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集聚【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4181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集聚【热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第一篇】

探讨主题: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找寻缺失的母子、母女情

第一部分课例研究背景

一、教学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把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个精神,新增设了“综合性学习”板块,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往往又不能客现、全面、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在与学生日常交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情感上存在一定缺失与障碍。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利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开发设计了一系列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课例,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歌唱黄河,歌唱祖国》;帮助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树立健康、高尚的追“星”观的《我也追星》;以及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明白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的《上网利弊谈》,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研讨会所展示的课例《献给母亲的歌》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在学习了胡适《我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我们试图以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亲情的契机,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

在伦理亲情方面,大多数学生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1.不愿与父母沟通,感受不了母爱,理解不了母爱,甚至摒弃母爱。这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反映出来。

:片段一::妈妈变得越来越唠叨了,一句话要说十遍以上,大事小事都要管,真烦人!

片段二:妈妈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她只爱分数,当我考得好时,妈妈会大发慈悲,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当我考砸了的时候,她会勃然大怒,俨然换了一个人,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片段三:妈妈现在除了唠叨,还变得神秘兮兮,老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还追着要看我的日记本,说是要摸清我的思想动态。唉,有这么一位老妈,真是我人生的不幸啊!据了解,学生的这些心里话,并没有跟自己的母亲讲过,他们认为与家长交流有障碍,讲了也白讲,干脆不讲。这样一来,彼此之间难免产生隔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隔膜越来越厚。家长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孩子们在家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主动与父母交谈,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父母还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2.不懂得向父母表达情感,不懂得感恩。今年母亲节,我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知道母亲生日的,全班不到四分之一;主动帮妈妈干过家务的,只有五位同学;了解母亲工作、身体状况的,仅三位同学;曾亲口对母亲说过问候语的,如“妈妈,我爱你”此类的话更是寥寥无几,只有一位同学说过。学生认为说这样的话很肉麻,很别扭,说不出口,而且也没必要。问卷调查的结果,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逻辑体系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应该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组织、有步骤的实施,为此,我们主要利用了以下方法与途径:

1.通过阅读有关母爱的文学作品,欣赏有关母爱的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真挚、伟大的母爱。

2.通过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3.与母亲一起欣赏自己儿时的照片,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体验母爱和至爱亲情。

4.针对以上内容,通过作文或日记的形式,反思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5.邀请母亲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敞开胸怀,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6.为母亲献上一份自己准备的礼物,或为母亲做一件有益的小事,以此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

三、前期学习的组织实施及成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重在学习过程。依据这一特点本次活动拟用四周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各选出一名小组长。

第一阶段

1.学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懂你》

2.利用图书馆、影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爱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现母爱形象的绘画、影视、广告、摄影等作品(学生共搜集到诗歌二十首,散文15篇,小学四部,新闻报道7篇,并编辑成册)。

第二阶段利用周日与母亲聊天

(1)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2)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自己的希望,写1篇作文,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3)填写“关爱母亲问卷调查表”。

由于有了亲身体验,涌出了一批文质兼美、饱含真情的学生习作,如肖剑博的《感受母爱》,李颖婕的《妈妈的微笑》,漆宇婷的《妈妈的手》等。

第三阶段

1.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2.致母亲的一封信,邀请母亲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

第四阶段

课堂展示

①请母亲走进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②向母亲献礼,感恩母爱以上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对于新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不太成熟的作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更多更好的课例。在综合性学习这张崭新的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第二部分:课例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

一、导入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的伟大是因为人类有了慈爱而坚强的母亲”。是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而又最亲近的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智慧,给了我们幸福,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古今中外有哪些以母爱为主题的主题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呢?(学生举手回答)这些作品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但对母亲的真挚与深切的关爱却是同样的,母爱是人间第一情。

二、感受母爱

1.配乐诗朗诵:《永恒的妈妈》(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要求字正腔圆,饱含真情,节奏分明,

2.照片里的故事(背景音乐同上)

同学们刚才精彩的朗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亲情,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母爱,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去听听照片里的故事。

(1)《妈妈的手》、《感受母爱》(先后展示学生与母亲的合影、背景音乐同上)请两位学生

通过自己与母亲的合影讲述倾注着母亲无尽关爱的生活小事。

①请其他同学谈谈听完后的感受

②老师从选材的角度点评

(2)老师的母女情(展示老师母亲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老师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温馨往事

三、理解母爱

1.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一:《妈妈的唠叨》

①找出文段中有关妈妈唠叨的语句。

②母亲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唠叨?唠叨的目的是什么?

2.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二

①根据内容给文段取个恰当的标题。

②你如何看待文中父母对女儿的爱?这种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为什么?

3.展示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片段。

(1)找出文段中体现母爱的关键词句

(2)小组讨论:

①比较《妈妈的唠叨》、《笼中小鸟》、《我的母亲》中三位母亲的教子方法有什么不同,并对此作出评论。

②你觉得母亲在教育自己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者你觉得哪些方法不能接受,请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1-2种方法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①各小组选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各一名;②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人人参与,大胆发言)

四、感念母爱

1.向母亲献礼(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上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并当场诵读,将卡片送给在场的自己的母亲或回家送给母亲)

2.请母亲代表谈谈自己此时的心情与感受。

3.全班齐唱《懂你》。

4.老师赠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第二篇】

做课例研究要抓住细节,比如同课异构,比如一节课的失败之处或者一节课的亮点都能成为课例研究的素材。通过学习,我知道课程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该培训活动最终没有理论输出,而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这提高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次培训不断提高追求教育实践螺旋来回进程。锻炼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行动。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加深理解,继续自我和自我实践,提高他们的认识的基础上。一般程序课学员:

⑴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在自己的教学。可能是性格问题,不具代表性,但也可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⑵设计-,想象一个解决方案来设计一个新的教学计划,编写一个新的课程计划。⑶行动-在教学中实施这种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新方案进行讨论。(研讨会)

(4),以反映实际的效果-收集教学反应的调查教学。

⑸评估,研讨会,评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

⑹发现一个新问题,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做课的主题为引领,只有抓住这条线,才使课风筝越飞越远,越飞越高。从观察点的重点,了解在课堂上,教学取证,在讨论中产生的,和储蓄的课的课。只有在实践反思锻炼,以梅西耶“烂摊子”,最终形成的经验,这样的增长和取得的成就同步。课程学员体验大方初中英语2班杜斌2010年以来,我有幸参加国家培训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中学教师远程培训,大方的初中英语课程培训。我很珍惜这个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参与培训的全过程。训练,我聆听了精彩的讲座的英语教育专家,他们的味道幽默式的教育,先进的教育理论,交换类优秀教师,不仅要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教师和本班课程学习。可以说,培训有利可图得到这笔交易。以提高教育思想,开阔眼界的改革。超过2个月的培训,学习一段时间的,所以我抬起头埋和辛勤工作,发现,教育是需要的,是有远见的。在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演讲。专家老师讲课,他(或她)的独特见解到他们的初中英语教学,新课程的各方面的意见,英国人的方式的思维,和我们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进行课堂研究,从第一手经验的专家,从国内国外教育理念,所以我喜欢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作为骨干教师,我努力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能的实践,有效地指导平时的英语教学,在培训过程中,我自己的理解英语新课程标准组的老师交流,并在跟进后,设计理念与新的练习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了这么多的努力进入周期,因为课例研究的过程使我强大,变得更加坚定。

同时,我已经学会了改变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新概念的指导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它是这样的换位思考,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继续感到惊喜和实力的信任。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紧张而忙碌的训练,因为训练,我感到一种刻苦,终身学习的氛围。严谨务实的气氛中,所以听一节课我都精心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相关信息,并努力建立一个高效的教学活动。的勇气迎接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敢创新,可以说,是训练中我将激励和鼓舞我的脑海里,让我更专用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猛烈抨击。有一种说法:“老师为了给学生一碗水,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水的来源。”因此,我们希望是一个好老师,不能做一个穷乡僻壤,但该源源不断的水的来源,所以必须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课是教师的真实写照课堂教学“轨迹”。课例研究开展课堂研究,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步一步的自然成熟过程中,该计划的目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教师能有效地缩短生长周期的训练,我觉得我收获的是第一课的学习活动。在培训过程中,历时2个多月,我的心经历了很多的变化,的初始课学员到今天的感激和希望的负担。课跟进,向上的训练过程中,每一个老师在我们的类和艰苦的努力,并再次,我们有很大的收获。后再推学校交流,思想碰撞的火花,智慧凝结成结晶。专门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付出的不懈努力和有益的,但??最欣慰的:走在这些不熟悉的人,因为课例研究的亲密合作,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们坚信,认为课例研究过程中不服输,不言败,孜孜以求的精神将使我们终生受益。牛顿曾经说过:“我一直在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骨干对教师的培训,想感谢教育部门,学校系给我们的年轻教师的肩膀,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教育方式的斗争中,我们的目标还相距甚远,我也将作为激励的培训的收获,并鼓励我继续前进!课例分析材料怎么写

1、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

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任课教师撰写)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实施学习活动,要体现示范性、可操作性,具有问题性、情境性,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闪光点等等。

3、课后反思:总结出成功之处与不完全成功之处,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任课教师撰写)

4、点评:(教研员撰写)本课例是怎样设计的?组织结构如何(合作、分组、自组)?属于什么课型?激励强化行为如何?规范行为怎样?采用了什么交互行为(讲授、对话、体验研究)?主要优缺点等?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第三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20XX年春学期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课堂评优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认真准备,课后全面总结。现整理如下: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

我们都知道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把枯燥的、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知识,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全体教师在课前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播放,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圆满的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以下特点:

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图等提供大量的信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

二、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育理念。

本次活动最大的一个亮点参与式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充分运用独立、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适时适度的运用鼓励的方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运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让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各具特色。

本次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教师重视了朗读教学方法采用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有的教师重视了识字教学注重了生字读音、偏旁部首、笔画笔顺结构的教学;有的教师重视了句子的理解,修辞方法的学习。

四、教学反思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是不正确的。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

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

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

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本次教学活动中也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如:还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适用新时期的教学;有的教师教学时注重了课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结果耽误了教学时间;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开始时还很吸引人,但后来就让人感觉有些烦躁,学生也没有了学习兴趣。部分语文课堂仍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悟或面片地追求朗读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导致了不少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概括能力,缺乏分析与理解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注重培养观察、思考,积累一定的第一手写作资料和语言资料,不能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虽然发现了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说为我校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经验,为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第四篇】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很大的改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明确“入宪”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 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可见让小学生从小课外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通过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为开展本项研究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孩子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把握时机,刻不容缓: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博览群书,广泛涉取:博览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博览使儿童获得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有效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难易不序,持之以恒:课外阅读没有循序渐进之说。儿童正是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接受能力极强,效率高。孩子也能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书自会“越读越薄”,这是读书的最高理想。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读思结合,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

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对象:课题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校园书香”文化。

2.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丰富图书资源。

3.举办 “阅读伴我成长” 校园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4.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二)第二阶段()——整合阅读资源,让课外阅读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

时间

1.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阅读为主体的阅读节活动。

3.举办校园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节活动,展示学生读书阶段成果。

(三)第三阶段()——完善阅读体系,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1.举办校园第三届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2.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并推广实验成果。

六、课题研究人员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1、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方法 2、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狱中联欢》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红岩》;学了《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丑小鸭》,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方法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方法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的精髓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如中午学生到校在班级阅读20—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

方法5、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2、资源共享策略: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3、美文诵读策略:要求学生遇到一些好诗文做到熟读于心,熟记得多,将来就能灵活运用,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智慧财富。

(三)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模式。

指导学法→ 选择书籍→ 师生共读→以读促写→分享成果

(四)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获动,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海南省《青少年写作》杂志上发表;今年7月我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暨“迎奥运,促和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我校的欧阳丽娜获得了二等奖,王梦婷、唐椰妮获得三等奖,还有六位学生获得优秀奖;我校因而获得优秀组织奖等。

英国哲学家留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学校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成长的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感恩、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八、研究后的思考

看到学校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72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