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答辩心得体会范文【热选4篇】
【导言】此例“德育答辩心得体会范文【热选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德育答辩心得体会【第一篇】
学院20xx届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试点工作根据《关于做好我院20xx届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试点工作的安排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在学院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首先在社会事业系和工商管理系共17名毕业生党员中进行。两系已分别于6月1日、6月3日顺利举行了毕业生党员综合素质答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答辩准备工作扎实认真
(一)周密安排,认真做好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的准备工作。两系均根据《意见》要求,制订了详细的答辩工作计划,加强了与毕业生的联系,保证答辩试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保证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了综合素质答辩的组织机构建设。两系根据《意见》的要求,成立了由系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并为每位答辩学生指定专门论文指导教师,有力地保证了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了对答辩论文写作的指导工作。两系的论文指导教师经常与学生交流,就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悉心指导和帮助,使答辩论文在内容上更加贴近主题,并切实起到一定教育和示范作用。全体答辩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了深刻的自己总结和反思,大家对大学三年的心路历程和实践感想,对青春及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对同学老师情谊的感怀等,都通过最真挚的情感抒发了出来。
(四)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系的指导教师详细阐明了综合素质答辩的意义,教育学生做好毕业前的素质论文,不仅是对自己大学三年的一次思想总结,更是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一次内省,教师鼓励学生要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答辩不仅是要完成学院的答辩任务,其中总结的得失更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会有很好的教育和启示作用,甚至会受益终生。
二、答辩过程规范井然有序
综合素质答辩阶段由毕业生自己陈述、评委老师提问、答辩学生回答问题三个环节构成。首先,毕业生陈述自己三年来的成长经历,坦诚地剖析自己,总结收获,反省不足。每一个答辩学生都精心准备了自己的发言,工商管理系的学生还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每一份综合素质总结论文都好像1篇抒情散文,在优美的音乐、漂亮的照片映衬下,如同一股清泉流进每个人的心田。台下坐着的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和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听着、感悟着、体会着,一时间全场寂静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种氛围深深地感染和打动,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由得沉浸在回顾往事的感怀中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时代;然后,评委对每名毕业生的个人总结及答辩时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从思想、道德、心理、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了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和教育学生,学生则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和自身经历做出回答,有的毕业生还对学院的教育教学、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达到了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两系在素质答辩的总结整理阶段将对参加答辩毕业生的论文、课件等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作为今后德育工作的学习宣传材料,同时认真做好答辩工作总结。
三、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是生动的教育形式和手段
答辩确实是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是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和在校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发挥了以往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综合素质答辩对毕业生而言是一次理性深刻的自省,对他们的成长成熟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
毕业生结合个人在学院期间的成长经历撰写德育论文,论文中记录了对母校生活的点滴回忆,抒发了对师生情谊、同学友情的感怀及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讲述了三年大学生活的心路历程和对青春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重点总结了大学期间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情况和德育实践情况。通过答辩让他们能很好地梳理大学生活,在毕业前向学校交出了一份个人思想成长的答卷,使他们重新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仅可有效地疏导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更能使他们的思想道德得到洗礼和升华。通过学生的个人总结,使他们客观评价自己受到的`大学教育,再经过理智思考而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以往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综合素质答辩为在校生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课
综合素质答辩是毕业生对三年人生的回顾,回顾的过程和留下的文字给毕业生本人以反思、给学校以纪念、更给在校生以启迪。毕业班同学的经验和体会有很好的借鉴性,因为同属同龄人,共同的学习、生活经历能引发许多同感,学哥学姐的成长经历会引起在校生们更多的思考,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考,使他们能够在求学的道路上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坎坷。
(四)综合素质答辩有利于毕业生文明离校,有利于更好开展学生工作
面临毕业每个学生都会有很多想法想表达、抒发,有的人选择大吃大喝甚至大哭一场,但这并非最合适的方式。其实大学里同学坐在一起真心地聊一聊的机会很少,通过素质答辩这种形式把大家聚到一起自由畅谈,不会敷衍了事,也不会使话题内容流于肤浅,对毕业生内心深处是个触动,对心灵是一种补偿,有利于毕业生理性表达离别前各种复杂情绪。答辩过程中有的毕业生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今后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四、答辩过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答辩学生的论文内容借鉴成分较多,独立思考不够;有的缺乏深刻的自己总结,内容泛泛,深度不够。
(二)由于参加此次答辩试点的均为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较高,论文内容较丰满,而如果全体毕业生参与答辩,其论文内容恐在丰富性、思想性方面有所欠缺。
(三)因时间、人力等因素限制,答辩在全院毕业生中开展有一定难度,各系(分院)可以考虑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学生参与答辩,以对在校生进行教育。
德育答辩报告【第二篇】
1、主题简介
“关爱弱势群体,共建和谐社会。”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弱势群体,关心他们的生活,让孤寡老人充分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2、活动日程
时间: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地点:越秀公园、广州火车站、沃尔玛超市、天虹广场。
3、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
400份问卷,其中有70%的人支持我们工作,另外30%不太愿意支持。其中一些中年人会以无聊或者没时间为理由推脱,而一些老年人愿意配合却又不识字,所以这次调查基本上是在年轻人中展开。
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媒体了解,他们觉得孤寡老人、残疾人和遗弃儿童更应受关注,特别是需要精神上的关爱,他们认为困扰弱势群体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们的偏见、社会制度的忽略和自身的缺陷;调查显示,如果有机会参加帮助弱势群体的活动,大多数人都愿意去,并且都愿意关心他们的生活;面对弱势群体,多数人认为要有国家对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加上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而大学生则可以为此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
(2)调查目的
了解社会民众、政府有关部门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和遗弃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知晓、关注、扶助程度。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现场询问法
(4)现状与问题
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因为智力障碍和残疾被遗弃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陪护;而有少数小朋友过于活泼,不便于管教;这些弱势群体都缺少物质的供给和精神的关爱。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90%的人群是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了解弱势群体的情况,5%的人是通过去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所了解,剩下5%的人群则是通过父母平时的教育获得相关资讯。其中有90%的人群认为对鳏寡老人、残疾、以及遗弃儿童迫切需要民众、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并且认为他们比其他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关注。
在关于困扰弱势群体的原因上,有110人认为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能力和知识不足等原因,有90人认为是社会制度对他们的忽略,70人认为是因为人们的偏见和不理解,还有68人则认为是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救助而造成的。
关于社会民众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有171人认为是关注较少,77人认为是非常同情,有36人认为是冷漠的态度,19人则认为是不关注。对于弱势群体的需求问题,有187人认为他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还有117人则认为他们更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满足。同时在关于弱势群体改变现状的问题上,有121人认为需要群体本人的努力,112人认为需要群众给与关爱,实施资助,86人认为社会企事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扶助,有139人则认为需要国家对他们基本生活的保障。
对于保障弱势群体生活的要求人们是支持的,可采取不同途径对他们实施扶助。192人认为可以通过政府扶助社会救助,137人认为要弱势群体自身努力,86人认为可以请媒体进行报道,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还有57人则认为可以让公司企业对其采取资助的形式,从而保障他们的生活。同时对弱势群体进行扶助时应采取有效而易于他们接受的方式进行,有112人认为举行慰问活动是最好的,108人支持发放帮扶金的方式,96人认为与可以采取与他们谈心聊天的方法,89人认为可以进行资金物品的捐赠。
保障弱势群体生存需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有167人认为是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的,104人认为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78人认为有利于社会的公平,还有77人则认为能使弱势群体生活更美好。
作为当代大学生,关注弱势群体也是我们也应该积极响应。有177人认为大学生应该要多做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境况,116人认为我们应该要为弱势群体呼吁,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108人认为应该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
全国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提出:“先富起来的人,应自愿拿出一部分钱来扶助弱势群体”对此,有139人人文弱势群体的扶助应不止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也是很重要的。82人认为次提议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共同发展,79人则认为扶助与否全在于个人的自由。同时,这个提议应该要得到全民大众的积极响应,调查结果显示,有178人认为可以开展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的活动来帮助他们。80人认为可以开展文化卫生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还有80人则认为可以进行物资的捐赠。
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这项以“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有236人积极响应,有7人认为毫无意义,4人认为与己无关。
(5)解决方法
多开展宣传活动、慰问活动、捐赠物资,多与弱势群体交流,政府机关应当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并落实政策,我们要给予这些弱势群体的不仅仅是需要物质上的温饱,更是需要精神上的关爱。
4、总结
总体来说,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我们要给予弱势群体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更多的来开展一系列慰问活动,与电台、网络、报纸等媒体联系,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现实情况展开报导,加强与企业、公司的联系沟通,倡导他们在盈利后回报社会,切实担负起扶住弱势群体的经济责任。
德育答辩报告【第三篇】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
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1、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素质的形成。
2、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广泛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才奠基,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四、研究的内容
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验前期着重抓了对德育现状的调研工作,按学段分年级采取走访、座谈、对话、问卷等形式,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行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1、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规划教育内容。坚持以“五爱”内容为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内容具体规划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班队活动、课外阅读、兴趣活动、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等渠道,将内容分解到学年、月份、周次和学科,使教育内容具体化。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队会、主题板报”四个主题活动。
2、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
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体效应。
(1)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下,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实行分级包干责任制,做到目标、计划、方法、评价四落实。
(2)目标合一的原则。把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把德育和教学工作一起列为校长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使德育和教学工作真正融为一体。
(3)全方位的原则。坚持“大德育”的教育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班主任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教导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育人网络;三是由总务处——职员组成一个服务育人网络;四是由少先队——中队组成一个活动育人网络;五是由大队委干部——中队干部组成一个自主教育网络。
3、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拓宽德育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方法转变。
(2)抓课堂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3)坚持德育人格化,实现教育活动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的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育活动、阵地性教育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开放式教育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4)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种制度——家校信息通报制度、家校联系卡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统一、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4、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具体化,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一是开展学习“规范、守则”知识竞赛,坚持明理到位;二是执行“规范、守则”,坚持行为训练到位;三是指导“规范、守则”,坚持矫正到位;四是教师率先垂范,坚持示范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从爱生入手,构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坚持从情感入手,着眼于建立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1)广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坚持用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用情去感化一切学生,唤醒其自觉力量,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
(2)开展师表形象设计活动。重塑新型师生关系,用理智的爱、健康的爱、严格的爱去产生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关爱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品质,用自尊、自爱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2)观察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以对学生的关爱去打动学生的心,以情动人,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社区沟通。学生只有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才会接受老师、家长或别人的思想教育。
(3)行动研究法:综合运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书籍、刊物、报纸、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传播媒体,充分依靠学生督委会、班委会、队组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施展才智,发展能力。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别学生或个别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寻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一)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3、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社区德育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
4、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二)实践研究阶段:要完成六方面工作:
1、对学校的德育情况进行调研,摸清目前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找到制约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2、加强课题研究的意义的宣传,争取得到社区和广大家长、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让德育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3、对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线,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德育。这三道防线:一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形成第一道防线;二是学校内的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形成整体,有机配合,形成第二道防线;三是开拓新载体、寻找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形成第三道防线。
4、建立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学生联系卡,定期相互反馈学生的德育表现情况。
5、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美德伴我行”活动,参与法制宣传、交通安全宣传、讲科学破迷信宣传、学知识反赌博宣传等活动。
6、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律、自理、自立、自学、自强”的一代新人。
(三)总结评比阶段:要完成四方面工作: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种资料,并汇编成册。
2、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教师的研究论文和案例评选。
4、举办课题研究的成果展览。
七、成果形式
1、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2、《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论文集锦。
3、编写德育校本课程。
八、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
课题负责人:卢秀真
课题主持人:樊庆海
课题主研人员:温晓博 徐翠燕 段焕英 陈慧等
(2)领导小组,把握实验的进程、方向和效果。重点抓好五落实:实验师资、实验研究活动、实验经费、实验工作管理、实验工作总结。
(3)实验小组集中精力实行抓点实验,跟踪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开展好实验教师工作考核、年度专题研讨活动,为实验研究营造氛围,排除后顾之忧
德育答辩心得体会【第四篇】
五位评审专家如约而至,我导师自然是不能任专家组长的,于是交给了一个做土壤生态研究的,在他的开场白之后,我便略带紧张与兴奋开始了我的长达25分钟的开题报告答辩。我的ppT做的简约而大气,加上不少的`实验地照片,还真有点赏心悦目的感觉,讲话的语速也合适,就是衔接方面不是很到位,以至于有时措词出现缺口。时间把握得很好,没有超时。完了就是专家们提问,专家们都还算客气,基本对我的选题持肯定态度,还对研究内容给了不少好的建议,有的老师见我的工作量可能会过大,就让我把内容再集中一点。不过也有不了解情况的专家,有一个据说是经常跑野外的,居然不知道橡胶树在我们这里是落叶的,差点被他来了个全盘否定。我导师也提问了,还给我提醒了一些东西,他说怕私下忘了,我也是点头微笑的应允。然后我得避嫌,任专家们讨论是否通过,当时吧,倒是很轻松,因为把之前的过程基本完成好了。最后被叫到报告室,气氛似乎有点紧张,结果却没有出乎意料,专家们在给出建议的情况下一致让我通过,成绩该是良好,当然分数是次要的。
写到这似乎得打住了,开题报告从准备到答辩都说了个遍,所谓的新得体会却没见。其实科研是个细水长流的活,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当作是别人逼你完成任务,还有个别时候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所以对我这个初生牛犊来说,谈心得体会纯粹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了,那就权当自己聊以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