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范例通用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范例通用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1
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考据详实,细节丰富,情怀深远。读罢,对鸦片战争的历史有了全新认识。历史的种种似曾相似之处,也不禁让人唏嘘。掩卷时天光渐亮,静谧被各种声响打破,新的一天开始了。
作为一般读者,这一段历史,确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书中有许多此前熟悉的名字:林则徐、关天培、琦善……也有许多熟悉的地点:虎门、天津、南京……在历史的画卷中,一一展开,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历历在目。
但当我们跟着作者,循着详细的史料切近的考察时,通常意义上的红脸与白脸、忠和奸,都陷在大清天朝崩溃的大泥潭里,展现出更加丰富的侧面来。从道光皇帝到封疆大吏,到三元里的村民,他们的生活传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既陌生又熟悉,既隔膜又亲切。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种陌生和隔膜的感觉,来自于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固有认知与外部世界飞速变化之间的巨大反差。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文明以强大的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同时形成的,还有历代君主居高临下、睥睨寰宇的姿态。这种观念在清王朝达到顶峰,在闭关锁国的同时,又将对外的“天朝体系”发挥到了极致。
用作者的话来说,正是:在19世纪极速缩小的世界中,“天朝”本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以及: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然留在旧时代。
读书的过程中,有许多感慨,颇似旁观一个表面光鲜、实则百病缠身的巨人倒下,或是一座巨楼的坍塌。灰烬之中,亲历者们粉饰者众,反思者凤毛麟角,作者的评点熠熠闪光。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2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茅海建的作品,从明朝末年海禁开始标中国走向了固步自封,走向了保守,对于今天和美国的贸易冲突被叫做贸易战
是有原因的,其中鸦片战争就是贸易引起的战争。所以英国用武力的目的是开放通商,让鸦片合法化,而清政府认为掌控着世界大量的白银和对茶叶、瓷器的供给,这些足以让英国人俯首称臣,这些错误的想法最终掀起了这场战争。我将从三个角度来解读,分别是文化、经济、政治。说起茶叶不得不向大家推荐一款我最近一直在在喝的一款茶叶,口感清香,非常适合学生和上班族,并且简单易携带,价格也优惠,大家快抢吧!!!!
在书中有写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国最先进的事物,经过儒家教义的折光,顿时变为最荒谬不堪的东西。君主立宪,在皇权至上面前,有如大臣擅权;经商贸易,在农本主义面前,显为舍本求末;追逐利润,在性理名教面前,只是小人之举;至于女王主位、男女不辨,更是牝鸡司晨之类的“夷俗”;即便令人兴叹的西方器物(钟表、玻璃、呢羽等),享用赏玩收藏之余,仍可斥之为“坏人心术”的“奇技淫巧”。无怪乎海通200余年后,中土的官僚士子们并未折服于西方,反坚信于中华文物制度远胜于“西夷”,尽管他们在一个事实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西方“船坚炮利”。“所以在皇权的无限放大中我们有了一种盲目的自信,有了一种天朝上国的幻想,而殊不知英国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最初的农业国摇身一变变成了工业国,而我们始终在传统观念的加持下选择保守,不得否认的是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在儒学思想的推动下我们一味地追求训古,追求不变,将新兴事物作为奇技淫巧,认为不管是在制度还是文化上都领先于世界,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所有的资本主义萌芽都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重农抑商的思想无法将商业推动起来,而资本主义萌芽是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之一,所以在一开始的博弈中我们就落后于西方很多了。其次八股文、文字狱的盛行压制人们的思想,在思想上无法冲破固有的牢笼自然不会有新思想的诞生。清政府是满人建立的,满人并没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会产生文化自卑,想要巩固统治只能改变和毁灭汉人的文化,来实现自己的愚民统治。
政治方面,”在皇权至上的社会中,天子被说成至圣至明,不容许也不“应该”犯任何错误。尽管皇帝握有近乎无限的权力,因而对一切事件均应该负有程度不一的责任;但是,当时的人们对政治的批判,最多只能到大臣一级。由此而产生了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奸臣”欺蒙君主,滥用职权,结党营私,施横作恶,致使国运败落;一旦除去“奸臣”,圣明重开,万众欢腾。这一类模式使皇帝避免了直接承担坏事的责任,至多不过是用人不周不察,而让“奸臣”去承担责任,充当替罪羊。若非如此,将会直接批判到皇帝。这就冲犯了儒家的“礼”,是士人学子们不会也不愿去做的。”此时此刻的清王朝已经走向了皇权的顶峰,从议政大臣到南书房,再到后来的军机处,军机大权都由皇帝一人裁决,而军机处的设立是让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我们反观此时的英国,英国已经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君主立宪本质就是贵族和国王和解,架空国家,贵族瓜分国家权力,有事商量着来,没必要斗个你死我活,等于说在相同的时间清政府和英国在做两件截然相反的事,并且从国家的大体政策上先是海禁后是重农抑商,这让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只能安分于农业,而这一切的目的也无非因为几个字——巩固统治。
最后从经济上来看,“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世界上可以有一万种罪恶而安然无事,唯有一种足以致命:执法犯法。曾任福建汀漳龙道的张集馨向以“整顿”出名的林则徐讨教,如何改变福建水师兵匪一家的局面,林对曰: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而后来督练湘军的曾国藩,更是一针见血:国藩数年以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首先在这里我提出的是最严重也是最为致命,更是从古至今困扰社会不安定的最大因素“腐败”,这个我们后面讲。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明朝始至鸦片战争初期,我国在对外出口贸易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世界上32%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西方的火与血的殖民掠夺到头来中国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再加上我国严格的海禁政策造成了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但却流转不出去的局面,当时的经济繁荣度就连如今的超级大国美国见了都分外眼红吧在这一系列的贸易不对等下英国想将鸦片在中国合法化以此牟利,却遭受到了林则徐等人的强烈抵制,在得知中国的繁荣如泡沫一般一碰即碎的前提下发动了鸦片战争,而造就这一切的原因便是腐败问题,当时不可一世的八旗兵已无能上马提刀之人,各地各级政府层层剥削压榨早已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千疮百孔,如朽木一般风吹便倒。与其说各朝各代的改朝换代归结于土地兼并,更不如说亡于自上而下的腐败。现如今的“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只不过是我们再不能走国民党覆灭的老路,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要总结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从文化、政治、经济三个角度为大家讲解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英国的区别,分析了鸦片战争的矛盾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上百年的演变造就的,从文字狱的思想束缚,到海禁、重农抑商的国策再到经济上的外实内虚来向大家剖析的,从三个大点出发简单直观。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3
最近,在学校的要求之下,我阅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写的很好的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历史专业书完全不同。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不吐不快。对我们来说,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去忽略这段历史,毕竟它并不光彩,这是充满屈辱、血泪、伤逝、仇恨的二百年,一个人,如果有选择,总不愿意面对不堪的情形。而我,总在怀疑,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个个都是昏君、大臣个个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经济一贫如洗,虽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诈的官吏,却总能如鱼得水?此时的清政府,此时的中华民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许许多多的人认为鸦片战争中的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片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从现在的历史书里,我们知道鸦片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但是这本书却有不同的观点: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作者通过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鸦片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文中关于中英双方使用武器、舰船、军队的编制以及作战方法,都有很细致的描述。例如对英国军舰的载炮门数,更是不厌其繁一一例举;对英军采用的战术,即战舰攻击正面陆军抄袭背后的近代军事学术,也是做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战斗力相当差劲。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其次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最后制海权的丧失,我觉得是清军战败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海军力量一直称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战争中,谁取得了制海权,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日本首先要歼灭北洋舰队的根本原因。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
在作者看来,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赞同,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签订合约后的安逸并不适合中国,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虽然这样一定充满了鲜血,但也只有鲜血,才能激励国人的觉醒;只有鲜血,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中国发展到这个样子,应该说被列强的炮火打开国门是一个必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似乎也是无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战败后的中国没有能够及时走上自强的道路。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正确的看待历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们要吸取教训,不断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复那些错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