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热选最新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8989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热选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0÷100=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五、课堂小结。

不足之处:由于复习时间用得过长,导致练习的时间稍微少了些,练习的形式、题形等不够多样。这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二篇】

《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不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即:饮料问题及购鞋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分析,归纳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又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些学生在课外还接触了两级混合运算,并从父母或其它渠道获得了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有一定运算基础的进行教学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同时,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具准备:

cai课件。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知识点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因而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生活化、问题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廉价超市”清点库房这一现实情境为切入点,导出“饮料问题”,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归纳,又通过解决“鞋子问题”进一步探索、归纳出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终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我想求三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我想求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解决饮料问题。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瓶饮料”,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试算,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想第一个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生1:24+24+24+8=80(瓶)。

生2:24×3=72(瓶)。

72+8=80(瓶)。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3:24×3+8=80(瓶)。

生4:8+24×3=80(瓶)。

(3、4算法如果出现,教师给予表扬。)。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算式的?

生:我是仿照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算式来写的。

生:我在书上看见过这样的算式。

(如果生3和生4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可提出郎蓝灵鼠的问题:把生2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4×3+8。

=72+8。

=80(瓶)。

师:说得真不错,哪位同学的算式和他的一样?(学生举手)你能不能再说说?

生:我先算的是乘法,然后算加法。第一步求的是3箱饮料有多少瓶,第二步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算式?

[鼓励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个性话的做法。]。

生:老师,我是这样列的,8+24×3。

师:啊,你的算式和他们的真不一样。那这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我也是先算的乘法,求的是3箱有多少瓶,再算加法,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为什么不先算8+24呢?小组讨论。

生:不可以,因为那样得数就不对了。

生:我们先算乘法,是要先求3箱一共有多少瓶,然后才能求一共有多少瓶。

师:原来是这样啊。在这两个算式里,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24×3。

=8+72。

=80(瓶)。

2、尝试应用,解决购鞋问题。

学生观察、汇报。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全班交流。

生1:36÷4=9(元)。

63-9=54(元)。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2:63—36÷4=54(元)。

(请该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个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写)。

师:63—36÷4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然后呢?

3、知识归纳、内化。

师:我们再来回顾这两个算式(24×3+8和63—36÷4),看它们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集体回顾这两种算式的运算过程)。

师:那向这种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说呢,让我们小组共同讨论一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归纳运算顺序)。

三、走进生活,体验成功。

师:今天,我们总结了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愿意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些练习吗?(愿意!)。

(教师组织学生解决课后“练一练”习题)。

四、畅谈收获,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今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你准备怎么做?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强调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打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三篇】

1、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培养学生看、听、说、写等良好学习习惯。

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数鸭子》的儿歌吧,播放儿歌,好听吗?你们听到了那些数学数字呀?(1、2、3、4、6、7、8)你们真厉害!

你们能用这些数字组成连加连减的算式吗?(能)。

生1:1+2+3=6、6—3—2=1。

生2:1+2+4=7、7—1—2=4。

生3:1+3+4=8、8—4—3=1。

你们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上3人。

提问: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在班上说一说?指名说,真棒!

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吗?学生列算式:7—2+3。

(板书:7—2+3)。

(4)哪位同学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2、揭示课题。

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摆一摆你们的小木棒吗/?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说。

(2)摆完小木棒,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7—2+3=8。

5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说。(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书: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表演。

(1)你们愿意把刚才看到的上下车情境演一演吗?指名表演。

(2)谁愿意把刚才看到的表演说一说?指名说: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还剩8人。

(3)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列出算式。学生列式计算:7—2+3=8,再说出计算过程。

3、谁也想来说一道?先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其他的边听边列式计算,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4、第1、2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列出算式,再说出计算过程。

5、听算。(8道)。

(1)老师说出算式,学生边听边写边算。

(2)集体校对。

6、看算。(10道)。

老师出示口算题,学生伸出十指,边看边说边屈手指算。

7、唱儿歌。

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会,唱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好吗?(好)。

8、做游戏。(第4题)。

9、第6题。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算得最认真。

四、作业。

第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四篇】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2、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和相加,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3、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4、三个数相乘,先把相乘,再和相乘;或者先把相乘,再和相乘,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5、在内填上数,在内填上运算符号,在横线上填上运用的运算定律。

29+37+171=37+()。

42×5×8=42×()。

47+=28。

427+39+73=(427)。

35×21×2=21×()。

45×16=45×177+304=177=。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六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七篇】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有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主要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乘法结合律。(教材第54~55页)。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难点:通过探索乘法的结合律,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

师:(出示)请同学们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3=70×5=13×100=25×4=125×8=。

师:有谁愿意试一试,直接告诉我答案?

生1:69;350;1300;100;1000。

师:好!请坐,太棒了!同学们再看这题,淘气和笑笑给我们带来了两组式题,分别如下:。

(2×4)×32×(4×3)7×4×257×(4×25)。

=8×3=2×12=28×25=7×100。

=24=24=700=700。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说:含有相同的乘数,积相等;都用乘法计算,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任意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都不会变吗?我们来找出三个数,算算看。

先独立举例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想法。为了节省时间,遇到较大的数可以借用计算器。

生汇报列举的等式。先展示,再板书。

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算式,三个数相乘,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结果怎样?(不变)。

学生尝试回答。

师:其实把大家刚才说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数学中的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学生口头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

(a×b)×c=a×(b×c)。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过程用语言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师:好,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

先看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快速完成。(教师个别辅导)。

师:下面这题,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

125×9×8。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125×9×8。

=125×8×9利用乘法交换律。

=(125×8)×9利用乘法结合律。

=1000×9。

=9000。

师:好的,太棒了!这就是综合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妙处,大大降低了运算的难度,能直接将三位数乘两个一位数的连乘计算化为口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八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什么糖及它们的价钱。接着讨论:什么是什锦糖?什锦糖的价钱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糖是学生非常喜欢吃、也很熟悉的东西,进行知道什么糖及各种糖价钱的对话,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口头介绍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解决问题。

1、提出“1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的,教师参与交流或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讨论第(3)种方法的算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两点混合运算的顺序,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4、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三、尝试应用。

1、提出配制什锦糖问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对简单的'解题思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素材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配制什锦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几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自己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的正确率如何。)。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九篇】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孩子们刚学完四则运算,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本节课我是以孩子们最熟悉的体育大课堂中的体育活动为情境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十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2、经历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36÷3÷2=。

15+10-8=。

2、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正方体学习并探究了连乘和连除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我们接着通过正方体来学习新的知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88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