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党史人物故事及感悟【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8476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党史人物故事及感悟【精彩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党史人物故事及感悟【第一篇】

我们曾经接触过许多历史上的英雄与红色故事,那千千万万之中,每一个都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人——拥有血肉之躯,却坚守着信仰,肩负着神圣的重担,正如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命烈士,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自幼丧母,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随着八路军来到山西文水县,村中的人民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了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斗争,刘胡兰也开始逐步接触革命。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常常会和乡亲们一起把粮食、布匹送到八路军的根据地。耳濡目染间,八路军顽强英勇抗击日军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了刘胡兰幼小的心灵。在艰苦的斗争中,许多优秀党员和革命战士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震撼到了刘胡兰,也更加坚定了她对革命的信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她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在14岁的时候,她就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

战火蔓延到了云周西村,中共文水县曾考虑将刘胡兰转移,但刘胡兰以年龄小的理由继续参加战斗,却在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告密而被国民党和地主武装抓捕。敌人无耻地要求刘胡兰不再为党办事,但刘胡兰毫不畏惧,痛斥敌人:“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共产党员你们是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敌人无可奈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刘胡兰在威逼利诱下,对党坚定的信仰丝毫没有动摇,敌人一气之下想要用机关枪扫光全村的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胡兰为了保护群众,挡住了敌人扫向群众的枪口,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她坦然地躺在铡刀下,壮烈牺牲。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听闻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刘胡兰用她的青春谱写出了悠扬的革命英雄主义颂歌,用她的生命诠释了一个青年对党的忠心和对革命的渴望。而就是如同刘胡兰这样千千万万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革命英雄共同组成了革命的乐章。也是历史上,现在,与未来无数个来自群众和党员的坚定信仰,让革命的道路一直延续下去。刘胡兰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流传。

革命创新、为国贡献不分年龄。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永读红色经典,永唱革命颂歌,为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党史人物故事及感悟【第二篇】

1963年岁末,周恩来、陈毅一行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经过了民间活动、官方活动,加上阿方举行的跨年晚会后,已经是除夕之夜的凌晨四点了。

的翻译范承祚在四楼的办公室里整理好一天的翻译文件资料后,已经是凌晨四点四十分。他蹑手蹑脚地下楼,准备回到位于房间隔壁的他的卧室。

就在他尽可能放轻脚步怕吵着时,一声无比亲切熟悉的声音传来:“小范啊,怎么还不休息啊,明早还有事呢。”

定睛一看,只见身披旧尼大褂,站在走廊尽头和警卫员在谈什么事。他不理解为什么说明早还有事,因为明天是大年初一,而且经他翻译的行程安排表上,明天上午是没有活动的。但是小范也没敢多问就回房了,累得合衣躺下,领带都没有解开就睡着了。

第二天,天朦朦亮时,的换班警卫就把小范叫醒了,“快起来,等你呢。”一看表,才早晨五点多,他想起凌晨说的“有事”,就敢忙爬起。

来到大厅,看到已经穿戴整齐的周,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地从行宫的汉白玉台阶上拾级而下,完全看不出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几天的活动,而且很可能昨晚又是一夜没合眼。

金碧辉煌的大厅经早起的工作人员清扫收拾,已经又焕然一新,想象不出两个小时前这里刚办过一场盛大的狂欢。此时大厅几乎没有任何人,显得很安静。

可就在刚走到了大厅里,大厅的门竟突然打开了,涌进来几十号阿尔巴尼亚行宫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一大清早做完打扫后,没想到来自中国的也这么早就起来了。

于是他们惊喜万分地涌到的身边,都想一睹周的风采。而似乎并不吃惊,他一个个地与这些清洁员、厨师、接待员、仓库保管员等握手问好,给他们拜年。有拿着簸箕的清洁女工局促地站在墙角,不好意思上前,也一并地上前握手,表示感谢。

这时,小范才明白说的“有事”原来是这么回事。特意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在没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来给阿方的工作人员拜年。

遗憾的是,因为现场没有任何中方和阿方的官员,也没有中外记者,所以这温馨的一幕,没有留下任何图片和报道,只是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心里,留下了永远值得回忆的感动。

党史人物故事及感悟【第三篇】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他的女儿陈伟华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

考虑到教学一线教师紧缺,她在陈云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了国家机关的工作岗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直至退休。陈伟华弃政从教的事迹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美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陈伟华忆称,“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待了2年7个月,“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后来姊姊曾到江西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生活10个月”。爸爸对姊姊说,“你在我这儿10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让姊姊把这10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了单位。

党史人物故事及感悟【第四篇】

一日,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政委陈培荫的命令,率24人的运粮队,每人挑两箩筐稻米,160多斤,徒步300多里路,运粮到正在松口作战的红二十四团。运粮队头一天走了120多里路,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战士们都已饥饿难忍。于是,队长刘海门吩咐队员打来溪水,架锅生火,准备煮饭。“住手!”刚查看环境归来的邓可运看到一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他大喊道:“谁让你倒这么多的米,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做成稀饭。”说罢,他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这日晚饭,大伙吃了一顿野菜稀饭。吃过晚饭,邓可运将刘海门叫到一边,耐心地给他讲粮食来之不易,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说得刘海门心服口服,连连点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使得运粮队战士非常感动,也纷纷效仿。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松口,只听“咚”地一声有人倒地,大伙儿循声望去,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这时,贺龙军长正骑马经过,见状过来查看,一眼就认出了邓可运。贺龙接过警卫员手中的水壶,扶着邓可运喝了两口水后,问:“可运,你怎么啦?”还没等邓可运张口,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贺老总,邓处长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自己很少吃粮食,光吃野菜。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5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我们做野菜稀饭,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贺龙听罢,在邓可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说:“同志哥哟,有你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248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