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粮食购销系统专项整治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2023年粮食购销系统专项整治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1年粮食购销系统专项整治1
按照省、市粮食局《关于印发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粮食行业的特点和经营工作实际,县局决定,从11月初开始到12月底,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粮食(含食用植物油,下同)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质量工作会议、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食质量与原粮卫生监管职责,结合治理“餐桌污染”建设“粮油食品放心工程”工作,集中开展重点环节、重点单位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建立健全覆盖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环节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提高全县粮食监管工作整体水平和质量。
重点环节,是指粮食购销、储存和政策性粮食供应环节。重点单位,是指储备粮承储企业,军粮供应等政策性粮食经营企业,粮食批发市场以及纳入社会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各种所有制粮食经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一)粮食收购环节质量安全整治。一是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制度,确保粮食收购市场正常的流通秩序,对其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检查他们是否按期审核换证,并引导他们积极入市收购。二是检查粮食购销企业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相关政策的情况,严厉查处压级压价、克斤少两等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三是从现在开始,对所有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全面实行粮食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加强粮食的入库出库检验,包括最低收购价移库粮食质量索证和检验工作,建立健全档案,规范粮食经营的出证出票、索证索票制度。
(二)粮食储存环节质量安全整治
一是按照市粮食局转发国家、省粮食局《关于开展20*年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纳入库存检查的企业,库存粮食的自查率要达到100%,县粮食局复查率要达到50%以上。对省级储备粮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品质年检,严格按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规定严格抽样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清责任要求立即整改。二是要结合安全生产工作,严格储粮药剂使用规程,进一步规范储粮药剂的管理,建立储粮药剂的购买,使用备案制度,严禁滥用,超量使用储粮药剂。四是要加强高水分粮食的收储和运输管理,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三)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专项整治
军粮供应等政策性用粮的质量检查作为本次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工作重点。军粮供应单位要对采购、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销售全过程进行全面自查,逐个环节查找安全隐患和监管漏洞。这次质量检查要对军供粮油,要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产品一律下柜,严禁出售,确保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率达到100%。
(四)粮食出库销售环节质量安全整治
一是加快建立,完善粮食经营,转化用粮企业经营台帐和质量档案制度及对粮油购进、销售、储存等基本数据的报送情况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到今年底,纳入粮食统计范围的粮食经营者建立经营台帐,质量档案建立和报表报送率要达到100%。这项工作将是粮食经营者在年内粮食行业中参评“放心粮店”、“放心粮油流通企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是强化粮食销售出库的质量检验,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在出库前必须经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出库检验率要达到100%。三是深入开展“放心粮油”活动,加强成品粮的进货监管,促进粮食经营者增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促使他们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进一步推动“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进市场、让广大消费者购买和食用安全放心的粮油。
三、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本次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按照国家、省、市粮食局的统一部署展开,为确保专项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县局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达贵禄局长担任组长,张永宏副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办公室、监督检查股的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监督检查股。这次专项整治行动,由一把手亲自带队,深入一线加强督察,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专门机构和人员具体抓的工作机制。采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方法,对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好的单位要进行表扬,对工作责任心较差,粮食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履行义务的经营者要进行通报批评。对上述问题比较突出,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发生恶性事件,要依纪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必要时取消其粮食经营资格。
(二)依法办事,协同配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履行粮食质量监管职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要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对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围绕本整治行动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做到令行禁止。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与食安、农业、卫生、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加强信息通报、建立合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要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国家、省、市粮食局和县政府的统一指导下,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群策群力,积极做好整治工作。
(六)完善制度,标本兼治。建立粮食安全整治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能够涵盖粮食流通过程的质量监管制度,包括粮食质量追溯制度,不合格粮油产品退市召回制度,粮食质量与原粮卫生监测抽查制度,粮食质量安全报告制度,粮食质量信息制度,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以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规范和促进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要高度重视原粮卫生状况调查工作,为粮食卫生监管奠定基础。切实做到科学取样,准确检验,及时报告,按规定程序和使用调查结果数据。对不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的粮食,要及时报请政府批准就地封存,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限定用做工业用途。
(四)积极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强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专项整治成果,将取得的成效、发现的好典型及时上报县政府和上级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揭露和曝光。从而提升诚信单位的知名度和其经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提高对不履行义务、不经营合格产品、不诚实守信、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的粮食经营单位的“失信度”,让其自行退出市场。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广泛发动和正确引导公众参与,同时加强监管对象履行义务的宣传,在我县粮食行业中形成讲质量、抓质量、保质量的良好氛围。
2021年粮食购销系统专项整治2
我局自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突出问题活动以来,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习动员,自查自纠和集中整改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自查自纠,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查找工作上的不足和问题,为使查出的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特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四个方面、二十种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查找工作上的不足和问题,深刻剖析其原因,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恰当的方法,严格的措施,对涉及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以求彻底解决。通过整改,使全县粮食系统的干部职工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优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全面提升。纪律明显加强,工作明显改进。精神面貌明显改观,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整改措施
1、个别同志在执行考勤制度时有松懈现象。
主要原因:对自己要求不严,得过且过,工作缺乏激情,工作标准不高。
整改措施是:根据县委、县政府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若干规定》和《县效能问责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包括工作时间、指纹打卡、请假制度、下乡出差报告制度、承包规定、病假及长期病假的具体要求和待遇,监督检查等方面完善落实。
责任单位:办公室、纪检工作办公室。
2、加强粮食经营管理,发展粮食经济。
主要原因: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模式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整改措施:将基层各粮所(库)经营权放开,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在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经营管理上分解细化、责任到人,严格履行管理制度和各项业务手续,更好地促进粮食企业积极、稳妥、快速发展。
责任单位:财会股、调控股
3、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使企业走出困境。
主要原因:粮食市场进一步放开,私营、个体粮食经营者不断增加,国有粮食企业传统下来的人员过多,年龄老化,企业负担重。
整改措施:不断深化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以优化组合、整合资源、减员增效为重点,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粮食购销企业。
责任单位:局粮食购销企业人员分流工作领导小组、基层各粮所、库、部负责。
4、加强粮食执法力度,进一步维护全县粮食流通秩序。
主要原因:我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属产粮大县,多种粮食经营者身份并存,交通四通八达等诸多原因,粮食市场中无证收购,不按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收购或收粮时短斤少两的现象及违规运输的现象时有发生。
整改措施:由局粮食执法大队和监督检查大队依据相关法规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宣传国家粮食政策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提高粮食经营者的自觉性,完善《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的审核办证和管理制度,对不法行为予以从重从严打击。
责任单位:局粮食执法大队、监督检查大队。
5、少数干部职工知识更新滞后,老办法、老套路影响发展速度。
主要原因:有些干部职工学习不主动、系统、全面和深入,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不透,科学发展观水平低,还是用老眼光、老办法、老经验去对待和处理新问题和新情况。
整改措施: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和举办各类政治和业务培训等。
责任单位:办公室、人事股
三、工作要求
一是要落实工作责任,针对问题所落实的责任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管领导要身体力行,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各成员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切实解决问题。
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抓住重点和关键,注重班子整改和个人整改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不得急于求成,制定长效机制,保证整改工作的质量。
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县局作风整治办要采取专项督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强督促和指导,通报督查结果,对在专项整治中顶风违纪的要从严处理,公开曝光,要把整改情况,向群众和社会颂,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四是要严明工作纪律,对工作中敷衍塞责,流于形式,弄虚作假或督促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有关当事人直至主要领导的责任。严格工作考核,强化结果运用,确保作风整治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21年粮食购销系统专项整治3
粮食的商品属性,关乎数亿粮农的收入问题;粮食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对农民的福祉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目标背离”难题
今年7月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会议特别强调,要使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0亿斤以上。2892156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在当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之下,国务院出台的这个纲要和规划,不仅非常及时,而且意义重大,它又一次表明了中央对粮食这种“特殊商品”生产的高度重视。
与中央的鲜明态度相比,地方上的某些干部并没有将粮食生产摆在突出的位置上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到长三角地区采访,听到了一些干部抱怨,现在工作压力最大的是招商引资,可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把项目招来了,又常常无地可供,叫他们左右为难:“这岂不成了既想让马儿跑得好,又不想让马儿吃草?”既然上边如此重视工业化、城市化,那么就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言下之意,呼之欲出。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事,财政收入、本地发展才是地方政府考虑的事”。在一些地方忽视粮食生产的事实背后,这样的认识并非特例。在他们的眼中,政绩和财富才是他们追逐的重点甚至惟一目标。只有招商引资,只有工业化、城市化才是重中之重,而效益较低的农业只有“让路”的份,则屡屡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本刊记者在凤阳县小岗村了解到,在近年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中,该村1800亩耕地中,有600多亩进行了经营权流转,全部进行葡萄和双孢菇种植。据村民预计,因为减粮增收,短期内该村将有50%的粮田转向非粮生产。
苏皖等省的多个产粮大县领导说,“小岗压粮”现象是市场价格机制对粮食生产“逆向指导”的结果。小岗现象在中西部地区的产粮大县中可能会蔓延开来。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国家、县乡基层政府、农户在粮食生产上存在明显的“目标背离”。国家目标在于确保粮食安全;县政府的目标在于“强县富民”,这与发展粮食形成现实冲突;农户目标在于增加收入。如何破解“目标背离”、保持方向上的同一性?是当前粮食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传统粮区的“底线”之忧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但仍阻挡不住“世界工厂”的无限扩张。伴随着推土机轰隆隆的声响,大片大片的粮田湮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据统计,最近5年间我国耕地减少近1亿亩。难怪连江南一些号称鱼米之乡的地方也不得不外购粮食。至于“风景旧曾谙”的梦里江南——清清的河水,黄黄的稻穗,田田的荷叶,嫩嫩的菱藕,早就开始一点点褪化、消失。对晚辈来说,“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只能诵读而不能亲见了。
安徽省民盟委员王光宇完成的一项耕地现状研究发现,自1978年以来,安徽省耕地面积呈连续减少的态势,27年间耕地面积共减少360千公顷,年均减少千公顷,相当每年消失一个小县的耕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人均耕地占有量临界线为公顷,安徽省目前有1/3以上的地区低于这一保障线。
最近本刊记者走访了安徽芜湖、阜阳、六安和江苏东海等粮产区,基层干部、农民说,眼下出现多种“新剪刀差”共同制约粮食生产的局面,是多年罕见的,对粮食生产的负面作用不容低估。尤其是种粮收益与成本“两个增速”间的剪刀差叫人担心。芜湖县粮食局的调查显示,当地小麦市场收购价较上年增幅%,而生产成本投入亩均增幅%,高于价格增幅个百分点,从而导致小麦亩均效益较上年猛降%。中西部传统粮区能否稳定粮食生产的“底线”,是件值得警惕的大事。
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只能立足于自给,不可能寄希望于外采,因此,粮食安全以及农业自身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同样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中央才对“三农”的地位作出了如此之高的评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廓清误区凝聚共识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社会的国度,在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绕不过的两道坎。各级官员把工业化、城市化当作驱贫致富、后来居上的“终南捷径”和“不二法门”,当然有其自身的逻辑。但如何处理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确实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观察家指出,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就可以被忽略甚至可有可无。农业与工业、城市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主子”与“奴仆”的关系,更非继续让农业无限度地“让路、服务”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少干部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表现出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早已过关,“粮荒”是很久远的事,是别人的事。从国际经验观察,日本政府宁愿让农田抛荒,给农民补贴,也不愿将土地挪作他用。其“藏粮于土”的策略,在于对困难时期迅速恢复种植能力的预谋。而韩国则专门设立了水稻节,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最近粮荒在世界一些地方的蔓延,令人警醒。
还有干部认为:“可以让中西部地区多搞农业,让东部地区多搞工业,打造‘世界工厂’,这样就实现了合理布局。”受访专家指出,长三角是粮食的主产地,这是由1200毫米的年降水量决定的,这样优良的自然条件,到中西部地区是花多少钱都难以买到的。不仅如此,稻作农业为主,渔猎蚕桑为辅的文明,是适合长三角湿地生态系统的,如果坚持减少稻田,长期看来,地面的沉降,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饮用水的变质将是难以避免的。
事实上,发展好现代农业,也是广大农民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虽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但对大多数农民而言,目前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农业,可以说农业既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关乎农民的饭碗,忽视不得。
要把农业真正摆到“基础”的位置,最根本的是要让每个官员克服狭隘的地方思维,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认真思量粮食安全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形成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体系,全面落实粮食生产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总理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牢牢把握解决粮食问题的主动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应成为全体干部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