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给学校建议书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88157

【导言】此例“给学校建议书实用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给学校建议书1

关键词 校地共建图书馆 管理机制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本着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合作共建的图书馆。”其共建原因基本可归结为两点,一是节省经费,二是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该模式最大的优势。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研究始于2002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必要性、可行性、建设意义等宏观层面,且研究主题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开展调查研究。

纵观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近十余年的实践可知,合理的管理机制是该模式能够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经过大量文献调研,选取我国11所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展开访谈调查,由于普通馆员对运行管理不十分了解,因此将访谈对象限定于校地共建图书馆的中层以上管理者,如馆长、副馆长、办公室主任、业务部门主任等,通过电话访谈、电子邮件、以及社交软件(微信、QQ)等进行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此类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摸清其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经验,为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校地共建图书馆管理机制调查

合作类型

根据所属高校的属性,可以将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分为以下3种合作类型。

第一,本科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共建共享。这一类高等院校主要是本科院校,如河南科技大学、聊城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池州学院、黄淮学院,均是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其行政级别有的高于与之合作的当地政府的行政级别。

第二,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共建共享。其中除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均由当地政府主办。

第三,大学园区图书馆。主要有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它们均是由当地政府主办,同时服务大学园区各个高校与社会读者。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是深圳市政府独立建设,作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深圳研究生院共同拥有的图书馆,同时面向深圳市民开放,是国内第一家兼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的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是宁波市教育局投资建设的图书馆,是市教育局的直属单位,为宁波大学园区中各大中专院校共用的大学图书馆,同时又是宁波市第二图书馆和宁波市鄞州区图书馆,三馆合一。

投资方式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建设初期的投资方式,基本上有三种。第一,双方共同出资建设新馆,一般学校是投资主体,如聊城大学图书馆、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第二,双方并未建设新馆,以原有的高校图书馆为依托,政府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如池州市图书馆以池州学院图书馆为依托,市政府每年资助200万元。第三,单独由政府投资建设新馆,如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由深圳市政府单独投资亿元,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由市政府单方投资亿元。投资方式的不同也反映在法人代表上,除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北仑区图书馆各有独立的法人代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的法人代表来自公共图书馆,其余7所图书馆均由高校承担法人代表,具体情况见表1。

管理模式

运营经费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运营经费普遍来说不够理想,虽然在建设初期,一些地方政府给予高校图书馆经费,但根据调查结果获知,大多数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运营经费由高校承担。根据地方政府投入运营经费的多少,可以分为三类,见表2。一是基本无投入型,包括聊城大学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二是少量投入型,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济源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大庆市每年为共建图书馆拨款100万;池州市每年为共建图书馆拨款200万作为文献建设经费,2011年池州市与池州学院合作5年的合同到期后,池州市不再继续为共建图书馆拨款。三是全部由政府投入经费,包括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人事管理

人员招聘与考核

总结11所图书馆的人事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见表2。

(1)两个图书馆各自独立运营,不涉及人员整合,人员编制不变,职称评审不变,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仑图书馆。

(2)图书馆员工全部来自高校,如聊城大学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均属此类。

(3)员工全部来自公共图书馆,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人员招聘全部面向社会独立招聘,编内员工实行绩效工资,编外用工工资由图书馆自定,馆员参加当地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职称评定;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的人员全部面向社会招聘,由图书馆聘用,签订统一的聘用合同,工资由财政统发,职称评审由图书馆专业技术小组初评推荐,参加深圳市统一评审。

员工压力

访谈中馆员普遍反映工作量增大,一方面读者人数增加,读者需求复杂,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图书馆须同时参加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接受双重监督,在11个共建共享图书馆中,6所图书馆同时参加高校图书馆评估与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见表2),令员工感到压力较大。虽然工作量增加,但是大部分受访馆员表示两馆人员整合后,未出现较大的职场文化冲突,馆员并无太多的负面情绪。

2.实践存在的问题

发展受政府影响较大

由政府主导的校地共建图书馆,地方政府对其重视程度影响着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总结ll所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实践,受到地方政府重视的图书馆,能够获得稳定的经费,都有较好的发展,如宁波市政府重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建设,建设前期投入亿元,并在运行过程中非常支持图书馆的建设,经费方面并不短缺,目前该馆已经成为宁波市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济源市图书馆的发展从建馆开始便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且通过政策来支持图书馆员的彻底整合,济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08年5月16日印发的《关于整合济源市图书馆和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通知》的文件,体现出市政府高度重视共建图书馆的发展。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的图书馆,则基本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如聊城大学图书馆,市政府只是在建设初期对其投入一些经费,后期基本上没有投入运行经费,黄淮学院图书馆的情况与其类似,目前两者仍然是服务高校师生的图书馆,对社会读者有限开放,并未在职能上成为真正的公共图书馆。

缺少法律的有力保障

根据调查可知,大多数校地共建图书馆在建设前期只做了一般性调研,合作前期没有进行充分准备,地方政府与学校方面在签订协议时,仅是非常笼统地对图书馆的建设及运行作简单约定。一些图书馆是在真正开始合作之后才考虑业务上的管理、运行方面的协调问题,有关图书馆对整合之后日常管理的运行、读者服务的内容及水平、如何进行工作监督等,都未在协议中约定。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在合作初期没有签订具体协议,由图书馆和学校双方共同的上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握;大庆市图书馆的合作协议只明确建馆主要由学校完成,仅声明一下主管单位,没有具体规范分工,双方在合并后通过口头方式安排具体分工;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在建设前期由深圳市政府与大学城各院校签订具体办学合作协议,但无图书馆专门合作协议;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地共建之初并没有签订书面协议,只是通过市领导与学校领导口头协商确定共建项目。由于协议的缺失,使得在后期建设中,合作初期的口头协议可能因为领导变更而无法兑现,或是在合作中遇到矛盾时,没有解决的依据,一定程度上影响图书馆的发展。

模糊的体制归属

跨行政级别和体制归属不清是制约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行政级别关系到两馆整合后馆舍归属、馆内资产归属,以及员工岗位安排、职务分配、工资发放、福利、职称评审等一系列问题;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德阳市图书馆合并之初,共设置40余个编制,一直为市图书馆的人员转入保留10余编制,但由于双方级别不同,涉及较多复杂环节,至今两馆没有进行彻底的人员整合。另一方面,我国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都是按系统划分的,分为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及科技图书馆系统,经常会将共建共享图书馆边缘化,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在理论上是“公共图书馆”,但事实上,文化系统只承认本系统的图书馆才是公共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没被纳入文化系统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其馆员在进入公共图书馆系统评职称时不是很顺利,造成理论和现实的脱节。

3.对策与建议

保持经费供给来源一致

跨系统跨行政级别的校地合作确实为共建带来一定难度,由于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由当地政府划拨,而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是由所在院校划拨,资产均归属于各个图书馆的主管机构,图书馆自己没有权力处置资产的使用权。在这种情况下,校地共建模式实行起来困难很大,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但若双方的经费供给来源一致,如高校是由当地政府主办,公共图书馆也是由当地政府拨款,那么政府就能够对城市或区域的土地资源、经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划拨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同时双方在人员整合、资产划分方面都比较容易解决。根据目前实践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校地共建图书馆适合在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开展,两者经费来源一致,合作更加容易实现,通常适合在两种区域内开展合作:一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由于其城市规模较小,人口适中,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当地政府所属高校合作,尽可能在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共建图书馆;二是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在远离市中心的城市新兴区域,文化生活服务尚不完备,该区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当地政府所属高校合作共建图书馆,成为整个区域或所在社区的文化交流中心。

注重顶层设计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规划、建设须从长远发展考虑,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加强前期调研。在调研内容方面,对图书馆覆盖的人口、交通配套设施、区域经济发展、城市文化服务水平等环境进行评估,参观考察国内已有的共建共享图书馆,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在调研对象方面,除了对在馆人员及相关顾问进行意见调查,也要面向市民与高校读者征询建设意见。其次,编制规划。地方政府与高校必须在建设目标上达成一致,图书馆发展应与城市战略规划、高校发展规划相结合,才能科学地确定图书馆的角色定位,进而做好馆舍选址、功能布局、管理机制构建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建立协调机制。成立一个“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小组”,负责制定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协调馆内的管理工作,督促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小组须分别向学校与市政府对口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在小组成员的构成上,应尽量做到平衡,既有原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又有高校图书馆的馆员。

建立法制保障

法制化是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制度保障,应通过契约对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具体的合作方式、程序等法律化,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国外共用图书馆学习,在建设前期双方做充分沟通,并对建设中及运行中会遇到的所有问题作深人考虑,通过书面方式确定下来,签订的协议应尽可能详细,协议内容主要包括:①共建目的背景介绍,图书馆的定位及远景目标;②图书馆建筑的各项细节,如馆舍面积、功能设置、空间规划等;③建设初期的各项投资分配、资金比例等;④图书馆建筑、馆内资产的所有权;⑤运营期间经费的投入额度、费用的分配等;⑥日常运行时,维护和维修的责任;⑦图书馆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给等问题;⑧合作有效期限;⑨解散和早期终止的步骤。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2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作为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挑战,在许多方面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涉及每一个教职工的长远切身利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一、社会保险释义

谈社会保险,离不开社会保障,它从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为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的安定。

二、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性。高等学校的社会保险发展至今,有它的特殊性。我国高等学校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制度由国家设计,经费来源于财政和单位,待遇与工作年限挂钩,退休人员由原单位管理。这一保险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其自身的弊端以及同整个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协调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改革,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工作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发展相对滞后。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尚未覆盖到高等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只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行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目前仍然停留在离、退休制度阶段。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完全由国家财政和学校自己负担;保险费用基本由国家和单位统包,导致个人保障意识淡薄,造成了社会各利益主体的保障待遇的不公正,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

2.高校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养老金与其它同类人员的退休费存在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合同制工人陆续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实质进入社会保险阶段,然而,却出现了退休费与养老金的政策规定差异。在办理退休时,事业单位工人的退休费大于正常办理退休的合同制职工养老金的保险待遇。合同制工人办理退休时,国家尚未有明确文件规定其退休待遇不同于全民事业编制同类人员,可按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制工人退休政策核定退休费;而其退休进入社会统筹时,按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核定养老金。依据同工同酬的原则,对于同一人来说,退休时可同时适用这两种政策,而退休费和养老金中的“补贴”标准,事业单位政策和养老保险事业单位政策存在差额。现在这部分差额一直由学校负担,并将负担至每位职工死亡时止,显然不尽合理。

3.关于工伤保险。高等学校教职工的伤残待遇执行国务院及民政、人事等部门的政策法规,没有建立切合自身特点的工伤认定和处理制度。随着高等学校的社会活动日趋频繁,职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机率也相应增加,再加上高等学校还有不少工人编制的职工,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存在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而《工伤保险条例》的对象只涵盖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高等学校一旦发生了工伤事故,常常因政策依据不够明确统一、工伤认定机构不健全而无法开展工伤认定,职工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严重阻碍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目前,高等学校正在进行较为全面的人事制度改革,用人实行合同聘用制度,人事考核与人员的升降淘汰等各项配套措施也开始付诸实施。如果离开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支撑和依托,人才市场、人才流动、辞职辞退等都难以到位和深化。

5.高校参加社会保险所需经费严重不足。社会保险任何政策的出台,应保持连续性一致性;高校作为一直由政府在教育经费上重点投入的事业单位,政府对高校参加社会保险的经费支持,应该有保障。

三、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及具体建议

社会保险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中应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尽快建立独立于高等学校之外的、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真正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险执业队伍的建设,为建立和谐社会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的作用。

1.养老保险是高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当前,一是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模式,建立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三是高校的职工养老保险要逐步实行社会化发放,并与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四是使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五是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如高校个人账户水平差异的衔接,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合并计算,保险待遇水平改革前后的衔接问题等。

2.建立适用于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工伤受理及认定机构,严格执行“工伤、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更好地维护高校教职工的权益。

3.失业保险方面。自1999年1月1日开始,高校出现了失业保险,使高校承担社会保险经费的压力激增,依赖国家全额拨款的高等学校,一方面要承诺在高校内部完全消化富余人员,不可以给社会增加负担;另一方面,政府未给高校追加相应的经费,实际上让高校感到了压力传递。

4.政府要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全社会必须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紧迫感,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使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依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需求;政府对于高校社会保险费用的追加,应列入其对教育经费投入之中。

总之,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制定统一的高等学校保险政策,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安全网”、“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的作用,更快地推进高等学校人事聘用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第一版

陈佳贵,吕政,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保障绿皮书1997-200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54-03

作者简介韩保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研究实习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终身教育。雷正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32)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一种趋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逐渐被人们熟知,它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师资水平,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培训与教学工作存在矛盾

目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总量偏少,师生比例悬殊,许多教师都担任多个职务,不仅承受着繁重的教学压力,还要承担科研、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任务,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学工作与培训之间经常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教师一直忙于“应付”各种教学工作,难以抽出时间进行自我“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学校也很难有计划地派出教师接受专门培训。比如,一些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无论是在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学生厌学、逃学、旷课、作弊等事情,关心学生日常生活,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此外,由于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在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教师企业实践经验获得困难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到企业中指导学生实习和参加生产实践。但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教学任务变得非常繁重。为保证正常的教学,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企业实践不得不为学校教学工作让位。除此之外,还存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合作意识不强等消极现象。这不仅给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带来一定困难,也给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和学习增加了难度。同时,切合中职教师实际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学习的情况没有与一系列的教师考核指标相结合,比如职称评聘、年度评优、福利待遇、奖惩等,导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终身学习的动力不足。

(三)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缓慢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对技术专业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了解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研究其最新动向,以获取最新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然而,中职教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途径并不顺畅,知识结构更新较为缓慢。目前,中等职业教师接受的在职教育与培训项目中,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成了主流,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较少并缺乏针对性。教师技能的培训与提高需要同实践相结合,但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许多企业不愿意合作或者勉为其难。总之,由于受当前培训方式、企业合作等一定条件的限制,中职教师难以通过有效的在职培训和企业实践在第一时间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状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而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的落后将严重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教师教育科研参与较少

科研是中职学校提高水平、提升质量、营造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等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科研及管理水平整体偏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吻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认识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科研存在错误认识,一些教师认为科研应该是高等院校或者是科研机构的任务,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科研工作对教学、学生以及自身都作用不大。其次在力量上,中等职业学校参与科研的教师较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多被繁重的教学任务限制,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再次在条件上,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支持,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劳动难以得到相应的报酬。最后在管理上,科研管理不到位,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还未形成,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教师对教育科研参与较少,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保障教师进修机会

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制定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随后各个地方也相继制定了本省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行动计划。然而,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教师专业化结合不紧密,不能真正满足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教师因教学任务重,难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培训形式以授课、参观为主,比较单一;各个学校不够重视,不能积极配合。这些负面因素都使得培训只是走走过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要想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政策,积极完成培训任务;培训单位应合理设置课程,根据教师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应完善学校师资培训制度,激励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师有效学习形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指尖上的学习变得随手可得,学习资源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这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丰富教师的有效学习形式,为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便利,实现教师“泛在学习”,即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例如,打造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利用MOOC等形式,实现远程在线学习,为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供可能;建立自媒体学习平台,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创建教师学习的论坛、微信群等,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沟通交流;开发教师学习移动终端APP,利用微课等学习资源,实现教师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此外,还应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对教师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予以认可,以不同的方式纳入教师培训考核。

(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经验

中职学校推行校企合作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提高。开展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由政府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学校则应主动寻求合作企业,结合企业需求,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点,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口,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稳定合作。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双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成果共享,充分调动各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建立工作室制度,邀请具有兼职教师资格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来学校建立工作室,并聘请他们加入教学团队。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工作室还可以带教的形式,由企业人员带几个学校教师作为自己的徒弟,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以帮助教师了解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四)建立广泛合作平台,借助高等院校科研力量

为改善中职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增强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潜心研究,逐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应与高校,特别是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开设科研专业性讲座,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深入了解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以课题为纽带,研究出一批成果,创建一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带出一支科研队伍,使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深层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以增强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同时,学校也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比如制定科研参与制度和科研项目的考核及奖惩制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强调人性化、个性化、终身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借助智能化网络数字资源,每个中职教师都能获得想要的学习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师专业化理念,使每位教师得到更高位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米靖。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及其要求[J].职教通讯,2010(9).

[2]李文静。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唐智彬。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4]周志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刘光然,郭桂英,张召霞。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

对学校的建议范文4

我们江永一小虽然是江永县比较有名的好小学,可还是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建议在教室里安个监控器。在课堂上,有一些同学违反纪律,甚至有的同学学着电视里开枪,悄悄瞄准老师,并学着那声音“啪!啪!”,“枪声”响了;还有考试时,有的同学不会做了就偷看、传纸条或说话,有时监考老师没看到,就让那些同学摆脱了“法网”。如果把监视器安装到教室黑板的正上方,不是就能够大面积地看到学生的一举一动吗?并且,为了不让学生上课或考试时桌子里放一些“机密文档”,最好是前后各安一个监控器。到时候,学生上课不能干与课堂无关的事,考试不能作弊,所以只能背水一战,学习就会越来越好。到时候,大批成功人士也就非我校莫属!

二、是否能在空闲的地方多种些花花草草。比如学校背后的空地上,跑道周围,每棵树的周围和教学楼五楼的两块沥青地上……都种上一些花草,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就会使人一进校门就感到清香扑鼻,神清气爽,使学生更有精神,上课更加专心致志。同时,花草树木还有吸引细菌和灰尘的功效,能净化空气,使环境更好,还会使校园更美。在我的脑海里,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希望母校越来越好,愿有名更有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08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