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保持战略定力能力本领不够强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38380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保持战略定力能力本领不够强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保持战略定力能力本领不够强1

面对复杂深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如果没有足够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发展机遇。实现伟大目标,进行战略抉择,作出重大决策,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定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他反复强调,“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局、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大国治理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令夕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当前,随着我国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需要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要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使我们长期致力维护的和平环境受到破坏,耽误和平发展大局。要善于审时度势、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在复杂形势下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保持战略定力,要着眼大局,谋准大势,把握好度。有定力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保持战略定力能力本领不够强2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我国国内形势总体很好,同时,在前进路上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务必登高望远、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大胆开展工作,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战略思维是研究发展全局规律的政治思维,是管总的、管长远的、管根本的,是围绕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筹划、设计与指导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系统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在思维方式上的体现。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思维,对于我们在新时代赢得战略上的主动权、领导权、控制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97年风雨兼程,我们党始终重视战略思维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毛泽东同志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战略家。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显示了过人的战略眼光。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善于从长远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谋划,研判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善于从全局出发,进行战略部署,绝不因小失大;善于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及时调整外交战略,最大限度地为中华民族赢得利益。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总是胸怀全局,从大局着眼,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深刻思考并阐述一系列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都是邓小平同志科学运用战略思维的产物,是留给我们的宝贵战略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他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战略思维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思维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和“打铁必须自身硬”等,无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谋大局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划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战略逻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改革开放40年来,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难、化危为机、开创新局,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党要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果缺乏战略思维的有力支撑,将难以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难以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战略思维要求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根本方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观大势、谋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将原有国家战略扩展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7大战略,及时敏锐地将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和军民融合纳入战略层面,为我们把握战略机遇期提供了顶层设计。

党员干部要自觉把涵养战略思维作为主体素质和文化理念来塑造。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站位、政治觉悟,处理好执政的外部环境、使命和目标的关系。做到视野开阔、胸襟博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研判形势,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性、预见性是战略思维的重要特征。党员干部要增强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略思维。党的十九大将“居安思危”上升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领导干部在组织开展工作时,要把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紧密结合起来,将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有机统一起来,运用战略思维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整体推动,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保持战略定力能力本领不够强3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备受世人关注。处于2018年上下半场的交替期,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有人看到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因而产生悲观情绪;也有人看到一些数据十分亮眼、基本面总体向好,因而沾沾自喜。其实,无论过于悲观还是过于乐观,都是片面看待中国经济形势的结果。做好当前经济工作,需要我们走出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的两种认识误区,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又要妥善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增强应变能力。

定力来源于信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以来增速基本平稳、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改善、风险总体可控的局面,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给了我们十足的信心。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至%的区间,二季度GDP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比上月下降个百分点;1至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涨幅比一季度回落个百分点;1至5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当前“稳”的格局依然牢固,“进”的态势愈加凸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愈发明显。

虽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打好三大攻坚战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但这些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必将通过发展来解决、成长来跨越。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一系列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既有对当下具体国情的科学研判,又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把握,深刻反映了基于实践基础上的逻辑演进和内在关联,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作用。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强、韧性足,这也让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有了客观依据。

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围绕既定战略规划和目标,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与上半年相比,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当此之际,尤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努力赶超,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尤需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际的关系的基础上,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尤需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同时,注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要防控金融风险,将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类债务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引导市场合理预期。

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在肯定宏观经济积极向好趋势的同时,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要在立足区间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前瞻性、灵活性和协同性,促进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平衡协调联动,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特别要防止政策协调失当,避免在处置风险的同时又造成新的风险。这是1篇必须做好的大文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13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