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亮点及问题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72135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亮点及问题优质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亮点及问题【第一篇】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区有机统一,因势而谋、主动作为,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提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让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群众有更多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治理模式。社会治理创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必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以思想大转变推动工作大突破。一是转理念。彻底转变工作理念,变“社会管理”为“社会治理”,变“单向治理”为“双向互动”,变“一元独治”为“多元共治”,强化法治思维,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综合施策,深化源头治理,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协商社会事务、共同投入社会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协商议事组织、小区物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二是转职能。大力开展基层组织减负增效专项行动,建立村社区工作清单和行政事项准入制度,切实厘清乡镇街道、区直部门、村社区之间的权责边界,解决好社会治理中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引导基层组织和网格员回归主责主业,实现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三是转方式。变领导为引导、变命令为协商、变管控为服务,坚持事由民议、策由民定、财由民理、效果民评,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多元组织参与,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公共事务进行引导和协商,真正形成以服务群众为导向,以群众参与为动力,以群众评价为准则的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四是转形态。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进一步规范制度设计,强化过程管理,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提高基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在陪伴中让群众成长为现代公民和基层自治的“主人翁”,形成从自治、法治、德治到善治的良性循环。

强化党建引领,激发治理活力。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作用,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一是强化党的基层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组织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体的利益分化中提升党组织的整合功能,注重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将社会分散、多元的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框架,把不同价值取向的多元主体凝聚起来,增强党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能力。在突出价值引领中增强党组织动员能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办好新时代张湾讲习所,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先进典型宣传教育,凝聚信念共识、制度共识、政策共识,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广大群众的“主心骨”、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基层社会治理的“桥头堡”。二是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主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新变化,结合基层党建“整区推进”,重点加强对流动党员、退休党员、口袋党员、退役军人党员、零散分布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对零散分布党员实行社区党组织兜底管理,在人口流动和组织形态变化中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重点抓好“两新”组织、社会组织、物业组织和业主委员会的基层党建工作,把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培养成团队带头人,把优秀的非党员团队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壮大党的社会工作队伍,扩大党工青妇组织覆盖,形成党建带社建工作格局。打破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落后局面,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院落、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推动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农村外出务工党员、退休返乡党员、退役军人党员、种养大户党员积极参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牵头领建产业基地、领办农业合作社,发挥先锋作用,争创“十星”党员。引导城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协管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社会治理,结合自身岗位和兴趣特长,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健身、创文创卫志愿服务,认领群众“微心愿”,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等系列活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依托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党员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党员八小时以外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四是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盘活整合社区闲置资源,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搭建公益性服务平台,大力建设党群服务综合体。把社会组织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之中,推进社会组织发展与传导党的执政理念精准对接,引导社会组织在服务中传导党的执政理念,让社会组织成为党在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资源。探索“互联网+”智慧党建新模式,建立社区微信公众号,开发智慧党建APP软件,搭建党组织、党员、居民双向互通的网上平台,推行党建“项目认领”“菜单式服务”“双向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

坚持辨证施策,提升治理实效。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利益调整,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辩证思维、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务求实效。一是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治理的关系。科学发展是前提、是根本,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效治理是途径、是方法,是实现善治良序的必然选择。二者相互依存、互促共进,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要准确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用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去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二是正确处理好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的关系。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多元共治是社会治理的时代趋势。坚持党建引领,不是让党组织大包大揽,来承担和解决社会治理中的所有问题,而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回应社会关切,践行宗旨意识,走好群众路线,提升基层党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善于把党组织的主张通过社会协商等方式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的负责人,把党的组织意图通过多元互动变成各类组织参与治理的措施,引导多元主体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和服务,共商区域发展、共同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三是正确处理好行政推动与共建共享的关系。行政推动是实现治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共建共享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二者不可偏废。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当好组织者、执法者、规划引领者、政策制定者、社会建设者;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强化社会责任,主动开放公共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人民群众要强化主人翁意识,基层组织要充分依靠群众,善于发动群众,主动引领群众,不断提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四是正确处理好治理创新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率先探索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有政策依据,有经验借鉴,有实践基础,也有一定的风险。但创新是为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实现长治久安,绝不能因为社区减负增效就推卸责任,绝不能因为社会治理创新影响发展稳定大局。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创新、堵漏洞、补短板。坚持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1+3+N”多方联动机制,探索开展院落自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亮点及问题【第二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和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探索,对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发展创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对照新时代基层治理新要求,深刻认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与社会治理相关的宏大理论和重要论述,推动社会治理理念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治理思想。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的重要指示。“枫桥经验”的本质特征就是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集中体现了基层治理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方案。因此,开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概括为5句话、20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就的乡村振兴战略“路线图”,其中“治理有效”是总体要求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进一步作出重要部署,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三)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抓好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落实落地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绵阳市委创新提出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即基层党建规范化强基、示范性带动、智慧型扬帆三大工程,探索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两项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任务不清、路径不明、标准不一、办法不多,干部作风不扎实、联系服务群众不深入、教育引导群众不经常、缺办法,部分群众公民意识、集体意识、法治意识淡薄,群众个体意识强、组织化程度低等系列问题,使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服务功能更加凸显,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彰显,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正是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的具体形式,为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清晰了任务、明确了路径、统一了标准、提供了办法。因此,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实施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的具体实践,是全面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基层社会的大变局,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很多新形势和新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治理越来越依靠官僚化的行政命令,基层党组织在很多社会生活领域悄无声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严重;农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乡村治理能人难寻、治理能力严重不足,基层治理后继乏人;干部与群众的利益分化程度加大,特别是基层“微腐败”等问题加剧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二是利益诉求多元化。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期盼更加透明、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现代信息的传播和放大效应,代表不同利益取向的社会思潮进入活跃期,甚至对立思潮也有了表达的平台和机会。三是治理难度不断加大。中国正从农民为主的农业社会变成市民为主的城市社会,各种力量刺激、驱使着农民主动或被动进城,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趋势加剧,乡镇主要是“38、61、99”留守部队。同时,农村重建设轻管理问题较突出,部分农民国家、集体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在一些地方,歪风邪气蔓延,封建迷信、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四是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基层群众组织名不副实,部分变成了对上负责的官僚化组织,行政化趋势明显,越来越脱离群众。同时,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基层事务的空间不大、渠道不畅,部分群众的正常呼声得不到倾听、正当利益得不到维护,因此而产生的信访举报、集访上访等也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存在见子打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群众自治组织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载体,即使有也名不副实,作用发挥的并不好。因此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破解社会治理困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丰富党建+社会组织的实践载体

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和龙头,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一段时期以来,基层党建的主要功能演变成了执行上级决策,而在激活党组织、满足基层治理方面则不断弱化。因此,必须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对基层治理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围绕产业链、利益链、兴趣爱好,以及环境保护、健康医疗、文化休闲等民生需要,自愿加入或组建各类社会组织,让每名群众都能找到并加入一个适合自己的组织,把分散的“社会人”再组织化,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和途径,参与到经济活动和公共事务管理中来。这些方式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党建+社会组织”工作模式。

(一)着力丰富“党建+经济组织”模式。生活富裕是群众最直接的愿望,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农民分散弱小、缺乏组织,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抵御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必须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村社、农协、农会的组织、协调、调节和教育等功能,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以探索建立产养协会、种养协会、旅游协会、“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社会组织为形式,增强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力。实际上,实施“党建+经济组织”模式,加强了农民专合组织建设,也就抓住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命脉,只要是整村、整社的规范化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其实就是集体经济组织。

(二)着力丰富“党建+文化组织”模式。当下,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当中,不少问题和矛盾的源头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文化的缺失,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建文化以文聚人、以文悦人、以文化人的功能,探索建立道德评议堂、爱心银行、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在教育引导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设诚信社会。充分发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等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鼓励组建秧歌队、腰鼓队、合唱团以及非遗表演团队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力培养乡村新风良俗。

(三)着力丰富“党建+自治组织”模式。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政府管不到、群众不愿管的棘手问题,解决这些难题只能依靠党组织带领下的社会组织进行治理,才能弥补公共领域的“政府失灵”。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管理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党领导下的老年协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业主委员会等社会组织。要将有意愿和能力关心乡村发展的贤达人士聚集起来,引导他们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水平。

(四)着力丰富“党建+生态组织”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群众对环保问题高度关注。因此,必须进一步探索建立“党建+生态组织”新模式,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继续探索建立乡村清洁协会、环保巡察队、河(库)管护协会等社会组织,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着力丰富“党建+扶贫组织”模式。脱贫快不快,全靠支部带。绝大多数贫困户由于长期受资金、技术、观念的影响,发展路子不宽、内生动力不足,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带好头、做好示范,这也是这些年来很多贫困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心骨”作用,继续探索建立扶贫协会、帮扶小组、慈善基金、扶贫公益金等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良好互动机制。

三、扎实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各项基础工作,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建强战斗堡垒,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过去很多年里,我们普遍认为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任何事情都能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不断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倾斜,政治功能越来越弱化。但实际上发展起来的问题并不比没有发展起来的问题少,很多基层事务不是仅靠钱能解决的,更不是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解决的,而是要高度依赖群众信任的基层骨干来实现。因此,基层治理必须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这个“龙头”。一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引领功能,建立健全强化村党组织政治领导的制度机制,引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持续用力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规范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切实增强党组织的仪式感和神圣感。全面加强“两个覆盖”,扩大党在农村基层各种组织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把分散、孤立的群众和社会自治组织联系整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把基层重建为“团结的基层”,共同致力于政党理念回归“人民政治”,不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治理优势。二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好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具体规定,推进党员干部作风持续改善。充分发挥好巡察工作的监督震慑和治本功能,推动巡察工作不断深入。尤其是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坚决纠正、严厉整治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三是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带头致富能力强”的用人标准,打破地域、行政区划限制,在全村乃至全乡范围内选拔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模范、领导作用。大力推进村“两委”班子专业化,畅通在职和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新乡贤到村任职渠道。加大探索村干部正向激励举措,把村干部报酬和村集体经济增长幅度、群众信任度挂钩,提升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居民自治,不断巩固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基层自治的实质在于直接民主,直接民主说的简单一点就是重大事务交给群众决议。但过去很多时候我们把直接民主简化成了直接选举,把选举当成了万金油,似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一选了之,却很少关注选举后群众在村社事务决策、管理、监督等过程的作用,这也是大部分基层矛盾产生的根源。良好的社会治理之道需要尊重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人民社会活力。一是畅通群众参与渠道,落实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群众自治制度,加大“三务”公开力度、扩展公开范围,保障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建立由村委会、驻村企事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村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推进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在组一级建党小组、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共治格局。二是激发群众参与意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感受到基层自治的优势与实惠。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根本手段,经常性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突出便民服务的功能,搭建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提高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三是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建立公益岗位或监督岗位,以实际岗位的体验和锻炼,培育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农村精英示范作用,加大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力度,让群众明白在社会治理中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解决法律够不着、道德管不住等问题。

(三)全面依法治理,不断强化基层治理的法治基础。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当前,农村法治基础还比较薄弱,信访不信法、信利不信义同时并存,同时部分基层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分配经济资源时,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一是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法治理念,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基层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和“法律七进”,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二是强化基层法治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司法所、法律服务站、法律顾问的职能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是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拓宽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加大信访排查化解力度,落实好网格化服务管理和领导包案制度,推动矛盾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防控转变。四是维护法治尊严,强化社会综合治安防控,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行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大对信访活动中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狠刹缠访闹访邪气,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

(四)坚持以德化人,不断深化基层治理的德治基础。道德是一切良治善治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浪潮和网络时代影响下,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更多的关注经济利益,导致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正在被遗失。在创新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德治“春风化雨”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一是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规民约、群众文化活动、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融合,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大力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改变当前教育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局面。深入挖掘基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强化道德教化功能,推动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成为凝聚民心、增进团结、促进和谐的精神力量。二是强化德治载体建设,以文明村镇、“四好村”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以正向引导激发群众向上向善内生动力。结合实际情况,开办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德孝主题活动,加大优秀家训家风的传播力度,制定一批贴进生活、务实管用的优秀村规民约。实施公民道德工程,推进乡村诚信文化建设,引导群众爱党爱国、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三是夯实文化服务基础,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对文化站的管理和利用,优化考核评估体系,夯实乡镇文化组织基础。建设管理好文化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乡镇文化干部综合业务素质,鼓励农村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五)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拓展基层治理的工作基础。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全面落实“一盘棋”理念。一是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牢固树立“大党建”意识,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并进,努力构建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将党建工作贯穿于业务工作的全过程,以党建把握方向、以党建引领发展,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做到党建工作有声有色、有形有效、务实管用。二是加强党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坚持纪委监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统战部等党建工作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原则,充分整合各部委资源,真抓实干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纪委监委着重围绕“防治”、组织部着重围绕“自治”、宣传部着重围绕“德治”、政法委着重围绕“法治”、统战部着重围绕“共治”,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三是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好的经验做法,加大优秀案例选树力度,充分调动基层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加大对先进典型、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的宣传、推广力度,使“盆景”变成“风景”、“树木”变成“森林”,形成遍地开花、竞相发展的格局。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亮点及问题【第三篇】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12月6日上午,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武汉市汉阳区委、区政府主办的汉阳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研讨会暨《汉阳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成果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成功举办。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导甄小英,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谢志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于燕燕,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秉龙,以及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权威专家,湖北省委组织部、武汉市委组织部、汉阳区委相关负责同志,中央及地方媒体代表约100余人参会。会议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副总编辑陶建群主持。

会议围绕“汉阳区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经验介绍”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汉阳实践”主题展开研讨,对武汉市汉阳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果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析了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汉阳区以村改居为契机,紧紧抓住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以人为本、规范体制、提升能力这一主线,围绕基层治理体制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大核心建设内容,按照示范社区打造、机制完善和能力培养有序推进、治理创新成果有序推广的思路,先后树立了以江欣苑社区为代表的一大批基层治理先进社区,为基层社会治理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武汉市汉阳区委书记马泽江对汉阳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做法进行了介绍,汉阳区江堤街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分享了江欣苑社区治理的具体实践。马泽江指出汉阳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组织体系、活力迸发的治理体系、精准精细服务体系、便民利民服务发展体系等四个体系,坚持用红色渲染基层社会治理底色,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理论的科学指导。会上发布了《汉阳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武汉大学教授范如国指出,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建强组织体系,规范治理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发展体系,强化保障体系”5个方面,16个分项目,40个子项目,54个具体指标。旨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武汉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张健表示汉阳区是武汉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样板,是武汉市推进红色引擎工作的亮点,尤其是指标体系的建立使工作迈向科学、成熟,希望汉阳区更好地发挥示范引路作用。湖北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韩勇指出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指标体系贯穿其中有着重要作用,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步推进。

会上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围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汉阳实践、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发表了真知灼见。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汉阳区基层社会治理以群众为根本,以党建为支撑,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贯彻好了新时代群众路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谢志强指出汉阳在基层社区治理上取得的探索和创新,有着样本和示范作用,下一步要着重解决社区治理再上台阶、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甄小英认为汉阳基层治理实践,贵在以城市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为引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提高城市基层治理的协同性,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指标体系引领是很好的工作思路,要进一步补充社区自治、群众满意等指标内容,充分做好对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科学指导。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秉龙从城市化、经济社会转型等角度对汉阳区以江欣苑为代表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进行了分析,认为汉阳的探索做到了管理创新、经验积累、理论构建、模式推广。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于燕燕指出汉阳实践从本质与理念方面进行了创新,尤其是指标体系的推出是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领域的有益探索,建议在硬性指标上增加参与、协调、关系等软性指标内容。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蒋天文认为江欣苑社区治理应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展开新一轮探索实验,争取发挥更广泛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兰考县委组织部部长、焦裕禄干部学院副院长席建设表示,兰考县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中的“村改居”棘手问题,汉阳区鲜活实践对于新时代做好社会治理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本次研讨会的与会嘉宾、专家都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从各自的领域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分析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重要议题。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陶建群系统总结了会议成果并强调,人民论坛将通过研究型宣传、研讨式报道、智库型服务、全媒体传播,系统地总结、提升汉阳区创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亮点及问题【第四篇】

一、亮点工作

1.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成效明显。今年以来,XX街道辖区的XX社区和XX社区的重点打造的党建示范点,XX集团党支部是重点打造的“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XX社区先后投入X万余元,对党员会议室、活动室、党代表工作室进行改造提升,营造出了浓厚的党建氛围。XX社区以党建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投资XX万余元,对社区党建阵地进行改造提升。XX集团于今年X月份乔迁新址,高标准建设党员会议室,为企业开展党建改造奠定基础。

2.基层党的阵地建设提升较大。今年以来,XX街道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各社区和两新企业党建阵地进行改造提升。其中,XX新建党员活动室、XX社区新建办公楼、XX社区建设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XX是社区新建党群服务中心,XX街道各社区党建工作与原来相比,都有很大提升。今年9月份以来,通过巡回观摩活动,在XX街道基层党组织中营造出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XX街道基层阵地建设。

3.大所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发挥作用明显。今年6月份,XX街道投资X万余元,在XX社区建设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有力提升了XX社区阵地建设,同时,为周边党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加强党性教育场所,今年下半年,XX街道XX社区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先后接待参观学习的党员X余人次,播放党性教育影片X场次,发挥出了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应有作用。

二、存在问题

1.党员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XX街道管辖的社区全部是“村改居”社区,老党员比较多,在党员管理上不够规范,党员活动开展较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一般。

2.党建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XX街道辖区各社区硬件设施提升明显,但是党建氛围不够浓厚,与先进社区相比,在基层党建阵地氛围打造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3.非公党建有待进一步强化。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抓的不紧,工作指导不够,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缺乏载体,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07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