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的论文【优质4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理想信念的论文【优质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理想信念的论文【第一篇】
摘要:理想教育是培养理想人的前提,而理想人又是造就理想国的根本。本文从理想国、理想人、理想教育三个方面浅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析实现理想教育的途径,分析迈向理想国的路径,望终有一天国、人、教育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理想国理想人理想教育
何为理想国?何为理想人?何为理想教育?这样的问题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答案不尽一致。然而,值得肯定的是,理想教育是培养理想人的前提,而理想人又是造就理想国的根本。
一、理想国、理想人及理想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理想国、理想人、理想教育至今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但提到理想国就会想到希腊三贤之一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在书中,可以看到柏拉图自始至终对教育寄予厚望,把教育作为实现和维持理想国的重要工具。那么,理想国与理想人、理想教育三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就理想国而言,古书中有曰“大道”、“大同”。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战国时期人们眼中的理想国度。那么,何为理想人呢?“理想人是动态生成的相对意义上的“完人”,是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极大提高的人,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情操得到多方面发展的人。理想人的终极形态是全面发展的人。[1]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理想人是超越了社会局限的人,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而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理想人又体现教育的价值诉求和本质。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实是”人到“应是”人的过程,从“实然”人到“应然”人的过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理想的承载主体,又是教育超越的具体对象。如果没有“实是”人的存在,没有“应是”人、“应然”人的引领,就不会有教育发展的美好图景,教育也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因此,培養理想人是理想教育的目标,而理想人的又是建立理想国的根本,没有理想人,就不能轻易地建成理想国。理想国、理想人、理想教育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实现理想教育的途径
1.社会需要是理想教育的前提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因此,教育要切合社会的需要,也只有教育切合社会的需要,才能扩大教育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脱离社会生活的教育内容枯燥乏味、抽象空洞,这样的教育内容只会使学生厌倦学习,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传输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切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不忽视学生的自身发展,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在社会中长远发展下去。
2.教育目标是理想教育的明灯
教育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目标是教育的灵魂。现代社会充斥着丰富多元的文化,我们既要学会包容与学习,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不能迷失自我,失去方向。为此,我们教育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并且在学生的每个发展阶段树立不同的分目标。目标的确立过程则需要结合个体需要、社会需要,要综合考虑才有利于理想教育的实现。
3.机会均等是理想教育的保障
要实现理想的教育,就必须努力达到教育的机会均等。当下,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贫困山区的教育机会出现很大的反差,我国仍有很多渴望求学的贫困孩子缺乏教育机会,农村贫困山区的教育问题成为了达成理想教育的短板。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当重视农村偏远山区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应当加强对缺乏教育地区的教育投入。要实现理想教育,就必须要坚持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并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落实好对贫穷山区的教育扶持行动。
4.个体发展是理想教育的归宿
传播知识给学生固然是一件正确的事,然而,在传送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却时常以灌输式的方式,忽视了个体自由发展,禁锢了年轻人的思维。这样的方式对孩子们身心健康及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教师应当培养孩子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教育上最大的失败就是培养出驮着书本的蠢才。正如法国蒙田在《论对孩子的教育》一书中所言:“我们的思想徒劳无益地听凭别人的想法摆布,受他们奴役和束缚。我们脖子上被套了绳索,也就步履沉重,失去了活力和自由。”[2]要想改变现状,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注重教授的方式和方法,切莫一味的灌输式教育,这样的教育价值并不大。教育要坚持个体自由发展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事业带来创新与活力,注入新鲜的动力,同时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
5.三位一体是理想教育的模式
一提到教育,大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学校”二字,教育的成败不知何时悄然声息的与学校教育对等挂钩。首先,我们应当对教育的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何为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而广义的教育是指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社会活动,凡是他人和自我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因此,教育应当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构成的。换而言之,理想教育的构建也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所形成和影响的。为此,我们应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所带来的影响。
结语
建立理想国、培养理想人、创办理想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个过程是及其漫长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坚持下去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实现,在这个过程还需要我们更多学者及爱好教育事业、热爱国家事业的人去探索与发现,从基本的教育入手,铺好建立理想国的坚实的基石,相信未来某一天会建立出现实中的理想国!
参考文献
[1]王安全.教育的理想是将现实人发展成理想人[J].当代教育与文化,
[2]蒙田著,潘丽珍等译.蒙田随笔全集[M].译林出版社,1996:174-177
作者简介
王稀婧(1994—),女,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理想信念的论文【第二篇】
理想信念是什么?理想信念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生活的动力。
在论及理想信念时,海伦·凯勒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跑。
理想是目标,信念则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人不能没有他们,没有理想信念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近代的科学家爱迪生,他拥有这股顽强而坚定的力量。他小时候读的学校的校长,曾把他当作“傻瓜”逐出校门。从这以后,爱迪生就开始边在火车上卖报纸边做实验的生活了。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要当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来为祖国乃至世界做贡献。一次,爱迪生所在的火车上因为他而发生了着火事件,使列车长大发脾气,重重的在爱迪生脸上扇了一个耳光。从此,爱迪生的耳朵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但是,他还是成问了一个伟大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心底一直有一种不破灭的信念支撑着他,极力着他,使他跌倒后能重新站起来。
再想想,我的理想是什么?信念有在哪里?回忆从前,曾有过许多理想,只是没有勇往直前跟坚持不懈的信念。想过当歌唱家,也想过当艺术家,不过,我总是决定后半途而废,一点也没有这种信念。
理想就像一艘小船,信念则是上面的一个三角帆,虽小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理想的大道上,信念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共创辉煌。
理想信念的论文【第三篇】
“你的理想是什么”从小开始老师就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回答过。但是,在我的内心一直有无数的力量支持着我,走好我生命中的每一步。亲情,友情,爱,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我都很重视他们,因为是他们让我有了信念,让我有了方向……
曾经,我痛苦过,父母在我身边陪我度过,给了我无限的爱。
曾经,我无助过,朋友在身边帮助我,给了我无限的力量。
我的信念?我一直相信,上帝使每个人的生命中出现挫折,只是为了让你的信念更加坚定。躺在床上想回忆些什么,却惊奇的发现,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的世界一片空白,初三的生活是紧张的,每天都是安排的满满的,上学,放学,回家,上学,放学……这样的生活仿佛不是自己在把握自己的生命,是已经被人安排好的,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唯一的快乐,就是跟笔友通信,也许是我太理想化了,我一直认为躲在房间里独自看着世界另一头的好朋友给我的信,问我生活快不快乐,过的好不好,我会发自内心的笑。应该是精神支柱吧,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总有一个朋友在关心着我,惦记着我,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鼓励我勇敢的信念。它会伴随着我一直走下去,就算前方有多少困难,我都会用勇敢走下去……
从父母离异后,坚强便不知不觉的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思维,记得第一次离开妈妈的时候,哭的很惨,但这次我懂得顽强的抗拒生命。曾经有老师警告过我的朋友,说让她离我远点,父母离异的孩子嘛,心理总是不好的。可是我没有,这次,我哭了。但是一咬牙,我的实际行动推翻了任何的谣言,从这之后,我更懂得了坚强。
我把自己的一部分心灵冰封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努力用真心与任何人碰撞,只有这一部分,承载着我太多的愿望,秘密,它始终不曾被任何人触碰。
以前没有理想,现在依然没有,但信念却始终坚定……
理想信念的论文【第四篇】
【摘要】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构筑理想课堂”,指的是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的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有较多的语言障碍,离学生的生活背景又比较遥远,所以一直以来,构筑文言理想课堂,是新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语文;文言文;理想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校于2010年引进即墨28中的“和谐互助式”教学策略,近年来,我在构筑文言理想课堂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不断改进,力求让文言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
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环节:“疏通文意,背诵课文”和“品读课文,质疑赏析”。前一环节重在激趣与竞争,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词汇,了解古代语言现象,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后一环节则重在整合与延展,像教学现代文一样,引导学生感悟欣赏,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感悟欣赏文言文,进而理解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
两环节部分教学过程实录如下:
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师:刚才我们已经进行了朗读训练,同学们读准了字音,明确了停顿,从刚才大家朗读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语感把握得还比较好,课下再多多练习。现在我们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读通原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师友合作,浏览课文,对照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互相讨论交流,还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如果你认为哪个字词需要强调或归纳,也请提出来,同学们一起明确。(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
师:请同学们质疑或强调字词积累。
生1:“一百许里”中“许”,表示大约或零头的意思,以前也学过,“潭中鱼可百许头”。
生2:“猛浪若奔”中“奔”是“奔马”的意思,《三峡》中学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3:“互相轩邈”中的“轩邈”我看了下面的注释还是不懂。
……
师:好,下面我们请一组师友来说说文章的主要意思。(学友翻译,师傅纠错。)
师:现在同学们师友之间进行一场角逐,看看谁能最先背会这篇文章!
过程分析:
这一环节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训练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的能力。教师要经常性的引导,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把积累当作一种自觉。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告诉他们应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一词多义等。
体现理念:
1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任务交给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2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信,提高学习能力。3基础务求夯实,要求学生积累一个字,就把学过的这个字全部列举出来,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归纳出这个字词的所有意义和用法,便于触类旁通。4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既提高了背诵速度,又加强了师友间的合作意识。
二、品读课文,质疑赏析
师:本文以写景为主,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句话?以此揣摩作者表达的情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生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最关键。
师:为什么?
生1:这句是下面写景的总起,下面写景就是围绕“奇山”和“异水”来写的。
生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最关键。
师:为什么?
生2:这句从侧面写出景美,是对景美的概括赞扬。
生3:我也认为这句最关键,因为这句话传达出作者的内心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对官场的厌恶。
师:大家是不是也这么认为?
生纷纷举手示意。
师:大家既然这么看,那老师也这么认为。这句话既是对景物的高度赞美,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体现,那就是热爱自然,厌弃尘俗。当然,这句话从景物描写中来,我们还把它放到景物描写中去。到底什么样的景物能让“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下面请一同欣赏本文写景方法。
生4:总分结构……
生5:写“异水”,突出其“清”和“急”的特点。“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運用对比和比喻修辞。突出水流速度快。
师:联想一下,还有哪些句子和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6:《三峡》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7: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8:在写“清”这一特点时,作者运用的写法不一样。“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侧面描写。
……
过程分析:
在这一教学环节,我采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精读品味,抓住关键词句领悟主旨,探究写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气氛活跃。
理念渗透:
1三维目标密切结合,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形成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环节师友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深入了,对作者写作目的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整合与提高。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渗透。这一过程是群体探究的过程,在自主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共同探究疑难问题。3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渗透,有效延展。探究本文写景方法时,老师有意引导学生对比我们自己的文章单一乏味的特点,学生从分析写法上得到的启发与延展,一定会在以后写作中加以借鉴,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与能力。
三、总结
教师风格的形成在于找准适合学生的方法,坚守自己的理念。在反复验证一种方法之于一类文章时,如果效果是明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而且能获得情感的愉悦,那么,教师就应该把这种方法固化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模式,坚守住自己的理念,并把它阐述出来,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教育思想和理念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赵珽希.基于“言文并重”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