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足(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03955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足(优质8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足【第一篇】

1、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正确理解新发展理念,是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执行落地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的基本前提。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必须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新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理解新发展理念,不能止步于了解一些原则和概念,而应把这些原则和概念与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运用新发展理念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还必须立足全球发展大趋势,用更宽广的视野深化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要走出困境,各国都需要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全球发展大趋势相吻合,包含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应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既应看到,每一个发展理念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创新发展旨在解决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绿色发展旨在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旨在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问题;共享发展旨在解决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又应看到,各个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比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发展模式,要实现共享发展就必须创新分配机制。还比如,能否实现共享发展,不仅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影响创新的动力。这就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树立系统和全局的观念,从整体上协同推进。在规划制定和工作方案设计上,应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各领域政策相互兼容;对各相关责任主体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

2、抓住关键问题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问题指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都相当突出。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应根据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抓住最突出、最紧迫、联系最广泛的关键性问题,形成“四两拨千斤”和“以点带面”的效应。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必须在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的同时,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必须在坚持城乡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全面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同时,着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必须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同时,着力调整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足【第二篇】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体现时代性,又体现先进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一是要建立宏观指导机制,科学制定党员教育培训目标,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纪律约束机制,强化对党员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激发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二、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开一次党小组会,开一次支部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定期上好党课。

二是实行党日活动制度。定期开展党日活动,以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一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责任激励。结合实际,结合党员的具体岗位、职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创造条件、定期检查、民主评议等形式,督促党员积极履行职责。

二是实行目标激励。完善党员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作为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和民主评议的依据。

四、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严格党内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每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拓展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自上而下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

三是强化廉洁自律。把强化监督与廉洁自律结合起来,要求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定期进行自我剖析,查找问题和不足,认真整改。

五、建立健全党员质量保障机制。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两推一公示”,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对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处理上,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肃进行查处。

六、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三是完善结对帮扶制度。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书记作为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落实好各项制度,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足【第三篇】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发展理念创新

在《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深刻表明,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必将带来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引领科学发展,促进矛盾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解决好社会、民生、法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迫切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科学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针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引发深刻的发展变革。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

集中反映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适时提出新发展理念,深刻阐释发展的目标、动力、布局、保障等问题。这既体现了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洞悉,又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在《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一文中,习近平同志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入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认识创新发展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带动全局,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准确把握协调是持续健康平衡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认识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要着力推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

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准确把握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必须有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准确把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认识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才能发展壮大自己,才能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共享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充分认识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我们一定要从整体上、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树立全面系统思维,掌握科学统筹方法,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

在《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从四个方面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首先要深学笃用,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其次要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再次要创新手段,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和法治的保障作用,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最后要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通过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学笃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进一步彰显新发展理念的强大指导作用,努力实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经济建设部分的主标题,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只有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根本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六大任务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构成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布局。

新发展理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将全面创新我国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体制机制,提升我国发展动力、发展质量效益、发展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布阵筑基,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足【第四篇】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体现时代性,又体现先进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一是要建立宏观指导机制,科学制定党员教育培训目标,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纪律约束机制,强化对党员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激发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二、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开一次党小组会,开一次支部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定期上好党课。

二是实行党日活动制度。定期开展党日活动,以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一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责任激励。结合实际,结合党员的具体岗位、职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创造条件、定期检查、民主评议等形式,督促党员积极履行职责。

二是实行目标激励。完善党员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作为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和民主评议的依据。

四、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严格党内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每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拓展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自上而下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

三是强化廉洁自律。把强化监督与廉洁自律结合起来,要求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定期进行自我剖析,查找问题和不足,认真整改。

五、建立健全党员质量保障机制。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两推一公示”,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对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处理上,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肃进行查处。

六、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三是完善结对帮扶制度。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书记作为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落实好各项制度,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足【第五篇】

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更是一个人进行各种行为的支撑和动力。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人生的好处和价值。同样,对一个政党来说,倘若没有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偏离前进的方向,就会丧失先进性和存在的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所以建设需要党员干部确立远大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要经历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这个总过程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党员干部如果没有确立这个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方向,而放弃现实理想信念,实现远大理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只有了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状,认真探析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的路径,才能帮忙党员干部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从总体上讲是能够高扬共产主义理想的风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能够努力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是也要看到,党所处的社会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状况新问题,这必然会对党员干部产生影响,其中少数意志薄弱者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的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

(一)政治思想方面丧失理想信念

多数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用心,赞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同党中央持续高度一致,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但是一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一些人淡漠、动摇甚至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忠诚意识有所动摇,而且逐渐弱化,丧失了理想信念,缺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认识渺茫论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不能正确认识要把执行党的现阶段政策同坚持党的最高理想统一齐来的道理,误认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需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表此刻行为上不能严格按照共产党员条件要求自己,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原则立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事不点头,坏事不摇头。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淡化

多数党员干部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能把群众利益放到优先位置,能为他人和群众牺牲个人利益,群众主义观念比较强。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内心并不想失去个人利益,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状况下兼顾群众利益。还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把党的宗旨抛在脑后,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不存在功利思想和为人民服务,不能正确处理国家、群众、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丢掉国家、群众和他人利益,淡化为人民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

(三)组织纪律涣散,党员意识薄弱

多数党员干部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但是一部分党员干部组织纪律涣散,组织意识不强,长期不参加或极少参加组织生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有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

党员意识的强弱反映党员的理想信念坚持与否,关系到对党的先进性的认同感。有的党员由于党员意识淡化不能自觉地按照党员条件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思想意志衰退,落伍僵化,不用心做群众工作,脱离人民群众。

(四)部分党员干部道德缺失,缺乏号召力

多数党员干部道德情操高尚,具有道德人格力量,但有部分党员干部道德败坏、腐化堕落和人格扭曲。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呼唤和推崇高尚道德的时代。一个思想上、政治上持续先进性,具有真理力量的党,必然是一个持续高尚道德情操,具有人格力量的党。务必看到,此刻在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现象。个性是在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人格扭曲、道德败坏、腐化堕落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党员的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减弱,党员缺乏自觉自律。在有些部门、行业的管理包括党内的管理主要是靠行政命令、制度、经济手段,而像以往那种“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局面明显弱化。党员、干部队伍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贪污腐化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其深层的思想根源在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动摇、淡化。

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1、封建专制主义的惯性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人民民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彻底破除封建制度的影响。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指出,共产党人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但是,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文化具有较为厚重的历史惯性,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如:公共权力的运行以

“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少人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职级别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差,甚至为了升官发财不惜危害党和国家的利益,加上社会普遍存在的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社会层面的监督不力,导致部分党员干部在腐化的路上越走越远,理想信念越来越淡化。

2、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创伤和阴影

文化大革命是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过去那种在条件不成熟状况下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所做的种种努力失败之后,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阴影。部分人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产生了怀疑,甚至个别人放弃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主张“活在当下”。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的,飘渺而不可实现的。文化大革命中长期那种计划经济下禁欲主义被压制的个人物质欲望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被释放,理想信念的放弃使得部分党员干部陷入追求物质生活不能自拔。放弃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苏联模式的失败,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解体,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了巨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同时,马克思主义所断言的即将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后重新获得发展。在这

种客观情势下,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刻意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论调重又鼓噪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不能正确分析决定形势,导致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怀疑、动摇甚至悲观失望。

(二)现实原因

1、党员领导干部不注意理论学习,或者学习理论不够深入,未能学以致用,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自己的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一般说来,任何理想信念的构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依靠必须的载体,这个载体往往是一种观点学说或者主张等。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一些党员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轻视甚至蔑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或者满足于一知半解,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掌握的不系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一些党员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解,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知识去掌握,而不是当成行动的指南去运用,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和日益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脱离,成为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和某些人点缀门面或者谋生的工具。

学习不深入,对理论没有透彻的掌握,就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目前遭受的暂时挫折,学习不深入,就不能使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就不能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2、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导致治党不严,党建工作不力。

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像以前那么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以前经历全国性的整党教育、“三讲”教育、作风建设教育和先进性教育,但是仅靠阶段性的教育是不够的,往往是教育过了容易松弛,在一度时期放松了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世界观的改造,致使部分党员淡化了理想信念。

3、理论宣传与现实反差比较大,宣传手段单一,过于重视说教和正面教育。一方面,理想信念宣传手段过于单一,侧重于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报告会等,而对新传媒如互联网、手机信息等的运用不够,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理想信念的宣传侧重于说教,强调“理论灌输”,缺乏理论创新。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宣传的资料空泛,与日益丰富的现实之间存在不符的现象,侧重于对革命时期构成的优良传统,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大公无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资料的宣传上。革命战争时期构成的优良传统当然就应发扬光大,但这些要求是先进性的要求,不能作为一般性要求宣传。过去由于误解,我们把社会主义群众主义价值观和个人利益价值观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片面强调群众利益而忽视个人价值,导致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从而严重削弱理想信念宣传的效果;由于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导致在理想信念的宣传上存在着说理不彻底的现象,影响理想信念宣传的效果。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强化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务必在及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局面。

4、市场经济对党员理想信念的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物质生产的用心性和创造性,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法制近乎健全,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原则在法制缺失的背景下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取向产生负面影响,如自由、等价交换。个性是一些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在监督缺乏的状况下,等价交换异化成一种权力的寻租行为,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利益的烙印,使部分领导干部为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权钱交易。应对利益和金钱的诱惑,其人生观价值观必然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理想信念的忽视。

5、党内腐败此刻导致党的形象和威信下降,使理想信念虚无弱化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领导干部腐败的现象证明,被市场经济扭曲的世俗化的价值观已经影响了一部分人,这些人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官僚主义,腐化堕落。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是严重败坏了党的威信和形象,削弱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号召力和正义性,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群众对党寄以很大的的期望和信任,腐败现象使群众对党产生失望,对党的前途产生疑惑进而怀疑共产主义理想能否实现。腐败现象也让一些正直的党员对党充满忧虑,意志薄弱的党员往往禁不住诱惑坠向腐败的深渊,而坚持斗争的党员受到排斥打压时往往产生绝望情绪,不愿与腐

败分子同流合污,愤而选取放弃乃至退党。因此腐败问题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的恶劣影响是显而易见。

三、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的对策推荐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

如前所述,很多党员干部理念淡化是因为了理论学习,或者学得不精,未能学以致用,只有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领导干部才能认清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的实质,才能深刻理解目前中国快速发展正为实现共产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理论学习,一方面,党员干部自学很重要,倡导多读书,读好书,领导党员要自觉的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要重视研究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各级党校、干部学院要加大干部的培训力度,要把过去不是很清楚、困扰人们很久的问题说清讲透,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等等,只有理论透彻、才能使人信服,进而产生信仰,理论清晰了,眼光远了,眼界宽了,心胸就会开阔起来,信念就会足起来,理想信念就能坚定起来。

(二)理想信念教育与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

过去极左思潮的年代,我们一度忽视党员普遍人性的一面,对个人价值不够尊重,那个年代塑造“高大全”式人物往往显得不真实,虚伪,不可信,共产党员也是一个具体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社会交往和关系,也需要养家糊口,共产党员也离不开个人利益。因此,要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共产党员的个人价值结合起来。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足【第六篇】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体现时代性,又体现先进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要建立宏观指导机制,科学制定党员教育培训目标,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纪律约束机制,强化对党员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激发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二、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每月开一次党小组会,开一次支部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定期上好党课。

二是实行党日活动制度。

定期开展党日活动,以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坚持一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责任激励。

结合实际,结合党员的具体岗位、职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创造条件、定期检查、民主评议等形式,督促党员积极履行职责。

二是实行目标激励。

完善党员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作为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和民主评议的依据。

四、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严格党内监督。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每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拓展监督渠道。

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自上而下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

三是强化廉洁自律。

把强化监督与廉洁自律结合起来,要求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定期进行自我剖析,查找问题和不足,认真整改。

五、建立健全党员质量保障机制。

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两推一公示”,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对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处理上,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肃进行查处。

六、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三是完善结对帮扶制度。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书记作为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落实好各项制度,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足【第七篇】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体现时代性,又体现先进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党员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要建立宏观指导机制,科学制定党员教育培训目标,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纪律约束机制,强化对党员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激发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二、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制度。

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开一次党小组会,开一次支部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定期上好党课。

二是实行党日活动制度。定期开展党日活动,以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坚持一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

一是实行责任激励。结合实际,结合党员的具体岗位、职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创造条件、定期检查、民主评议等形式,督促党员积极履行职责。

二是实行目标激励。完善党员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作为党员日常行为规范和民主评议的依据。

四、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严格党内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每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拓展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和自上而下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

三是强化廉洁自律。把强化监督与廉洁自律结合起来,要求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定期进行自我剖析,查找问题和不足,认真整改。

五、建立健全党员质量保障机制。

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两推一公示”,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对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处理上,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肃进行查处。

六、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三是完善结对帮扶制度。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书记作为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落实好各项制度,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足【第八篇】

一、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发展理念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就提出了要创新发展理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用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引领新的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2015年,我国开始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要直接奔着当下的问题去,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意见,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稿,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十三五”规划有八个部分,其中第二到第七部分基本上完全是对应新发展理念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是方向和钥匙。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个坚持”的第四条,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实际上也就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新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大前后,一个重要的提法就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九大报告也用了这个提法。十九大后,党中央强调“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新理念是排在第一位的。新理念,最主要的就是指新发展理念。

在十九大后中央召开的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方面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七条。他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是五年来我们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概括,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历史性变革。这就进一步把新发展理念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远指导意义。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那么,这一新发展理念与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仍然要强调学习新发展理念?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38页。】可见所谓高质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所以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当然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在建议稿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就提出,要“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新发展理念被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同时也被确立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条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所作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建议“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还特别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从指导思想到必须坚持的原则,到目标任务的展开,到贯彻落实的要求,都与新发展理念密不可分。我们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定要在学习新发展理念上下功夫。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突出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新发展理念看起来只有十个字,但内涵却极为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此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此作了深刻阐述。

什么是创新发展?为什么要把创新摆在新发展理念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就是创新发展的主要内涵和它针对的问题,以及把它放在新发展理念首位的一些主要考虑。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对于究竟发生了几次产业革命,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概括为三次工业革命,即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内容是机械化;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内容是电气化;以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内容是信息化。现在世界经济正在开启和经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由美国引领的,日本、亚洲“四小龙”都赶上了。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美国为什么这么打压我们的一些科技企业,正是因为如果我国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应用中赢得了先机,我们的崛起和复兴就势不可当了。

现在我国经济总量虽然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就是“十三五”“十四五”规划都把创新发展摆在首位的基本考虑。

什么是协调发展?针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这就是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其实,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实际上讲的就是协调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党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说的不平衡,包括不协调。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重点之一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不协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解释这一原则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什么是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学过环境保护史的人都知道,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20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人,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年、1957年、1962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这些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我国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造成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总书记讲,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十四五”规划建议有六个主要目标,其中一个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什么是开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规划建议特别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这些都是开放发展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什么是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

“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这实际上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进一步丰富。

以上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五大发展理念每一个都有丰富的内涵,但又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整体。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他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和宣传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因为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不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话做事就会缺乏专业水准。

这就要求我们把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起来,进一步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和宣传阐释。这方面,我们有广阔的空间。比如,创新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没有用过,创新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没有,怎么说的,我们在这方面如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与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容纳创新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应该如何在创新上比资本主义做得更好?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学说有什么发展,由此将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比如,协调发展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关系?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什么关系?

比如,生态社会主义学说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学说与我们所说的绿色发展是什么关系?

比如,我国对外开放搞了40多年了,有哪些基本经验,有哪些教训?在全球化遭遇曲折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利用我国和世界各国对外开放的经验构建新发展格局?

再比如,共享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如何表述的?共享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现阶段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强调共享,可不可以说是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实践?共享的理念在什么意义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美]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中提出,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人类能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生产、分享一切物质精神资料,那将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社会。在他看来,信息经济将导致进入共产主义。还有一本书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就是《工作的终结》【[美]里夫金:《工作的终结》,王寅通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认为共享经济将帮助很多人获得自由。因为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很多生产资料可以共享,于是就产生了大量自由职业者。当前我们国家就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由职业者也越来越多。按照这个趋势,是不是可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有人还提出了数字社会主义的概念。我们要研究和关注这些前沿问题,为研究宣传贯彻新发展理念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10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