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四五发展规4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四五发展规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四五发展规1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贯彻落实市、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及《丰台分区规划(2017年-2035年)》精神;展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展蓝图;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补齐丰台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结合新的行政区划补齐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弱项和空白点;加大关键环节发展改革力度,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
一、发展的成就与水平
“十三五”时期,全区卫生系统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重要论述,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结合丰台实际,认真落实国家人口政策,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稳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力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全面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年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至“十三五”期末,人均期望寿命达到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0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顺利实现“十三五”确定的发展目标。居民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满意度和整体评价较高。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成果。多措并举,有效应对了H7N9禽流感、布病、手足口等疫情。尤其在应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全区靠前防控,科学预判,果断决策,精准施策,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积极实施肺癌、大肠癌等早诊早治筛查、妇女“两癌”筛查等公共卫生项目。精神卫生管理力度持续增强,各项工作指标稳步提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册规范管理率、在册规律服药率等指标均达到市级标准。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显著提高
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提高到张,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人,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丰台医院提质改建项目加速推进,北京天坛医院迁入并投入运营,北京口腔医院投入建设。建立14所专科医联体,医疗机构病例难度组合指数(CMI)稳步提高。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患者就医满意度不断提高、就医获得感逐步增强。
(三)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强化
“十三五”期末,全区2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了全部街乡镇和居村委会。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管理手段,探索建立了“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服务模式”,得到市级部门认可。2020年底,57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重点人群万人,签约率%。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基层就诊率达到%,位居全市前列。
(四)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丰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持续推进丰台区南苑医院向中医转型发展。东方医院西院区全面开诊。启动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开展中医家庭保健员培训、中医健康养老技术骨干培养等工作。组建20支区级治未病服务团队,惠及6万余人,精准管理达2万余人。搭建丰台区脑卒中中医防治网,先后筛查高危人群5万多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设置中医药科室,中医药健康管理人数达到20万余人。
(五)卫生健康帮扶惠民成效显著
对河北、内蒙、青海以及新疆等地开展社区卫生、健康扶贫等支援工作,提高了帮扶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免费计划生育服务项目,开展免费婚前检查、孕前优生教育与检查等项目。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落实国家计生特殊家庭帮扶制度,开展幸福家庭创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心灵家园建设等工作,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到98%。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短板弱项仍然较明显。
(一)政府卫生投入规模结构亟待优化
丰台区2020年人均政府卫生支出978元左右,区财政卫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向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倾斜不够,健康优先、预防为主等发展理念体现不足。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仍待加强
丰台区精神病防治院业务用房面积紧张,床位配置数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新生儿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等指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检验检测实验室、应急资源储备等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均衡发展仍需改善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神经、康复、中医、传染病等专科特色优势明显,但心脑血管等专科建设、体系综合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较低,急救站点布局尚存薄弱点。高效的上下联动、共享共赢的医联体双向转诊机制有待完善。
(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仍较明显
结合新的行政区划,需增建或调整多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任务重。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筑空间不足、卫生技术人员配置少等问题突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比较低。中医药、康复、长期护理仍是综合服务能力中的弱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率等指标有待提升。
(五)卫生技术人员不足问题仍较突出
根据相关人力资源配置标准,专业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缺口分别达到80人、100人和1300人左右。在现有卫生技术人员中,博士学位占比为%,高级职称占比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属医院中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数量仍然不足。
三、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健康北京建设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卫生系统面临着发展任务重、发展基础薄弱等挑战。“十四五”时期必须通过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利用新发展动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面临的形势
一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做实做细做强做大医疗卫生工作,筑牢卫生应急和疫情防控屏障,有效应对各类挑战。
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进一步与卫生健康服务相融合,“互联网+”等新健康业态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卫生健康事业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三是丰台区作为首都中心城区和首都核心功能主承载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站在更高远的视角,做好统筹谋划,围绕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更高质量健康保障。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全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达到%,未来仍会持续攀升。医养结合工作、老年健康服务工作压力不断加重。
二是卫生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患病率持续增加。疫情常态化防控及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不可忽视。群众健康意识提升,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三是东西部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不均衡等客观情况将长期存在。河西地区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基础薄弱、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相对不足。改善上述不平衡的状况面临较大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首都加强“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布局、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总体安排,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健康北京、京津冀协同发展、丰台分区规划等基本要求,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区域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瞄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等国家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立足本区优势和基础,抓住机遇、扬长补短、应对挑战、奋勇前进,开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卫生健康体系开好局、起好步。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特色制度优势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的核心领导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为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坚持健康优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将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健康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强化卫生健康工作,优先配置各种资源,以健康发展带动全局工作,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平稳运行。
(三)坚持公平公正,强化公益惠民属性
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补齐政府投入短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公平享受优质高效、全方位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
(四)坚持改革创新,落实新的发展理念
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破关键节点、重大瓶颈,促进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巩固前期全国先进改革发展成果,推动我区卫生健康体系更加成熟定型。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着眼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五)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新的发展方式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驱动机制,促进卫生健康体系分工协作,推动分级诊疗,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多方参与,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满足多层次卫生健康服务需求。调动全社会参与卫生健康事业治理的积极性,推动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生活方式,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形成主动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规划目标
——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提高到4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逐步降低。
——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网。疫情常态化防控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及大卫生大健康综合治理能力明显提高,能够较好应对中等规模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首都安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大政府投入,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持续提高。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和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优质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品牌内涵更加丰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认真落实健康北京行动。完成国家卫生区、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区创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强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居卫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落实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良好的健康支持性环境。
四、主要指标
名 称
性质
2025年
2035年
人均期望寿命(岁)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指导性
7
6
婴儿死亡率(‰)
指导性
3
3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预期性
持续提高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10万)
指导性
160
持续降低
每千常住人口实际配置床位数量(张)
预期性
7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预期性
持续提高
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人)
约束性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比例(%)
约束性
85
持续提高
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
指导性
90
继续保持
预约就诊率(%)
预期性
80
持续提高
院前医疗急救满足率(%)
约束性
95
持续提高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预期性
26左右
25以下
第三章 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
落实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政策,加大对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倾斜力度。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探索依托医联体建设,改革补偿方式,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卫生健康服务,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
组织完善医疗服务行为规范,指导医疗机构完善临床路径,加强对药品、耗材、检验检查合理使用监管,监测医疗服务费用增长,将医药费用控制情况纳入对公立医院院长的考核评价。按照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以及医疗服务管理相关要求,推动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引导医疗机构加强内部成本控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形成有效的三医联动协同机制。
(三)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预约转诊平台,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平台对接,切实做好预约转诊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加大慢性病社区(村)就诊引导宣传力度,通过长处方、减免门诊诊疗费等方式,提高居民基层医疗服务利用程度。探索三级医院实行按病种转诊制度,推动医院下转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家医签约、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服务。提升基层药师队伍能力,实现社区(村)药师独立开展家庭用药指导、家庭药箱管理等标准化服务。
(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完善公立医院领导人选拔任用培养制度。推动公立医院制定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运行制度。推进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分类补偿机制。鼓励公立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进服务质量。健全以公益为导向,以质量安全、服务效率、公共卫生、成本控制、患者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五)加强医防融合军民融合
鼓励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推动健康高风险人群积极参加健康体检,倡导适龄妇女接种宫颈癌疫苗等,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监督医疗机构及时上报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风险信息。加强与辖区内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共建专科医联体、专科联盟、双向转诊通道等形式,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六)持续推进服务模式转变
深入推动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发展,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局面。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推进预约诊疗、诊间结算等工作,提高服务便捷程度。推广多学科诊疗、日间手术等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指导符合标准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参与老年友善医院建设,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构建更加现代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一)统筹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应对能力
加强疾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生物安全防护二级以上标准,增加区疾控中心检验检测实验室设施设备配置,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技术储备,提高日均检测量。在全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化传染病检验检测实验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实现全覆盖。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智慧化多点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区—街镇—社区(村)—网格四级传染病常态化防控运行网络。强化街镇公共卫生职责,做实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推动“双专员”和“双进入”机制落地,形成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合力。持续抓好社区(村)、公共场所、特殊场所、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场所等重点部位常态化防控。支持公共场所完善监测哨点,按照监测环节规范标准开展工作,及时上报监测信息。
(二)大力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统筹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分级分层分类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治网络。依托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备医院。区属医院负压病房和负压重症监护病房配置总量不低于10间。街镇落实主体责任,根据实际需要规划临时救治及隔离场所。完善儿童、结核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罹患其他传染病后的应急处置、隔离、救治条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配置满足区域各类机构半年所需卫生应急物资,医疗机构储备相应卫生应急物资。引导单位和家庭常态化储备公共卫生应急物资。
提高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建立以疾控中心为指导核心,二三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街镇人员、志愿者组成的区域应急团队单元,着力打造生物/环境样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三支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团队。组建现代化、专业化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团队和综合医学救援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持续优化妇幼保健体系服务能力
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做好丰台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二级妇幼保健机构评审,适时启动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与儿童保健科、青少年心理门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建设。加大爱婴医院、爱婴社区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推进专用急救车辆和设施设备配置,提高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协同转运能力。
落实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举措。健全母婴安全大数据监测系统和预警网络,提供母婴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全流程服务。开展孕产妇高危因素筛查和分级建档,加强高危妊娠管理。提升医疗机构产科快速反应能力,完善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转诊、转运、救治网络。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7/10万以下,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2‰、3‰和4‰以下。建立多部门联动防治出生缺陷的工作机制和服务平台,0—6岁儿童视力、听力、智力、肢体、孤独症筛查率达到97%以上,不断提高出生缺陷防治水平。
(四)不断推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启动精神病防治院建设工作。推进丰台区精神病防治院新址建设工程,总体床位规模达到500张左右。新院址建设期间,租赁业务用房,解决周转事宜,满足辖区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做好学科和人才建设储备。
加强重点人群精神卫生管理。开展居民心理卫生健康教育,提升社会公众对精神卫生健康关注程度和知晓程度。开展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心理关爱项目和居民心理健康体检项目,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和规范化服药率,到2025年前,基本实现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
完善专科医院社区协作模式。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开展远程会诊,提升基层诊治能力,保证精神疾病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延续性。结合新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精神障碍患者网格化管理,完善社区分工,加强人员配置,提高社区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心理咨询热线,不断提高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
(五)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做好人口监测和家庭发展工作。加强人口出生监测,建立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出生监测网络,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实现出生人口信息的及时、准确、共享。
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推动三孩生育政策与卫生健康政策联动,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健康服务体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联办。做好托育机构备案和管理工作,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继续实行免费婚前和孕前优生检查、避孕药具惠民项目、计划生育家庭保险制度、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保障制度、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便利医疗服务“三个全覆盖”,建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暖心家园”等。
三、建设高质量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能力
合理规划布局急救站点。进一步增加急救站点数量,到2022年完成29个急救站点的配置。正常运行的院前救护车维持在70辆左右,并按要求配置负压救护车。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以上,呼叫反应时间控制在12分钟以内,急救服务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
建设北京急救中心丰台急救中心站。根据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建设丰台急救中心站,建筑面积不小于800平方米。根据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明确人员配置、政府投入机制、运行机制等,推动“十四五”时期完成相关建设并投入运行。
提高多层面急救能力。加强院前急救人员能力建设,针对急危重症、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交通事故等,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依托丰台急救中心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红十字会教育基地等设立急救培训中心,宣传社会急救技能培训和急救知识,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等技术,提高公众急救能力和水平。
(二)持续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
依托丰台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大力推进丰台医院提质改建项目,加大医疗设施设备配置力度。持续加强三级综合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心内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肿瘤科、儿科等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危重症孕产妇抢救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建设,提升区域危急重症抢救能力。
依托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备医院和结核病定点医院。全面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坚持平战结合,新增床位按照传染病医院标准建设,“平时”用于日常综合诊疗;“战时”转化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打造丰台区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设置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负压病房)。进一步深化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内涵建设,打造脑病科等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强化丰台区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指导中心职能,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依托丰台区铁营医院建设区域康复医疗中心。启动630地块改造及软硬件建设,完成铁营医院“一院两址”建设规划。联合北京博爱医院全面构建专科医联体,不断深化丰台区康复医疗中心内涵建设,为创建三级医院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丰台区中医医院建设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中医药制剂中心。紧扣南中轴“发展、文化、生态”的战略定位,发挥特殊区位优势,建设中医药特色突出、中医文化浓郁、健康产业发达的地标式中医医院,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推进三级中医医院建设。提高中医药人员占比,通过招聘、人才引进、“西学中”等方式,增加全院中医类执业人员比例,到2025年,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60%以上。
(三)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协同发展
推进辖区医院提质升级。为驻区军队、中央、市属等优质医疗资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推进北京口腔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鼓励北京航天总医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北京电力医院向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发展。积极配合天坛医院建设国际一流创新型医院,鼓励其与区属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开展科研创新和研究成果转化。推动博爱医院、天坛医院等机构在语言、标识、网站以及预约等服务环节规范化建设,满足外籍人士医疗服务需求,提高对丽泽商务区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加强专科医联体建设。发挥驻区中央、市属等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建立完善中医医联体、康复医联体、神经科医联体,不断提高区属医疗卫生机构专科服务能力。推动东方医院与丰台区中医医院建立中医医联体。推动北京博爱医院与丰台区铁营医院建立康复专科医联体,搭建康复信息化平台,建设康复远程医疗系统。深化丰台医院、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北京天坛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合作,建设专科专病诊疗中心。
推动辖区优质医疗资源扩大服务供给。推进辖区内中央、市属等医疗机构建设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孕产妇急救中心和新生儿(儿童)急救中心,提高辖区急救服务能力。鼓励天坛医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肿瘤科、心脑血管疾病科、儿科、老年病科、微创诊疗科等,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四)推动社会办医向高质量发展
鼓励社会办医高水平发展。积极引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落户丰台,提供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结合本区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举办连锁化的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等医疗机构和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
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化发展。加强对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督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不断加强医疗服务设施配置,规范医疗服务管理,优化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积极应用新技术、提供新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建设社会办医友好型环境。做好社会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康复护理服务等政府相关经费保障工作。社会办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与公立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参与职称评审。探索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检测、紧急医疗救治等相关工作的补偿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区域医联体建设,完善分工协作、双向转诊机制。
(五)优化社区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通过调整原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形式,逐步推进南苑街道、丰台街道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启动石榴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工作。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建设。
继续丰富智慧家医品牌内涵。持续推进天坛医院丰台区社区智慧家医工作室项目。完善医防融合新型健康管理模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充分利用“智慧家医”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内容,通过网格化责任制管理,做实做细居民“健康守门人”。申报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探索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应用于护理、康复等健康服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高质量、高效率的签约服务。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与评价方法,推行慢性病协同管理,提高签约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全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45%以上。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特色项目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有特色品牌、市级领先的优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创新中医药服务、特色护理门诊服务、智慧慢病监测、居家医养结合等新模式。依托专科医联体,不断提高社区康复、心理卫生、精神卫生等服务。整合区域资源,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增加居家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重点对居家行动不便,患有慢性病,处于出院恢复期、疾病康复期或终末期等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医疗护理、康复治疗、药学服务、安宁疗护等居家医养服务。
探索建立以健康为中心整合型服务模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教育机构、体育服务等机构协作机制,推进网格化管理。构建以健康为主线、以医疗机构为核心、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卫生健康服务格局。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建立转诊绿色通道,推进慢性病首诊在社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健康宣传,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意识,改善自身健康行为。
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日常巡诊、药事服务、健康管理、安全注射、卫生防病和急救转院等服务。鼓励、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实行备案制,简化审批登记程序,对符合条件的机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全面开展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检查,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养老机构与协议合作医疗机构普遍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四、系统推进中医药工作
(一)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环境
举办中医药科普讲座、主题展览,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发展氛围。打造北京市首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博物馆,引入现代化设备,探索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推广模式。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加大对区域中医药典型工作者塑造宣传。
(二)发挥优势,扩大推广应用
建设医、康、养相结合的特色服务模式,倡导首诊在社区,首诊在中医。推动适宜的中医药治未病项目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药治未病干预方案。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内容,积极开发和推广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提升区域中医专科(专病)疾病救治能力和技术水平,强化中医药在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妇幼保健中的作用。
(三)优化布局,完善服务体系
以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丰台区中医医院、东方医院分别为河西、城南、东部地区的中医药发展牵头医院,协同推进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强化各非公立中医类医疗机构及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建设,组建中医专科(专病)联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中医药服务格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四)试点创新,打造发展高地
依托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策划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打造河西、城南两个中医药健康养生带。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进中医药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发展,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五)薪火相传,加强人才建设
重视人才培养,开展“西学中”工作,五年内完成200名“西学中”医师培训,全面提升全科医师及西医医师的中医知识及技能。着力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带头人。落实多元化中医传承工作机制,开展“三个一”工程。依托市级“薪火传承3+3”项目,建设一批名老中医工作室,争取打造一批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项目。
五、推进国家级卫生区示范区联创联建
(一)全面完成国家卫生区创建
坚持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秉持“大健康”理念,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公共卫生 设施,持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提高病媒生物防制水平,持续推进控烟工作,广泛普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实现国家卫生区、卫生乡镇、卫生街道创建全覆盖。深入推进健康丰台建设,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形成爱国卫生人人齐参与、社会齐发力,健康生活人人都重视、社会都关心的共建共享局面。
(二)不断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
全面落实健康北京行动实施方案。继续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成果。继续实施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项目,扩大受益人群和覆盖范围,推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工作,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健康管理能力。健全阻断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等。
(三)完成全国健康促进区建设
积极推进丰台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建设,健全健康促进体系,建立并完善长效工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广泛建设健康社区(村)、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促进医院和健康主题公园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倡导健康文化建设,营造关注健康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争实现健康素养水平超过40%。突出抓好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儿童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近视率分别降至38%、60%和70%以下;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控制在60%以内。
六、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
推进社区卫生机构“健康大脑”慢病管理系统建设,协助完成基层卫生互联网诊疗建设工作。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医疗机构利用网上预约、便捷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技术,再造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便捷高效的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服务,发挥智能临床诊疗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在卫生健康服务中的作用。
(二)加强健康大数据综合应用
巩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一期建设成果,推进二期建设,完善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心电、检验、病理等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区域医疗服务监督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日常诊疗行为监管、考核评估、循证决策等,提高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水平。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等制度,探索完善健康大数据保护规范,有效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和侵权,提高健康大数据应用水平,培育智慧健康新业态。
七、统筹推进其他工作
(一)完善治理组织体系
不断强化卫生健康治理工作,组建丰台区医院管理中心,承担公立医院管理和监督职能。加强丰台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职能建设,负责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管理。组建丰台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负责计划生育和卫生健康信息系统管理工作。推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置公共卫生委员会,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发挥委员会在卫生健康治理和健康丰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作为街道主任或镇长助理,参与政府宏观管理。
(二)加强卫生法制监督
加强卫生健康法制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普及法律法规知识,营造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健全单位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全面执行“双随机、一公开”的规定,加强卫生监督;推进行业自律,改革完善卫生健康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等;拓宽公众参与卫生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协同监督的局面。创新监管机制,继续深入完善“互联网+”监管模式,推动卫生监督治理现代化。
(三)加强行业风险防控
妥善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有效遏制生产事故。积极维护良好的就医环境和运行秩序,坚决打击侵害医务人员利益的不法行为。做好行风建设,加强医务人员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医学人文教育,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保持行业和谐稳定。
(四)加强健康科技创新
持续实施丰台区卫生系统科研项目,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临床机构重点专科建设和管理,提高科研项目支持力度。鼓励各机构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应用新技术项目,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探索科研和应用融合发展新途径。鼓励北京天坛医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等医院依托自身优势,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开展科教监管、考核评估、循证决策等工作,扩展科教数据可视化应用,推进现代信息化管理进程,持续加强科教管理能力,提高全区科研水平。
(五)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落实好“丰泽计划”,引进培育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全区医疗服务和科研水平提升。加强薄弱环节人才建设力度,“十四五”时期培养引进30名精神卫生医生、50名左右公共卫生技术人员,300名左右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逐步缓解人员不足的问题。
第四章 落实保障与监督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落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要求,确保“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相关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宏观调控作用,基于“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协同多部门开展合作,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根据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认真测算,提出量化目标,确定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规划有效落实。
二、强化有效投入
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对公共卫生、中医药事业发展、政府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等所需经费保障。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提升财政投入绩效。“十四五”时期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占政府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维持在合理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设,落实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相关优惠政策,不断提高社会办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就医服务需求。
三、强化监督评价
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定期督导规划实施情况,全力推进重点民生项目、强化薄弱环节建设,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实施进度。2023年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2025年开展规划实施终期评估,推动规划落实到位。及时总结“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明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为制定“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多、工作重、前景光明。卫生健康系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推动丰台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奋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四五发展规2
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医改的综合效应,健全医疗服务保障系统。经过十三五的成功转型,十四五是中心步入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明确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中心在今后的五年内得到全面、 持续、 健康、 有序的发展,结合中心实际,特制订“十四五” 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秉承 “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宗旨,以满足基本需求、完善服务功能为出发点,提升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突出社区卫生服务特色。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精神,从区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保障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为巩固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各项成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使中心更好更快发展,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医疗业务水平,建立专业人才梯队
随着中心业务发展,人才资源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短缺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中心医疗工作的开展,制约了中心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1、十四五期间,继续呼吁政府增加机构人员编制,达到各类人员标准配置。
目前中心下设4个服务站,辖区常住人口万人,铁路小区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约5000余人。而中心现有人员编制48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40人。按医护防最低配比,应将编制人数提高到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60人。
2、请进来,走出去,人才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弥补技术人员匮乏
(1)请进来:结合中心目前实际情况,今后五年,希望在上级部门支持下,重点引进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较强科研能力、良好医德修养的临床骨干,提高中心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与对口支援医院协商,定期派驻专家开展专家门诊及带教中心青年业务骨干,提升年轻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
(2)走出去:每年选派2-3名思想品质好、业务基础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鼓励有能力的员工继续学习深造,解决其生活、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保证送得出,学得好,留得住;同时加强内部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三基" 知识考试,技术操作考核、比赛等形式,逐步提高 医务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作风严谨、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
(3)打造品牌科室,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着力于中医理疗项目和适宜技术的开展,将中医健康管理及指导纳入日常工作,继续保持中医科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将口腔科作为重点科室,更换口腔椅等诊疗设备,加强口腔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和知名度,使口腔科成为中心的另一张名牌;全科门诊继续摸索预约诊疗的慢病诊疗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基础,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建立健全预约就诊制度,提高居民就医依从性。
(二)发挥慢病管理优势,继续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
十三五期间,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建了以慢病管理团队为中心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未来五年,继续拓宽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将服务对象从慢病患者逐步扩大到重点人群及全人群,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1、利用信息化网络系统,加强对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发病例登记管理工作,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参与度。
2.提高家庭医生式服务水平,继续规范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流程,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减少或延缓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
3.以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为契机,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慢性病干预模式。加强慢病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达到慢病管理“提质不瘦身”。
4.继续强化三级网络建设,筑牢三级网底,加强对乡村医生地培训,提高乡村医生工作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解决乡医年龄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的问题。
5.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强市;支持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建设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养一批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支持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儿童、妇产、精神、重症医学、老年病、康复等薄弱专科建设。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等机构,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推进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三)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居民健康生活方式。
1、进一步完善和利用自助式健康小屋的功能,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加快家庭健康保健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功能。
2、深化健康教育网络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
3、加大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自我健康意识,有针对性地推行预防干预措施。
4、增加健康教育宣传渠道,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形式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人群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探索健康教育新模式,关口前移,将健康教育大课堂搬入学校、幼儿园。
(三)、完善基本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
1、医疗设备:十四五期间,中心已更换或添置了部分医疗设备,如X光机、彩超机,但其他设施基本上已到使用年限,还需要有计划地添置或更新,如多功能救护车等。另外,4个服务站配备相应的医疗设施,如血、尿分析仪、中药煎煮机等。
2、信息建设:呼吁相关部门,加快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善,实现辖区内尤其与二级医院的信息资源共享。保证双向转诊平台通畅,患者辅助检查数据及健康信息无障碍读取。
3、环境建设:合理调整布局,继续加大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力度,因地制宜做好院内绿化,美化环境。
4、基础设施建设:响应卫计委关于建立医联体的号召,积极筹建完善业务用房,配备相关医疗设备。完成计划免疫3A门诊建设,打造妇女保健、儿童保健A级门诊,完善母乳喂养室配置。
完善桥梓服务站的配套基础设施;对平义分服务站进行修葺维修;重新规划北宅服务站整体布局,与北宅村委会、镇政府、卫计委协商,在服务站原址增建二层楼房,增加服务站使用面积,改善居民就医环境。
(四)、创新机制,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继续深化由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型,创新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
1、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2、完善中心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的落实,继续强化社会民主监督与评价制度、环境卫生管理、档案信息管理等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落实。推行民主管理,发挥党支部、工会、职代会作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会,扩大内部民主;聘请社区居民监督员,设置服务意见箱,实行主任接待日,保护、奖励投诉,强化群众参与监督机制,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重点,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开展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儿科、精神疾病、老年病、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促进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普惠。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推动建立医联体等,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到2025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9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
明确医共体基本标准,全面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诊疗中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将医共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探索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配备、对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方式,引导医共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素质
以先进文化为引领,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使全体人员真心实意为民服务,真正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应有作用。
推进情感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建设,营造出为民服务贴心、诊断治疗精心、社会救助尽心的浓厚氛围,真正使老百姓省心、放心,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成自己的家。
通过优质服务和宣传推广,让社区群众认识和接受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起维护健康的合作伙伴关系,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筑在厚重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惠民政策、重大意义,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行业作风建设,使社区群众真正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社区卫生服务实惠,从而信任并乐于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十四五期间参加北京市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将中心的文化建设活动推向高潮。
明确医共体基本标准,全面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诊疗中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将医共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探索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配备、对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方式,引导医共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五、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社区卫生服务
严格落实基本医药制度,认真执行零差率药品政策。对临床医生、村医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对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和处方合格率。中心和村卫生室全部统一配备使用零差率药品,对统一配送的基本药物实行同质同价,零差价销售。
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等机构,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推进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期内,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院实现“宜医通”这一智能监管系统全覆盖,门诊使用率达60%,住院结算使用率达100%,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消费更加透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四五发展规3
2016---2020年是我院卫生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合理地安排“十三五”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了全面、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依据我县卫生事业的“十三五”总体发展规划蓝图,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我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秉承卫生工作宗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以满足基本需求、完善服务功能为出发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突出基层医疗的特色,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
通过强基础,建机制,打造一所合格、规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足临床工作需求,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满足辖区居民基本的卫生需求。
三、基础建设发展规划
(一)基础建设背景
我院现有土地面积2333平米,各类用房建筑面积2350平米,因307 省道改扩建需要拆迁1470平米,剩余只有880平米,且房屋破旧不堪,即不能满足最基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不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要求。基础建设是我院的当务之急。
(二)迁址建设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怀远县第三人民医院、涡北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项目内容
新建集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标准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场所。
3、项目责任人
张超:怀远县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4、项目主管单位
怀远县卫生局
(三)迁址建设项目选址
1、地理位置:紧靠服务人群较集中的206国道。
2、选址面积:60亩(约40000平方米)。
(四)申请建设项目
首期建设集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楼二栋,总面积6000平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建2000平米左右老年病、慢性病、残疾人康复楼一栋,最少能接纳100人以上患者入住。
(五)迁址建设项目的前景与目标
1、前景:随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加之307省道改扩建、怀远县城市大建设宏伟蓝图和怀远县在皖北率先发展要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服务观念、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的转变,使广大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使政府更加得民心。
2、目标:创建规范化、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促进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我中心真正建设和发展成为怀远县涡北新区集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六)迁址建设项目的背景和政策支持
项目背景:本辖区17个村居原有57000多居民,随着怀远县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向涡北新城区转移,新城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在现有新城区、工业区、新建小区、移民区等区域10万余人口的基础上每年还在成倍增加,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逐年加大,现有的医疗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新的“中心”建成后辐射至怀远县北部乡村,将缓解县级医院的压力,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国家支持政策: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安徽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09年新医改方案》。
(七)迁址建设项目的效益分析
怀远县第三人民医院(怀远县涡北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址扩建后,医院的医疗救治能力将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城乡居民的就医环境将会彻底改变;对开展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工作有了一个长足进步;将成为县域北部集医疗救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和残疾人康复的中心;进一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怀;在居民能得到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基础上,直接为病人减轻医疗负担。同时,获得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具体体现在:一是可减少居民境外大医院就诊及住院治疗的人次,节省人民群众的医药费支出和减少因病误工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控制疾病流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经济建设起保驾护航作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八)项目投资
一是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地方政府支持;三是本院拆迁补偿资金;四是争取其他资金支持。
四、人才建设发展规划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只有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爱惜人才、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医院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1在未来的5年内,力争引进具有本科学历的适用性人才5名。
2聘用2名以上离退休专家到我院指导临床工作。
3鼓励、奖励现有在职职工自学成才。
4选送思想品质好、具有一定临床基础和进取精神的中青年医务人员到县级以上医院进行学习。
5注重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定期开展“三基”知识考试,定期开展临床技能考核、比赛等形式,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通过5年的努力,形成各临床专业业务技术精湛、工作作风严谨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的人才技术队伍。
五、医疗设备建设规划
必要的、适应当今临床诊疗技术的各种仪器设备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为提高我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未来五年,我们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争取政府支持,添置DR、CT以及必需的检验设备。
六、开设特色专科
未来五年,我院计划在上级医院的指导下,逐步开设内分泌、心血管等专科,以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综合服务能力。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十三五”规划及实施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规划内容,层层抓落实。
2、夯实发展基础
医院要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坚实的物资基础。因此,只有提高业务效益,才能够夯实发展基础。一是要逐步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增收节支;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办法,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3、健全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健全协调机制,形成各部门积极参与,协调发展的局面。科学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步骤实施,稳步推进。强化保障机制,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计划得到实施。完善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组织开展规划中期督办、评估、修订等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四五发展规4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落实《“健康郑州2030”规划纲要》要求,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五年规划的通知》(郑政文〔20XX〕37号)精神,结合二七区社区卫生工作特点及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着力构建与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与健康郑州目标相衔接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责任;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坚持因地制宜,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二、主要目标
到20XX年,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居民至少有一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落实政府举办责任(政府投资建设引入经营方,或政府提供业务用房和设备等方式)。从20XX年起,用5年时间集中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医疗设备设施配备、人才队伍建设、规范运行管理等突出问题,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显著改善,服务环境明显优化,运行机制不断健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建立功能完备、运行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安全、有效、方便和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知晓率、利用率和满意度逐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设置规划,健全服务网络。坚持政府主导,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根据城镇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和城市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规划,按照每个街道办事处或3—10万居民至少设置1所由政府主导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城区建筑面积不小于3000㎡,旧城改造区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
(二)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服务条件。进一步加大投入,按照国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建标〔20XX〕62号),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医疗康复设备等硬件设备设施,推进机构标准化建设。
1、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力度。区政府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建设标准,负责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工作。对现有符合规划要求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取得举办方同意的前提下,政府予以收购;对不愿政府收购的采取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贴。到20XX年底,2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免费提供业务用房(或支付房租)和设备,并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20XX年底4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免费提供业务用房(或支付房租)和设备,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20XX年底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免费提供业务用房(或支付房租)和设备,并完成标准化建设要求;20XX年底9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免费提供业务用房(或支付房租)和设备,并完成标准化建设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投资以区人民政府投入为主,区政府按年度规划要求新建或收购一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财政给予该县(市)、区政府300万元补贴。
2、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更新添置的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区政府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体责任,区级财政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设施、辅助器具更新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其正常运行,为辖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实行政策倾斜,开辟绿色通道,按规定减免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建时的行政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在水、电、燃气、网络等费用缴纳价格方面按照事业单位标准执行。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优化社区卫生人才结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1、编制核准。按照郑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2、人才培养。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的意见》(豫政办〔20XX〕161号),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学科要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提高基层卫技人员业务素质;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参加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保障培训期间工资待遇;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建立科学引入机制,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
3、技术帮扶。落实对口帮扶、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政策,安排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坐诊、查房、带教等方式培养社区需求的业务人员;鼓励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合诊室、科室、病区,以及整合托管等形式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适应居民基本卫生健康需求。
4、强化中医。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人员配备,中医类别医师占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达20%以上,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建立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
1、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加强妇科、儿科、计划生育基本服务等能力建设,发展中医、康复、护理等特色服务,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积极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到20XX年底6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创建标准。对获得国家、省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与县(市、区)级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50万、30万元的奖励。
3、夯实分级诊疗基础。按照《郑州市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郑政〔20XX〕31号)文件要求,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双向转诊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间固定协作关系,开通转诊绿色通道,方便患者合理转诊。推广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心电图和影像等远程诊断系统,提高诊断能力。
4、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在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时要考虑就近同步规划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对养老服务的支撑,实现医与养的高度融合,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居家老年人联系服务制度,优先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五)加强机制建设,增强发展活力。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健全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积极性。
1、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待遇。建立和完善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由单位自行确定。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完善与其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数量、医药费用控制、转诊率、签约服务率、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完成情况、群众满意度等为核心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实行平时动态考核与年终综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财政补助、个人职务(职称)晋升等挂钩,推动单位创新发展、增强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切实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把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和推进健康郑州的重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加大投入,抓紧落实,严格督办,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落实工作责任。根据省、市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及要求,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务指标进行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任务指标落实到具体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各自职责,努力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营造良好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进展成效,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四)强化督查考核。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范围,定期督导。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定期组织督查,及时通报相关情况,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卫生计生部门和各专业卫生机构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做到统筹兼顾,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