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例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80045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例优质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第一篇】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有差。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等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在教育教学中,对待后进生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付出师爱;以生之助,友情感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斌斌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斌斌与其它同学从交朋友做起,和宏宏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

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斌斌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通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斌斌同学摇身一变,由“捣蛋鬼”转变为纪律委员,由后进生转变为先进生!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叫上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报之一笑,并说上一声:“你好。”

班里的后进生尤其需要得到老师的信任、关心、肯定和鼓励,长期坚持下去,他们就会在老师的期待、帮助下,消除灰色心理的阴影,与其他同学一样充满自信,闪出他们特有的光彩,体验到成功。总之,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后进生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把爱的甘露洒进每一个后进生的心田,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第二篇】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能有意识地渗透二期课改的先进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还将拓展设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有些课堂,虽然授课教师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试图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改革,但还留有一定的遗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多媒体的运用:幻灯片上的内容等同于板书?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眼耳并用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聪明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大屏幕前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教《变色龙》时,如果将描写奥楚蔑洛夫的神态的文字变为一张张图片,将描写他的一系列动作的文字制作成一个个动画,学生就能在图片和动画的观察中更深刻地理解“变色龙”多变的性格。《活板》是1篇说明文,课文对活板的制作过程进行了一步步详尽的解释、说明。但学生没有见过,因此对课文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对此,在教学中就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了该课的多媒体影音资料。课文中原本生涩的科学术语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多媒体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事物情景真实、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讲解《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时候,可以通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亲身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想当时上课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这才是课程改革。有些人上语文课,往往把有关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制成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一般说来,这些资料文字比较多,密密麻麻,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因此,还不如老师讲,学生听,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并且学生还能边听边作笔记。只有那些有关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的图象资料才需用多媒体来展示。再如一些教师往往还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都用多媒体来展示,如果这样,则同样是满堂灌,是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落后的语文教学。

总的来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甚至形成了课下学生借抄教师课件笔记的局面;有的学生认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我们所斥责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

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于非有讨论不可?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广泛使用小组讨论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使学生学会思索,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综观讨论式教学的现状,在有些课堂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讨论缺乏精心的设计,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缺乏实质的交流;小组中只听或只看好学生的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有的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马上展开交流,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间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在三言两语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便不知道如何将小组学习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小组间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等等。

提出问题时要留有“空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回忆、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一般来说,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学生时间短一些;思维量大的问题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尽情地想。切忌不要在大部分学生正在思考时,老师就让学生回答,或老师自己讲;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更要留有足够的“时空”,要让学生有探讨研究的时间,有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有创造的余地。

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讨论难以真正实现。要么学生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最后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要么极少数学生成了讨论的主角,课堂讨论仍旧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对话”,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就像是被压缩了的弹簧,只要我们给他们一点点空间,他们的才智就会迸发出来。

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就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看不出学生的能力得到如何的培养。在实施小组讨论前,成员要进行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讨论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应分配给小组中每个成员一定的任务,给每个成员角色分工。小组长:召集组员,小组讨论情况;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遵守小组讨论规则,协调组内关系,督促纠正违规行为;书记员;记录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寻找症结,把讨论一层一层引向深入;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

有些老师把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看成是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唯一途径。很多语文课,大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惟恐他人冠之以“传统课型”批评自己,似乎不进行小组讨论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的千篇1律,很多课改示范课都成了“讨论”课,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是讨论,只求形式上的花哨,表面上的活跃。

语文课中,有些内容是适合讨论的,有些是适合问答的,有些是适合讲授的,有些是适合朗读的,有些是适合背诵的,不必千篇1律。如金晓燕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就采用以朗读为主的教学形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拓展:

课堂教学不能简单阈于文本之中,但也不能离得太远,于是就有了一个时髦的名词“拓展”。在教学中如何拓展?拓展的尺度应在什么范围之内?这是教学中很难把握的一个问题。不可否认,课堂亟需拓展,但必须首先明确拓展究竟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服务的,以及在本学科主要应该拓展些什么内容。“文以载道”,这是语文的特点之一,但不能只管“道”,而丢了“文”。讲1篇亲情的文章,结果就去回忆亲情往事,无边的拓展。这种延伸和拓展,其实掩盖的正是对文本解读的浅薄。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语文自己了。

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一般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必须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不能有丝毫偏颇或曲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学生远离文本,远离文章的主题。其次拓展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只有重点句子才能深刻地揭示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学习才有效。最后,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这其中因素很多,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差不多先生传》一文,宋芷蓉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差不多先生的本质之后,先补充《一点一瞥重千金》材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差不多现象”的危害,随后宋老师指出只要认真、仔细就可以避免很多遗憾,接下来学生就围绕“认真、仔细”列举正面事例,使学生从正面认识到了“认真、仔细”的重要性。《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者设计《我见到了发财的于勒叔叔》的拓展题,这样学生根据文章中菲力浦夫妇及周围人对待于勒的各种表现所展露的性格,构思出这些人如何围着发财后的于勒的种种丑态。这样就使学生更能够对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在安排拓展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增强思维的深度,扩大思维的广度,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拓展。

四、课堂评价:尊重学生等于没有答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放手让学生读书的前提下,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深度,给学生一个思索、理解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作品塑造的形象和蕴藏的内涵。

我们在很多语文课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讨论,终结是:甲也对,乙也不错,丙很好,丁值得肯定。到头来大家都没错。课堂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个性”发言?他们可以不顾文本的整体意义、深层意义而只顾排遣自己的感受或者非常任性地宣泄自己的观点。读了《背影》后不顾文中父亲“背影”的凝重与厚度说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可以说愚公“没有效率观念”我们的老师对此类行为是默许甚至是鼓励的。其实,这里有一个个很严重的倾向,就是由原来解读不尊重阅读主体,走向另一个极端,阅读教学严重地不尊重文本了。“重视阅读者自身的阅读体验”这个提法并不错。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更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而是在学生曲解、误读时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能不能等同于一般读者?一千个读者可以从一个哈姆雷特读出成千上百个哈姆雷特,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从1篇课文中也读出了千差万别的结论,我们要不要全部肯定?按照一些人的意见,凡学生的“发现”都是可贵的,当然都应该予以肯定。那位除了看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外一无所得的学生,就因为“读”得太容易,不动脑筋地一眼扫过,才形成了这种肤浅的“阐释”。现实中的教师为什么要夸大读者的作用?为什么要摒弃文本意义?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引领的责任?而这些都有一个闪光的字眼,都以新课标的名义在实施。叶圣陶先生在给一位中学教师的信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1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分享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例优质4篇”,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投影打出相关资料)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撇蘸幽暗√包罗√惬意疏密√坐不牢朱砂水门汀√口头禅√参差不齐

2、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本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或: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3、完成表格:

1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思考探究:

1、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西方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2、找找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

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欣赏图画,要求:

1、迅速浏览课文中的相应字句,你能说出下面几幅画哪些是中国画、哪些是西洋画?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国画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2、完成本课练习卷,并预习新课。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并插问: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58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