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范例【范例8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5985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范例【范例8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一篇】

摘要:南阳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南阳的文化旅游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存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不够、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文化旅游部门合作不够、服务旅游意识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要想把南阳打造成旅游强市,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软环境;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强化旅游产品促销;完善旅游交通条件;全力打造精品景区;推进旅游服务体系配套;强化旅游安全工作;注重旅游资源保护。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旅游立市;南阳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07―0033―03

河南省南阳市是地处中原的一个文化资源大市,其文化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与“旅游立市”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南阳旅游业从上个世纪末起步,经过十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充满活力,已成为展示南阳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推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3年以后,接待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基本上以20%的速度增长,形势喜人。但是,与先进地市比,我们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均未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就2008年的发展情况看,南阳市的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大约只占全省的1/30;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为%,略高于全国的%,明显低于全省的%,与黄山市的56%更是相差悬殊。从景区接待游客人数方面比较,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焦作云台山接待游客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超过5万人次,其中5月2日接待游客达万人次;洛阳龙门石窟三天接待游客万人次,日均接待2万余人次;南阳市的最热点景区最高日接待量也不到1万人次。

认真分析南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加快发展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1.加快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产业基础好。旅游业发展已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南阳市已创建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档次,优化旅游服务质量,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业发展得到一次全面的强本固基和完善提高,涌现出一批旅游精品、诚心旅游企业、优秀导游员,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宝天曼、老界岭、鹳河漂流、桐柏淮源分别被命名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最佳漂流胜地”、“中国最佳旅游好去处”等称号,旅游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旅游总体形象大大提升,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比较优势大。首先是资源优势大,南阳是全省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总量位于全省前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完美,交相辉映。其中西峡恐龙蛋、内乡县衙、汉画馆、宝天曼、丹江水库、淮河源、盘古神话等都是不可多得、具有垄断性的品牌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其次是交通优势大。境内已开通1大航空港、2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4条国道,列入“十一五”全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焦桐、武西等高速公路也经过南阳并穿越伏牛山、桐柏山等重点旅游区域,对外开放的大交通体系即将形成,为南阳旅游走出盆地打开了门户。其三是区位优势大。南阳地处中部,是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要塞,同时又位于郑州、武汉、西安三大都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对周边市场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客源市场十分广阔。其四是环境优势大。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高度重视,提出要建设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使之成为全省新亮点,社会各界要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舆论环境对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利。

三是发展机遇多。南阳旅游业发展目前已进入了历史上最难得的黄金机遇期:一是全市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二是南阳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圆满成功,正在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为南阳旅游搭起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三是伏牛山被确定为全省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南阳地处伏牛山核心区域,在争取省政策和资金支持上占据了制高点,伏牛山区域旅游将会成为带动整个南阳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四是随着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的深入实施,旅游业作为一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将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阳市是旅游资源大市、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为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南阳市文化旅游业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不够。旅游界流传一句话:中国旅游看“三南”――云南、海南、河南。这“三南”代表了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性趋势:旅游业发展初期是山水自然风景游,云南为首选;第二个阶段是休闲度假游,海南是理想的目的地;随后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文化旅游,河南这个文化资源大省具有后来居上的优势。但是南阳市的旅游景点(区)目前尚不能满足游客的这种消费需求。问题就在于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不够,呈现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状态。如宝天曼的人文内涵就很不够;老界岭以及两个漂流景区都在文化内蕴上也有明显的欠缺。

二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南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省内的焦作、开封、洛阳等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焦作云台山国内知名,旺季游客最多时每天接待近10万人,我们的宝天曼、老界岭自然景观也很独特,但游客数量难以望其项背。就是游客比较多的漂流,在旺季最多也不超过1万人。还有的景区平常每天只有几十名游客。在游客组成上,我们的景区的游客大多是本市和周边地市的,外省游客很少。这些现象反映出我们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不高,知名度不高的原因就是宣传推介缺乏力度。

三是旅游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典型的就是交通问题。南阳机场的航班远不能满足需求;十字交汇处的铁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南阳作为始发站发往各主要城市的车次太少;连接南阳各主要景区的快捷旅游环线尚未开通;南阳中心城区作为南阳旅游的游客集散地,几乎没有发往各旅游景区的直通旅游巴士。此外,各景区的服务设施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是文化旅游部门合作不够。由于受经济利益的支配,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本部门的利益,而缺乏大部门大行业意识,对整个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会带来经济、文化、技术和投资等方面的长期综合效益认识不够,存在独立经营、封锁信息甚至相互恶性竞争现象;本地与相邻地市的旅游互动不够;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部门对旅游业的支持和扶持上态度不够积极。总之,缺乏合作、双赢的意识。

五是市民服务旅游的意识落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是由该地区全体民众共同构建的。民众的旅游意识、生态意识、旅游文化意识和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南阳市目前尚未形成全民积极支持旅游、自觉爱护环境、养成文明行为、尊重外地游客的氛围。此外,旅游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有待提高。导游的文明素养、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服务态度等对提升旅游档次、扩大南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至关重要。

二、加快发展南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对策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抓住全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机遇,确立“旅游立市”的观念,进一步加大发展文化旅游的工作力度,在全市上下形成发展大旅游、打造旅游强市的共识和氛围。

1.营造文化旅游软环境

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大会精神,筹备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大会和成立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解决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认识问题,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观念,增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宣传激励,提升全社会对文化旅游的关注度,号召全体市民为发展文化旅游献计献策。

2.加强文化、旅游融合

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南阳丰厚的文化资源,整理筛选各县市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融入自然景观当中,增进景区的文化内涵;在重点景区有计划地推出或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节目(如宛梆、大调曲、三弦书等);学习借鉴《禅宗少林》和《大宋东京梦华》的经验,集中力量打造一部大型情景剧,提升南阳的文化品位和美誉度。

3.强化旅游产品促销

坚持“立足本地、主攻周边、逐步延伸”的旅游产品促销战略,把周边500公里半径的地市作为主要客源地进行经常性宣传推介,确保旅游接待量持续稳定增长,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在旅游产品促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要突出品牌,叫响“一山一水一恐龙”为主要内容的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品牌,进一步提升南阳的对外知名度;要创新形式,利用主流媒体对南阳进行强化动态宣传,策划举办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型推介活动,邀请省内外旅游界知名专家学者来宛考察,举办南阳旅游高层论坛,继续举办各种文化节会,扩大南阳旅游的社会影响;注重横向联合,与周边地市加强区域合作,打破地域界限,整合优势产品,建立绿色通道,共同推出和打造跨区域特色旅游路线,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市场互动、利益双赢,走出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开发本地客源,推出南阳旅游一卡通年票,实行南阳市民打折优惠措施,刺激旅游消费。

4.完善旅游交通条件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机遇,积极争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快全省伏牛山生态旅游道路建设项目的争取进度,尽快构建快速便捷的伏牛山生态旅游大环线。改造原有的旅游道路,规划新建一批旅游道路,不断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协调南阳机场和南阳火车站,增加、开通南阳发往周边大城市的直通航班和车次。规划开通发往市内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巴士。

5.全力打造精品景区

按照“两带三区”的框架构想,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观光带、中心城区环城游憩带、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区、南阳伏牛山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山红绿文化旅游区。进一步提升景区开发建设的规模、档次和效益。倾力培育恐龙遗迹园、宝天曼、丹江渠首、武侯祠四大特色景观,使之成为国内知名景区和引领南阳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精心打造老界岭、龙潭沟、真武顶、五朵山、淮源、莲花温泉等山水精品和内乡县衙、南阳府衙、华洲书院等文化名片,使之成为中部知名景区。科学整合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中国北方山地度假胜地、中国恐龙第一馆四大特色品牌,使伏牛山生态旅游成为南阳旅游的强大引擎。

6.推进旅游服务体系配套

加快以伏牛山生态旅游环线为主的旅游道路建设,实现景区之间的互通互连、快速进出,做到可进入性与便捷性的统一。快速推进内乡七里坪、西峡太平镇、南召、淅川宋岗、南阳中心城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扩大旅游接待容量,提升服务档次;大力发展以玉雕、烙画、六味地黄丸等旅游商品为卖点的旅游购物、以楚风汉韵为题材的旅游演艺等新型业态,提升旅游业水平,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协调发展新局面;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筹办好全市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搞好旅行社旅游质量督查和星级宾馆、A级景区的动态监控,营造文明、诚信、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

7.强化旅游安全工作

继续深入细致地做好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严格落实旅游生产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源头上防止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完善各类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确保旅游安全事故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8.注重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可能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传承、传播和有效利用;如果开发失当,则可能因旅游业的兴起而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因此,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对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制定法规规章,采取得力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双赢。

当今社会,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不仅是因为它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更在于它向其消费对象所提供的服务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在精神的层面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只要全市上下在发展文化旅游业问题上形成共识,用发展的眼光,高标准要求,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提升品位,扩大影响,南阳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辉耀中原大地,吸引八方游客。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二篇】

一、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2012年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书面印发了省政府对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黑龙江省旅游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2012年,黑龙江省继续全面推进“351”旅游工程项目建设,即在全省重点抓好30个省级重点旅游项目、50个市级旅游重点项目、100个县级旅游重点项目。全省旅游投资项目总数185个,总投资亿元,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实际完成投资亿元。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招商引资。印制《黑龙江省旅游招商项目册》和《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招商项目册》,从各地200多项招商项目中认真筛选,确定82个投资总额500万美元以上,拉动力大、辐射性广、效益好的项目作为重点推介;与重点旅游名镇共同确定了30个名镇重点招商项目。在“黑龙江(香港、广东、浙江)产业推介招商活动”中签订旅游合作项目13项,签约额亿元人民币。在23届哈洽会上,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亿元,其中合同金额亿元,协议金额35亿元。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招商引资项目69个,招商引资金额共亿元,同比增长%。(二)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人民对文化旅游认识的深化,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调查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亿人次、同比增长%,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增长%。其中,国内旅游亿人次、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增长%,入境旅游万人次、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下降%。1.旅行社和星级饭店数量不断增长。据统计,截止2013年5月份,全省经营出境旅游旅行社61家,经营边境旅游旅行社46家,经营国内、入境游接待旅行社有583家,比2011年增长%。全省大中型城市共有星级饭店254家,同比增长%。2.博物馆数量、从业人数不断增加。2011年全省博物馆有103个,从业人数为1636人,分别比上年增加%和%;参观人次为1217万人次,增加值为1121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和%。3.评分提高,口碑好。2012年,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设施综合评分为分(5分制,下同),较2011年增长了分,较2010年增长了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服务综合评分为分,较2011年增长了分,较2010年增长了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行社评分为分,较2011年有了明显提升,提高了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设施各方面评价全面提高。(三)文化旅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企业借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积极创新、不断开拓了数条文化旅游精粹项目。世界最高水平的冰雪旅游主题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全新推出世界首创的大型户外冰雪实景演出———林海雪原、中国最顶级的“酷·哈尔滨”大型冰上杂技秀和浓郁地道的欧洲风情歌舞演出,与迪士尼合作开设卡通冰雪动漫王国,增加冰雪动漫大巡游、万人热力劲舞等新项目。太阳岛雪博游览会运用立体三维创新形式雕塑俄罗斯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出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大型雪雕《雪舞风情》、宛如童话世界的都市雪乡。

二、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就是对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进行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法是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的总结,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优势1.特殊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纬度较高,冬季降雪量大,雪期长,雪质较好,具备开展冰雪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夏季气候凉爽,浩瀚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等湿地资源,为开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避暑旅游提供了地域优势。2.边境优势: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有25个边境口岸,有着发展边境旅游的地缘优势。“俄罗斯旅游年”的举办为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3.垦荒历史优势:黑龙江省的垦荒是我国近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开拓史,不仅包括北大荒的开拓、闯关东,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开发,磨砺了黑龙江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此带来的石油工业文化旅游和军垦文化旅游资源更是成为我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二)劣势1.位置较偏僻:黑龙江省距离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较远,交通路途花费时间和金钱较多,由南方而来的游客会很大程度上被途中的大连、沈阳、长春等旅游区域拦截;与黑龙江毗邻的吉林和内蒙古均不属于经济条件发达省份,因此,客源市场受到很大限制。2.交通条件落后:黑龙江省省内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欠发达是制约旅游业的一大因素。3.宣传力度有待加大: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黑龙江省的特色旅游只知道冬季冰雪旅游,对于春夏秋三季的旅游产品却知之甚少。黑龙江省缺乏对冰雪以外的旅游资源的宣传,尤其是能够综合体现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的有招徕力度的宣传口号。(三)机遇1.政策支持: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黑龙江省政府提出“文化强省”政策,制定并贯彻实施《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和《黑龙江省界江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发展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2.以学习、研究考察为动机的旅游类型增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成熟,简单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3.政府投资打造旅游名镇:政府用于名镇建设的旅游发展金逐年增多,按照“今天是精品,明天是遗产,后天是文物”的原则,突出抓好名镇旅游停车场、旅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等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助推旅游名镇建设步伐。4.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招商引资:黑龙江省政府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印制《黑龙江省旅游招商项目册》和《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招商项目册》,加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及招商引资活动。(四)挑战1.邻近区域资源相似度高: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吉林省以及蒙古虽然纬度略低于黑龙江省,但是三省的资源相似度很高,即使是黑龙江省主打的特色冰雪旅游也都已各自开发出自己的产品,新鲜度大大降低。2.旅游资源保护困难: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是如果开发过程不重视合理规划和保护,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三、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发展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一)制定相关保护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政策,是进一步突显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必要措施,是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保障。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要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构建完整的文化旅游框架。(二)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体系的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服务、通讯设施、互联网、医疗卫生安全等多方面,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以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种主体投资体系。(三)突出特色,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只有以特色为招牌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因此,要从特色文化旅游方面做文章,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做好以哈尔滨为中心,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大小兴安岭等多地区为辐射的黑龙江省旅游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旅游形象要强化政府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设立旅游形象建设领导小组,多层次、全方位、跨视角的开展宣传活动,塑造美丽龙江形象。如请名人做形象大使,来增强宣传效应;在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也要投放广告,扩大知名度;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大寻求合作等等。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三篇】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和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国家在发展中的责任,即在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利用财政税收、金融调控、社会保障的政策手段,鼓励和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推进业态融合和产品融合,推进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实现统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文化旅游共生、主客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持续火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并推动多方面产业发展。

例如,其推动的夜游经济效益可观、潜力巨大,受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重视,投资意愿加强,相关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夜游经济行业市场发展模式调研研究报告》显示,近年美国居民已有1/3的时间、1/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而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在国内,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在夜间实现,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一个常住及流动人口300万的城市,假设每天10%的人进行夜游消费,假设人均消费30元,每晚就有一个900万元的大市场,一年收入可达30亿元。

而在北京APEC、博鳌亚洲论坛、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博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及其他重大活动过程中,美好的夜景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城市景观照明在国际性大型活动中的示范效应,引起各级政府关注,城市景观照明正在从中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展开。在国家大力推动美丽中国战略以及大力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下,景观照明对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夜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与消费升级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于城市发展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城市景观照明工程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将当地文化通过灯光和舞台效果有效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有助于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提高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景观亮化市场规模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景观亮化市场,预计2020年行业规模达到近1000亿元。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各大城市的大型事件活动为景观照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催化剂。

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决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开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下,我国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拓展资本市场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方式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取得可喜进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各个文化旅游产业门类蓬勃发展,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增强文化旅游单位活力,对繁荣和规范文化旅游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坚持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努力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拓展文化旅游市场,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扶持传媒、印刷发行和照明等产业。

当前,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的主要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为辅。一般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主要是政府投资,大约占90%以上,有少量民营资本进入,占不到10%。政府和民营资本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形成和优化有很大拉动作用。

二是对媒体的投资项目以国有经济为主,部分民营资本进入,投资冲动很强。如有线网络、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播分离)、广告分包,对报业、广播电视业的整合等。

三是对图书出版发行印装业的投资。在印刷装帧业,民营资本非常活跃,且已经形成规模。在图书发行行业,占绝大多数份额的还是国有新华书店,但民营资本进入势头很猛。

四是对旅游产业的投资仍然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一般是政府提供启动资金,给予政策扶助(国债项目、政府贴息等),引入开发商。民营资本投资热点多在旅游业和与旅游相关的行业。

综上,在国家许可范围内,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在投资核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从文化旅游产业经营和投融资方面分析,这两个领域的人才危机已经呈现出来。管理人员缺乏经济和管理常识,缺乏文化艺术的鉴赏修养和娱乐趋势的判断力,整体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旅游娱乐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本土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非常迫切。要针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培养文化旅游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强调系统性与深度的有机结合,紧贴行业前沿,以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为师资开展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投融资建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提供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中心环节,站在思想认识的新起点和发展实践的新台阶上,强化产业思维,坚持底线思维,把握产业趋势,遵循市场规律。

为此,要从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统筹机制、推动园区升级、健全投融资体系、培育消费市场、鼓励产品业态创新、壮大市场主体、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务实举措,加快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顺应社会对文化需求呈现出的新发展趋势。如今,人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更多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精品。具体而言,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实现更加依赖于市场;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安全旅游、文明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文化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还应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参与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投融资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个领域有需求,资本就向哪个领域流动。目前,社会资本已经有能力、有魄力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参与竞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必然趋势,将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市场在发挥引导和配置资源的作用。

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要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精准定位,融入发展战略之中。首先,国家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了一系列政策红利,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搭建了新平台;其次,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以及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的建设完善,依托京津成熟的旅游消费市场和周边游、生态游等庞大需求,河北文化旅游有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第三极”;再次,京津两地科技、人才、资金优势明显,河北可以通过借力发展,进一步承接两地文化旅游开发运作方面的“溢出效应”。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四篇】

尽管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已取得显著进步,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道路仍面临种种问题。为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还需从多方面着手提升产业品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建立良性的产业运行机制。

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一,特色挖掘不够。现阶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深度、广度,致使相关产品级别、层次、品味不高。同时,文化与旅游的特色结合不够,没有充分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游客体验效果不佳。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更何况是两者融合的文化旅游产业。然而,国内文旅项目多由政府投资,资金受到一定限制。资金投入不足既影响到项目推进,也影响到地方文化建设和旅游服务配套体系的完善。

第三,宣传力度有限。在特色资源挖掘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背景下,文化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等市场运营方面也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资金匮乏,导致难以建立完善的宣传机制,无法进行多角度、大范围的宣传。

第四,专业人才稀缺。文旅产业发展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兼具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导游人员,对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造成一定影响。

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要从多个方面制定对策加以解决。目前来说,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深化文化旅游的管理体制改革。随着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融合更加紧密,对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提出新的要求,未来要将文化管理系统与旅游管理系统进行结合,以适应文旅产业的深入及新型化发展。

其次,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文旅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核心在于文化创意,今后要在结合当地文脉基础上通过旅游形式体现,以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文旅产业的品牌化发展。

最后,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文化旅游产业涉及内容众多,与其他产业联系紧密,为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五篇】

在旅游消费升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域全时全季旅游、高科技及创意元素渗入等大趋势和各种利好政策推动下,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与先进地区相比,山西文化旅游产发展的观念还比较陈旧、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在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下,如何破除“资源即市场、管理即服务、规划即策划”的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山西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丰富、开发早,但发展较为缓慢。从历史地理条件来说,华夏5000年文明看山西,从上古时期至今,山西很多地区曾作为历朝历代都城或重要城镇,太原在最繁盛的唐朝曾是仅次于长安第二大都城,险冲之地和军事重镇众多,历史文物资源及其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52处,居全国第一。山西名山河流遍布、地形地貌和气候植被种类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也是农耕文明、草原文明的碰撞交流区,集聚人文旅游风情。从文化旅游资源来说,山西拥有宗教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及民俗文化五类资源,形成晋北佛教古建、晋中晋商民俗、晋西黄河风情、晋南根祖文化、晋东南太行山水五大文化旅游集聚区,并拥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在资源型经济结构调整纵深推进中,2017年山西将文化旅游业确定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山西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新修订的《山西省旅游条例》、“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推动着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发展更有活力、增速逐年提升,2010-2018年山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个百分点。

二、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分析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桎梏,表现为观念和创新的落后、配套服务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景区策划宣传不足及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发展观念落后、创新乏力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缺乏大市场、大服务的发展理念,资源依赖的惯性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创新乏力。一是将资源优势等同于市场优势,统筹规划不足、特色欠缺。粗放式开发模式对当地民俗和历史文化挖掘不够,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少,未能打破地区、部门壁垒进行统一开发,相似资源的产品开发雷同,产品吸引力差。如山西旅游演艺方面除知名导演的又见五台山、又见平遥外,其他节目制作水平和认可度有待提升。在乔家大院示范作用下,山西的各种大院景区资源独特性小、开发雷同。二是片面追求门票经济,对旅游服务特性和体验经济的认识不够,缺乏创新和协作意识,将卖产品和卖服务割裂开来,忽略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如乔家大院高昂的门票背后是过度的商业化而非优质的服务,这也是5A级景区被摘牌的重要原因。星级景区发展质量很大程度反映旅游服务水平高低,2016年山西星级旅游景区数量全国排名26,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而星级景区的接待总人数和营业收入全国排名27和28,2016年山西入境过夜人数和天数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二)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平不优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平不高。2016年山西星级饭店、旅行社和从业人数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和%。在文化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购、娱要素属于显著薄弱环节。纪念品除佛教纪念品、平遥漆器外缺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和制作工艺未能很好渗入。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少、娱乐项目单一,除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外缺乏优秀的娱乐演艺产品。在“行”方面存在景区间连接不畅、公共旅游专线不足,道路等级低,交通标识有待完善,尤其在各景区间较为分散,在高山大河屏障下,高铁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支撑亟待增强。在“游”方面景区设施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国际化服务滞后。同时,一些景区周边市场秩序混乱,存在黑车宰客、借封建迷信大肆敛财等现象;游览要素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系统、免费WIFI、智能监控等软硬件配套不足,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利用和服务的意识不强,信息化建设呈现保守被动、协同不足、分布不均衡和时效性差的特点,运用大数据研发、管理、营销不足,移动端旅游营销水平不高,市场反应迟钝。在“吃、住”方面整体接待能力弱。一是酒店数量少,据《2017年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山西省酒店住宿类企业仅为6937家,远远落后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即使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处于发展劣势。二是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不足,除了山西大酒店、国贸大饭店等个别知名度较高、运行较好的星级品牌酒店外,其他星级酒店的品牌意识还不够。缺乏经济型酒店品牌,入住率较高的为全国连锁型快捷酒店。特色民宿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仅分布于晋中等少数地区。

(三)景区策划及宣传不足、资源优势难以转化

山西很多旅游地缺乏详细科学的旅游规划和景区策划,多数是以资源为主的旅游开发模式,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缺乏活力和盈利能力。山西的多个“大院”、多个“水世界”开发类同、缺乏新意。太原有狄仁杰公园、农业主题公园等诸多主题公园,但特色和主题不鲜明,旅游体验上与一般游园类似。山西文化旅游宣传相对薄弱。跟一些旅游业的先进省份比,对整体形象、景区的宣传力度小、宣传方式单一依然是资源优势难以转化的重要因素。山西旅游宣传方式主要依赖电视广告和报纸媒介等传统宣传方式,新媒体如抖音网红、动漫宣传、互动式宣传等创新方式不足。建造于五代时期的山西平遥镇国寺,完全榫卯结构、工艺精湛,属世界文化遗产,但知名度并不高;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第一山,旅游人数却不及华山、峨眉山等;山西众多特色手工艺品如上党堆锦、云冈绢人、平遥六合泰枕头、大同煤雕、隰县核桃工艺品等,独具特色,却因宣传包装未能成为热门旅游纪念品。此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而且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较严重,人们对山西旅游整体环境印象不佳,尤其是煤旅矛盾突出的地区的旅游形象、客源和收入受到较大影响,只有加大整治和宣传力度方能扭转山西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细分产业的比例不协调和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等方面。具体来看,细分产业比例不协调反映在旅游六要素中存在明显短板,购物、娱乐要素发展不足,缺乏特色、有吸引力的产品,未形成有效的消费拉动,游览要素的信息化不足,利用大数据分析营销薄弱。此外,由于企业过分依赖资源、缺乏竞争意识,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各类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服务标准良莠不齐、规模经济不足、产业竞争力较差。2015年全国百强旅行社山西只有三家,2016年山西星级饭店数量和客房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26和27位,全业态的旅游集团仅有2017年才成立的山西文旅集团一家。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景区经营模式分为政府专营、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和企业经营管理三类,政府专营模式的景区往往重资源轻配套,即使是企业经营,也存在过度商业化、政府监管不足等现象,拥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景区少。一些景区地跨多个行政区域、拥有多种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上条块分割,有效协调不够。

三、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价值观、资源观,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面临粗放型的发展困境和对文化旅游品质需求逐渐提高的挑战,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要改变落后地发展观念,树立创新发展理念,遵循“微笑曲线”的发展规律,注重研发和营销端,重视旅游规划和策划,依靠创造性要素推动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一,做好文化旅游研发端。结合高科技、文化创意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整合力度,综合运用新业态新模式和山西文脉,解决形象和定位、特色文化旅游活化等问题,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整合。例如,山西古建筑旅游资源丰富,可结合3D打印技术对古建筑模型进行现场制作互动、趣玩半成品开发、纪念品生产等方式增加吸引力。例如,依托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和商业娱乐体系推出的太原府城游,既能观光体验又能美食娱购。第二,做好文化旅游营销端。落实好旅游专项基金,围绕世界遗产、古建宗教、太行山水等重点旅游线路和五台山、平遥古城等重点旅游景区,细分旅游市场精准营销、高质量推介活动策划,除传统宣传方式外,也应借助互联网,通过影视传媒、图书出版、打造文旅IP等多种方式增加营销触点,并通过宣传山西严格环保整治和环境美化,改变煤城印象,提升整体形象。第三,拓展旅游资源观内涵。在人文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大力发展娱、购等薄弱产业以形成新的旅游资源,构建游览消费新增长点,并实现对现有景区购娱环节的有力支撑。例如,西安曲江新区依托历史风貌,将文化旅游与市政设施、文化产业和商业综合体实现了完美融合,购娱等产业对文化旅游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力显著。

(二)加强基础投入,发展配套产业,提升服务水平

要紧抓山西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入和社会投资水平,提升服务配套能力。加强基础投入。一要加强旅游公路、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餐饮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要加强政府补贴、旅游基础设施银行贷款倾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景区硬件的维护、建设上来。二要加强职业素质培训、高素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等软件设施建设。加强专业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培训,倡导、学习、实践先进的发展理念,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文化旅游高素质人才纳入各类人才工程并创建人才库,发挥文旅能人的头雁效应,增强人力资本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动。发展购娱等配套产业,一是通过发展旅游演艺和主题公园等实景娱乐,将山西散落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叙事与旅游地的结合,在政策和资本推动下,选取特定主题,结合文化创意、器械娱乐、文化旅游景观、IP科技、影视动画等手段,增强娱乐消费流量。二是借鉴故宫文创的发展模式,支持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发展,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股权激励基础上,聚焦创意、聚集人才、聚合流量,深挖景区文化内涵和非遗技艺,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IP效应。

(三)深化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结构推动力

深化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强化保护与监督,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景区经营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发挥市场化和企业化专业运营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方位监督管理。优化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要协调细分产业比例、解决企业规模和结构对服务质量制约的问题。一是协调细分产业比例。就是要提升薄弱环节、优化要素水平,提升协调度。针对购物娱乐的薄弱环节,重点开发具有山西文化旅游特色的、具有市场潜力的旅游商品,加强特色娱乐项目的策划,不断增强购物娱乐在旅游消费中的引领作用;提高山西特色餐饮、特色旅店的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主打产品、提高营销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强信息化采集与数据分析,加强与旅游电商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山西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大数据分析人才,重视移动端的营销应用,真正实现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二是优化文化旅游企业的规模结构。通过兼并整合建立大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创意为纽带对资源、产品、服务进行整合,提升整体消费层次;采取集群品牌化经营,在技术、管理上不断创新,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实现金融集聚对产业有效促进。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六篇】

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旅游业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前段时间,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有关同志专题听取区旅游局的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部分景区、旅游企业负责人和旅游方面专家座谈会,实地考察了梁祝文化公园、鄞江古镇开发建设管委会,对我区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我们认为,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旅游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加强旅游市场拓展,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旅游业与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建设旅游强区的目标相比,即便对照自身的旅游发展规划,尚有不小差距。

一、  我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比较突出,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区上下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统一,无论在机构设置、部门合力、政策扶持、规划统筹上,都与我区旅游强区的地位不相匹配。从机构设置来看,今年,区旅游局并入区文化局,客观上是机构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文化与旅游的资源整合,但无形中弱化了旅游工作的地位和旅游部门的职能,不少业内人士大呼看不明白,认为是在走回头路、下坡路。从部门合力来看,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从横向看需要宣传、发改、交通、财政等多部门协作配合,从纵向看要对各乡镇规划开发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但各地各单位联动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推诿扯皮,相互拆台现象仍然存在。从政策扶持来看,我区旅游专项资金呈逐年下降之势,2013年1526万,2014年1381万,2015年1140万,在其它地区不断加大奖励的情况下,我区资金投入不升反降,政策推动力不断减弱,另外在招商引资中,土地指标或地价往往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从规划统筹来看,我区旅游规划体系与市政建设、生态保护、交通等规划缺乏有效衔接,内容互相矛盾和制约,给规划的实施带来困难。各镇乡“各自为政”的封闭性区域规划,也导致了无序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不良后果。

2、旅游产业弱、散、乱、慢的现状依旧,有待进一步改观。“弱”是指现有景区项目普遍规模偏小,开发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雷同,对高端客源市场吸引力不强,存在留不住人、留不住钱的问题。“散”是指我区旅游景点分布较散,缺乏空间上、功能上的有机规划整合,尚未形成区域优势线路和特色板块,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协调,旅游产业链没有形成。“乱”是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运输、游客集散等旅游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景区标识标牌用语不规范甚至错字连篇,拉低档次。如每年杖锡樱花节期间道路拥堵严重,大大影响了游客兴致;“五龙潭”景区最后一公里的羊场小道被区内外游客所诟病;宁波博物馆百字停车提示牌有6处错别字被各大网络媒体争相曝光。“慢”是指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五大旅游项目”一拖再拖,迟迟难以见效,罗蒙环球城因资金链问题一再推迟开业时间,目前虽人气火爆,但未来能否保持目前势头业内人士多表示忧虑。其他如华侨城项目进展缓慢,天童景区不温不火,它山堰项目几乎陷于停滞。

3、优秀旅游企业和旅游人才匮乏,有待进一步引进和培育。本土从事旅游开发的多为中小型企业,缺乏先进理念,思维和视野不够开阔,开发项目大多层次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引进的首旅、开元旅业真正生根开花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也缺少擅长沟通交流、具有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的一线导游人才,能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的小语种旅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整个旅游服务人才的引进教育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

4、旅游营销推介不够精准,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区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对外宣传的形象和口号,品牌形象模糊很难让游客对鄞州旅游留下深刻印象。旅游推介营销力度不足,旅游宣传范围有限,手段比较单一,各个景区、旅行社单打独斗的状况普遍存在。加上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致使旅游市场拓展乏力。

二、建议对策

如何把我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发展壮大旅游经济,是未来几年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区旅游产业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单纯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

1、进一步深化认识,抢抓旅游业发展新机遇。要坚持旅游经济强区战略不动摇,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一,在目前两局合并的大前提下,要服从服务好大局,缩短磨合期,加快两局融合,实现一体化运作。在新组建的文广局中,区政府要强化突出旅游职能的权威性和工作地位,科学合理设置内设机构,配强配足人员和经费,切实发挥其行业管理协调功能。第二,在目前暂时无法像湖州、宁海等地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好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研究制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形成工作合力。第三,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构筑并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旅游投融资机制,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

2、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快旅游业发展新步伐。针对当前我区旅游产业弱、散、乱、慢的现状,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转变思路,在景点建设上由全面建设向突出重大项目建设转变,在旅游线路上由景区(点)分散旅游向串点成线(连点成片)转变,把握好三个重点。第一,要强化规划引导。结合当前新一轮规划的修编,要优化调整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各片区专规,积极推进旅游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区等规划的融合,按规划细化政策、实施项目、配置资源,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为大旅游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要加快重大项目的引进开发。对于在建的重点项目或是在谈的重大项目,要突破常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抢时间,抓进度。制定具体的“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进度表”,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第三,要抓好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旅游方面尤以梁祝文化和佛教文化最为知名,但近年来对这些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弱化,因此要发挥好比较优势,不断深挖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梁祝爱情”、“天童育王”的旅游品牌走向国内外。

3、进一步强化保障,落实旅游业发展新举措。发展大旅游,需要大营销和大人才。一方面,要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眼前可以做到三个一:征集一句朗朗上口的鄞州旅游形象和口号,通过社会征集、专家评审的方式,确定鄞州旅游对外宣传的整体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设计一张标有景点信息、交通信息、食宿信息等多要素的建议旅游折页,放置于各大宾馆、人流集聚区;打造一台高水准的大型音画实景演出,聘请国内外高端策划人才,以我区特有的梁祝或是它山堰文化底蕴为素材,打造一台可以比肩“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的大型音画实景舞台剧,提升鄞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尤其要加强高层次管理者、新兴业态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加强旅游一线从业者的岗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七篇】

X区是一座旅游资源禀赋较高的山水园林城市,但由于煤炭开采和涉煤产业比重大,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今年以来,接待入境游客XX万人次,旅游产业实现销售收入XXXX多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文就X区旅游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实现路径包括形象定位、空间布局、区域合作及重点线路等方面进行探讨,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发展优势及基本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第八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着力把旅游业作为我市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很好地成绩。以井冈山为例,自2005年以来,井冈山市红色旅游实现门票收入过亿元以来,井冈山红色旅游就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在遭遇雪灾、“五一”黄金周取消、汶川大地震、金融海啸等一切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井冈山仍然取得了全年来山游客3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34%的骄人成绩。这些年红色旅游迅猛发展的实践证明,旅游与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发展旅游业必须以文化作为强大支撑,繁荣吉安文化必须以旅游业为依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革命摇篮的革命老区,如何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找准旅游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想法。

一、我市文化旅游业的现状

(一)我市文化旅游业存在的主要不足

当前,我市文物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发展前景看好,但不足之处尚多。这里着重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其中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很多文物遗迹遗址没有得到有效地修缮、保护和利用。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市,由于认识、重视程度不同和地方财力限制,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被破坏,中心城区除了零星散落的古建筑外,完整的历史街区已很难见到。另一方面,一些文物遗迹遗址由于得不到及时修缮、保护,得到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其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展示。如北伐军新编四师旧址、阳明书院、武功山道教遗址、青原区临江窑遗址、吉安县吉州窑遗址、新干牛头城遗址、泰和白口城遗址等,都处于待开发利用状态。

二是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尽管较为丰富,但很多资源分别掌握在文化、旅游、农业等部门,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甚至同时由文化局和旅游局管理,而其中的人员却分为两个部分,分别隶属于各自部门,在管理上极为混乱。点散面广、管理分散,致使很多旅游文化景点无法串成线、连成片,无法形成有真正市场卖点和亮点、能吸引游客的景点景区。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经过专家论证、由文化旅游发改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统一的整体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是部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不够。主要表现在:各景点景区的酒店、购物广场、旅游产品等硬件设施和产品缺乏本地文化特色,地方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质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各景点景区有品位有档次的文化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不多,文化娱乐方式不多;各景点景区的民俗表演、特色演艺品牌缺乏,旅游的产业链拉得不长,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得不到有效提高。

四是利用文化为旅游进行宣传推介的力度不够,效果不佳。近年来,我市各地也举办了一系列旅游文化节和名人纪念日活动,但这些活动多半由县级、乡级党委政府主办,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标,文化部门参与不多,文化活动与文艺演出多半是作为辅助和映衬的方式参与;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或全国著名电视专栏参加研讨或助兴不多,使得这些活动影响力和效果大受影响。此外,宣传推介方式单调,注重以节庆方式出现的重点突击宣传,忽视通过举办本地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报刊、电视节目、网站等方式出现的日常宣传。

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要做大做强做优我市旅游业,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保护、利用、发掘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统筹文化事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把推动吉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推动旅游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整体一盘棋,通盘考虑。

(一)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业的主要原则

针对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如何才能结合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使两者能够科学结合、和谐发展,为改善民生、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我认为有几个原则必须要把握好:

一是应坚持统筹规划为主,单兵突进为次。发展文化旅游应树立整体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旅游要素,统筹各县区文化旅游资源,统筹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找准文化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点突破、单兵突进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缓解某些矛盾。但从长远来说,它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方面衔接配套不够,导致文化旅游市场的混乱。应以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为基础,在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专家论证之后,再制定地方文化旅游发展中长期总体规划,对吉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我市文物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建立以井冈山、吉安市城区为中心的大井冈山旅游圈和各个县区结合自身实际而建立的小旅游圈。

二是应以保护文化遗存为主,追求经济效益为次。如果我们以牺牲遗存保护为代价,片面强调、看重它的旅游价值,后果将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文化遗存毕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尽管从短期来看,经济效益很可能会受到损失,但长期来说它的文化价值会不断增值,它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也会不断提高。

三是应以展示遗存原貌为主,搬迁复原改造为次。这不单单是经济投入的问题,而是原汁原味的原貌是历史的再现,不到万不得已,尽量避免改变它的现状,而且这也符合“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此外,对许多游客来说,看过了大多的人造景点,他们更喜欢参观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四是应以提升文化品位为主,追求规模扩张为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渐成人们的日常消费形态,人们对出行旅游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不再只是单纯地要求刺激、放松,通过横向比较,人们会逐渐喜爱到那些自然风光好、文化品位高、亮点特色多、旅游品牌响的地方旅游。片面地追求规模扩张,不注重提升景点景区的文化品位,只会降低当地旅游在广大游客中的形象。

(二)对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提升吉安旅游的文化品位。目前,吉安旅游主要就是井冈山的红色旅游,突破吉安旅游这一困局,关键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我认为,旅游兴市必须以文化强基为根本和前提。文化兴则旅游兴,文化弱则旅游弱。井冈山的红色旅游之所以能够兴起,首要的因素在于我们充分地保护和利用好了井冈山独特的红色文化遗产,自然生态资源在全国并不具有独特的优势。破解吉安旅游目前面临的发展难题,必须以文化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建设一个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青原区、吉水县、吉安县为外围的核心文化圈。为此,一要弘扬庐陵文化和井冈山精神,大力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加紧对该区域内吉安县吉州窑遗址、北伐军新编四师旧址、阳明书院、青原区临江窑遗址等现有文化遗迹遗址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建设一批体现庐陵文化精髓和井冈山精神的文化园区、文化广场、特色文化街区、民俗文化风情园和文化中心、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文化活动设施和场馆,精心策划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把吉安市真正打造成体现庐陵文化古韵和井冈山精神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二要弘扬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着力塑造吉安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新形象。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精、气、神,也是一张重要的旅游名片。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不足以让人记忆深刻,更不足震撼人心,提高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核心区的各类建筑和设施要把突出吉安市的文化、吉安人的精神放在首位,铸造崇尚气节、艰苦奋斗、开放包容、朝气蓬勃的城市精神,时处彰显吉安的人文特色和文化精髓,让游客一到吉安市就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吸引,就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感染,就被吉安人的诚信和气节所感动。只有把核心文化圈立起来、强起来,吉安旅游目前面临的困局才有可能破解。

2、打造五大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吉安旅游的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业,必须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支撑,为此,需要依托吉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五大文化品牌。一是以市采茶剧团为基础,整合全市采茶戏资源,建立吉安采茶戏创作基地和创作基金,大力振兴吉安采茶戏,努力把吉安采茶戏打造成全国全省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二是以“灯彩之乡”吉安县为中心,大力整合吉安县鲤鱼灯、东园龙,吉水县盘谷长龙、鳌鱼灯,青原区东方巨龙(原名箍俚龙),泰和县虾公灯,万安县麒麟狮象灯、遂川县五龙下海等具有吉安特色的灯彩资源,每两三年定期举办吉安灯彩艺术节,平时则组织其参加重大旅游、招商、节庆等活动。三是大力扶持发展新干剪纸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推进剪纸佳作不断涌现。四是大力扶持永丰农民画,提高农民画创作水平。五是依托“书法之乡”--永新县丰富的书法艺术资源,着力推出一批书法名家和书法艺术精品。这些文化品牌既可依托旅游业,面向全国游客,宣传推介自身,巩固和提升其品牌地位,又可提升我市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形象,进一步提高吉安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建设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不断开掘吉安旅游的文化附加值。从传统文化产业和资源优势分布状况出发,搞好产业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建设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一是依托城北螺子山森林公园,建设庐陵文化园,在园区建设市博物馆(城市展示馆)、休闲娱乐设施和吉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交易基地。二是依托城南文化中心、行政中心、体育中心、广电中心,大力发展会展业、演艺业、影视业、广告传媒业、体育产业和动漫产业等,建设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三是以现有万安影视城为基础,以吉安市城区、井冈山、遂川、永新和青原区等地的景区景点为纵深,把吉安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四是依托“剪纸之乡”新干县现有的剪纸艺术,大力培训一批剪纸艺人,打造剪纸产业基地。五是依托“农民画之乡”永丰县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扶持建设集培训、创作、展示和销售于一体的永丰县农民画村,培育打造农民画创作生产基地。六是依托“书法之乡”永新县的特色文化资源,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书法艺术创作生产基地。这六大产业基地都需要依托或组建一定的产业实体或经营实体进行统筹规划或综合运作,才能真正形成气候。

5、推出八条文化旅游带,不断开创吉安旅游的新境界。一是推出毛朱旧居、北伐军新编第二师驻地旧址、西逸亭调查旧址、东固革命旧址群等近现代文物景点为重点的大井冈红色旅游带,游客们可通过纵游革命摇篮井冈山、永新三湾和有东井冈之称的东固革命根据地,了解吉安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二是推出青原山净居寺、吉州古南塔、因果寺、吉安县清都观、武功山金顶“白鹤寺”、峡江玉笥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带,游客们可通过观佛教禅宗青原派系发源地的青原山,游洞天福地玉笥山,登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武功山,感受吉安浓厚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三是推出书院文化旅游带,游客们可通过畅游白鹭洲书院、庐陵县学旧址、阳明书院(该书院需尽快整修复原)、龙江书院、燕山书院,感受千年庐陵浓厚的书卷气息;四是推出庐陵古村落游带,游客们可通过游历陂下、渼陂、燕坊、钓源、唐贤坊村、塘边村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体会具有江南风韵的庐陵民风民俗和建筑艺术;五是推出庐陵古文化遗址旅游带,由北至南参观游历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遗址(青铜博物馆)、新干牛头城遗址、吉州窑遗址、泰和白口城遗址等。六是推出庐陵名人遗迹遗址游带。针对清明节小长假,将永丰西阳宫、八都毛泽东祖籍游览苑、吉水杨万里墓、吉州区周忱墓、青原区文天祥陵园、胡铨墓、泰和快阁等整合连接起来,把人们对庐陵先贤的追思化为具体的行动。七是推出以吉安县吉州窑、青原区临江窑为代表的古陶瓷文化旅游带;八是以中心城区内古街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吉州庐陵文化园、青原区正气园为重点,辐射周边县区古遗址、古村落等,形成包含古庐陵文化代表类型的吉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中心带。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努力为我市文化旅游业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共同推动,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证。

一是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业的领导。大力实施“旅游兴市”和“旅游与文化融合共赢”的发展战略,成立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宣传、发改、财政、建设、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林业、农业、环保、公安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负责研究制定旅游与文化发展总体战略和相关产业政策,协调解决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树立起大旅游、大文化、大市场观念,努力构建旅游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二是强化规划和政策导向。按照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快全市旅游和文化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改革,积极探索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变旅游文化资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状况,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组建旅游和文化产业集团,委托其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经营开发部分文化旅游项目,逐步建立起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旅游文化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邀请各方面专家做好全市文化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研究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科学性的全市文化旅游整体发展规划,研究策划推出一批高档次、高品味的旅游文化产品品牌。以项目为载体,加紧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待开发和提升的优势旅游文化项目,建立文化旅游项目库,做好旅游文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文化理念投资者参与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三是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促销,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拓客源市场“的促销机制。组织力量编写一本介绍吉安旅游景点、风物传说的书籍;拍摄一部集中反映吉安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电视专题片;编辑一册集中推介吉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图画集;创作一组歌唱吉安反映吉安民风民俗的歌曲;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旅游网站,着力宣传吉安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精品线路、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特色文化资源、文艺精品或特色演艺品牌等;依托吉安红色革命斗争史和庐陵文化,创作一批吉安采茶戏精品大戏、具有吉安特色的优秀歌曲或舞蹈,组织其赴各旅游景区巡回演出,从文化的角度,增强宣传的亲和力和可信度。要通过策划举办一系列在省内外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节庆、会展等活动来宣传推介吉安,逐步提高吉安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举办各类旅游文化节或美食文化节等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推介除井冈山以外吉安其它地方的旅游,彻底改变国内游客到吉安大多只到井冈山而不到其它地方旅游的现状。加大旅游营销的投入力度,舍得在央视国际频道、国家级媒体上投放旅游推介广告,提升吉安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595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