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80854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1

一位教育家说过“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这句话说明了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最近拜读了李希贵校长的《重新定义学校》一书,深有感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唤醒孩子个性特长。要大力开发更多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课程。还要释放出更多空间和时间来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快乐成长。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就要努力唤醒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什么是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什么都管,也不是什么都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唤醒。

《重新定义学校》中李希贵校长提到“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大量的研究发现,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里面的贡献率不足15%,而一个人的内在的智力、品质、兴趣是决定一个成长的关键”。所以要想教师教的开心、学生学的开心,我们必须做到努力唤醒学生,通过唤醒来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通过唤醒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唤醒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真正掌握本领。

李校长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唤醒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杰出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他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只有通过教育唤醒学生生命本源中向上的力量,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2

通过学习感受到十一学校在追寻“ 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过程中进行的创新探索。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涵养学校生态的意义,良好的学校生态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有所作为。他们长期的行动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只有在学校治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三大领域里精耕细作并深耕不辍,理想的生态才会得到涵养。

李希贵校长在《重新定义学校》通过大胆改革实践的梳理,用翔实的行动报告向我们展示了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学校发展图景。他们一直在寻找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

十一学校追寻教育的本质,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通过教育,使学生最终能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并且使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改革在启动的时候是要靠老师的,但最终的成功,却必须靠顺应学生的天性。在梳理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时,李校长认识到,选择的过程必须最终走向对每一名学生学习的顺应。十一学校的学科课程多达二百多个,但这种课程体系仅仅实现了第一个目标,也就是顺应某一类学生的学习。下一个目标是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十一学校的目标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

十一学校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时候,老师就真正看到了不一样的学生,有了实现因材施教的可能。而传统学校,讲究因材施教,其实是教师主观上的因材施教,当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样的教学时,是没法真正了解学生的,他看不到真实的学生。

在新学校的体系里,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以此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才会正确定位我们的教育,也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追求。这是十一学校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3

今年疫情期间,我研究了**贵的《重新定义学校》,通过阅读,我学习并感受到生幸福,让教师幸福,让社会满意的新学校过程中进行的创新探索,也触动了我对自己教育教育的思考。

一、站在服务角度,追求教学本质。

十一学校**贵校长说:我是十一学校师生的最高服务官。";十一学校以教育为服务业,以顾客满意度为必要指标,带来具体工作目标的变化。那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我们的客户,作为教师要学会用对话、对话、咨询、诊断等方法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引起了我们对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对和学生交往方式的思考。

十一学校追求教育的本质,使课程适合所有学生。通过教育,学生最终能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具有**的人格和**的思想。传统学校注重材料教育,实际上是教师主观的材料教育,老师对全班学生进行同样的教育时,他真的不知道学生,他看不到真正的学生。教育的真正力量来自学生的内动力。十一学校研究学员的需求,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研发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个课程,面对近300种可选课程,形成了1300个课程,通过选择课程,每个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未来的前进方向,特别是取消行政课程,实行****,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行为消失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成为了*等的关系这种适合学生成长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理科层次、文科层次、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季节、泼水节……随处可见对学生内部动力的唤醒,十一所学校的学生充满幸福,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不要把学生培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很多专家说,教育应该是";科学田地";不是";机械生产";的双曲馀弦值。**贵校长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很多学校为了表现所谓的";特色";1000名学生买了1000个葫芦丝,学校成为了艺术特色学校。为了让学校成为体育特色学校,给学生买轮滑篮球,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学校成为体育特色学校。我也参观过很多类似的特色学校。例如书法、科学技术、国学等,学校似乎成为了生产、制作"的特色产品";的加工厂,所有的学生都把这个特长和兴趣放在模具里加工,最终";生产";产品";虽然很有特色,但是艺术特色学校的五音不全怎么办?在体育特色学校喜欢唱歌该怎么办?

因此,不赞成学校这样";特色";以学生人格健全为中心,以唤醒学生为中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为中心进行科学教育。

三、实现*等才是真正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告诉我们,教师很高,是命令和指导";江山";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和依赖者。**贵校长说:";学校还需要特别重要的东西。如果找不到,教育将永远面临幻想。这个东西是-*等的。

教育是唤醒,进入。作为教师,只有进入孩子的心,才能点燃和唤醒。没有*等,就进不去,学生只尊重教师,不能真正喜欢。

把学生当**的人尊重,去看。蹲下来和他*等地说话,把他们当朋友,甚至需要在某些方面学习的对象,我们越来越近,我们离真正的教育也不远。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4

为什么要进行新学校行动研究?为何要重新定义学校?世易时移,课程改革一轮接着一轮,课程要成为学校的产品,行政班要消失,走班兴起,学生需要规划与选择,在信息时代学生成长加速,改革会出现焦虑,这就是原因!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其新书《重新定义学校》里,通过对20xx年到20xx年大胆改革实践的梳理,用详实的行动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十一学校新学校行动研究的伟大图景和重新定义学校的实践。

4000多位学生就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面对近300种可选择的课程,形成了1300个教学班,这样的学校形态怎样管理?用管理的老方法肯定无济于事,李希贵认为,这样的学校只能靠领导。通过领导力,使每一个头脑都显现出智慧,使每个领域都有一批精英骨干在发挥着持续的领导力。当一所学校不再是通过一个脑袋,一种想法来管理的时候,才会有希望。十一学校通过建设“绿化课程链”,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具有生长性,更加适应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传统教育,更多的希望扬长补短。而十一学校希望提供的具有选择性课程体系,更注重于学生的自我调适。不是尽可能的去弥补他的短处,而是不断的帮助他把长处做得更长。

现在许多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完成,甚至有些学校一年半就完成了,这种方式,最容易产生学困生。一味的希望不设台阶,不螺旋式上升就能够一步到位,但这样学生会望而却步。十一学校细化课程标准,研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标准细目,能够让老师作为教的依据,让学生作为学的依据,也是考试的依据。

没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对课程内容理解很简单,课程内容就是教材。课改后,我们必须放大课程内容的内涵。这个课程内容是一个资源的概念。十一学校建设学科教室,开设戏剧课,提供休闲地方,目的是让教学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因为一个中学生学每一个学科的难度和深度,需要更多更丰富资源的支撑,各个学科的资源,不可能是一个教室撑得下的。

必须承认,对课程的实施质量影响很大的就是班额。我们一个人的掌控能力都是有限的,会有一个可能的空间,可能的尺度和可能的跨度。大班额,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努力,只能是尽最大努力去做,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十一学校把教学班全部控制在24位学生以内,这才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开始从重结果转向了重过程。每个老师从只教学向教育教学转变。过去把学生放在一个集体来教育,今天我们更多的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来教育。十一学校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重新定义学校读书心得体会5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我们却有太多人忘记了其本质的意义,在新时代的今天,重新审视“学校”的定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时代赋予它太多新的内涵。

重新定义学校,就要重新定义学校的内涵。中国的教育从孔子杏坛讲学算起,迄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可否认,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学生,但却也有着积重难返的弊病。比如说“应试教育”为我们社会所声讨,其年限一直伴随着我的教育经历——从我受教育开始至我去教育别人还没有结束。在这里,我们就发现了教学改革中的根本问题——课堂。说千遍道万遍,我们永不能否认的问题是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所谓的“应试教育”也就是我们的课堂出了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又是什么呢?

面对课堂中的问题,我想起了一件事,就是中西医之争。我们经常讲中医治本西医治标,在读这本书后,我突获问题的发现点,那就是我们的课堂一直在西医——在“治标”。而治“标”的原因是我们未发现“本”,这个本就是问题的根本。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学生及家长在痛恨“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这么多年以来,所做的只有一条——减负:减少作业量,增加课余时间。但减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在社会上收到了学生压力减少,学生快乐学习的溢美之词了吗?答案是没有或者说是极少的。

试看毕业班如山的资料,再看学生放学后略显疲惫的形体,我们才知道他们或许并不快乐。他们并不快乐,恰就是问题的症结,所有的减负都是治标,所有的课改都浮于层面,如何解决学生不快乐的问题便是教育改革中最大的问题。也就是说,自至我们才发现了教育改革的根本——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换言之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我们看到学生从一堂课下来,不是立马趴在课桌上赶紧休息一会儿,而是意犹未尽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学习后不是拖着疲惫的身躯,甚至于“颜色憔悴,形体枯槁”,而是脸色上满是充实,脚下全是幸福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是改革成功的时候,这也才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真谛。如何做到这些?做到让小孩高兴是简单的,但如何做到既充实又高兴呢?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变成有兴趣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如何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一部分老师让学生期待,学生认真的听讲,课堂欢声笑语,课间学生们津津乐道兴致不减。我们会夸耀这是一个好老师,但是并不普遍,因为不普遍,才是好老师不是普通老师。这样的老师似乎探寻到了教学密码,但无法形成体系,而是形成了教学风格,成了一家之言。我们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普遍性,教学几年,我一直探寻这种教学方法,终而未果,直到读了这本书,找到了问题解决方案——课程资源整合。

何为资源整合?不妨我们以商业化思维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把学校当做一所工厂,把课程当做产品,把学生当做消费者。那么,我们就是推销员+技术研发人员。我若想将产品让每一位消费者喜欢就要找到消费者的兴趣点。从这个方面出发,那么课程的资源整合就变成了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一门课程?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程?

举一个例子:一门学科两名学生都是80分,那么他们的水平就完全一样?可能其中一个靠的是兴趣,另一个学生靠的是勤奋加不断练习,也就是说,一门课程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多个层次以对应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层次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堂形式,试想一下,这样的课程使学生变得极为喜欢。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多家长是愿意听到这句话的,老师们却不认同。试想一下,我们如果将课堂分层次,分形式,那或许老师们也更会认同这一句话的正确性了。

由上而论,学校的教研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学研究不仅存在于课堂内容,更多的或许可以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前提下进行的课程研究上。这样的科研较之单纯课本的内容的科研变得有意义的多。在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面前,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人员不足。那我们面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这个问题如何产生的呢?

其实,我们太拘泥于一个小圈子里了。我们谈到课程分层、分形式后很多人肯定会提到我们在做这样的教研活动需要大量的实验及调研,需要极大的人力及物力。单这一项,它就让学校的教研变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了。面对这样的问题看似不太可能完成的教研活动我们更要变一种思维,这就是我要谈的下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是教研员。

一位老师只是教学生知识是不能称之为教师的,它的名字叫教书匠。一个老师如果不搞教研,这个老师将在一生的教学生活中很难取得进步,终为社会所淘汰。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是科研教师,我们不应只是享受别人给予我们的教研成果。我们要自身就去做教研,因为我们是一线工作人员,我们所做的教研实验才就有说服力,是教研活动中最权威、最具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一线教师才是最具内心的呼喊。

课程资源的整合任重而道远,教学研究亦当永无止步。重新定义学校不仅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更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为这所学校下定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68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