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通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693224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通用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1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情况。本次调查选取了具有一定区域代表性的XX县界头镇桥头村大地村民小组、界头村xx民小组为调查对象,其中,桥头村大地村民小组共有57户居民,264人,劳动力138人,有水田300亩左右,农作物种植以烤烟、水稻、油菜为主;每家都有外出到长三角、珠三角打工的人,占了总人口的40%左右;年收入4-5万元的占80%,4万元以下的占20%,其中最多的可达10万元(有2-3户),最低的3万元,经济发展状况可代表界头的中等水平,农户普遍重视子女教育。例如,王某,家庭人员共6人(初中以上1人,初中2人,初中以下2人,幼儿1人),劳动力4人,读书1人;共有水田9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油菜;养猪出栏4头,鸡30只;每年外出打工4个月,主要从事泥工,每天收入100元,条件成熟时还是想外出务工;目前也想租别人的田地发展种植业,但附近无人出租。李某,家庭人员共6人,其中在外工作1人,劳动力4人(初中以上2人);有水田5亩,长期租种亩,种烟季节租亩,山地1亩种树,主要种植水稻、烤烟、油菜;养猪出栏1头,鸡10余只;每年收入4-5万元,目前想租田但是租不到。去年夫妻两人外出广东10个月从事电线加工工作,纯收入3万元,因妻子分娩回家。王某,家庭成员6人,初中以上文化2人,劳动力3人,有田地14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烤烟,目前种烤烟的田已租给其他人(地租万元),年收入2万元左右,两人外出打工年纯收入5万,田地已出租一半,自种一半;养猪19头,鸡30多只。

xx民小组共有25户,110人,劳动力75人,田地200亩,农作物种植以烤烟、水稻、油菜为主,外出打工50多人,年收入3-4万元;按户来计算年收入10万以上的有两户,4-5万的有15户,4万以下的有3-4户。例如,黄某,家庭成员4人,劳动力2人,有田地5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烤烟,目前种烤烟的田已租给其他人(地租万元),年总收入4万多元左右,两人外出打工主从事建筑和餐饮,田地有流转的意向,但无人接手。该户认为在目前种田只能保证家庭的粮油需要,无法创造更多的现金收入;出租田地每亩可收入700元左右,租田来种每亩需500-600元,也想将土地流转来自己种,但由于对市场不了解不撑握,不敢偿试。

(二)劳动力结构。两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4人,共有劳动力213人,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0岁以上占60%左右,30岁以下的占40%左右;男性劳动力占54%左右,女性劳动力占46%左右;初中以上的占37%左右,初中以下的占63%左右。

(三)外出务工情况。两个村民小组共有155人外出打工,其中长期在外打工的有占66人,占43%左右,季节性外出打工的89人,占57%左右;长期外出务工主要是到长三角和珠三角,从事电器生产、鞋类生产和在县内和XX市内从事建筑、餐饮、其他服务业;季节性外出务工主要是在县内和XX市内从事建筑、伐木、运输等行业;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收入可达每年4万元左右,季节性外出务工收入可达每年3万元左右,最高的务工收入可达每年10万元左右。

二、劳动力现状特点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两个村民小组劳动力及劳动力务工情况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外出务工人员在逐年增多。两个村民小组外出务工人员有155人,占总人口的%,占劳动力总数的%,较前几年所占比例分别增加了20个和30个百分点。

二是外出务工地点有明显变化。在前几年外出务工绝大部分还局限于县内和周边的一地区,外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务工的很少,从本次调研来看,仅桥头村大地村民小组就有共有50多人外出到长三角、珠三角打工,占了总人口的40%左右。

三是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家庭现金的主要来源。当前农业虽然在向前发展,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农民从事种养业所获得的收入还是不高,以界头为例,一亩田一年可以种两季,收入3-4千元,扣除生产成本纯收入仅有1千元左右,单纯靠种养业收入来维持一个家庭的运转是非常困难的。从两个村民小组外出务工收入来看,最高收入已达10万元,最低的也达3万多,平均可达4万左右,这些现金收入入用于维持一户农村家庭一年的运转从目前生活水平来看是绰绰有余了。

四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

五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县内和周边一些地区,随着腾冲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有增加趋势。

六是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七是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3%,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八是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存在问题

(一)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二)转移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三)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转移领域,就业难度增大。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由于农村受地域、经济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人对学习文化知识的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反正是打工,晚不如早,读了大学一样要自己找工作。因此40%左右初中毕业生就大规模外出务工,他们文化素质和技能普遍低。我县约有90%以上的务工人员多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体力和简单的手工劳动。当前,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和措施。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是面临其它地区民工的竞争压力。

(五)劳动力培训实效性不强,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我县只有社保局、农业局的阳光工程和扶贫办的专项扶贫培训资金,负责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受条件和各方面因素制约,培训很单一,尤其是缺少时间短、见效快的实用型务工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培训设施、培训手段等落后造成务工人员技能较差,制约了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六)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较混乱,非法职介现象严重。现乡镇虽然成立了劳动服务站,但存在着有机构人员少(或无专职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因此,对外开拓劳务基地、搜集用工信息和维权等方面的力度不够大,上下内外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由此而出现了劳动力转移信息不畅、工作脱节、有组织劳务输出比例低的局面,影响了农村外出劳务收入的提高、权益的维护和输出的稳定性。

(七)劳动力转移人员相关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就业环境较差。因有些外出务工人员法制观念不强,不主动或不坚决要求签订用工合同;有些个体老板、私企不遵纪守法,不愿意甚至强烈拒绝签订劳务用工合同,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此,劳务人员在医疗保障、劳动保护、工伤和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方面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有部分村寨形成了季节性或长期性的空巢村;二是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了田地撂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四、下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一是要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农村劳动力不要盲目地挤大学这张门,要认识职业技能教育也是一条很好的谋生之路。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乡镇、学校培训机构的协调,逐步构建起覆盖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农村劳动力等各类城乡劳动力的培训格局。三是要以征地农转非人员、农村劳动力中的青壮年农民为重点培训对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培训专业与当地和外地用工信息的相互吻合,依托区域特色产业,选择与当地经济密切结合,就业前景好的岗位,开展转岗就业培训。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提高市场就业竞争力。五是特别要重视加强乡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和对农村创业人员的培训。

(二)推动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推进农村创业,解决劳动力外流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农业已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农民要从农业生产中获取收入单纯依靠单打独斗的个体行为是已经行不通,必须向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从政府层面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推动土地合理流转,二是鼓励农民自我创业,并解决农民创业初始成本多,创业门槛过高的困难,三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技术规范等,为创业者提供产业改革、发展、结构调整、资金投向、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创业者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健康发展。

(三)筑巢引凤,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从政府层面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

(四)搞好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2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要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对于xx这个农业大市来讲,任务无疑是艰巨和繁重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xx市,xx省辖地级市,位于xx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市。20xx年年末总人口为万人,常住人口万人,年末城镇化率为%,居xx省最末位,人口净流出为万人,居xx省前列。在如今各大城市“争抢”人口资源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留住人”问题,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招商力度、打造“返乡经济”,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再“背井离乡”,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是目前xx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xx市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概况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截止20xx年7月,xx市现有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约52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约3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约239万人。

(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截止20xx年7月,在约239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群中,男女劳动力的比例为6:4,从年龄状况统计:30岁及以下人员约111万人,31~49岁之间人员约107万人,50岁及以上人员约21万人;从文化程度状况统计:初中及以下人员约136万人,高中及以上人员约103万人。

(三)转移就业的地域分布。截止20xx年7月,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9万人中,省内转移人数约89万人,其中县域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约44万人左右;省外转移人数约150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约89万人、中部地区约42万人、西部地区约19万人;境外就业人数约为3800人。大多务工区域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四)转移就业的行业及专业分布。截止20xx年7月,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事第一产业的约31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约123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约85万人。调查发现,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从事的专业集中在建筑业、电子电器、玩具制造业、服装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物流外卖、交通运输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之中。

(五)转移就业的输出渠道与收入状况。截止20xx年7月,xx市转移就业有组织外出的仅约70万人,而自发外出的约169万人。调查统计发现转移就业人员平均月人均收入约为3520元左右,由于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严重束缚了其务工收入的倍增约束,故其务工收入普遍不高。

二、xx市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净流出人口大侧面反映xx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从高德地图发布的《20xx年春节出行报告》中可以看出,从1月28日(小年)开始至2月4日(年三十),返乡回xx的人数为全国之最(见上图)。

截止20xx年年末xx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净流出人口,达万人(见上图)。截止20xx年7月,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9万人中,省内转移人数约89万人,省外转移就业人数达150万人。

xx市以农业生产为主,产业不发达,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区偏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净流出人口较大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凸显“三低”特点:年龄阶段低、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低

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群体50岁以下的人数为218万之多,其中30岁以下的人员多达111万之巨,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土地耕种机械化程度提升所需劳动力较少,且大多数人也不愿从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愿意到外面的世界去外出务工、见世面。

初中及以下人员多达近136万人,以xx市淮阳县为例,截至20xx年底,该县转移就业万人,其中:高中以上万人,初中万人,小学以下万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现实,导致广大的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较多从事以体力为主的专业,如,建筑施工、加工制造业、物流配送等的一线工人、运输、服装加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

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大多从事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服装纺织、玩具制作、电子电器、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靠体力投入、时间投入获得务工报酬,截至20xx年6月全市人均劳务收入为3520元,其中,淮阳县只有2750元,人均劳动收入处在相对偏低的水平,从事技能型、专业型和科技型行业的农民工少之又少。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凸显政府引导不足、培训力度不强两大短板

从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输出渠道看,有组织外出的仅有70万人,占所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29%,这充分表明,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偏低,靠亲戚、靠朋友、自发、无序的外出占到了绝大多数,尽管各级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组织、指导性政策和做法,如,xx市商水、淮阳等县,采取跨区域劳务协作,与发达省市、浙江、上海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合作平台,有组织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但是,大部分县市区在农村劳动力输出方面的失序和政府的指导性缺失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组织、有导向的劳动力输出格局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当前全市的各类培训开展情况看,各类培训的覆盖面仅为54%,其中,各类技能培训占已训的130万人的比例为21%,占全部转移人数的占比仅为12%,技能培训受益面过低难以支撑我市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现实需要;同时,从培训的内容看多为农业技术、厨艺、驾驶、电焊、美容美发等传统的低端技能,且技能培训时间一般为150学时,高级、现代的工业信息化所要求的高端技能培训开展不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等因素,制约着xx市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制约着转移就业人员务工收入的提高。

三、留住人、提素质、引项目,大力发展“返乡经济”

城市未来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庞大的人口基础+互联网红利。中国庞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正在创造一种完全不同的人口新红利:人口质量不断提升,在互联网的催化之下正在产生前所未有的创新能力和消费能力。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数量充足,要想在未来城市发展的道路上不落后,应该在留住人、提素质、引项目,大力发展“返乡经济”上多下功夫。

(一)整合资源、强化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政府各职能部门多头投入、名目繁多、标准不一、收益不高,广大群众无所适从,形成了“宏观效果不突出,微观效果不明显”的窘况。因此,一是要整合财政资源。打破条条块块各自为战的局面,统筹使用财政资金资源,节约组织、协调、管理成本,增强资金使用的效益;二是要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农村群众提高对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破除唯有上大学才是成材之路的单一化认知,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参加技能培训同样是成材和谋生的重要路径;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在农村“普九”的基础上,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服务、职教机构为依托的培训链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和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项目,兑现各类政策性培训补贴、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学习和掌握一技之能和新技能,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适应市场化需求的能力。

(二)重点引进和扶持劳动密集型项目,不断增加就业岗位

20xx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该区域人力资源丰富,城镇化和消费市场潜力大,毗邻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较好。目前我国各地都在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过产业发展也是分层次的,普通制造业在三四五线城市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对xx来说,如何利用本地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吸引对劳动力依赖较大的产业,十分关键。我们应该充分利用xx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数量充足这一特点,重点扶持和引进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为xx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创造更多岗位,提供更多机遇。

(三)大力发展“返乡经济”,使其成为推动xx经济快速增长的“后发优势”

xx市农村劳动力数量多、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变自身生存条件和生活命运的需求异常迫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是最了解家乡和最盼望家乡富裕变化的人,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最牵挂的还是家乡的父母、家中的妻儿!因此,能够返乡就业也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渴望。“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已成为一种燎原之势。

截至目前,xx市返乡下乡创业人数已达万余人,创办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万个,带动就业人数多达120万人。xx市拥有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10个,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3个,各类“创业孵化基地”近30家,“返乡经济”已经成为助推xx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发优势”。

因此,大力发展“返乡经济”,制定相关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在外事业有成或有独特技能、有带动和引领能力的外出务工优秀人员返回家乡创业、就业、宜业、乐业,不仅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还能够为xx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带回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和新路径,是一种双向互动、良性互补的就业经济。

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3

为做好20xx年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实施工作,加快提升农业劳动者的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根据《20xx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xx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陕农业发[20xx]109号)文件精神,我中心在结合20xx年阳光工程农民培训工作中深入八个乡镇和两个现代农业园区,就我县当前农民现状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阳光工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不高。由于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主体,有着结构、层次、类型、需求上的差异。因此,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内容安排也就很难满足不同结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培训的需求。也就是说,培训内容对不同的培训主体的“口味”不够对味,或“重”或“轻”,这就造成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对培训的积极性。

2、农民职业培训队伍建设不强。我县目前阳光工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显得薄弱,讲农业技术多,讲农民职业技能少,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的要求,也难于满足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这样就不能有力的激发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培训的兴趣和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3、农民培训的针对性效果仍有缺失。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我们培训的主体,在结构、层次、类型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就不同,相对来讲,所造成的针对性效果缺失仍然有些突出。

二、我阳光工程培训农民意愿调查分析

1、农村劳动力“三化”现象突出,即“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是影响农民培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经过连续几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批年轻力壮、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男性、女性出外打工。使之留下来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呈“三化”人员。这些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接受兴趣较差,对知识的需求标准也很低,且他们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吸纳力和需求欲、兴趣欲消退,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组织农民培训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2、农民培训的内容与市场衔接滞后。调查反映,农民培训过程中,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上讲的多,而对产品供求信息、市场导向、外地市场行情讲的偏少,且提供不及时,针对性不强,因而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欠缺,不能满足农民培训的需要,致使部分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

3、许多农民没有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的观念,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识缺失。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市场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培训这部分农民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也就不会高。

三、我中心对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建议

1、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培训的领导。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所在。各级政府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内容结硬帐。建立适应农民培训的保障制度,确保“阳光工程”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要与市场相衔接,大力拓展农民职业培训的内容。农民实用技术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农民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证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不断提升和延伸的新形势下,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向“产前”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农资进行培训,向“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中的市场行情及信息的培训扩展延伸。这样,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改良进行培训,还需要对高新技术进行培训普及和推广;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进进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的推广和应用;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使农民培训工作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拓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69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