坏了党员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针对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具体表现:理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在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上缺乏系统性,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欠缺,学以致用做得不够好,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四)针对宗旨观念树的不牢,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牢记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上存在模糊认识,工作中布臵多亲自检查少,有时有急躁情绪,处理问题刚性多、韧性少。
(五)针对深入职工群众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与干部职工沟通少、谈心少,对干部职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不够。
宗旨意识不牢服务保障群众不到位具体表现5
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动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2.对群众缺乏感情,不关心群众疾苦,不真诚为群众服务;
3.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群众工作;
4.严重背离了党的宗旨,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等。
整改措施:
1. 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2. 增强宗旨意识,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3. 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章明确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4.增强宗旨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力量之源。执政首在民心向背,顺民心则政兴,逆民心则政废。
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牢记:我们让人民群众满意,人民群众才会对我们满意。
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要用行动体现我们对群众的感情,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对来访群众有热心,对群众反映的困难有同情心,帮群众解决困难有诚心,遇到阻力和困难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有长期作战的恒心,这样才能和群众心贴心。
理论学习缺少饥渴感,理论水平停留在一般化。满足于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水平,理论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自觉、不够深入系统全面。对党性修养和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宗旨意识不牢服务保障群众不到位具体表现6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当前,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当前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不愿联系群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愿意联系群众:现在交通便捷了,到基层去却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往上面跑得多了,往下面跑得少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意愿关注不够,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高高在上,疏远群众。
2.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不强,方式方法滞后,不善于联系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个性化、复杂化特征,平衡各种利益诉求难度增大。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缺乏实践锻炼,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虽然知道干群关系的重要性,但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解决复杂性问题缺乏招法。
3.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下基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新形势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缺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意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做客”思想严重,没有主人翁意识,下基层一阵风,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只在面上走一走,很少到农户访贫问苦;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当做应付上级考核检查的形式,对基层群众提出的问题,能推则推,不解决实际困难。
4.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引导渠道、联系载体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各地制定了不少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但有些制度存在不足和缺陷,缺乏真正落实的可行性,比如:原则性的规定多,具体操作性不强;软性要求的多,硬性规定的少,特别是贯彻执行制度的监督保障措施不得力,使一些很好的制度未能真正得到落实。[1]另外,密切联系群众,“怎么联系”、“联系什么”,也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
二、原因和难点分析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对群众缺乏感情,对群众生活疾苦漠不关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员领导干部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比以往变得更加复杂,更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蚀,容易淡化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忘记自己是群众的公仆,以掌权者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还有些领导干部总想着升迁,只愿意做能出风头、出政绩的“大”事,不愿做艰苦细致、服务群众的“小”事,对群众生活疾苦漠不关心,不想面对群众。
2.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担心群众过多提意见、提要求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把群众看成是“大老粗”,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认为群众是决策的执行者、实施者,无须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做决策、定工作过程中,不事先调查研究,不注重汲取群众智慧;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没有养成依靠群众的习惯,反而出于怕群众参与会复杂添乱、怕群众知情会提意见、提要求等各种心理,能不让群众参与的尽量不让群众参与。
3.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盲目追求政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唯上是从,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迎合领导的意图,“凡是领导打招呼的就去做、凡是领导机关希望看到的就去干”,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不管切不切合实际,不管符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当做应付上级考核检查的形式,根本不注重实际,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解决实际困难;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即使身子下了基层心还浮在上面,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增添群众负担,损害群众利益。
4.一些地方联系群众工作监督弱化,考核不力,查处不严
目前各地对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不力、查处不严:一是监督尺度不规范。目前各地联系群众的制度,软性要求多,硬性规定少,实际操作中随意性大,难以把握。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联系群众“联系什么”、“怎么联系”,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落实不到位。[2]三是督查考评不规范。监督考核缺乏量的规定与质的标准,手段过软,执行难以奏效。四是监督不力,查处不严。对做的不好的、甚至是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查处不力,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理群众工作时缺乏耐心,缺乏热情,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三、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对策建议
1.大力加强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执政基础。当前,要利用多种形式,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大力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把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放在首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只要我们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我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2.加强培训锻炼,进一步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做群众工作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要把提升能力作为群众工作的关键。当前,一是要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要宣传动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一线接“地气”、经风雨、增见识,在实践中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
3.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平台,确保党员领导干部更好的联系群众
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用导向转变带动作风转变。要改革完善目前的干部政绩评价标准,把能否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本职责,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根据领导干部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表现选拔任用干部。[3]二要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当前特别要在健全和完善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加强监督等制度机制上下功夫。三要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制度,为群众表达意愿、参与重大决策提供平台。
4.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制度,要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当前,一要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二要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和平台。要在过去已有制度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制度机制,提升服务水平,要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5.切实加强监督考核,确保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当前,一要完善监督查处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强专门机关监督查处工作的同时,还要通过聘请社会各界的代表和群众代表为监督员,有效发挥人大、政协、新闻舆论和群众等的监督作用。二要完善监督考评机制。要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民意调查、满意度测评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动态考评,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立足实际、服务群众。三要完善奖惩问效机制。要客观、公正地运用考核结果,要把联系群众工作的好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提拔任用、表先评优、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对作风粗暴、滥用职权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纪坚决查处,该整改的要整改,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法办的要法办。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真正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宗旨意识不牢服务保障群众不到位具体表现【第五篇】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当前,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当前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不愿联系群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愿意联系群众:现在交通便捷了,到基层去却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往上面跑得多了,往下面跑得少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意愿关注不够,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高高在上,疏远群众。
2.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不强,方式方法滞后,不善于联系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个性化、复杂化特征,平衡各种利益诉求难度增大。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缺乏实践锻炼,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虽然知道干群关系的重要性,但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解决复杂性问题缺乏招法。
3.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下基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新形势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缺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意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做客”思想严重,没有主人翁意识,下基层一阵风,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只在面上走一走,很少到农户访贫问苦;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当做应付上级考核检查的形式,对基层群众提出的问题,能推则推,不解决实际困难。
4.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引导渠道、联系载体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各地制定了不少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但有些制度存在不足和缺陷,缺乏真正落实的可行性,比如:原则性的规定多,具体操作性不强;软性要求的多,硬性规定的少,特别是贯彻执行制度的监督保障措施不得力,使一些很好的制度未能真正得到落实。[1]另外,密切联系群众,“怎么联系”、“联系什么”,也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
二、原因和难点分析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对群众缺乏感情,对群众生活疾苦漠不关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员领导干部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比以往变得更加复杂,更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蚀,容易淡化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忘记自己是群众的公仆,以掌权者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还有些领导干部总想着升迁,只愿意做能出风头、出政绩的“大”事,不愿做艰苦细致、服务群众的“小”事,对群众生活疾苦漠不关心,不想面对群众。
2.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担心群众过多提意见、提要求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把群众看成是“大老粗”,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认为群众是决策的执行者、实施者,无须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做决策、定工作过程中,不事先调查研究,不注重汲取群众智慧;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没有养成依靠群众的习惯,反而出于怕群众参与会复杂添乱、怕群众知情会提意见、提要求等各种心理,能不让群众参与的尽量不让群众参与。
3.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盲目追求政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唯上是从,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迎合领导的意图,“凡是领导打招呼的就去做、凡是领导机关希望看到的就去干”,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不管切不切合实际,不管符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当做应付上级考核检查的形式,根本不注重实际,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解决实际困难;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即使身子下了基层心还浮在上面,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增添群众负担,损害群众利益。
4.一些地方联系群众工作监督弱化,考核不力,查处不严
目前各地对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不力、查处不严:一是监督尺度不规范。目前各地联系群众的制度,软性要求多,硬性规定少,实际操作中随意性大,难以把握。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联系群众“联系什么”、“怎么联系”,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落实不到位。[2]三是督查考评不规范。监督考核缺乏量的规定与质的标准,手段过软,执行难以奏效。四是监督不力,查处不严。对做的不好的、甚至是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查处不力,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理群众工作时缺乏耐心,缺乏热情,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三、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对策建议
1.大力加强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执政基础。当前,要利用多种形式,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大力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把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放在首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只要我们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我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2.加强培训锻炼,进一步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做群众工作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要把提升能力作为群众工作的关键。当前,一是要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要宣传动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一线接“地气”、经风雨、增见识,在实践中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
3.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平台,确保党员领导干部更好的联系群众
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用导向转变带动作风转变。要改革完善目前的干部政绩评价标准,把能否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本职责,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根据领导干部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表现选拔任用干部。[3]二要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当前特别要在健全和完善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加强监督等制度机制上下功夫。三要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制度,为群众表达意愿、参与重大决策提供平台。
4.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制度,要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当前,一要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二要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和平台。要在过去已有制度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制度机制,提升服务水平,要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5.切实加强监督考核,确保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当前,一要完善监督查处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强专门机关监督查处工作的同时,还要通过聘请社会各界的代表和群众代表为监督员,有效发挥人大、政协、新闻舆论和群众等的监督作用。二要完善监督考评机制。要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民意调查、满意度测评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动态考评,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立足实际、服务群众。三要完善奖惩问效机制。要客观、公正地运用考核结果,要把联系群众工作的好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提拔任用、表先评优、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对作风粗暴、滥用职权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纪坚决查处,该整改的要整改,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法办的要法办。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真正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