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关于节气惊蛰背后的故事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79261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节气惊蛰背后的故事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节气惊蛰背后的故事1

中国传统节气惊蛰,关于这个节气你知道多少有关知识和故事呢?你知道吗,从今天开始,天气回暖,各种小虫子结束冬眠开始醒来,吃梨,据说可以洗涮干净肠子,还有好多好多呢,一起看看吧。

二十四节气故事:惊蛰

惊蛰

惊蛰,古时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的来临标志着仲春(即春季的第二个月)时节的开始。

所谓惊蛰,就是指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昆虫入冬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转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就农事活动来说,惊蛰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被劳动人民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时,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时节一般有吃梨、蒙鼓皮、祭白虎等习俗。

黄帝战蚩尤

惊蛰的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便是雷鸣。过去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便认为是天庭的雷神在击鼓,发出隆隆雷声。于是,民间也会蒙鼓皮敲鼓来给予回应。此后,惊蛰“蒙鼓皮”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不过,大家或许不知道,最早的“蒙鼓皮”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黄帝战蚩尤”的神话传说呢。

当年,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被四方诸侯拥戴为天子,唯独蚩尤不愿意臣服,而且三番五次前来挑战,妄图颠覆黄帝的统治,取而代之。

蚩尤生性残暴好战,手下八十一个弟兄也个个骁勇善战。传说他们都是兽身人首、铜头铁额、取食沙石。就在蚩尤出征前,恰巧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这让蚩尤的队伍很快就装备起了铜制的包括剑、矛、戟、盾在内的各种先进兵器。眼看着装备精良的蚩尤联合风伯、雨师和夸父几个同样不服黄帝的部族,气势汹汹前来挑战,黄帝犯难了。

黄帝慈悲爱民、厌恶杀伐。他曾不止一次劝说蚩尤休战,奈何蚩尤不听劝告,屡次侵犯边界。面对此次来犯,黄帝叹息不已:“我若让位于蚩尤,天下子民定难逃劫难;我若姑息蚩尤,那必是养虎为患!”

思前想后,黄帝只得亲自率兵出征。几番对决下来,黄帝已然处于下风,在双方交战的七十多次中,黄帝胜少败多。

心力交瘁的黄帝一直在苦苦寻觅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中,竟然累得睡着了,这一睡啊,黄帝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九天玄女带来了一部兵书,交到黄帝手中,随后就驾云离去了。

黄帝醒来后,手中果然多了一本《阳符经》,内书“天一在前,太乙在后”几个字。顿然悟解的黄帝立即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最终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曰“天一遁甲”阵。经过多次演习之后,黄帝决定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出征之前,黄帝想到了一个振奋军威、鼓舞士气的办法,希望一举打败蚩尤。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叫“夔”的猛兽,吼声震天,直贯九霄。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鼓声果然震天动地。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

黄帝制成的这“夔牛鼓”,一敲声震五百里,连敲几下,远播三千八百里。黄帝还以牛皮另做了八十面鼓,以此配合。

新的对战开始了!黄帝布好阵容,即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听闻这鼓声,黄帝的兵士个个勇气倍增,而蚩尤的兵士则个个丧魂失魄。虽然蚩尤和八十一个兄弟如凶神恶煞,但最终还是兵败四散。

黄帝乘胜追击,怎奈蚩尤头颅如同铜铸一般,还能在空中飞行,即使走在悬崖峭壁上也如履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后来,黄帝突发奇想,叫人使劲将夔牛皮鼓连擂九下,蚩尤立即魂丧魄散,不能行走,最终被黄帝抓住了。

从这以后,黄帝就稳稳地成为了华夏的天子,开始了华夏民族的繁荣之路,而“蒙鼓皮”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节气惊蛰背后的故事2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节气惊蛰背后的故事3

惊蛰的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便是雷鸣。过去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便认为是天庭的雷神在击鼓,发出隆隆雷声。于是,民间也会蒙鼓皮敲鼓来给予回应。此后,惊蛰“蒙鼓皮”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不过,大家或许不知道,最早的“蒙鼓皮”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黄帝战蚩尤”的神话传说呢。

当年,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被四方诸侯拥戴为天子,唯独蚩尤不愿意臣服,而且三番五次前来挑战,妄图颠覆黄帝的统治,取而代之。

蚩尤生性残暴好战,手下八十一个弟兄也个个骁勇善战。传说他们都是兽身人首、铜头铁额、取食沙石。就在蚩尤出征前,恰巧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这让蚩尤的队伍很快就装备起了铜制的包括剑、矛、戟、盾在内的各种先进兵器。眼看着装备精良的蚩尤联合风伯、雨师和夸父几个同样不服黄帝的部族,气势汹汹前来挑战,黄帝犯难了。

黄帝慈悲爱民、厌恶杀伐。他曾不止一次劝说蚩尤休战,奈何蚩尤不听劝告,屡次侵犯边界。面对此次来犯,黄帝叹息不已:“我若让位于蚩尤,天下子民定难逃劫难;我若姑息蚩尤,那必是养虎为患!”

思前想后,黄帝只得亲自率兵出征。几番对决下来,黄帝已然处于下风,在双方交战的七十多次中,黄帝胜少败多。

心力交瘁的黄帝一直在苦苦寻觅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中,竟然累得睡着了,这一睡啊,黄帝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九天玄女带来了一部兵书,交到黄帝手中,随后就驾云离去了。

黄帝醒来后,手中果然多了一本《阳符经》,内书“天一在前,太乙在后”几个字。顿然悟解的黄帝立即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最终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曰“天一遁甲”阵。经过多次演习之后,黄帝决定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出征之前,黄帝想到了一个振奋军威、鼓舞士气的办法,希望一举打败蚩尤。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叫“夔”的猛兽,吼声震天,直贯九霄。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鼓声果然震天动地。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

黄帝制成的这“夔牛鼓”,一敲声震五百里,连敲几下,远播三千八百里。黄帝还以牛皮另做了八十面鼓,以此配合。

新的对战开始了!黄帝布好阵容,即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听闻这鼓声,黄帝的兵士个个勇气倍增,而蚩尤的兵士则个个丧魂失魄。虽然蚩尤和八十一个兄弟如凶神恶煞,但最终还是兵败四散。

黄帝乘胜追击,怎奈蚩尤头?如同铜铸一般,还能在空中飞行,即使走在悬崖峭壁上也如履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后来,黄帝突发奇想,叫人使劲将夔牛皮鼓连擂九下,蚩尤立即魂丧魄散,不能行走,最终被黄帝抓住了。

从这以后,黄帝就稳稳地成为了华夏的天子,开始了华夏民族的繁荣之路,而“蒙鼓皮”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07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