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2023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88403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2023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1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第一篇】

8月20日,霏霏细雨中,x十一中部分党员赴金寨县烈士纪念馆和革命博物馆开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追寻革命先辈光辉足迹,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和党史教育。

被称为“红军故乡、将军摇篮”的金寨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第二将军县。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后方根据地,从这里先后走出了洪学智、皮定均、丁世方等59位金寨籍共和国将军。

党员们心怀敬仰,集体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洪学智将军纪念馆、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等处,重温了金寨红军将领和先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革命历史。

在位于金寨县城西南边的红军广场,大家一边拾级而上,一边听取讲解,追溯历史缅怀先烈。

在金寨革命烈士纪念塔前静穆肃立、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后,大家面对着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在纪念园内回荡,充分表达了大家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以及传递革命精神,勇担历史使命的决心。

随后,大家先后走进金寨县烈士纪念馆和革命博物馆,参观洪学智将军墓园和红军烈士陵园,学习了解金寨革命历史。在每一个展台前,在每一件实物边,在每一张张定格的历史照片周围,大家认真地听取讲解,让历史的画面在脑海里重演,让烈士的精神在思想中穿越激荡。

在习近平主席“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的题词前,党员们久久伫立,细细品味着主席题词的丰富内涵,仿佛当面聆听了主席的谆谆教诲,把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通过参观追思那段浸透着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大家心灵上受到了一次深刻地教育和精神洗礼,对革命先烈们信仰坚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新时期牢记使命、教书育人、艰苦奋斗愿望更加强烈。广大党员纷纷表示,一定会不忘初心、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为颍东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谱写新辉煌。

2021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第二篇】

六月下旬,我有幸参与了公司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教育学习活动。望着漫山遍野的郁郁葱葱,脚踏着井冈山这片沉重的血红色土地,不知此行会有何许收获,又会留下怎样的记忆。

我对这次红色教育和井冈山的第一印象,是红军剧场里那场让人揪心的演出《井冈山》。那个时候我只是觉得整场演出的气氛悲沉肃穆,那带着镣铐的独舞、小河边托付的婴儿、蜿蜒逶迤的火把、隆隆作响的枪炮声、八角楼的星星之火、铺满了整个山谷的红色旗帜,看的所有人的心沉甸甸的。

一、生命熄灭时的交代

就在所有人还来不及收拾好悲伤沉静的心情时,我们的红色教育学习班开课了。给我们讲述那段历史的都是当时在井冈山坚持革命斗争的先烈后人,而红军剧场演出里那个“小河边托付的婴儿”,就取材于井冈山上的真实历史事件《大井托孤》。在那个白色恐怖的残酷年代,由于红四军主力部队转移,故事的原型、红军女战士曾志,毅然选择了将刚生不久的婴儿留在井冈山。解放以后,曾志和她留在井冈山的后人重逢了,那时的她已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却从来也没有给她遗失的孩子做过任何的补偿。在生命垂危之际,曾志老人对身边的儿子说道:“来发、春华,妈妈对不起你们两兄弟,因为你们出生的时候战争太频繁了,没办法带你们,送给老乡抚养。解放了,找到了你们,可我没尽一个母亲的责任,来发还在井冈山种地,我感到愧疚,但我相信今后你们会慢慢理解妈妈的”。

还记得主持人向我们讲述曾志的87个信封和一封遗书。信里写着:“这是组织上发给我每个月的工资,我除生活开支之后,剩余的这一部分,请帮我转交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而在她的遗书《生命熄灭时的交代》里写着:“死后不开追悼会;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写生平……”。在她70年的革命生涯里,15岁进入湖南农*动讲习所,参加湖南*、上井冈山、驰骋闵东、转战延安、奋战东北……这是怎样的一种革命胸怀和高风亮节的情怀啊,我余下的所有记忆都已被眼泪深深的打湿在了内心深处。

二、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

我对井冈山的第二印象,是当我们站在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入口,在那种庄严的氛围里,我们缓缓拾阶而上,向长埋于此的英烈们献上鲜花与挽联;巍巍井冈山,纵横五百里,绵绵不断的小雨浇湿了瞻仰陵园的人们,却也更把那份庄严凸显的淋漓尽致,耳边松涛阵阵,眼前细雨迷蒙,与鲜花挽联一起献上的,还有所有人对烈士们的崇敬与缅怀。

苍松留英杰,青山埋忠骨。作为罗霄山脉的腹地,这里究竟长眠了多少烈士,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与经历都各不相同,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为掩护秋收起义主力部队突围牺牲的卢德铭年仅22岁,被安福县靖卫团残杀的伍中豪年仅25岁,被叛军枪杀的王尔琢年仅25岁,张子清牺牲时年仅28岁,因掩护红四军军部首长突围被俘,惨遭敌人杀害的伍若兰年仅26岁……在陵园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姓名,却也有很多有姓而无名的烈士,记住他们吧,那些名叫“三妹、狗娃”的人们。

三、淡雅芬芳的井冈兰

很多年前,当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撰写《伟大的道路》一书时,曾采访朱德:“提起伍若兰,你为什么显得那么消沉?”隔着一张小桌,表情沉重的朱德用沙哑的声音回到:“她被国民党抓住,折磨了很久,才砍下了头,悬挂在她家乡湖南长沙的大街上示众。”在井冈山的雕塑园里,伍若兰是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她们都不是以伟人的妻子身份,而是以井冈山斗争主要领导人的身份站立于此。突围被俘的伍若兰身怀六甲,可敌人却对她施行了“吊打”、“踩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只为了换取她的一份脱离朱德、脱离革命的“公开书”,直至她的头颅被割下,直至她被敌人剖开怀孕的腹部,她也从来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

伍若兰最终留给井冈山的所有回忆,是她曾傲然不屈的呐喊:“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讲解员告诉我们,1962年春,76岁的朱德同志曾经回到过阔别33年的井冈山,他带走的是一株淡雅芬芳的井冈山九节兰,那是怎样的一种忠于信仰的气节,又是怎样的一种深切怀念和初心不悔,“唯有兰花香正好”。

怀着对井冈山那一缕凝重的情思,我把此次的红色学习也看做了一场探寻之旅,想去探寻那些能够“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红色基因。“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呀闪银光……,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下写文章……”,当年的毛委员在八角楼写下了两篇光辉雄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再加上以后在苏区写下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那盏油灯更是点燃了革命的圣火,那束划破夜空的灯光与北斗星交相辉映,照亮了风雨如磐的神州故园,温暖了黑暗世界饥寒交迫的奴隶,指引了那艘南湖红船乘风破浪的航向。

想起在井冈山上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细细品来顿觉意味深长,井冈山的亲身感悟与震撼,已成为如今校准我现实工作和生活的思想坐标,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一个怎样的共产党员,我在洗礼中接受思考。

2021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第三篇】

灰色的关墙算不上高大,关门正中上书“娄山关”三字也绝无想象中的气势。但当我立于关口,俯瞰众山,才能体会笔下“雄关漫道”的真意。黔北的山,海拔不高,但险峻异常,错落有致的绝壁间,蜿蜒盘旋着一条国道,穿关口而过,链接川黔两省,古人有诗写到“大楼高压万峰巅,鸟道才容一线穿”可谓切实。就连毫无军事理论知识的我,看到这样的地形,也读懂该地的易守难攻,和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就在80多年前,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曾两次攻克娄山关,这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鉴证了中央红军的涅磐重生,鉴证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年初,中央红军血洒湘江,在围追堵截之下,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在一败再败,前途渺茫的氛围中,这次被大多数党史专家认定为中国共产党历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在这座黔北重镇召开了。会议整整开了三天,没有鲜花和掌声,虽然会场是当时遵义城的宅子,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但参会的二十余人,心情却万分沉重。整个会议围绕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以及被迫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激烈讨论,会议决议否定了以博古、李德为主的错误军事领导,进行了党和军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更换,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听完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我走到会议旧址旁的广场上,端望着这座黑白色调,精巧别致的官邸,回味着这段荡气回肠的往事,我仿佛能够听见会场上,真诚坦荡的自我批评,详实全面、有理有据的反报告,以及彭德怀那饱含愤怒的湖南口音“崽卖爷田不心疼”,我深刻领会到了这次绝处逢生的会议所传导的精神“实事求是”。是的!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

走进遵义会议陈列馆,站在多媒体沙盘之上,看着红色箭头所勾画出的壮丽往事“来回穿插,四渡赤水,详攻贵阳,剑指昆明,虚晃一枪,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段所有共产党人耳熟能详长征史,用实践证明了遵义会议决议的正确,你可以把临危受命、力揽狂澜、扭转乾坤等等词汇都用在身上,正如陈列馆里的背景音乐“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所唱的,毛主席有足够的理由接受这样的歌颂。但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用兵真如神”依靠的是什么,是什么带领共产党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我认为正是“事实求是”精神。1956年,在八大预备回忆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败仗,长征时候打土城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一生打过四次败仗,其中两次发生在被他自认为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期间。没有丝毫的掩饰,败仗就是败仗,没有这种对大小战斗实事求是,几近严苛的总结与分析,哪有整个战役用兵如神的神来之笔。苟坝会议旧址外,走在那条的真理小道上,对于“实事求是”的理解愈发深刻,当年红军指战员正是以这种精神作为指导,在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转坎坷为通途的努力奋斗中,熔炼出最顽强不息最灿烂夺目的生命力。

短暂而又充实的教育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回望党史,我们党不仅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从容与豪迈,更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悲壮与苦难。一部艰辛的奋斗史,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朴实的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探索的伟大实践,而今,党中央吹响了决战贫困的集结号,两个百年梦想近在咫尺,越是在这关键时候,“实事求是”就显得愈发重要,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一定要把遵义会议精神带回去,带到工作中,按照总书记“努力作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要求,撸起袖子,俯下身子,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走好共产党人新的长征路!

2021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悟【第四篇】

我和县纪委监委以及县委巡察办全体干部走进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聆听党的纪律建设光辉历程、重要特点和突出贡献。展馆中,一张老旧的照片,让我深有感触,那是毛泽东和毛岸英父子的合影,一张不普通的照片,诉说着一个感人的故事。1946年1月,毛岸英从与阔别19年的父亲毛泽东合影,然后,他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还担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建国后不久,毛岸英的表哥杨开智希望调来北京工作,并请表舅向三立帮忙说情。向三立给毛岸英写了一封信,转述了表哥的想法。毛岸英回信向三立,坦率地表达了如何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反对利用亲属关系谋私利等问题,在毛泽东父子的帮助和影响下,杨开智打消了去北京工作的念头,根据组织安排在本地工作直至退休。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作为毛泽东的长子,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请求入朝参战,当年11月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拒绝了让同志们提出让毛岸英回国安葬的请求,批示将毛岸英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他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在展厅中,展出了周恩来、邓颖超夫妇送给侄女周秉德的结婚礼物——一条白色丝绸被面,这本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送给周总理的礼物,但周总理坚决按礼品的实际价格向中央交纳费用,才将这块丝绸留下来作为纪念,后裁剪成被面,作为给侄女的结婚礼物。展厅里还展示着朱德的存款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收到朱德家属上交存款后的收据,展示着陈云夫人于若木退还工资的收据单。每一份展品,都在向人们默默地讲述感人的故事,展现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廉洁奉公,率先垂范,并以良好家训家风教育后代。405件文物资料、7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生动详实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模型、珍贵的历史文物配以恢弘壮丽的音效,诠释着初心不改,让我直观了解了共产党成立98年以来纪律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及监督执纪历程,感受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大革命失败后,中央监察委员会10名委员先后有8人牺牲,周振声下落不明,只有刘峻山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无一人叛党投敌,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参观过程中,王荷波等人的先进事迹让我热血沸腾。

近年来,我们利用党课、青年干部读书班以及个人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了党的纪律建设历史,王荷波等人的事迹,我们并不陌生,这次参观让我们重温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之路上的血与火、生与死、忠诚与背叛,警醒我们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98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