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例优质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例优质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教授:
早上好!
我叫xxx,论文题目是《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问题研究》,今日很荣幸能向在座的各位教授学习,也很高兴能和大家一齐关注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课题。
下头我将从选题、资料、观点、意义等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论文。
第一点,我想先说说为什么要选这一课题。大家都明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热,二是新。热就是热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出现短短两年时间,就引起金融界、法律界、房地产界、政界、理论界等领域的极大关注,成为热点中的热点。新就是新颖,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近两年来刚出现的新事物,老百姓对其了解不深,学者研究不多,操作者也在摸索中,政府管理处于真空阶段,立法更是空白,所以对各行业、各领域来说个人集资合作建房都是全新的事物。这一个既热又新的课题引起我个人的好奇和兴趣,同时在沈教授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也大胆地决定以此为题,了解和研究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并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也期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二点,想说说论文的结构、主要观点和大概资料。为了把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这个题目研究清楚,我的论文采用了由浅入深、从面到点的结构方式。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概述。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各个城市采用不一样模式的实施情景,包括北京的与开发商合作、重庆的委托代建、深圳的盘活烂尾楼等模式,然后从纷繁多样的现象中总结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概念,最终进一步经过评析目前存在的多种观点,证明本文倾向于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性质定性为个人合作行为。第二部分是对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产生原因及存在必要性分析。本部分首先从思想根源和现实根源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产生原因,然后再从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三方面全面论述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存在必要性,证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出现是贴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三部分是对国际住宅合作社经验的分析与借鉴。
本部分经过介绍国际住宅合作社的发展历史以及各国发展住宅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证明虽然我国暂时未有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可是能够借他山之石,借鉴外国的相关做法。第四部分是对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模式选择分析,本部分首先阐明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提出了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立法原则的两个设想,之后经过介绍现行法律法规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可行性规定,提出了制定《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条例》的立法模式设想,最终针对该条例的具体立法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提出提议的方式,详细论述建立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制度所需要的法律基本资料构造,包括管理组织模式、土地使用权取得模式、融资、资金监管及建设工程监管模式、房屋分配模式、物业管理及维修资金模式共五个方面的资料。
第三点,想说说研究这一课题的价值意义。意义有两个,一是实践意义。自2003年首次出现的时候,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就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认同,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许多人将之看作为现今房地产市场高房价的一种对抗,期望能藉此实现自我的购房梦想,并且十分期待能够住进自我建造、自我管理的梦想家园。所以,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到必须程度上的正常产物,研究该课题具有实践意义。二是理论意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既无成功先例,也无明确而完善的法律指引,所以无论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还是对于合作建房者们来说,都仍处于摸索阶段。所以,研究该课题还具有理论意义。期望能藉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个人集资合作建房。
最终一点,想说说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方面,由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本身是新生事物,各界对其认识不深也不全面,人类认识事物都有一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到深的,这是人类的一条规律,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个新事物,同样要经历这一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本人时间、本事有限,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理解难免存在偏颇与不足。由于上头这两方面原因,论文可能存在研究不深,探讨不全面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与教师期望到达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在论文打印方面也存在一些错别字。所以,恳请各位教师予以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会继续关注、学习、研究这一课题。
多谢大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第二篇】
【摘要】本文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营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在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前教育的要求日益提升的现实环境下,能够有效增强学前教育机构市场竞争能力的各类经营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学前教育 经营模式 教育机构经营 策略
学前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幼儿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任务,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学前教育一直将发展教育作为自身发展的最主要环节,当前市场竞争机制也已经引入到了学前教育领域,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身,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有必要将经营管理的地位进行提升,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为此,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重新的对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进行认识,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一、学前教育机构经营管理的内容分析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制度
学前教育机构为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首先就应当对自身的组织管理制度框架进行完善。学前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制度框架首先要将各个员工的职责与权限进行规定,并明确各个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在制度的角度实现组织内个体之间的联合协作,同时还可以保证学前教育机构的各个成员可以各司其职。其次,对于组织内各个成员的薪酬也需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和制定,从而保证薪酬公平;当前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幼教机构的薪资设定有着完善的要求,学前教育机构便可以以此为依据制定薪酬标准。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训练工作
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期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家长对学前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培育,还包括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各类特长培训,为此,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训练工作。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做好对自身教职工的培训工作,依据园区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教职工的个人素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在保证每一个教职工素质均能满足学前教育机构要求的基础上,增强其专项能力的培训,从而满足幼儿对于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其具体的表现包括对教师的沟通能力培训,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其有效的增强和幼儿的有效交流,从而更好的明确孩子的需求,提升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还需要对教师的举止形态进行培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幼儿而言具有着榜样作用,教师的不恰当言行举止对于幼儿学习也会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培育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合理言行表达。最后,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学前教育机构还应当增强对幼儿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的培育工作,如培训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等,从而才能够真正的让幼儿教学设备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的为幼儿教育服务。
(三)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层训练
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这就也要求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层必须增强对自身的管理与训练。首先,学前教育机构有必要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面对着当前幼儿园业务的不断多样化,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单一购买教育服务的行为,他们也会考虑到所付出的学费所能够换回的价值。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学前教育机构形成自身良好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更好的吸引家长们的选择欲望。其次,学前教育机构还需要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转变,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充分的了解家长对于自身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喜好,尽可能地为家长提供定制化的学前教育方针。最后,幼儿在学前教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受伤等不良情况发生的可能,为了帮助学前教育机构维护良好的教育形象,管理层还需要对自身的危机处理能力进行增强,做好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的预测和预防,对已经发生的危机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从而促进自身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
二、学前教育机构构建现代化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分析
正如同上文中所提到的,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性不断增强,也由此便提高了对于学前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在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开放的現实背景下,更是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可以说当前的市场环境对于学前教育机构自身的提升而言非常有利。
然而,因为市场对于学前教育企业的经营要求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生存压力是无法避免的,市场的优胜劣汰使得学前教育机构必须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升级,经统计,2018年全国倒闭教育培训机构上千家,整体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除此之外,由于学前教育机构和一般盈利性机构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平衡,在保证对幼儿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保证自身的盈利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力量也开始融入到了我国的学前教育领域,为了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水平,我国本土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学习西方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还应当积极的吸纳成熟的学前教育人才,从而为自身的师资团队注入新的血液,并利用这些人才更好的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也为我国儿童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三、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自主化管理的可行模式
(一)集团化模式
集团化模式是一种灵活的组织管理机制,这一模式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优化配置,从而让学前教育机构合理的安排自身的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优势。集团化制度下管理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董事长、行政机构和各个办公部门共同组成,集团化体制下经营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合理的安排自身的经营和教学工作;负责园区经营的领导集团将会和负责园区教学工作的院长共同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开展负责,从而让教育和经营双方都可以对园区活动有着充分的把握。集团制经营制度的具体实施则是由学前教育机构的园长队自身的教学需求和经营设计向集团上层汇报,随后在由园区事务委员会对其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在两个层面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对园区服务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连锁经营制度
连锁经营制度是当前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连锁经营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经营资源共享,从而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自身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学前教育机构的连锁经营需要具备一套统一的经营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实践培训和收费标准。连锁经营制度下的学前教育机构自身将会举办宣传、教学、公关方面的各项优势,并且通过对学前教育机构的集中化管理,其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将会极大的提升,各个分园区之间的也可以将自身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进行汇总反馈,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享。连锁经营制度也可以让学前教育机构迅速的发展自身,从而快速的形成品牌形象,连锁经营模式下学前教育机构将会在短期内迅速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乃至海外开设自身的分机构。而对于加盟连锁的契约双方而言,授权者可以为加盟者提供一套完善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手段,加盟者的反馈则可以为授權组织的经营模式进行再完善并促进加盟组织的整体经济利益提升,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连锁经营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并不存在着竞争关系,而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每一个个体却可以享受和机构自身的整体竞争水平,这也是连锁经营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一个优势。
(三)大型亲子园或早教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亲子园和早教中心虽然也是进行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然而其自身的经营模式仍然和传统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类学前教育机构通过对自身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明码标价,从而便可以实现家长自身为孩子定制个性化的学前教育培训课程。这一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大多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当前我国幼儿家长普遍青睐于追求先进化幼儿学前教育模式的现实条件下,这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便被极大的增强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学前教育服务的需求和要求都在不断的提升,这对于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学前教育机构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也需要引入各类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从而在这些现代化经营模式的帮助下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与水平,扩大现阶段学前教育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亚婷.公平与质量并行: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范书婷.关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分析[J].亚太教育,2016,(05).
[3]张霞.港台两地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12.
[4]薛梅,马玮一,李立娟.学前教育机构经营模式初探[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3).
[5]徐旭荣,刘懿.浅析学前教育机构企业自主化管理的新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3).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第三篇】
摘要:在新时期,学前教育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探索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引导儿童融入互联网知识体系,提高儿童的综合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作为一名学前教育教师,我们应该采取实践路径,激活和释放儿童的思维,实现学前教育的创新目标。
关键词:新时期;学前教育;管理;创新;
随着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教育形势日新月异。在学前教育管理中,许多管理者和教师坚持传统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实现学前教育管理的创新目标。
一、新形势下学前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快。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筛选和判断某些信息的能力。这将导致儿童对某些问题的错误认知,并带来自以为是的成熟思想,这实际上增加了儿童自我行为与传统实践之间的差距,给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倡导儿童个性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将启发心灵,促进儿童发展作为教育的基础,也使教育管理进入各种改革尝试,越来越多的儿童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偏离原有的发展方向。儿童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处于不成熟阶段,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以认同的观点和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儿童会选择认同自己,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厌恶,这对教育管理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在“新时期优化学前教育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尊重孩子需求,丰富教育手段
在新时期,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学前教育天平上的重要一员。同时,孩子也是独特的个体,在成长中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教师要在预期这种可能性的同时,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基础,铺就道路。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需求,在处理不同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在尊重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教育管理是师生间的沟通,为了强化教师的认识,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教育手段的应用,将沟通、奖励、合作、实践项目学习的方式都可以应用到教育管理之中。基于此,在开展学前教育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人需求和意愿,在不违反幼儿园规定的情况下优化管理策略,实现改革创新目标。
(二)丰富教育内涵,提升管理质量
学前教育作为孩子个体成长、成才的起点,重在帮助幼儿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在学习中形成基本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行。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要注重丰富教育管理的内涵,落实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学前教育可以分为几个特定的时期,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内化和创造,这一线性发展就是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换言之就是提高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地试误,这对于学前教育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介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表现设计丰富的教育过程,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经验。据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为了更好的梳理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找问题。
(三)重视教学研究,丰富教育管理内涵
为了强化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我们要在意识上提高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其关注的是孩子持续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这并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一项关乎孩子一生的大业,作为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并进行充分的思考。其次,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用活动的形式进行落实。教学活动在提高孩子专注力、教育管理效果上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教师不可舍近求远,要充分借助活动的方式为孩子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立足需求,提高教育管理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培养孩子的“互联网”智能是语言教学的需要,而培养孩子的素质和人格则是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为此,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们要将其划入与知识教学等同的地位,在思想和行动上皆有举措,才能够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利用情境模拟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四)丰富模拟教学,优化教育管理工作
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教学情境。应用情境模拟首先在于教育管理目標的选定,对于孩子来说教育管理的目标既可以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可以是心理健康的培养,还可以是情感的投射与激发,因此,在创设情境之前要明确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让教学落到某几个关键点上,才能够进一步开展工作。在进行情境模拟的时候要符合幼儿的认识,在学习中我们常常提到“三不教”原理,幼儿会的不教,幼儿在现年龄段学不会的不教,幼儿通过自身学习可以获取的知识也不教,这就给我们模拟情境提供了重要的落脚点,我们要为幼儿提供的是可以达到的目标,并非难以达成的超高标准,那么,在进行教育管理情境模拟时就应该将满足幼儿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情境模拟法之所以在幼儿教育管理工作中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是因为模拟情景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能够在模拟的时候,将自身带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并能够用这样的知识指导未来的生活。在幼儿成长中我们关注能力、智力、心理等不同方面的发展,但其根本落脚点应是人性和品格,这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一种成长的需要,更是成为合格社会人的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现代学前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作为教师,要化压力为动力,根据现代教育发展方向,有效调整教育管理结构,丰富自身教学手段,提升教育的创新性水平,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提升综合教育效果。打造现代专业教师队伍,既需要教师自身的能力,更需要孩子、家长的支持,同时社会也要优化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当前学前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9,1(01):165-166.
[2]马红梅.学前教育管理刍议[J].读与写,2018,15(26):27.
[3]尹慧亚.学前教育专业见习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河南教育(职成版),2018(09):57-58.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第四篇】
[摘要]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是未来职业教育建设的重点体系之一。当前,中高本贯通教学模式应用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不到位、中高本课程衔接不畅通、开展的社会服务模式不匹配、合作共育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亟待解决。中高本贯通人才教学体系应重新规划和实施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以梯度结构为导向的中高本贯通专业教学体系,实现整体设计、整体表达、全面展示,实现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全面升级。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教学实践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稳规模、提质量”的重要阶段,要从“量的积累”逐步实现“质的飞跃”。围绕民生福祉和首都高质量儿童教育需求,2016年我校与北京联合大学开展了首批“3+2+2”贯通培养师范生项目。该项目是北京市探索长学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创新实践,但在中高本一体化设计、实施及合作共育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为此,两校联合园所,形成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了衔接递进的模块化课程,创新了合作共育系列模式,打造了“园校融合、中高本一体”高水平学前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新范式。为各级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用中高本贯通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原则
(一)目标循序递进
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目标原则。中职学校要注重与幼儿教师职业资格的横向关系,中职学校培养具备“初级”教育资格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具备“中级”幼儿教师资格的人才,利用本科院校培养具备“高级”教师资格的人才。按照德雷福斯技能获取模型,从“初级”到“中级”,再从“中级”到“高级”的过程不是飞跃,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所以,从垂直整合的角度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使学生逐步掌握幼儿教师技能。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可分为“艺术技能”“教育技能”“语言技能”“三字一画”等基本专业技能,如培养学生的“现代技能”、教学技巧、设计技能、组织游戏活动的技巧、儿童日常生活组织技能、课堂管理、与家长交流、学前教育等。
(二)内容模块贯通衔接
我国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在中等职业学校、高职本科院校主流化教学模式的框架下,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具体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公共基础模块、职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各模块之间也要相互联系,从小到大,循序渐进[2]。之后,课程模块合理地分配到衔接学校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学校都注重特定数量的课程模块,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卓越专业水平和深入的专业技能。比如,公共基础模块要教给学生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理论模块教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思维能力等;职业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幼儿教育掌握的职业技能、教学理论;综合实践模块对学生进行其他工作要求的教育。以此为基础,以模块为基础,在自定义过程中进行了三级考核。这一课程体系保证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学生在能力素质、责任感和进取性等方面能体现他们的水平。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
(一)培养目标的贯通
应该从两方面着手研究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使学生达到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要使学生具备专业技能、能力和素质。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多方面的,需要多学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制定。对同一专业、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应着重解决实现共同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性目标的相容性两大问题,同时兼顾三个层次。中职阶段、高职阶段、本科阶段的学历定位相对独立。经过专业调研,进一步明确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为:中职阶段培养实践型保教人员,高职阶段培养实践反思型教师,本科阶段培养智慧型教师,使各层次培养目标定位更加清晰。
(二)课程内容的贯通衔接
在采用中高本课程贯通人才培养方式时,应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把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最大好处是减少课程重复,更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和教育资源。降低中高本学校学前教育课程重复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考虑某一阶段学校是否应该开设一门课程;二是将上级学校开设的课程与下级学校开设的课程相联系,明确重复课程或不应设重复课程。若下一层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可以简化课程,编写部分课程内容,以确保课程内容不丢失。通过明确课程结构、课程转化、课程体系设计三个关键步骤,形成“模块融通、学段衔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三阶段课程,加强不同课程群的有机联系,注重同一课程群在中高本学段中课程内容的衔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三)课程评价的贯通衔接
评估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价值判断,对中高本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当前,不同层次的学前教育职业课程考核存在考核主体、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综合、多元的考核体系,才能有效贯通衔接。重点是构建由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师生、用人单位、社会等参与的多学科综合评价体系。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从个别学校的评估、传统的教师评估、行业评估、社会评估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内容不仅应包括对教育过程的评价,还应包括对课程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标准相对应的评价。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课程开发,由“块块”到“条条”
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化就要与“中、高职有机贯通衔接”,“落实专业链条”。产业链条、课程内容和专业标准、产学研对接。针对“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自治”的现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自主的学前职业课程开发委员会”,根据幼儿园的需要,尽快培养一批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相应的教师。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规范》(试),开设一系列学前专业课程,实现“学前教育”管理。[5]自此以后,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都建立学前教学大纲,并根据人才分类的目标和实施,在不同级别的学校中改变目前的培训。基于“块块”的发展现状,将学前教育中高本专业课程的发展由单层次发展到多层次。
(二)课程标准,由“零散”到“统一”
幼教职业课程要制订全国统一的标准。我国第一个《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试行)》,由教育部制定,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是我国首个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目前“分散”的幼儿教育职业课程标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幼儿教育职业分类“统一”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各级专业院校、幼儿园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幼儿教育专家、幼儿教育专业管理人员,通过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分析,制定学前教育职业课程标准,指导各级幼儿教育专业各种课程教材的编写。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应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材,根据标准设置相应的课程,确保课程质量。
(三)课程评价,由“学校”到“社会”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估工作都是在校内进行,没有社会的参与,不能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这就需要加快课程评价从“学校”向“社会”的变革。第一,对中高本招生考试办法进行改革,不仅要对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进行考核,而且要通过面试、实习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艺术素养和身体素质进行考核,使课程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更加符合幼儿园教师的需要[6]。第二,要积极推进中高本贯通的评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发展中高本学前专业评估机构,科学确定评估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方式等,推进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贯通教育。幼儿教育的质量是社会评价的主导因素。第三,社会满意度测量法的广泛应用,不仅方便了学校各层次毕业生的满意度测评,而且方便了用人单位对基于中、高、本科学前教育机构的幼儿园满意度测评。结合学校特色,依托职业素养护照体系,融入“全方位育人”理念,创建“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
(四)学分转移,由“研究”到“实践”
当前,国内外对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积累与转移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发达国家也有成功的经验,有些国家甚至实现了跨国学校的学分转移,为我国学分转移从“研究”到“实践”提供了借鉴。学分转移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选择,避免重修,节约时间和费用,有助于培养“混合”人才,有助于中、高职院校和应用型院校实现双赢的选择。制定学分转移政策可以促进不同行业、技能水平和类别的学生流动。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也提出了创建“学分银行”的任务,形成终身“转型”的重心,进一步缩小各类教育项目的差距。各类学校都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融合。然而,从目前的具体情况看,“学分银行”具体的建设思路和规划尚未在国家、省、市各级公布。为学习者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时间的学习资格,建立学分转换体系。可能是正式的大学学分,网上学习或者其他非正式的学习。
(五)贯通方式,由“一点”到“两线”
若将各级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某一门课程作为一个“点”,则必须延伸到“纵向链接”和“横向联系”的“两条线”。“纵向链接”是指建立“中高本”学前专业教育贯通实践系统,重点关注中职教育与高校学前教育的关系,旨在强调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职业课程体系和外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之间的联系。为此,应明确各级学校的教学目标,完善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资格制度。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实行的是教师专业职级考核制度,很难适用于各级教育目标。按原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进行分类(即毕业生入园后的标准),使学前教育不同层次的人才具有相应的专门知识。职业资格认定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层次学校教学水平的差异,是课程体系纵向联动的基础。各级学校要结合学分转移,面向社会扩大学生群体。
(六)组织形式,由“单独”到“统筹”
在中高本院校通过贯通教学实践模式推进幼儿教育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一站式”运作的效果。要做到省级乃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要顾及多个层次的学前教育、考虑其他教育因素。比如,在构建职业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部分新生的利益,又要注意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又要兼顾直接打工学生的利益,满足就业岗位的素质要求。要推进各级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一致性,必须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构建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各阶段课程体系紧密联系的新模式,还要对各类就业没有影响。另外,“统筹”也体现在对人才的支持和投入上,建立“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贯通衔接体系,省级甚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师资和经费,因为“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贯通教学体系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单独做到的,必须充分配合。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一定要坚持“师德为先”的根本方向,构建好未来教师的师德培养模式。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精尖人才,必须实现中高本院校课程体系的整合。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企业转型和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人才市场迫切需要高技能、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加速中高本贯通教学体系的建设,探索各级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模式。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类学校都面临着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等严峻挑战,要想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必须尽快建立各个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推进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课程体系贯通建设,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曲丽秋,黄海洋.以一体两维三全四性五保障为引领的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卷宗,2021,11(21):330-331.
[2]王海英,俞燕,丁忠维.学前教育专业中本贯通教育培养的研究与思考[C].2017年度职教教改论坛论文集,2017:740-744.
[3]王杨,汪姝含,康淑娟.学前教育专业“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研究[J].教师,201914:125-126.
[4]黄芬.国外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对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20:56-57.
[5]时松.“3+4”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求知导刊,2018(33):119-120.
[6]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8.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第五篇】
【摘要】
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个性及幼儿个性、幼儿的良好个性、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
一、绪论
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
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
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
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另外,我发现全班小孩都有全家福,唯独锐锐的全家福上只有他和妈妈。所以,小孩子的心理发展缺陷也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可是又有谁真正地去了解过他的成长了呢?
浩然因为没有良好的午睡的习惯,几乎天天要被老师批评。这天他被罚不准起床,我走过去问他:“你为什么今天又没有睡觉?”他告诉我,他睡不着。我就告诉他,那么从明天开始把眼睛闭起来假装睡。他答应了我。第二天果然见效,他不仅没有被老师批评,而且真的睡着了。由此我感慨,幼儿是需要你用心交流的。并且,集体午睡这样的规定,也是不够人性化的。
幼儿园一个班级平均有三十个孩子,两个老师,一个保育员,可是在平时又有多少幼儿是真正被关心的呢?有多少幼儿的心理是真正被了解过的呢?我所耳闻的是老师声嘶力竭的指令声。“杀鸡儆猴”也成了幼儿园教师普遍采取的措施,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呢?幼儿的天性就这样一点一点葬送在集体化的教育中。我们不是生产的流水线,所缔造的不是统一规格的灵魂。
因为看了一部叫《小人国》的纪录片,我对“巴学园”这个名词产生兴趣。
一本名叫《窗边的小豆豆》的书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悄悄地翻译成中文,那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译本,但是有幸读到过它的人都曾被深深地惊喜和感动——居然有那样一座由六节车厢组成的“巴学园”,学生们每天带着“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饭菜当做午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心情自由选择要上的课程,还有跳着校长发明的韵律操,晚上在学校礼堂里露营,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小豆豆啊!多年后,重新被引进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觉地爬到了畅销书榜的前列,并且两年来一直旺销,至今势头不减。这个日本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不仅再次紧紧抓住了中国孩子们的眼睛,也俘获着更多的成年人的心。
中国的孩子很辛苦,世界上都承认,早在我们当孩子的80年代,减负的论调就已经多有谈及了,快三十年过去了,减负的后果还是应了人们当时的一句玩笑话——“减负之后,还是正”,我们的下一代还是没有能轻松快乐地成长起来。所以,看过《窗边的小豆豆》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真想在现实的“巴学园”里学习生活,遇到一位像小林宗作一样的校长。这本讲述黑柳彻子童年真实经历的作品对于今天的教育体制与环境下的孩子来说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他们热切地关注着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不送我去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也许无法理解,其实学校本身没有什么神奇之处(除了校舍是由六节车厢组成的这一点),创造奇迹的是小林校长和像小豆豆的妈妈一样的父母们。他们抱持着最为真挚和宽容的心,成为孩子们童真的守夜人,在深沉的暗夜之中,为孩子们点亮前行中光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窗边的小豆豆》再次被引进出版正是在召唤一种“儿童本位”教育精神的回归,让孩子们更多地去自我成长,而非一种在长辈规划下的“被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只需要做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塞林格描绘的场景一样: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该在一大片麦地里自由自在地奔跑和玩耍……但是,当他们一不小心,当他们终于要“没办法小心地”临近悬崖边缘、面临某种掉落下去的危险——“我”就愿是麦田里永恒的守望者,一次次地伸出手臂、一次次地拦住他们。
如果说《窗边的小豆豆》在召唤着一种“儿童本位”的教育精神的回归,那么手头这本刚刚出版的《我亲爱的甜橙树》则是在宣扬着一种“童心回归”的互动理念,当孩子们在麦地中奔跑玩耍,作为家长的你,不要孤独地做个守望者,不妨忘掉自己已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中年人,此时让童心得以回归,尽情地参与到他们的奔跑和玩耍中来,让他们真心觉得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是他们的伙伴。就像书中的那棵总是倾听主人公泽泽说话的甜橙树,和那个把泽泽当做朋友一样的葡萄牙人,在他们的心中,泽泽并非是满脑子恶作剧的坏孩子,他内心生长着最难能可贵的善良的种子——因为圣诞节受不了爸爸失业后的悲凉的眼神而去街上擦鞋只为了给爸爸买一包香烟使爸爸高兴起来;班主任长得不美,别的老师有花收,而她没有,泽泽没有钱就从花店偷花送给老师;泽泽还喜欢逃课,常和一个卖艺人一起卖唱,只为每次能够从艺人那里得到一张歌谱,送给爱护他的姐姐……在艰难的生活面前,甜橙树和葡萄牙人成了泽泽生命中守望相助的伙伴,他们没有给予泽泽什么实际的物质的支持,但足以让在泽泽快乐地忘却生活的艰辛,因为他们给予泽泽的是一种可贵的交流、一种倾诉,一份能够忘却孤独的友情,这比优越的生活更让这个孩子感到快乐。所以,我知道了为什么当小说写到甜橙树被砍伐、葡萄牙人死于车祸时,所有读到这里的人会痛哭流涕,他们是为死者而哭,更是为活着的人而哭——为泽泽而哭,他们离开后,还会不会有人这样温柔地对待这个可爱的男孩呢?与他一起聊心事,带着他去兜风,在他生病时,为他送来温暖……这个故事在作者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心中酝酿了整整42年,最后用12天的`时间写成。与黑柳彻子一样,这个故事有着作者童年的印记,这既是献给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也是时过境迁后,一封写给每个童年已逝的成年人的书信,它以孩子的视角带着每一个成年人回味着逝去童年的阵痛、忧伤,还有甜蜜,也许你是幸运的,曾有一棵树、有一个人走进你童年的岁月,将这些阵痛得以过滤,忧伤得以抚平,甜蜜得以分享,实现一种真正完美的成长!如果你已为人父、为人母,如果你有幸也读到这个故事,不妨从今天开始,让童心重新回归到你的心里,和孩子一起成!
无论是小豆豆还是泽泽,无论是巴学园还是甜橙树,两部来自不同地域、风格决然不同的作品,在有意思的讲述中向我们每个正在童年或童年已逝的人传达着这样的信息:无论何时,在内心的深处,我们都要留下那么一点温柔的空间,让童心得以安然地安放!
李跃儿创办的巴学园受的是黑柳彻子的影响,提出“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简短的话,却道出一番真理。我们的幼儿园应该去适应儿童,并且是适应每一个儿童。幼儿园应该实行小班制教育,幼儿多则不易被重视。巴学园式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虽然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但是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撒手。教师应该隐形地把握好尺度。每一天,抽出足够的时间,和每一个幼儿交流。面对问题儿童,也要现实出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再去评价幼儿的行为。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游戏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所以,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日常生活环节中的自发游戏,尊重幼儿的自发探索过程。《纲要》中指出,孩子是通过游戏及其一日活动来学习的,尤其是游戏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价值。同时,很多幼儿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并不是通过集体活动教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并在一次次的个性化创新活动中获得巩固和发展,成为稳定的品质。其实,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可以在一日活动细节中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时,教师所要做的是积极的关注和采取适当的态度呵护幼儿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行为,而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遏制。
倾听孩子的声音,有时候,孩子的很多行为并不象上述案例中那样能让人直接看出其探索过程。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计后果的,甚至能造成破坏性。这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孩子的行为表面直接作出判断,而应该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和思考过程,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引导孩子的思考。《纲要》中指出,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但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还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但自身要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全过程,善于从细节中正确把握教育契机。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在每一个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细节,学会在过程中思考,从而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
孩子个性发展是在其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只有在天性的展现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而孩子的天性更多体现在一个个生活细节和各种自发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趋势去关注幼儿生活过程,关注寻常时刻,学会了解行为的发展意义,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除了幼儿园本身需要改革之外,家长的传统思想也应该解放。我想,即便现在创办了许多所巴学园式的幼儿园,硬件软件条件都很充沛,有许多家长还是不愿意选择这种新式的教育方法。有许多家长不能够接受孩子玩沙坑的时候把手和衣服弄脏。所以,既然我们选择了学前教育,我们就有义务把这种巴学园的思想广泛传播,让大众对其了解、接受。坚持以下理念:
1、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个性培养。
2、营造和谐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3、创新活动,拓展个性教育的空间。
4、发展特长展示个性风采。
5、开展个性化教育,优化发展幼儿个性。
6、在民主、和谐、自由的宽松环境里,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结论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幼儿园是一个提供各种各样鞋的场所,而不是一个托管所。提倡巴学园式的个性化教育是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保证。不要让传统的集体化教育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包括幼儿人格品德的发展,也与个性化教育密不可分。孩子的每一个时刻都应该被关注。
参考文献
1.《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叶奕乾,孔克勤主编.
2.《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玛利亚·蒙台梭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