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范例(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6927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范例(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范文【第一篇】

摘要:众所周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利于锻炼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小抓起。本文就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展开,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的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育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日后打基础的阶段,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内外寻找数学的乐趣,这既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

1要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思考,将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成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当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时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分析“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此时,学生们也都大胆提出很多问题:比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又比第一天多修了几米呢?”“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呢?”等,这样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从综合的角度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激励学生的创新勇气。

3创新教学组织。

创新教学组织是将课堂教学中的诸要素比如教学内容、方式、时间等有机组织在一起,将其组织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其功能,达到既定目的。组织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保证教学质量。不同的组织方式有不同的教学功能,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目标组织教学,在保证整体性的同时,也要照顾差异性,既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有助于及时应付意外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分析“圆柱体的认识”的内容时,教材主要是通过立体图与透视图来揭示圆柱体的特征的,但是教学概念太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实际教学时可调整为: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圆柱体的模型,观察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用厚纸仿做一个圆柱体。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要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多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操作。亲自动手,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的构造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则是创新,主要是因为它突破了原来的抽象,而且还能让学生对圆柱体的印象更加清晰、更加深刻。

4引导操作,激发灵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演示或者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长方体是由三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组成这一规律,这样也便于学生更深入去领悟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能更快更准地找准长、宽、高。课前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长、宽、高动手去制作一个相关的长方体;在上课时将长方体展开,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形,总结出计算方法。在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也能在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在体验中感受、领悟、发掘长方体表面积的有效计算方法。教师不要直接将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身去经历,用心去感悟所学的知识。教师再通过恰到好处的“导”,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让学生由感而发,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才会更牢靠且颇具意义。事实证明,直观的教学效果远比抽象教学效果更快更直接更有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自然也就随之得以提升,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范文【第二篇】

当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越贴切,学生接受起来也更为容易,反之如果与生活差距太大,他们则会感到陌生,接受起来也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变,引入一些现实的生活元素,删减一些与生活无关的内容。尤其是在例题的选择上,可以将枯燥的题目,改编为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激发他们的解题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进行解答,从而加深对数学内容的掌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不能脱离教材独立存在的,但也不能完全照搬,灵活地使用教材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在设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现实生活的元素,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教学中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与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大致相同,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能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对后期数学的学习也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尽量引入生活情境,最好能使例题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练习生活化,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数学的思想,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创设生活情境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可行性与真实性,其目的是为了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思维解题。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并且这些数学问题都是可以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我们可以让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充实数学文本。

三、体验生活应用,在生活中领悟数学真正价值。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我们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脱离公式和数字,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将生活课题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1、2年级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引入生活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将生活融入数学,同时又让数学回归生活,正是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这样的教学,能够让数学真正被学生所喜欢和接受,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充满创新。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时,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课堂才会更有生命的气息。总之,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创新,充满乐趣,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生活化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灵活运用教材,发现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将其合理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情感体验。

作者:沈方圆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目澜校区。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范文【第三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单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实践证明,科学家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趋势下产生的,比如牛顿就是看到苹果落到产生了好奇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水沸腾时掀动壶盖的现象发明了蒸汽机。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前提,有了好奇心,才有探究结论的欲望。比如,在“多边形内角和”内容的时候,课前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制作凸多边形,在课上让学生把每一个内角的度数都量出来,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只要你告诉我你画的多边形是几条边以及这个多边形(n-1)个内角是多少度,老师就能马上能猜出剩下的一个内角是多少度,你们想考考老师吗?”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新颖,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的难度要适宜,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主动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结论,进而发现问题,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二、利用学生善于表现的心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好胜心,如果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断遭遇失败,那么其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所以,要让学生有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次教学,比如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题,选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演示,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下可以鼓励他们找一些有难度的题去练习,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多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肯定他们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主动追求新知识的做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巧,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比如“真好”“你真棒”“你的想法独特、到位”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和获取知识,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最好途径,因为只有学生经过亲身体验而获取的知识印象才会更加深刻。有效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靠记忆和被动接受来完成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认真观察、大胆实验和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步骤,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以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

五、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并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多媒体以其生动的动画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文字、图片、数据等多种信息经过集成处理传递给学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多媒体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

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对于数学和学习很重要,学生一定要在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升华。创新的前提是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质疑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成功的数学课堂是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而不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只要让学生验证真理,还要引导学生探究真理。而在实际教学中,问题基本上都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只有回答的权利,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实际上,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放置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要给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树立质疑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好奇心理,要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勇于向权威挑战。

七、总结。

总而言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敢于创新,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让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当作一个金矿去勘探、发现和开采吧。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范文【第四篇】

素质教育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盲学生是残疾学生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需要承担更沉重的心理压力,迫切的希望在集体学习中有一个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空间来表现学生的自我能力。数学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使人更好地甚至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近年来,教育界愈来愈重视教会学掌握和利用数学工具去准备后继发展性学习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课堂中使他们都体会到自己创造力,并在创造实践中感受到愉快的欢乐。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自主的课堂环境,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盲生创新的前提。

1、盲生由于受生理缺陷的影响,产生了苦闷自卑等消极心理,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打好感情关。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盲生才敢于交流,敢于无所顾忌地质疑,大胆创新;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课堂的导航者,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大公无私,尽可能为每一位盲生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盲生的创新意识,更要充分的发掘差生的“闪光点”。

2、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盲生有机会创新。比如,教学圆锥体积课时,老师不做任何说明,学生读课本质疑。学生以二人为一组,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进行教具的演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盲生根据操作得到两个结论:(1)圆柱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2)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一时引起盲生的议论纷纷,学生再深层次观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盲生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再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还不时迸发新的认识。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盲生由于入学迟,一般年龄在8--14岁之间。我班学生年龄偏大,思维已经有一定深度。记得“圆锥体积”教学时,有盲二学习“平均分”时,要求盲生根据题意把10个钮扣(用一盲生大声说:“我先估算每3个1份,剩下没有分完的,再分别取出2个作为一份,刚好分完。”当他们提出问题,老师应用激励性的言语肯定盲生的求知欲,课后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老师的一句肯定,就保持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开放的教学方式,利于盲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盲生形象思维十分贫乏,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之间有很大隔距。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与生活数学挂钩,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了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在数学中该如何反映。如,长度千米是抽象知识,为了让盲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老师让盲生步行1000米的距离来直接感知,体验1000米的长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千米表象,同时还可以培养盲生心测距离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计量单位元、角、分,枯燥的加减练习让盲生感到无聊,不妨让盲生亲自演练“买卖”物品活动,不不仅有助于盲生正确感知钱币,也培养了学生爱惜钱币,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所谓优秀的学生在于优秀的思维,能够举一反三,由正及反的思考问题。如这样一道题计算:9+99+999+9999,若按常规方法从左到右次相加,运算量一定很大。如果变通一下:即(10-1)+(100-1)+(1000-1)+(10000-1),各数以万计分别添上后,再减4。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的力量,一道题目,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比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老师要学生练习10个百分号,话音刚落,学生认真书写起来,大家还没有写完,叫停笔。老师要学生用百分数知识汇报完成情况,学生的回答精彩极限了。生答:1、写了6个,完成任务的60%;2、任务的30%没有完成;3、如果我少写一个,就刚完成任务的一半,即50%;4、我没完成的占已完成了25%.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说出自己完成任务的百分之几,而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则可充分发挥想象。

四、开放题的练习巩固。

如:每行种5棵树苗,种4行,可以怎么排?哪种排法用到的树苗最少?这题培养盲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把学生从机械练习转化为探索创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范文【第五篇】

一、引言。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二)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

(三)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

(一)创新课堂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趣味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9):180.。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范文【第六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在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涵与意义。尽管一线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仔细剖析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加上主观上将其简单等同于“综合练习”或者轻易看成“兴趣活动”,导致了教学方向的偏离,降低了活动的效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综合与实践”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如何正确诠释该课程的内涵,演绎“综合”与“实践”的精彩?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题研究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学科整合设置,从一年级起就开设《社会研究》《科学》,而《图书馆课程》则是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初中阶段,前后一共历时九年。这些课程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研究、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数学自身的教学也重视课题的研究,一个星期的作业可能就是主动撰写一份研究报告,而不像我们多以被动型的练习为主。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高年级学生分组进行社区小调查,动手制作小模型,撰写微型调研报告或数学日记等;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写作能力有限,借助日记来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日记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卷进数学学习的“漩涡”中。

总之,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地积淀活动的经验,进而铺设出多姿多彩的数学学习之道!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范文【第七篇】

在时代的发展下,数学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应用渗透在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价格计算需要数学,电量计算需要数学,火箭和太空飞船的制作需要数学数学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更加凸显,社会各界对于高素质数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等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埋下伏笔。创设情境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从而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过往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的单一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单调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设一些有趣积极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活跃度,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能力。例如,在给学生介绍图形的时候,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玩具和模型,在课堂上把这些东西分发到学生手中,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基本的形状,要求学生对这些玩具和模具进行图形分类,玩具和模具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这个分类的过程中。这些有趣的玩具是学生喜欢的东西,他们除了会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外,也会去关注其他同学的玩具形状,从而增强他们的图形认知能力,学生们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增加了转动脑筋的次数,提高了自身思维的活跃度,帮助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培养自己的数学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实施民主教学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们往往见仁见智,利用这样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比较有意义的问题,然后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其他学生通过聆听别的同学的不同想法,能够帮助自己拓宽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例如某工厂生产了300个产品,5天卖了20%,那么还需要几天才能把产品全部卖完?学生一般的思路是直接计算:300÷(300×20%÷5)-5。教师可以通过“其他人有没有不一样的解题方法”来激励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去勇敢地回答问题,刺激他们的思维运转,有的学生就会想到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先设还需要x天才能把产品全部卖完,然后建立方程:,这样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创新,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智尚未成熟,思考过程可能进行缓慢,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教师本身的引导性作用,用一些微妙的语言来暗示学生应该往哪个方向进行思考,这样能够让学生更高效地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三、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论,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数学练习题的运算,学生在机械重复的做题过程中,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消磨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和热情,造成他们思维活跃度的降低,为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对习题的练习,不在于对学生强化原有的解题方法,习题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巩固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论,用更加生动、贴近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频率,从而帮助他们培养优秀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介绍圆形的性质的时候,可以把圆形和自行车的车轮联系起来:自行车的车轮形状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三角形或者是正方形的呢?从中又说明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性质差异呢?通过知识和生活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促进他们的思考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想法,理解他们的观点,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不合乎常理或者不合乎自己的价值理论就快速地否决学生,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细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让自由思想的火花延续下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更好地激起思想的火花,让他们能够在自由的数学教学氛围中感受思考的魅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金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方法解析[j].课程教育研究,(17):55.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范文【第八篇】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掌握知识应该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手脑并用,视觉、触觉、嗅觉结合。要想让小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概念,只有直观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他们身上还具有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所以,我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特别注意他们手、脑、口并用。比如,在教学加法时,我会拿出粉笔、火柴棒、黑板擦这些实物,问同学们“一支粉笔放在盒子里了,如果我再放进去一支,大家一起看看盒子里有几支粉笔呢?之前我们一个手指数一个数,那么现在该伸出几个手指了呢?小学数学注重的是数学基础和实用性,多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鉴于这一点,我也会采用实际情景设定问题,如分给学生纸板,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剪裁三角形,让学生们一起开动脑筋思考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了数学逻辑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为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智力基础,同学们不仅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了,还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只有这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调动出来,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为学生成功创造条件。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创造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最后,展示成功,为学生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2.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图画、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4.建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还应在课外进行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应注意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是过多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高质量的引导。我认为,如果教师引导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就不能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是有所区别的,人类的认识是直接曲折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是以间接掌握知识为主。所以,小学生的向师性十分强,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寸步难行。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高效率地掌握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数学。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活力,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维持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又让他们对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3.鼓励学生体验数学,发现规律。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

4.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单向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对学习的帮助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

四、引导学生家长辅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课下,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家长,所以家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影响。现在,我们与家长建立一定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联系,及时通知了教学进度,让家长在生活中引领学生进行实质的数学练习也是很必须的。比如,一年级时,我会做到给家长联系好我们认数到多少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在帮家人买东西的时候使用。再有,就是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的数学作业,如做三角形模型。这样,家长也可以从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一些教育。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也及时反馈给我,这样形成的双向互动,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培养,可以在生活和课堂上双方面进行。

作者:杨祖兵工作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三铺小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96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