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孙中山的事迹与成就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8811

【导言】此例“孙中山的事迹与成就优推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孙中山的医学生涯与医德医风【第一篇】

孙中山认为:“医亦救人之术”,可以通过战胜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使国家强盛起来,所以应该从学医着手拯救祖国。孙中山于1886年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在该校学习不到一年,于1887年1月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以孙逸仙名字入学注册。西医书院采用英国医科的5年制,教学设备完善,师资水平很高,直接用英语教学。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这所高等学校学习的5年的时间内,非常勤奋,历年的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1892年7月,他参加了第五学年考试,又获全级第一。接着,举行毕业考试,12门课程中总成绩称“最优异”,他是自该校创办以来历届毕业生中最杰出的学生。

1892年秋,孙中山以优秀的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回家小住。一天,乡邻陆坛生的妻子难产,又没有人接生,虽然有几个妇女帮助,但她们都不懂医术,全家人束手无策,十分焦急。陆坛生知道孙中山是医生,可能会接生,但又想男人怎么好为女人接生呢?很是为难,但还是硬着头皮去请孙中山。孙中山立即表示乐意前往。孙中山的伯母知道后很不高兴,认为男人给产妇接生,是一件很“衰运”的事,但是又无法阻止他去救人。在产妇房中,孙中山细心检查产妇腹部后,也不用什么药物,只是抓着产妇肩上的肩胛骨,在床上抖几抖,产妇开始舒服一些,不久婴儿就生出来了,*安然无恙。婴儿取名“细麟”,后旅居美国。

孙中山是良医,术良心更良,他在行医中对生活困难的病人不仅免收诊金,而且还赠送药品。孙中山还经常外出诊病,诊金随意赠送,如遇难产、服毒、急症,则不论贫富,一请即到,态度和蔼可亲。许多病人经他细心诊治后,恢复了健康。他曾使已经停放在厅堂里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其负责精神尤其感人。因此,他行医不满三月即声名鹊起。

孙中山在香港读书时,借行医暗中进行革命,推翻满清帝制,恢复中华。虽然孙中山医学生涯极其短暂,但他留给医学界最为珍贵的遗产是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崇高的医德品质,他的言行是中国近代医学界的楷模。

孙中山的饮食之道【第二篇】

孙中山不但在革命斗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而且在饮食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建国方略》中就饮食曾经做出过精辟论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之进步,至今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

孙中山并非无端作出上述宏论。他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八珍”,说明当时的中国美食举世无双,即便清末犹存的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在中国人看来是寻常之品,素食之良者,而当时的欧美各国却并不知其为食品。肉食中六畜之脏腑,中国人一向以为是美食,欧美各国过去是不食的,而近年也以美味视之。他曾在广州见到外国人、鄙视中国人吃猪血,以为粗恶野蛮。而经医学卫生家研究得知,猪血富含铁质,为补身之上品。凡病后、产后及一切贫血患者,过去多用人工化合之铁剂治之,而今都用猪血治之,因为猪血所含有机体之铁,较之无机体之炼化铁剂,更加适宜于人的身体。像猪血这一有病可补身、无病可益体的食品,中国人食之不但不粗恶野蛮,而且是极合乎科学卫生道理的。中国自古就有,而西方人不知道的食品还有很多,比如鱼翅、燕窝,在中国人眼里是上品,西方人见中国人食之,就认为是很奇怪的事。

孙中山科学地论述了饮食与文化、卫生的关系。他说:“西国烹调艺术,莫善于法国,而西国文明亦莫高于法国。是烹调艺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他指出,中国不但食品发明多,烹调方法美,而且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未不及。中国人常饮清茶,吃淡饭,加以蔬菜豆腐,这是今日卫生家所考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中国人口繁昌,抗疾疫力强,就是因为饮食暗合于卫生所致。如果能再从科学卫生上下功夫,求得改良进步,则中国人种之强,必定超越今日。欧美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擅,故不如中国人长寿。

作为一国领袖,孙中山第一次将烹调之术列入文化美术范畴,并以此证明中国的文明进步。他说:“夫悦日之画,悦一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这在将烹饪厨艺视为贱业的当时,是使入耳目一新的,而今我们再来看,这一结论又是多么的高明和远见。

孙中山的年代:1866年——1925,民国时代【第三篇】

孙中山的主要成就

孙中山的最大成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领导人。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刘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日本人眼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与日本发生深刻联系,是在1897年。当年8月16日,他从英国出发,经由加拿大等地停留后,抵达日本横滨。当时在船上,不仅有同船的欧美日旅客,还有清廷驻英国公使馆三等书记官曾广铨以及清廷所雇的英国密探。

到日本后,孙中山马上与同为“革命四大寇”的陈少白会面,住在了他家里。

转天,孙中山就去横滨加贺町警署拜会警长,表示自己被清政府跟踪,希望得到日本的保护。经过一定的程序,日本政府方面答应了孙中山的请求。本来,孙中山在日本仅是过境而已,他下一个目的地是越南,准备在那里筹钱发动下一次起义。但是,一个日本人的来访,改变了他日后的行程。这个日本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浪人宫崎寅藏。宫崎寅藏,又名宫崎滔天(1870-1922),别号白浪庵滔天。他比孙中山小三岁。宫崎寅藏早就看过孙中山的《伦敦被难记》,心中十分崇拜这位中国人。拜访之下,相见倾心,畅谈许久,惺惺相惜。特别听孙中山大讲在中国革命的目的后,宫崎深加激赏——目的是要洗雪东亚黄种人的耻辱。二人越谈越深入。于是,宫崎苦劝孙中山在日本多待些日子。孙中山应允。通过宫崎,孙中山结识了另外一位日本人平山周。

“中山”(原名孙文)一名,就是平山周替他登记旅馆姓名时所取。当时孙文化名“中山樵”,后来就成为世人尽知的“孙中山”了。

孙中山曾是清廷通缉犯

在宫崎寅藏、平山周的引见下,孙中山与时为日本众议院议员的犬养毅打上交道。犬养毅把孙中山介绍给当时的日本外相、进步党首领大隈重信。更进一步,孙中山还拜会了日本军国主义理论家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万元大钞上的头像就是这个人,他倡导西化,亲自参与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是推动日本成为“禽兽国家”的关键人物。与这些政界大佬搭上线后,孙中山获准在东京居住(当时他是清廷通缉犯)。

但是,日本人表面上对孙中山的“好”,完全是出于功利性质——甲午战争后,日本和中国清廷恢复正常邦交,获取了空前的利益。但日本人清楚地意识到,清朝肯定要灭亡,所以他们要打提前量,与日后可能取代清廷的革命党人事先搞好关系,以求日后能获取更大的好处。

这一点,从犬养毅对平冈浩太郎(日本大商人,“玄阳社”头子,长期在中国活动,为日本搜集情报)的告诫中,即可发现端倪:

“愿吾兄将彼等(孙中山等人)握住,以备他日之用,但目下不一定即时可用。彼等虽是一批无价值之物,但现在愿以重金购置之。”

可见,孙中山心目中热情好客的日本政要,不过拿他当作以后可能卖得出大价钱的“废物”而已。

孙中山与“中山四物汤”【第四篇】

孙中山不但精通医学,而且颇通养生之道。他独创的“四物汤”,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食疗良方,被人们誉为“中山四物汤”。孙中山先生的“四物汤”,不同于中医方剂中的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组成的方子,而是由金针菜、木耳、黄豆芽和豆腐四菜合成的素食四物汤。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称此汤为“实素食之良者”。金针菜即黄花菜,因其所含成分具有抗结核及镇静安神的功效,许多古医籍中称它为“忘忧草”、“安神菜”。现代国外的医学专家还把金针菜列为“植物性食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健脑食物之一”。木耳,又称黑木耳。它是较好的滋养品,入药有益气、养血健胃、润肺、强智等功效。木耳含有的胶质,可以把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集中后排出体外,起到清胃涤肠作用。同时,还有帮助消化纤维类物质的功能,是纺织、化工、矿山工人和理发师的理想保健食品。木耳中还含有一种“多糖体”,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多糖体”可抑制肿瘤,增加人体内的球蛋白,提高免疫力。黄豆芽是黄豆的生发之物,含有大量维生素,其维生素C的含量极高。豆芽中所含的叶绿素确有防癌作用,为此美国曾掀起了“豆芽热”。“中山四物汤”集植物营养之大成,长期食用,无病能强体壮身,有疾可祛患补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72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