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集聚【优推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集聚【优推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第一篇】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在1921年7月31日,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产生了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提高了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明确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宣言明确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的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
本次大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方向,表明了共产党已经接受了列宁关于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并将这一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实际初步结合起来,为党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讨论党纲草案;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
中共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正式确定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进行和发展国民革命运动,为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理论上和策略上的重要准备。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随后创办黄埔军校,组建革命军队。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领导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三派力量:一是直系军阀吴佩孚,二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三是直系军阀孙传芳。而共产党的主要阵地是位于南方,占领上海、收回汉口和九江的租界、以及开展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发生在1927年8月—1937年期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事件有:
1、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于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本次会议中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4、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六届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错误,制定了正确的策略。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同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民党曾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国民党顽固派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两党关系始终没有破裂,统一战线得到维持,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结束。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出席大会的共755人,其中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党121万名党员。它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1、辽沈战役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11月9日,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队随杜聿明从海上逃跑,象征着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为东北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了良好契机。
2、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国民党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3、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民党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第二篇】
1、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爆发的以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起了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2、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此后,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3、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3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山东代表是王尽美、邓恩铭。
4、党的第一部章程
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
5、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余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人以上。
6、第一次国共合作
党的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7、五卅运动
中国人民以上海工人为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25年5月30日发动的反帝爱国的革命群众运动。五卅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8、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9、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10、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1、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
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3、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
14、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即古田会议。会议初步解决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以及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0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举行,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任主席。
16、九一八事变
也称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动的武装进攻沈阳的严重事件。九一八事变后的4个多月内,整个东北沦为日本的占领地。
17、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一带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分别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8、长征精神
1996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高度概括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二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四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五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9、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20、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北平学联组织的大规模抗日爱国运动。抗日救亡斗争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1、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今子长)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22、西安事变
也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在西安附近的临潼扣留了蒋介石,并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中共中央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在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23、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策划的一个严重事件。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4、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25、洛川会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6、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大胜仗。
27、《论持久战》
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写的1篇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深刻阐述了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指导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28、大生产运动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生产运动。
29、延安精神
2002年4月,江泽民在陕西考察时,高度概括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0、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31、百团大战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这次战役持续3个半月,八路军参战部队有105个团20余万人,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万余人,俘敌万余人,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的规模最大、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32、延安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33、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4、三大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3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36、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抵达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谈判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37、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3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10日正式颁布。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公开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39、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发起辽沈战役。这次战役历时52天,歼敌万人。
40、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发起淮海战役。这次战役历时66天,歼敌万人。
41、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人民解放军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这次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42、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43、“两个务必”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
4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46、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47、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5月1日颁布实施。
48、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开。到1953年春,中国大陆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都完成了土地改革。
49、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国内经济恢复和民主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0、“三反”运动
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
51、“五反”运动
1952年1月至10月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3、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早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有明确规定。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是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
5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6、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7、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58、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到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59、《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这十大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60、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1、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
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
6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阐述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63、雷锋精神
雷锋,1940年出生,湖南省望城县人,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战士。1962年8月15日,在执行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在题词中对雷锋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64、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1922年出生,山东淄博人,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1964年5月被肝癌夺去生命。1967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社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65、大寨精神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之后,周恩来把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66、大庆精神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90年,江泽民高度概括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
67、“两弹一星”
新中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代表成果。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68、王杰精神
王杰,1942年出生,山东金乡县人,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某部战士。1965年7月在一次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王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在生前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王杰及“两不怕”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69、“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第2758号决议。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
71、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曾经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从此走上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道路。
72、粉碎“四人帮”
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7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在邓小平、胡耀邦等同志的领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7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会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7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代表中央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紧密相连,构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基本内容。
7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双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随之被废除。
77、创建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1980年5月,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开发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7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了科学总结,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79、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80、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适时地把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81、“八六三”计划
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6年3月提出,1987年3月开始正式组织实施。“八六三”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8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3、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
8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5、“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6、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7、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88、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
89、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中共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不幸以身殉职。1995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江泽民的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孔繁森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
90、“科教兴国”战略
是中共中央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分析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宏伟目标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1、香港回归
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香港回归祖国。
92、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
93、抗洪精神
1998年夏,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面对特大洪水的袭击,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军民协同作战,展现出崇高的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
94、“三讲”教育
1998年到2000年底,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95、澳门回归
1987年1月,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在澳门举行交接仪式,澳门回归祖国。
9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97、“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8个方面的要求,即“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98、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9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00、“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第三篇】
1、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爆发的以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起了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2、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此后,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3、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3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山东代表是王尽美、邓恩铭。
4、党的第一部章程
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
5、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余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人以上。
6、第一次国共合作
党的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7、五卅运动
中国人民以上海工人为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25年5月30日发动的反帝爱国的革命群众运动。五卅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8、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9、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10、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1、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
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3、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
14、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即古田会议。会议初步解决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以及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0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举行,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任主席。
16、九一八事变
也称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动的武装进攻沈阳的严重事件。九一八事变后的4个多月内,整个东北沦为日本的占领地。
17、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一带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分别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8、长征精神
1996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高度概括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二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四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五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9、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20、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北平学联组织的大规模抗日爱国运动。抗日救亡斗争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1、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今子长)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22、西安事变
也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在西安附近的临潼扣留了蒋介石,并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中共中央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在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23、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策划的一个严重事件。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4、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25、洛川会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6、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大胜仗。
27、《论持久战》
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写的1篇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深刻阐述了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指导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28、大生产运动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生产运动。
29、延安精神
2002年4月,江泽民在陕西考察时,高度概括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0、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31、百团大战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这次战役持续3个半月,八路军参战部队有105个团20余万人,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万余人,俘敌万余人,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的规模最大、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32、延安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33、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4、三大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3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36、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抵达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谈判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37、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3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10日正式颁布。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公开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39、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发起辽沈战役。这次战役历时52天,歼敌万人。
40、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发起淮海战役。这次战役历时66天,歼敌万人。
41、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人民解放军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这次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42、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43、“两个务必”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
4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46、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47、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5月1日颁布实施。
48、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开。到1953年春,中国大陆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都完成了土地改革。
49、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国内经济恢复和民主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0、“三反” 运动
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
51、“五反”运动
1952年1月至10月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3、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早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有明确规定。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是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法律化、制度化的第一步。
5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6、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7、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58、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到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59、《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这十大关系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60、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1、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
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
6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阐述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63、雷锋精神
雷锋,1940年出生,湖南省望城县人,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战士。1962年8月15日,在执行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在题词中对雷锋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64、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1922年出生,山东淄博人,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1964年5月被肝癌夺去生命。1967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社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65、大寨精神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之后,周恩来把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66、大庆精神
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90年,江泽民高度概括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
67、“两弹一星”
新中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代表成果。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68、王杰精神
王杰,1942年出生,山东金乡县人,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某部战士。1965年7月在一次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王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在生前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对王杰及“两不怕”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69、“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第2758号决议。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
71、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曾经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从此走上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道路。
72、粉碎“四人帮”
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7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在邓小平、胡耀邦等同志的领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7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会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7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代表中央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紧密相连,构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基本内容。
7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双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随之被废除。
77、创建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1980年5月,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开发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7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了科学总结,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79、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80、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适时地把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81、“八六三”计划
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6年3月提出,1987年3月开始正式组织实施。“八六三”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8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3、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
8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5、“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6、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7、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88、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
89、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中共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不幸以身殉职。1995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江泽民的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孔繁森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
90、“科教兴国”战略
是中共中央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分析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宏伟目标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1、香港回归
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香港回归祖国。
92、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
93、抗洪精神
1998年夏,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面对特大洪水的袭击,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军民协同作战,展现出崇高的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
94、“三讲”教育
1998年到2000年底,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95、澳门回归
1987年1月,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在澳门举行交接仪式,澳门回归祖国。
9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97、“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8个方面的要求,即“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98、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9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00、“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第四篇】
1997年
1月
1月10日-1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首位,继续加大抓农业的力度。(二)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解决好农产品流通不畅问题。(三)加快科教兴农步伐,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全面实现增产增收。(五)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增强防洪抗灾能力。(六)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力。(七)下决心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月17日江泽民同十五大报告起草小组成员谈话,着重讲了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十个问题。江泽民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制度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动摇。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经济要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同样可以用。目前广大城乡出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形式,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应以积极的态度予以支持。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并使之进一步展开,十分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真正走出了一条正确的路子,消除了过去由于所有制关系不合理造成的对生产力的羁绊,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全党应深刻认识这个经验。
1月23日国家统计局发表《宏观调控成效显著,优化结构势在必行-1996年经济形势及1997年展望》的文章,指出: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当前国民经济运行良好,“软着陆”基本成功。
1月27日-29日中纪委第八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1997年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按照“把握大局,再接再厉,同心同德,开拓前进”的根本要求,坚持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把反腐败斗争继续引向深入。
2月
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三岁。当天,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发出《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指出邓小平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2月2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江泽民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光辉伟大的一生,指出:邓小平同志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建国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因此,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遵照邓小平及其亲属的意愿,邓小平的骨灰于3月2日撒入大海。
2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
3月
3月1日-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李鹏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国有企业改革是199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突出任务。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规范破产,鼓励兼并,推进再就业;多渠道增资减债;加强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管理,整顿和建设好企业的领导班子,认真抓好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大力提高企业素质和效益;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会议还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等重要法律文件。
3月28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
4月
4月11日-13日由国家体改委主持召开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暨原有股份公司规范工作会议在杭州举行。1996年,各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基本完成了对原有股份公司的规范工作。到1996年底,我国以国有企业为主改建的股份有限公司达9200多家,股本总额达6000亿元。
4月26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彭真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5月
5月15日-18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应邀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14年来法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华。中法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应承前启后建立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
5月26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它是党中央指导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责是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情况,协调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的有关问题,总结、推广、交流先进经验。
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6月
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7年7月1日零时开始履行防务职责。
6月30日午夜-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时3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七楼隆重举行。
7月
7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大会。江泽民在大会上讲话指出:加强质量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正确选择。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
8月
8月26日江泽民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纪要》上批示:基础研究很重要,要继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要面向21世纪,选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些高新技术项目,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建立重点基地,组织精干队伍,加强统一领导,齐心协力攻关。
9月
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报告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报告总结了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实践经验,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报告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报告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对我国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战略部署。指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9月18日 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通过关于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修改后的党章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张万年、迟浩田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0、11月
10月26日-11月2日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江泽民与克林顿以及其他美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并就中美关系和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决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美两国应该加强合作,努力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同意建立两国元首定期会晤制度,同时还签订了一些经贸合作协议。
11月8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大江截流。
11月9日-1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应邀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江泽民和叶利钦正式宣布中俄东段国界勘界工作已全部完成。两国共同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
11月17日-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议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工作的核心,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大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显著提高金融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全国金融秩序明显好转。
12月
12月9日-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确定,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继续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安排好群众生活,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2月21日-24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讲话指出,当前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推动全党兴起理论学习新高潮;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大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以农村和企业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重点,大力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12月22日-24日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福建厦门召开。会议提出,199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把握全局,重点突破,以加速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福利分配货币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1998年
1月7日-9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1998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农产品总量,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力求农村改革有新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有新提高,农民收入有新增长。
1月8日
新华社报道,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军事科学院编辑的《周恩来军事文选》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文选收入周恩来1925年至1974年有关军事方面的文章、文件、报告、电报等共六百多篇,其中大部分文稿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1月20日-22日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尉健行所作的《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报告。江泽民在会上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标本兼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要坚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尤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2月5日
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反腐败工作会议,对政府机关反腐败工作作出安排。李鹏在会上指出,反腐败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使反腐败斗争取得更大成效。
2月23日
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泽民在大会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周恩来的卓著功勋、崇高精神和人格。他指出,周恩来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高度的原则性同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并努力贯彻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月25日-26日
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建议将这个方案提交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江泽民在会上着重讲了在亚洲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问题。他指出,国际上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发生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种种风险不足为怪,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自身是否具有足够的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开拓前进,不断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3月3日-14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李瑞环再次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
3月5日-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等文件,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和撤销那些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管部门。按照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部、委从40个减少到29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与办事机构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会议选举江泽民为国家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李鹏为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胡锦涛为国家副主席;决定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张万年、迟浩田为中央军委副主席,李岚清、钱其琛、吴邦国、温家宝为国务院副总理;会议选举萧扬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韩杼滨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3月24日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机构设置和调整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方案》和修订后的《国务院工作条例》。
3月30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机关工作的实际贯彻执行。
4月27日-29日
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朱镕基出席会议并在讲话中强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实行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5月1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
4月28日
国务院派出的第一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培训班,在中南海举行开班仪式,九十四个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的总会计师培训班同时开班。朱镕基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指出,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实现这个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稽察特派员制度,在实行政企分开,放手让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同时,强化政府对企业的监督。
5月4日
北京大学百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参加庆典。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5月5日
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1月7日
5月8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共同主办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二十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理论上的最大作用,就是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十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我们要按照十五大的要求,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
6月8日-10日
中国共产党和日本共产党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实现两党关系正常化进行商谈。双方确认,两党之间存在的历史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双方一致同意两党实现关系正常化。
6月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
6月22日
《人民日报》报道: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金融机构系统党委同时成立。温家宝担任中央金融工委书记。
6月2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通知就如何把全党的理论学习提高到新水平,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全党的学习,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改进学风,加强对理论学习的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6月25日-7月3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美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重大的国际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而重要的共识。克林顿重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家组织。
6月30日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出《关于长江、淮河防汛抗洪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领导立即上岗到位,切实负起防汛指挥的重任,迎战洪峰,战胜洪水。
7月4日-9日
朱镕基、温家宝先后视察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的防汛抗洪工作。
7月9日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成立,并召开在京大型企业领导人参加的工委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担任中央大型企业工委书记。
7月10日
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禁止出售国有小企业成风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有小企业改制。绝不能把出售作为国有小企业改制的唯一形式。
7月13日-15日
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朱镕基在会上指出,为适应反走私斗争新形势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现行缉私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一是组建国家缉私警察队伍,专司打击走私犯罪活动的职能。二是以海关为主,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联合缉私,对查获的走私案件由海关统一处理。三是改革现行缉私罚没收支管理办法,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
7月17日-19日
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会上讲话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党的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全党各项工作的主题,也是兴起理论学习新高潮的主题。
7月21日-22日
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会议。江泽民在会上宣布,中央决定,军队和武警部队对所属单位办的各种经营性公司要认真进行清理,今后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地方各政法部门对所属单位办的各种经营性公司也要认真进行清理,今后也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
8月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慰问全国抗洪救灾军民。中共湖北省委宣布全省进入紧急防汛期。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长江抗洪抢险工作的决定。
8月9日
朱镕基再次赴湖北长江抗洪第一线,察看长江大堤。
8月13日
江泽民赴湖北长江抗洪抢险第一线,看望、慰问、鼓励广大军民,指导抗洪抢险斗争。8月16日,江泽民向参加抗洪的人民解放军发布命令:沿线部队全部上堤,军民团结,死守决战,夺取全胜。同时要求地方各级党政干部率领群众,与部队官兵共同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干堤安全。
8月14日-17日
受江泽民总书记的委托,李鹏赴黑龙江抗洪抢险第一线,察看嫩江、松花江汛情。
8月24日-29日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26日,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国抗洪抢险的情况。报告中说,自6月份起,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等江河,也相继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由于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非常严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百万军民与罕见的大洪水进行了殊死搏斗。截至目前,抗洪抢险已经取得重大胜利。会议还通过决议,批准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批准本年列入中央预算支出500亿元,将中央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
8月28日
江泽民接见出席外交部第九次使节会议的代表时指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一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9月14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杨尚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9月2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同洪水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现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抗洪精神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创业精神一样,都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激励我们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10月12日-14日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二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指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决定按照十五大确定的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从二十世纪末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十条方针。决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要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
10月22日
江泽民致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我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讲过,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要看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拿出更多的成果,来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迎接建国五十周年和新世纪的到来。”
11月1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实行改革,撤销省级分行,跨省区设置九家分行。
11月20日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大会。江泽民在会上发表讲话,高度评价刘少奇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树的卓著功勋和可贵品格,要求全党同志和干部、全国各族人民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把刘少奇同志的崇高品德贯彻到自己的思想行动中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继续奋斗。
11月21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12月5日,中共中央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三讲”教育进行动员部署。
11月22日-30日
江泽民对俄罗斯、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访俄期间,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举行两国元首首次非正式会晤,并发表《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和《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访日期间,江泽民会见了日本明仁天皇,与小渊惠三首相举行了会谈。江泽民访日,是历史上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日本。
12月7日-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确定199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稳定和加强农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开拓城乡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整顿经济秩序,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迎接建国五十周年。
12月18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发表讲话强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是一个光辉的标志,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实践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二十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实际的发展充分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事件【第五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党的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纲领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明中国从此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2.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共同进行国民革命。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事实上确立了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形成了以党内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反帝反封建的工农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以广东为根据地的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形成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大革命高潮。
3.南昌起义和人民军队的诞生
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革命,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被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失败。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在中国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10月初,起义军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保存下来的一部分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入湘南,参加湘南起义后,于1928年4月下旬同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井冈山。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建军纪念日。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后,党在各地组织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于9月9日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起义部队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决定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在随后的进军途中,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队。10月上旬,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此开辟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5.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在此前后,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也先后撤出根据地,进行了长征。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终于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甘肃会宁等地,结束了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陕北的红军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分别于同年8月和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在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实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十二万五千余次对敌作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7.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其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的目的是要在全党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整风运动达到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和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1944年5月到1945年4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作了结论,同时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方面所作出的贡献。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的历史性贡献是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8.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于1946年6月,发动了旨在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全面内战。经过3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消灭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了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全国领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此之前,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和国旗、国徽、首都等,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一系列工作。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新中国的成立,使领导和组织中国人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担负起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新生活的重任,党的历史也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1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2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总路线的要求,到1956年底,党采取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党的八大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实现了很大增长,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技术特别是“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技术成果显著。这些成就为我国后来改革开放的起步准备了物质基础。
12.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为目的,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在篡党夺权和谋害毛泽东的阴谋败露后,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彻底覆灭。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依法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10名主犯进行了公开审判。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着重点转移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由于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这次全会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的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
14.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奋斗目标和全面开创新局面的纲领,由此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二大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这不仅是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十二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5.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6.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我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党中央认为,这篇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发展,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7.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十四大对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实践作了基本总结,重申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项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性任务。江泽民在报告中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8.“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它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经过长期酝酿,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其中包括: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并可保留军队等等。此后不久,邓小平把上述方针明确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接着,邓小平又提出“一国两制”的方式同样适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进一步阐明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19.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又一理论成果。
20.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2000年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它是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我们党80年历史经验,特别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成功经验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